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低學年段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墩Z文課程標準》中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學生所能掌握的識字數(shù)量和識字閱讀的速度,會對學生以后的語文水平與學習能力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
【關鍵字】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象征,在中華文明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學生通過漢字了解漢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社會歷史、思維模式。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要求是“蒙養(yǎng)之
時,識字為先”,因此,小學語文中的識字教學在整個教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實施以來,教師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建設充滿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使識字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突破和發(fā)展,但是卻也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一、識字目標理解片面,加重學生負擔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狀況,把識字教學中關于寫字與認字的要求都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
如小學分三個階段:“1—2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要求會寫其中的800個字左右的;3—4年級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會寫其中1600個字左右;5—6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會寫其中2500個字左右?!泵鞔_地將認字與寫字分開,有其科學的依據(jù),降低了低年級段的識字難度與壓力并且有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但是有的老師在教學中無視學生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將認字與寫字兩個目標合二為一,加大學生的識字量,使學生的負擔加重,不能準確記憶,容易出現(xiàn)漢字回生情況。
二、過多注重課堂組織形式的多樣,忽視識字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并且目前教育領域出現(xiàn)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課程展示,讓很多老師片面地認為教學的重點不在于對漢字結構的認識、順序及筆畫的書寫,而是表現(xiàn)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流于表面形式,以學生觀看多媒體的展示或是讓學生做游戲、猜字謎、表演,占據(jù)了上課的大量時間,課堂很活躍,學生忙來忙去。而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進行識字書寫和指導,當學生在課下練習和書寫時往往會不知道筆畫、筆順的正確與否,只是依樣畫葫蘆,書寫的錯誤率很高,隨意性很大,導致了學生識字基礎的一些缺失。
三、運用不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高耗低效
在課堂中,教師為了更好地識記生字,而與學生一起“解析”字形。比如:將“姿”字解釋為每“次”下課出門都能看到漂亮“女”生,“腰”字解釋為“要”“月”亮,學生只是按字形進行了聯(lián)想與拼湊,不符合漢字本義。正確的解釋是:“腰”本義是指人身體的中部,以(肉)月為形,以要為聲;“姿”本義是指人的姿態(tài),以女為形,以次為聲;都是形聲字。教學中教師沒有將漢字的音、 "義、形統(tǒng)一起來進行解讀,并不科學。也使得識記和理解的難度增加。
四、學生為寫而寫,學習興趣減弱
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有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重識記重背誦的影響,采用分析字形——反復抄寫——機械記憶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能力的鍛煉和興趣的培養(yǎng),無視學生對識字充滿抵觸情緒的個體需要。這與新課標中:“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并且主動認識漢字、書寫漢字”的目標相背離。
五、解決小學識字教學所面臨問題的對策
(一)循序漸進,切勿揠苗助長
認字與寫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以學生自身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準,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行動目標,在學習中循序漸進,切勿揠苗助長。教師可以把識字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以使學生識得更多的漢字。比如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廣告牌、標語、宣傳欄、食品包裝袋等都可以作為很好的識字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整理收集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全班匯報交流,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也能互幫互助學到更多的漢字。家庭方面也可以動員所有成員共同學習。父母長輩的帶動和幫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這樣的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共同學習與發(fā)展。使識字教學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學生生活中。
(二)動靜結合,識字先行
在課堂的學習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興趣與注意力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有時是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一定要訓練學生有意識地去寫,而不是單純的手舞足蹈,快樂游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識記,最終目標是要完成對漢字的學習,感受漢字趣味性的同時,也要在課堂中留出時間給學生自己去練習、思考與記憶,給課堂足夠的留白。
(三)識繁書簡,對教師的新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識字要“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漢字作為幾千年來文化傳承的載體,帶有獨特的藝術美感,認識繁體字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簡體字的同時,感受文化的奧妙及歷史的脈搏。學習并了解繁體字,了解漢字音形義的發(fā)展,也更好地促進簡體字的書寫。這在教學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簡體字“盡”字,繁體字為“盡”,教師教授的時候可以從繁體字的演變出發(fā),甲骨文:(皿,用完食物后的空容器)(手,抓或持)(像刷子),表示吃完食物后用毛刷清潔容器。造字本義:手持毛刷清潔空的盛器。
在此字中可以看出繁體字在字形上可以清楚地理解造字的本義,而簡體字則沒有這個優(yōu)勢。運用正確的識記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字的起源與理解漢字,而不會曲解漢字,造成漢字認識的
誤區(qū)。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根說過“人應該從幼年起開始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習慣。”尊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并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在課堂中從基礎的字形,字音、字義抓起,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通過對漢字的認識使學生了解漢字的本義及形體美,并著重強調漢字的書寫與筆畫筆順的順序,按照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并在學習中不斷復現(xiàn)與書寫需要識記的漢字,學生多次看到漢字,就會慢慢熟悉,并達到寫字與識字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教會學生查字典,學生自查自檢、邊查邊識、多查多識,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在慢慢學習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語文發(fā)展的水平與能力進行聽、說、讀、寫四位一體的口語表達與書面語言的訓練,不斷深入漢語語言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不再為寫而寫,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fā)掘漢字的樂趣,也培養(yǎng)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六、結語
總之,在語文教育中,只要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辦法總比問題多。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具體問題采取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對策來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利用學校社會與家庭豐富的教學資源,構建教學的大課堂,使學生從“讓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學生學習興趣逐步加強,為達到對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中與古人先賢談經論道,和當代大儒并肩前行。努力實現(xiàn)新課標中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金文偉.識字教學再不能不懂而教——小學識字教學的現(xiàn)狀、負面影響及糾正措施[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3.
作者簡介:王卓越,女,1989年生,吉林長春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