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語文教師如何和學生一起感知、理解和鑒賞語文的美。語文的美等待著我們教師和學生一起去發(fā)現(xiàn),尤其是其音樂美和內(nèi)涵美。又該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內(nèi)外貫徹美育呢?關鍵是樹立美育意識,并把美育意識付諸實踐。
【關鍵詞】中職語文;音樂美;內(nèi)涵美;美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不僅是教師與學生在知識、思想上的互動,也是在審美上的互動。語文的美需要教師與學生在課內(nèi)、課外的教學相長中一起去感知、理解和鑒賞。無論課內(nèi)還是課外,語文都給我們展現(xiàn)出美的世界,每篇文章都是我們的審美對象,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美的各種風姿,有著豐富的美育內(nèi)容。
語文的美首先是文字美和意境美,有關于此的論述可以說已經(jīng)是汗牛充棟了,除此之外個人認為還主要具有兩種美。
一是語文的音樂美
文學與音樂,關系自古密切。人文之初,詩(文學)歌(音樂)就是合為一體的,又如漢樂府和兩宋詞,更是文學與音樂結(jié)合楷模。即至今日,戲劇、歌曲等音樂藝術也是離不開語文的文字美的。就教材而言,涉及音樂的篇章可以說是俯拾皆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這一方面十分值得一讀的作品,詩人對琵琶女彈奏技巧的生動描寫可謂精湛絕倫。聲音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之物,極難用文字表述,而詩人的大量比喻化抽象為形象,一個個朗朗上口的疊詞將樂聲神擬而出,再加上正面描寫和側(cè)面襯托相結(jié)合,本難以名狀的琵琶聲 ,在讀者面前躍然于紙上。美妙的琵琶聲時而粗重繁密,時而輕柔細致、時而清脆圓潤,樂曲先是婉轉(zhuǎn)流暢、逐漸緩慢低沉、甚而沉咽暫歇、終于雄壯激昂,卻又戛然而止。原本縹緲的琵琶聲難于捉摸、此時此刻無論是音強、音高、音色、還是節(jié)奏、旋律無不明了,閱讀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更是陶醉其間。當然、《琵琶行》并不是音樂教材,而是一位詩人杰出的主觀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糾結(jié)于描寫的客觀程度,那不是在讀語文,而是數(shù)學一般的理科思維了。
文學作品中,文人的文字是其主觀意識和豐富想象在紙上的反映,這才是語文的審美意識。如晚晴劉鶚的《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中白妞唱歌的描繪、俄國屠格涅夫《獵人筆記》中雅科夫歌聲的描寫等等,實是舉不勝舉。可見文字中的音樂美隨處可見,音樂和文字密不可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語文的內(nèi)涵美
所謂文如其人,就是指文字是文人內(nèi)心世界的獨白,是文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缎新冯y》,我們看到是渴望功名卻處處碰壁但又一如既往信心滿滿、豪放不羈的李白。《定風波》,我們看到了雖屢遭打擊,卻不計寵辱、從容灑脫的蘇軾?!逗商猎律罚覀兏惺艿搅酥熳郧迥堑陌С詈拖矏?,不滿現(xiàn)實向往光明的矛盾思想感情。語文的美,更高層次就是我們對作品內(nèi)涵的細細品味。
文學不同于科學,需要我們用心去感知其內(nèi)涵美。閱讀文字僅僅只關注文字本身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閱讀文字、感知文字、理解文字、鑒賞文字,無論是技巧還是思想情感,其實都是在關注文字所蘊含的內(nèi)涵美。
美育是一種不可言喻只能意會的感性陶冶。當前的語文教學,包羅萬象,美育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內(nèi)課外的教學中,讓學生感知語文的美,這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萬里長征都得從第一步走起,何況我們,多方面探尋出一條引導學生感知語文的美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是保持課堂美。
教師要用美的課堂語言去引導學生,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首先寬松的課堂氣氛是課堂美美學的前提,語文的美具有主性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感知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寬松的氣氛有利于學生挖掘自己的與眾不同的鑒賞能力。其次,教師美的語言能讓一堂好的語文課錦上添花,無論是教材所選課文還是課外優(yōu)秀讀物,無一例外都是文字美、意境美、內(nèi)涵美的統(tǒng)一體,如果教師語言干巴巴的,豈不是大煞風景,而所謂干巴巴的教學語言,大都是由于教師對教學參考資料照本宣科所致。教師要能在課堂上用美的語言引領學生,就必須自己先去充分感知語文的美,以自己的知識、情感、思想、想象與文字的作者產(chǎn)生共鳴,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語言美、思想美,如果與此同時,還能配合以表情、動作就能鼓動出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了。
尤其注意的是“文喜看山不喜平”,再美的表達,如果一波無瀾也是索然無味的,而應該用適時適度的根據(jù)情感思想的變化調(diào)整語調(diào)、語速,教師的表達要跌宕有致??梢哉f,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育不是可有可無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二是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材所選課文中的美和課堂教學的美只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課外可不能暫且不論,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平時審美情趣和能力??上驳氖枪沤裰型饨o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的美就十分豐富,且成就非常高。這些文學作品中有著多樣的寫作技巧、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這些都為美育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學生受到年齡和閱歷的限制,還無法真正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因此、即使是課外閱讀,教師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引導學生在感知語文的美時不能僅僅只關注看得見的文字,文字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引申而出的材料都是我們閱讀的方向,如閱讀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時,杜甫的生平及創(chuàng)造背景,以及三峽一帶其他文人如庾信、宋玉、諸葛亮等人事跡和文字作品,都是學生感知詩歌的美所需涉及的,這些文字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美的感悟,從而形成詩歌內(nèi)涵美的教育。
美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語文中更是隨處可在。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點不放,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課堂內(nèi)外讓學生盡情感知、理解、鑒賞語文的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