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相對正式的語言運用場合,依據(jù)一定的憑借物,使用比較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對某事、某物或某人的認識,這是我們在語言活動中經常開展的講述活動。而在講述活動中,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寬闊的表述平臺,我們常用集體講述和分組講述兩種形式。教師在進行講述活動時,更多地采用集體講述的形式。但在集體講述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是被動的,有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有的孩子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由此可見,集體講述不能滿足不同個性孩子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語言的發(fā)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教師應該為幼兒的語言使用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支持性語言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支持幼兒開放、平等的語言學習,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拓展語言經驗。通過眾多的語言教育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分組講述較集體講述更能達到這一發(fā)展要求。
一、分組講述活動的優(yōu)勢分析
(一)寬松的心理氛圍
大班孩子的主觀意識開始萌芽,社會性行為逐漸發(fā)展,他們漸漸學會考慮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將大班孩子放在小組進行自由講述,孩子們沒有了上課時的緊繃狀態(tài)。幾個小伙伴自由組成一個團隊,同平時的交流對話一樣,大家相互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好朋友進行分享,這大大減少了幼兒在集體面前表述的困難,減輕了幼兒的挫敗感。
(二)自由放松的表達狀態(tài)
在同伴面前進行講述是孩子們最為放松的表達狀態(tài)。分組講述亦是如此,教師不會像集體講述時那樣去特別關注某一個孩子,而是在各小組中巡回傾聽、指導。孩子們多數(shù)時間是在有目的地自由表達,與同伴分享。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幼兒容易找到自我表現(xiàn)的切入點,當其觀點得到同伴的認可時,幼兒又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
(三)合理緊湊的時間利用
分組講述與集體講述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就是時間上的分配安排。集體只局限于幼兒一個一個地講述,而分組可以讓幾個幼兒同時講述,因此,分組講述為幼兒提供了較多的表達空間。分組講述時,教師在各組間輪流指導,幼兒不用仔細聽老師對每個孩子的評價,有了更多自我表述的時間,也有了更多圍繞同一主題輪流進行講述的機會。分組講述在有效的時間內給了孩子更多交流與表現(xiàn)的空間。
(四)差異性的互補學習
每一個小組中的孩子,其語言能力都會參差不齊,每個孩子都有自身語言上的優(yōu)勢和弱勢,而這些差異也恰恰成為了孩子們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如,我們可以學習樂樂的大膽自信,可以學習洋洋的好學好問,可以學習芊芊的嚴謹仔細,還可以學習佳佳的豐富認知……孩子們在合作中整合彼此的優(yōu)勢,鍛煉語言能力。
(五)合作意識的增強
分組講述的過程也是幼兒的合作講述,每個幼兒都存在能力的差異,在同一小組內可以優(yōu)勢互補。一個小組中存在著不同的角色,有的孩子善于整合和組織,會有序地安排各成員的任務;有的孩子在認真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能夠監(jiān)督并指導其他能力較弱的同伴,這有利于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二、分組講述活動的實踐運用
分組講述可以通過幼兒的自由選擇和積極參與,達到同伴間互助講述的目的。因此,我們在認識了分組講述的優(yōu)勢,發(fā)現(xiàn)了以往開展分組講述存在的弊端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經驗和認知能力,為幼兒的實踐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摒棄形式化,體現(xiàn)分組講述的實踐價值
講述內容、教具提供、幼兒認知水平,這些都會影響到分組講述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對分組講述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和準備,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的引導。
1.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講述內容
我們從主題教學中選材,這些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究的講述素材,既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又有明確的發(fā)展目標。例如,排圖講述“搭積木”活動,教師所提供的圖片角色不多,單幅圖的情節(jié)也簡單清晰。但其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隨意調換圖片順序,無論怎么排列都可以組成一個主題明確的完整故事。這就增加了幼兒講述的難度,在活動的目標上提高了挑戰(zhàn)性。當然,我們也會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節(jié)日為素材,在鍛煉幼兒講述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情感品質和社會性意識。時下流行的繪本、動畫片也可以是孩子講述的題材,教師要在內容上緊緊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但是,無論選擇什么內容,教師都應該讓每個幼兒明確講述的目的,學會帶著任務進入到講述情境中。
