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在發(fā)展中所存在的生命意義虛無、追求偏離等問題,或多或少的滲透到了校院,加之小學生對生命意識的淡薄,使小學教育面臨更多挑戰(zhàn)。因此,強化對學生生命意識教育已經成了現如今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學科的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渠道。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當今的教育,不僅要關注我們人類的發(fā)展,同時更應當促進人類的發(fā)展,生命教育成了一個非常值得人們深入討論的話題。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課題,本文通過介紹生命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并為加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而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生命教育小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盡管我們的物質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小學生對生命意識淡薄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從而使得小學生深陷精神迷惘的危機中。特別是近幾年來,小學生生命傷害的事件常有發(fā)生,其原因不僅來自于多媒體、網絡游戲的負面作用,同時還包括有學校對生命教育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受到外界誘因的刺激時,往往表現的缺乏對生命的珍愛,從而嚴重影響到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正確的引導學生科學的理解生理、心理的發(fā)展情況,認識生命的本質。
(二)有效提高學生生命質量的需要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對于學生的教育,似乎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以及技術的訓練,而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人性的完善與生命的正確認識。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課業(yè)負擔與升學壓力,而且還使得學生失去了自動活動的時間,因此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對生命理想的追求,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緊張的學習之中。人的生命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命存在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生命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愛自己、愛生活,還要學會關愛他人、學會尊重,生命只有在相互的關愛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一)在課堂情景中體味生命哲理,樹立正確人生觀
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都是關于生命的課文,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哲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內涵,并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出生動有趣的情景,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并對這些經典的美文,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通過反復的閱讀與背誦,可以使得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讓他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美好,培養(yǎng)他們成為一個幸福感強烈的人。
例如在讀有杜牧寫的《山行》一文時,可以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秋色之美,并體會到豪邁向上的精神;《生命的壯歌》一文,則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對生命的熱愛與珍視,有了絕處逢生的能力,對可貴的生命產生了一種敬畏;再如《愛如茉莉》的美文則可以讓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情到深處后,真愛是無價的。
(二)開展實踐活動,在閱讀中感悟生命的真諦
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滲透的生命教育,是對學生心靈深處的一種教育,同樣也是感動靈魂的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除了要經常閱讀美文之外,老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本劇表演等各種實踐體驗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其中,根據不同的角色來感受美文中人物的各種情感、情緒體會,通過親身的參與,更能夠學會理解別人、尊重、體諒別人。
例如在講完《輪椅上的霍金》一文時,老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盲人、聾啞人等殘疾人的扮作,把自己的感受與啟迪與大家分享,從而讓同學們體會到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艱辛,以及對生命的欽佩。而自己作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更應當感受到生命的珍貴。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如常見的張海迪、貝多芬等名人的作品,通過作品來感受他們對生命的珍惜與執(zhí)著。
(三)通過語言文字,感受生命之堅韌,讓生命意識得到體現
在進行有關生命教育的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對美文中比較深刻重要的語句,進行深入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切的感受與仔細的體會,從而有效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情感與思想,通過美文中的句子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另外,還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生命問題的思考,從而體會出生命的可敬與可貴。例如可以通過學生對生活、生命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寫作,從而在寫作中升華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好地在寫作中抒寫出自己的生活、生命情感。
(四)關注課堂生成,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盡管滲透著對生命的教育,但如果要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內心變化,以及思想上的交流,還應當在課堂上為學生留足空間,讓學生盡情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例如《牛郎織女》這個通俗易懂的故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fā)達意見與提問,如某同學就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牛郎在沒有遇到織女時,他們各自的生活是不是很平淡,當然也就沒有苦難?”通過學生們相互的討論之后,老師給予指點,牛郎是正直、善良的人,和織女的愛情是忠貞不渝的,盡管很多的時間是在等待,但這也是一種幸福,并且使得生命更具有意義。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類的發(fā)展,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生命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樹立起學生愛自己、愛他人的意識,因此,我們需要把生命教育時刻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識,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劉國艷.小學語文生命化教學斷想[J].中國教育學刊,2012(5).
[2]孫云云.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3]馮梅,禹永紅.生命教育視域下語文教學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