【摘要】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師在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學生讀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設計好導讀。導讀就是教師通過啟發(fā)學生思考,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最終教會學生讀書。導讀的關鍵是教師的“導”。葉圣陶說:“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授之謂也。”張志公先生也認為導讀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導”,另一方面是學生的“讀”。教師的“導”要有啟發(fā)性,“導”的任務是使學生讀得更好。怎樣“導”呢?現在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課堂引導;設計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以主問題形成導讀提綱
教師設計一系列導讀的“主問題”形成導讀提綱?!爸鲉栴}”是指問題群中最重要的,是道破天機的那一問。特級教師顧德希說:“凡是好的閱讀,能給學生以啟發(fā)的是一句話或幾句話的理解,抓好了這句話或幾句話的理解,學生就會茅塞頓開。”例如關于《愛蓮說》主題思想的導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問題:
1.蓮花的生活環(huán)境怎樣?從蓮花的生活環(huán)境表現出作者為什么獨愛蓮呢?蓮的生活環(huán)境是淤泥、污泥,“不染”這種純潔是在污泥的環(huán)境下?lián)碛械模燥@得尤為可貴。這里作者思想還未表達完整。“濯清漣”后去污現潔。“妖”意味著孤僻自閉,“不妖”寫這種純潔不是那種過了頭的、極端的純潔,而是一種人們可普遍接受的純潔。蓮既“不染”也“不妖”的純潔,正是作者所喜愛的。
2.作者說“愛蓮”,那么先讓我們弄清作者到底喜愛蓮花的什么?當然,作者喜愛的主要不是蓮的“形”,而是蓮的“神”是其內在氣質。僅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兩句就能明確作者到底愛蓮的什么了。
3.為什么作者偏愛荷花而不是牡丹和菊花呢?文中如此闡明:“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睈垡环N花就是一種人格追求的寫照。作者愛蓮,其實是想做蓮那樣的君子,不愛牡丹,是因為牡丹是富貴之花,作者不愿追求富貴;不愛菊,是因為菊花獨放幽香,作者不愿遺世獨立。
從以上三個問題可以歸納作者的思想,他要積極入世,又要自覺出世。入世,但不窮追富貴;出世,但不遺世隱逸。世人多數走追逐名利的路,陶淵明走的則是遺世之路,作者要走的是“第三條路”,這是一條中庸之路,既避免了庸俗勢利,又避免了遺世孤寂。
二、“一句話概括”導讀
J教師設計從整體上能概括課文內容或者故事情節(jié)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地對課文閱讀。例如特級教師寧鴻彬教授《皇帝的新裝》在學生快速看完課文后給皇帝加上一個形容詞,這是一個的皇帝,學生就會有多種回答。這種“一句話概括”導讀法,角度非常寬廣,能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多角度、多層次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受。便于教師靈活掌握學生了解課文的層次水平。
三、以畫導讀
教師在講析時以板書設計引導學生“披文入理、披文入情”以此啟發(fā)他們把腦中之畫面變成筆下之畫。這種教學多適用于古代的一些詩詞。詩詞意境優(yōu)美,詩中有畫,一切優(yōu)秀的詩歌都是“語言可以明萬意”(劉禹錫)“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劉勰)。分析字詞句,抓住關鍵字、詞體會出新味,形成板書設計通過板書想象成畫面,完成詩歌的閱讀。例如:《過故人莊》教師形成以下板書:
場圃
故人莊綠樹青山安適、閑靜
桑麻
以此啟示學生根據對詩句的理解想象畫面或者畫出畫面。從而引導學生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導讀設計引導學生自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排除教師的講解。導讀設計不是單一的,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課中有時獨唱一枝,有時并駕齊驅。共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在導讀中教師的“導”十分重要,導讀的設計,不應隨心所欲,應目的明確。“導”就是要啟發(fā)學生思維,推開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教師應鉆研教材,方能曲徑通幽?!敖桃喽嘈g”必能設計出更好的導讀方式。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