2.充分準備講述的材料
為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個概念框架,這一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建構的。講述活動的憑借物也是一種支架,這一支架多以直觀的視覺支架為主,也包含一定的經驗支架。分組講述的支架分布在每一個小組,幼兒自主探索、學習講述的空間就更大了。我們還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講述的憑借物,如:教師自己準備實物、教學掛圖和教學書籍,孩子自制圖片、圖書,或發(fā)動家長與孩子一起收集講述題材,擴大各領域講述的內容。
3.提出合理適宜的講述要求
在講述活動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幼兒對教師出示的圖片內容不理解,即使在教師提問引導后,幼兒也還是不能理清故事的思路和情節(jié)。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理解模糊,難以聯(lián)系憑借物尋求答案;幼兒無法抓住講述的要點,如句式上、憑借物的側重點上。這些問題的產生,有的是因為教師選取的講述內容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能力;有的是因為教師沒有正確地認識和衡量幼兒的講述水平,對活動的目標要求過高。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對幼兒語言運用的情況多加觀察,深入了解每個幼兒的語言發(fā)展狀況,根據(jù)幼兒的不同語言能力進行合理分組,并在分組講述中對幼兒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二)注重個體差異,發(fā)揮分組講述的優(yōu)勢互補
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應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正確對待這種差異,巧妙利用個體差異的教育資源。于是,我們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實踐:
1.異質分組形式的引入
本著近似性、互補性、協(xié)作性、自愿性的原則,在分組講述中,教師將幼兒進行異質分組,把不同性格、興趣、特長、能力的幼兒分到一起,組成一個有個性且有活力的學習型小組。有的孩子語言表述能力強,語句完整,語序連貫;有的孩子詞匯豐富,描述性語句生動形象;有的孩子表達能力弱,但表現(xiàn)欲強,自信好學;有的孩子不夠大膽,但觀察細致,能認真傾聽……這些各具優(yōu)勢的孩子組成一組,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取長補短,使得合作講述的效果更加全面完整。但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組合不宜長期保持,否則會限制幼兒的能力,教師應定期變化安排,讓幼兒得到各方面的體驗。
2.個性化的觀察指導
教師在了解了幼兒語言能力的差異后,再對幼兒進行分組,就能對不同語言能力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對于能力較弱的孩子,可以幫他一詞一句地慢慢表達;對于能力較強的孩子,可以建議他接受同伴的提問,或引導他主動幫助遇到困難的孩子。當然,也要給予每個孩子指導性評價,如:“好的,你明白這幅圖的內容了,現(xiàn)在可以用完整的語言來說一說嗎?”“你真有想法,小伙伴們都非常喜歡聽,真棒,你能幫助其他小朋友也這樣來說一說嗎?”
3.多樣化的交流分享
基于語言講述的基礎,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的形式,我們嘗試用多樣化的交流方式來提高幼兒自主講述的積極性。如:表述能力和表現(xiàn)欲望較強的組合,可表演簡單的角色對話;組內有繪畫特長的孩子,可以即時做簡要記錄,做成一本圖書,然后邊展示邊講述。但是,這些個性化的交流形式還需要幼兒有良好的規(guī)則習慣和長期的實踐鍛煉。我們還可以將分組講述放在語言區(qū)域內,作為一種延伸教學。要求孩子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每一組在固定的時間里完成一項任務。
(三)培養(yǎng)良好習慣,保證分組講述的有效開展
由于分組講述更注重的是同伴間的小組合作,而大班幼兒的講述合作意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幼兒的分工習慣、傾聽習慣、表述習慣都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進行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培養(yǎng)。
1.分工習慣的培養(yǎng)
分組講述的成員一般分為組長和組員兩種角色,組長前期可以是教師委派,后期可以由孩子們自己挑選。組長的任務就是監(jiān)督并調節(jié)其他幼兒有序地選擇圖片,然后安排同伴輪流進行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如果有同伴遇到困難,組長要組織其他幼兒一起協(xié)商解決。因為大家是一個團隊,合作講述可以提高大家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分工使得分組講述的任務更加具體化,有利于增強幼兒講述的責任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分配角色,養(yǎng)成分工合作的習慣,讓每個孩子有角色任務意識,學會帶著任務去講述。
2.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分組講述重在“講述”,但分組講述的主要特點還是“互動”,它需要表達者,更需要傾聽者??赏泻芏嘟處煕]有意識到傾聽在講述活動中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每個幼兒能較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就算達到目標了。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傾聽習慣,不斷尋求多種途徑提高幼兒的傾聽能力。
