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教學要讓作為言語主體的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形成言語實踐能力,提升言語智慧與言語品質,這也是語文課程的獨擔之任與核心任務,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引領閱讀教學的價值回歸。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用生長點;語言表達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惫P者認為,語文教學要讓作為言語主體的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形成言語實踐能力,提升言語智慧與言語品質,這也是語文課程的獨擔之任與核心任務,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引領閱讀教學的價值回歸。筆者就如何“捕捉語用生長點,提升語言表達力”談談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一、尋“音符”,捕捉語用生長點
在語文教學的舞臺上,怎樣讓語言文字的運用成為焦點呢?首先,我們在課前要做足“功課”,通過捕捉文本的細節(jié),找準文本生命“音符”,充分挖掘文本的語用資源,開掘表達元素,為創(chuàng)設語用的契機做鋪墊。具體可聚焦以下四點:
(一)聚焦人物,推動情節(jié)
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怎能停留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層面上?要依托課堂,引領孩子進行情感體驗,待到文本的情感資源水到渠成之時,將語用自然融入其中,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我在教學畢淑敏的《學會看病》一文時,引領孩子進行情感體驗:對于一個發(fā)高燒卻要獨自去看病的小孩而言,這位媽媽真是夠狠心的了,她真的就如此不愛自己的孩子嗎?引導孩子們明白其實文本的高明之處在于:在先抑后揚的情節(jié)推進中,沒有直接點明而是借母親忐忑不安的內心活動,引發(fā)讀者思考。接著我呈現(xiàn)了一些體現(xiàn)無私而偉大的母愛的句子:慈母愛子,非為報也。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這樣的引領下孩子們不僅有了積累還加深了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此環(huán)節(jié)巧妙地將積累不露痕跡地滲入其中,既為學習下文做鋪墊,又為單元的寫作做積淀。
(二)聚焦標點,體悟匠心
俗話說得好:“小小標點功效大,千言萬語難及它?!弊阋钥梢姌它c符號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文本中老板自言自語的語段多處使用了破折號和省略號,這些標點的作用不盡相同,意思耐人尋味,值得探究,解讀它們,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老板那副語無倫次、極盡奉承的奴才相,同時也為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體悟作者獨具的匠心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聚焦插圖,提升境界
課標指出:文本不僅僅是課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像等。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文本中有許多形象直觀的插圖,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讓它在我們的課堂上“活”起來,成為語用的“生長點”?我想,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好這點,就一定能夠讓語言文字的運用得到彰顯。在教學《橋》時,我引導孩子觀察插圖,找出文中描寫插圖的語段,并說說自己的感悟。在孩子們感受到老漢的無私無畏、不徇私情的崇高品質后,引導學生為圖片取合適的名字,孩子們興趣盎然:《生命之橋》《不朽的豐碑》《血肉之橋》《永不倒塌的橋》……如此渲染,精心布局,增強了文本意指的力量,為凸顯文本價值觀做好鋪墊。
(四)聚焦空白,外顯能力
文本中的空白點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生發(fā)點。學生依據(jù)文本的情節(jié),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白,讓教學更富有生命力。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為了讓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在誦讀吟唱與融情想象中,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我以朗讀為經(jīng),以想象為緯,抓住關鍵詞“柳”和“雨”,讓學生充分體會出詩人的“離愁”后,融情想象,再現(xiàn)離別景——出示:元二啊,你到安西,這一去, 。學生補白。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王維與元二的情和意,通過課文留白處轉化為讀寫結合的“打磨點”,既拓寬了文本的“場”,又緊扣本課的“語用特征”。此時,王維與元二濃濃情意流淌在孩子的心間,讓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外顯。
二、抓核心,提升語言表達力
課標指出:“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等,我們語文教師就要以課標為指針,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fā),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提升語言的表達力。
(一)關注背誦,積累語言
課標強調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我們許多老師認為這里的積累就是加強課外閱讀。當然,課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他們卻忽略了背誦。背誦是最好的積累語言的方法,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對增長知識、發(fā)展智力和提高語言素養(yǎng)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作為語文老師,千萬別在孩子們最好的花季,荒廢了他們的“童子功”。強化背誦,就是敏銳語感,積累語言。
(二)關注詞句,指向表達
記得王崧舟老師說過,語文教師要擁有一雙慧眼,去捕捉文本細節(jié),努力生成教育資源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中發(fā)現(xiàn)文本秘妙,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并提高學生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學《趕?!窌r,我引導學生聚焦嘆詞,嘗試表達。我先讓學生讀“嘿、哎喲、咦、哦”的相關句子,然后去了嘆詞,讓學生對比感悟著讀;接著出示文章的其他句子,讓學生嘗試著加上“呢、嗎、吧、哦、唉、哦、呵、哼”等嘆詞,再朗讀;讓學生選擇嘆詞說一段話;最后進行選擇嘆詞遷移練習。這樣的設計,老師引導學生聚焦嘆詞,依托理解,借助它拉動嘆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最具“向心力”,有效整合散落于文本間的嘆詞,對比探究,并適度補充學生知道的感嘆詞,在具體的語境中遷移運用。這個內容是其他教學內容的“生長點”,教師將其作為教學的落腳點,幫助學生在體味文章情趣的基礎上,重點聚焦感嘆詞,將理解與學習表達整合起來,并選取一個鏡頭嘗試運用感嘆詞進行說一段話,將表達的“運用”落到實處,這也就是將本課的核心目標落到實處。
(三)關注表達,凸顯個性
每篇課文都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如果我們把文本閱讀和文學習作有機集合,就能達到移文本之法,求習作之色,揚文本之彩。我在教學中關注文本在謀篇布局方面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其效果,并多以小練筆方式拓展延伸、學會遷移。例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為了豐富文本教學情景,內化表達元素,我抓住了文本中的借景抒情的特點,分三步展開教學:一是聚焦片段,初識寫法;二是舉三反一,明晰寫法;三是創(chuàng)設情境,遷移寫法。在理清文脈后,直奔重點段:“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币龑Ш⒆觽冏宰x自悟,探究文本的語言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文本背后的言語密妙——借景抒情,而后通過設計練習,聯(lián)系具體的語境引導學生明白環(huán)境描寫與襯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最后,寫法遷移:窗外下著雨,我看著試卷……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讀、思、議、寫,教師充分利用閱讀期待,在有層次的學習活動中探尋文本的價值取向,把文本閱讀與學生創(chuàng)作有機融合、交相輝映,凸顯語用價值觀,實現(xiàn)讀與寫的完美統(tǒng)一。
總而言之,作為語文老師都應站在“語文立場”上解讀文本,關注文本背后的“言語密妙”,發(fā)現(xiàn)文本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讓語用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焦點,讓閱讀教學的價值真正得到回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