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學科以積淀著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的可歌可泣的生命精華,哺育和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雖然中等職業(yè)教育是以就業(yè)為本位的,但僅僅獲得職業(yè)技能很難適應社會生活,還必須進行真愛生命教育。因此,進行生命教育是中職語文教學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職語文;生命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幫助學生去感知生命,珍愛生命。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處處都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內(nèi)涵。因此,中職語文教學應該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確立生命意識、提高生命質(zhì)量。然而,長期以來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中職生中出現(xiàn)了信念危機、價值偏失、生命意識淡漠等現(xiàn)象,導致了諸如殉情自殺、離家出走等。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挖掘文本教材,滲透生命教育
心理學家布魯諾說過,一切教學設計離不開對教材的研究與挖掘。新編中職語文教材中很多有關生命意義的文章,這是滲透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我們知道,中職生年齡還小。他們接觸社會不多,更缺乏社會生活經(jīng)驗。加之中考成績不理想,他們的心態(tài)容易受挫,出現(xiàn)踐踏生命的現(xiàn)象在全國各地經(jīng)常發(fā)生。因此,我們應該挖掘文本中歌頌生命意義的文章,來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時,讓學生看到了生命的色彩,并感受那生機勃勃、生意盎然充滿了活力的生命。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讓我們感受到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是何等的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激情。一個生命力極強的人,他一定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并且為了理想而追求一生。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后,我們總會為生命力的強大所感染,并且被自然界中所蘊藏的旺盛的生命力所折服。同時,通過挖掘文本中生命內(nèi)涵的意義,讓我們找到人生的目標。一個人只有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就會為之努力、為之奮斗。
二、感悟課文內(nèi)容,領略生命真諦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中職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認識人生的意義,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文內(nèi)涵”。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與感染作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編的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這些作家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對生命的意義富有激情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真善美與假丑惡的深刻認識。例如:新教材中選編的胡適《我的母親》與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這兩篇文章中,一個寫母親,一個寫父親,無不表達了對母親與父親的愛。通過課堂中與學生共同探討,讓生命與生命相遇。我們在教學中以人為本,引導學生積極的解讀文本,讓所有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體驗人性的光芒。文章中表達了愛與恨、情與愛、笑與淚,這樣,學生知道了什么是短暫與永恒。當我們學習魯迅的作品時,就結(jié)合他的小說《祝?!贰端帯穪硪龑W生探索魯迅先生對人性的認識,進而從中領略生命的真諦。
三、開展教育活動,培育人文精神
心理學家加里培林說過,心智技能的形成有賴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在高中語文課本當中,涉及了各種各樣的文學資源,也不缺乏名言佳作,學生們學習語文課文實際上就是在享受一場中國文學的盛宴。教師作為領路人,不僅要教會學生們基礎知識,認識一些句法和生字詞以外,還要幫助他們通過小組討論或是觀賞視頻等形式,來學習蘊含在課文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例如:教學《雷雨》《鴻門宴》等故事情節(jié)較強的課文時,就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如把文本改編可以讓學生表演的課堂劇,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研究文本中人文思想,分析文本中的人物語言、心理狀況等。在教學小說《祝?!窌r,還組織學生談論“祥林嫂捐了門濫之后,仍然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就祥林嫂為什么跑到土地廟拆了門檻這一事實,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祥林嫂拆門檻的合理性。這樣的教育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還讓他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感受人文思想。這樣,在感受人文價值的同時,更認識了生命的意義。
四、課堂拓展延伸,探索生命意義
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與外延都不局限于書本,還應該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就是要引導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只有明白生命的意義,才能探求生命的價值,從而活出生命的精彩。因此,中職語文教學應該在結(jié)合教材的基礎上適當?shù)耐卣古c延伸,有目的、有意識、有步驟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例如: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赤壁賦》后,就進行了適當?shù)耐卣古c延伸,讓學生討論蘇軾如何能從無限的時空中來看待人生苦難與坎坷,如何對待人世間的是非美丑,從而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人生。通過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明白這樣的生命真諦,一個人只有在擺脫世俗與功利之后才能真正擺脫思想的束縛,從而解放自己、超越自己。蘇軾對生命的信仰,使他忘懷得失,從而深切的體味到人生的博大與深沉。這是真正的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這是人生境界走向頂峰的標志。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懂得珍愛生命、享受生命,從而坦然面對人生。
總之,我們生活在地球,離不開生命的滋養(yǎng)。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語文,是了解人文主義的重要途徑和不二方式。學習語文知識,對于高中生而言,不僅充實了他們的精神領域,同時也幫助他們減壓,擺正心態(tài),面對今后即將面對的高考這一難題。
參考文獻
[1]馬緒建.生命教育在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讀與寫,2014(7).
[2]蔣永華.中職語文教學與生命教育[J].文學教育(中),2013(3).
[3]路秀平.淺談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市場周刊,2014(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