(1)教師的要求和指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果遇到隨意打斷別人說話的孩子,應該要及時提醒他,告訴他我們應該先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孩子的表達欲望應該建立在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傾聽習慣,對幼兒提出傾聽要求。如與同伴交流時要尊重對方,有禮貌,眼睛盡量看著對方,努力聽清楚同伴的講述內容。教師需重點指導的還有幼兒的集中注意力,讓幼兒學會安靜地傾聽,并能邊聽邊思考。
(2)聽說游戲的滲透和練習
游戲是幼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聽說游戲無疑是受孩子們喜愛的語言學習形式之一。如“金鎖銀鎖”游戲,幼兒以對答的形式學習用簡短的詞語來描繪事物;又如“蓋樓房”游戲,幼兒運用“……越……,就越……”和“……越……越……”的句式完整地表述一句話。聽說游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在參與的過程中激發(fā)幼兒的傾聽主動性,提高幼兒傾聽水平。
(3)家園共育的協(xié)調一致
家庭成員之間、教師之間、家庭與班級教師之間都應要求一致,這是幼兒形成良好傾聽習慣的關鍵。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孩子在家里和在班級里的表現(xiàn)判若兩人,這一情況的重要成因之一是,教師與家長缺乏溝通,家長不知道教師對孩子的要求是怎樣的。因此,教師要把幼兒園里的各項指導要求告知家長,同時也要及時向家長詢問幼兒在家的表現(xiàn),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3.表述習慣的培養(yǎng)
發(fā)言態(tài)度要自然大方,吐字清晰,語調適中,表述內容要有針對性,有自己的想法,能夠盡量圍繞主題……這是我們在分組講述活動中對幼兒所提出的要求。與傾聽習慣一樣,幼兒的表述習慣也應體現(xiàn)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平時應多給孩子提供觀察和討論的機會。模仿是孩子的主要特征,教師作為孩子學習的典范,要以身作則,說話自然流暢,態(tài)度親切大方,發(fā)音準確,用詞恰當,這樣對幼兒的口語表達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分組講述活動的實踐成效
(一)語言表達能力顯著提高
分組講述加強了孩子的語言表述能力。在小組中,每個孩子都有表述的機會,表述的過程就是同伴間的交流過程。雖然只是講述故事的一部分,但孩子們會去思考,去嘗試怎樣讓自己講的內容更加完整生動,句式連貫清晰,神態(tài)豐富有趣,讓同伴愿意傾聽。同時,孩子在講述中得到老師個別指導的概率高了,老師更能根據(jù)不同孩子的需求,給予不同形式的指導,讓孩子取長補短,在實踐中鍛煉語言能力。
(二)傾聽更加專注
分組講述讓孩子學會了安靜傾聽。在集體講述中,重點鍛煉的是孩子的表述能力,傾聽靠的是孩子的自覺性及教師的引導;而分組講述中傾聽和表述的目標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較集體講述而言,分組講述縮小了幼兒傾聽的范圍,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且避免了傾聽內容的重復性,可以讓幼兒保持長效的傾聽興趣,也為幼兒在集體講述中的耐心傾聽打下了基礎。
(三)表達更為自信
分組講述讓孩子們有勇氣大膽表達自己。或許孩子在老師面前怕說錯,在集體面前怕被嘲笑,但在小組中,大家的距離拉近了,我說給你聽,你說給我聽,孩子們處在一個輕松的聊天氛圍中,相互把看到的、想到的與好伙伴進行分享,表達更加無拘無束。當然,也有個別孩子即使在小組中也放不開,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具體指導。教師在少數(shù)孩子面前對個別幼兒進行引導和鼓勵,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呼吁了小組同伴一起幫助他,讓其在表達上更有自信,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四)合作更有目的性
分組講述提高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孩子未來的學習趨勢,必定是個體適應集體,而大班孩子的合作意識還處于初級階段,教師應該從各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講述活動也不例外,分組講述就是一個較好的形式。孩子們在小組中合理分工,能力強的孩子幫助能力弱的孩子。因為孩子們都知道,這關系著整個團隊的榮譽,每個人都要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為小組爭光。孩子們在各個方面進行實踐鍛煉,形成了習慣意識,從而增強了綜合能力。
講述活動對幼兒語言的目的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連貫性都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分組講述則是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了對幼兒合作性和社會意識的鍛煉。重視分組講述的實效,對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潛心研究幼兒的語言學習,做語言教育的踐行者。P
[參考文獻]
[1]張明紅.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語言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明紅.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龐麗娟,陳琴.論兒童合作[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