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色彩,不僅要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必須返璞歸真、回歸本位。
【關鍵詞】小學語文;回歸本位;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學科的本位教學也得到了大家的重視。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語文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學科,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思想意識的媒介,因此,語文課堂應該是促進知識積累和提高學習能力并進的課堂,而語文教學就要立足于教材中的文本內(nèi)容,優(yōu)化各種教學手段,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提升。
一、抓住原點,深入挖掘教材
在語文學習中,教材永遠是最重要的媒介。教師通過教材的范例作用,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文本內(nèi)容,以教材為基礎,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例如在教學《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這篇文章的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長江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自然災害的背景資料,向我們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在危險面前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們基本掌握了文本的內(nèi)容,對于文本中子弟兵為了保護普通群眾的生命以及財產(chǎn)安全做出的巨大貢獻,表達了深深的敬意,這對于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來說并不困難。但是,教師沒有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文本特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這類文章的語言特色。經(jīng)過大家的分析,認識到在這篇文章中語言嚴謹、簡潔,而且通過點面結(jié)合的手法更讓學生充分感知了文本內(nèi)容的典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從文本的角度出發(fā)感知,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感知文本的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困難,而重點內(nèi)容應該是教會學生品味文本的語言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于文本的視角,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前提下,感受文本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注重積累,提高語言素養(yǎng)
在語文學習中,語言學習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對語言的準確使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做到厚積薄發(fā)。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深入品味文本語言的基礎上積累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莫高窟》這篇課文時,在這篇課文中向我們展示了莫高窟的悠久歷史及燦爛輝煌的文化。這篇文本一共分為三個方面:彩塑、壁畫以及藏經(jīng)洞。這篇文章整體來看語言優(yōu)美,生動形象,對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品味文本的語言特色,并且注重指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積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悟文本的語言特色,也就是體會文本的語言精妙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進一步體會語言。當學生獲得自己的感悟之后,教師出示了關于彩塑以及壁畫的相關圖片,然后鼓勵學生使用自己的語言為大家講解這幾幅圖畫。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中的優(yōu)美語言有了深刻的認識,印象也更加深刻,同時學會了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感知語言,體會語言的精妙之處,而且還注重指導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這樣讓學生的語言積累更加豐富。我們知道,“厚積”才能“薄發(fā)”,只有有了豐富的積累,學生才能順利的表達,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言積累的指導,在這樣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三、回歸本位,提升表達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不能只是在傳授知識,而應該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感知文本語言和理解文本內(nèi)涵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搭建感知語言的橋梁,實現(xiàn)學生對語感的充分感知,并且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
小學階段高年級和低年級的教學區(qū)別很大,因為高年級學生馬上就要進入初中學習,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材中,偏重于一些說理文的安排,例如《學與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感知文本中心論點和兩個事例的基礎上,并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深入解讀。為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采用了怎樣的方法?作者所舉的兩個事例之間有什么樣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們認識到這兩個事例中都使用了敘述和議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不同的是第一個“先敘后議”,而第二個則與之相反。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在表達的時候我們要注重方法的多樣化,這樣才能讓文本富于變化。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方式的桎梏,強化學生的認知,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在深入感知的基礎上體會文本創(chuàng)作的智慧,同時將學習的收獲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語言教學是基礎,應該引起學生和教師的重視。作為語文教師,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文本語言的深入體會上,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語文教學回歸本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吉銀.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中國教育學
刊,2011(9).
[2]張洪洪.追尋基于“兒童本位”的小學語文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12(3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