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蹲钏{的眼睛》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品,作者力圖借助文學敘事的力量,訴說那無法言說的歷史痛楚。本文通過對《最藍的眼睛》中的恐怖場景,人物殘忍和死亡情節(jié)的分析,來闡述白人文化沖擊下對黑人帶來的肉體和精神的摧殘,以及黑人群體內(nèi)部存在的自身分裂問題。
關(guān)鍵詞: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恐怖;死亡
作者簡介:王澤璇(1990-),女,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業(yè)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5--02
自上個世紀以來,美國黑人作家在美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用他們的文字和思想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去關(guān)注飽受政治經(jīng)濟壓迫,處于社會底層的黑人群體。托尼莫里森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瑞典文學院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這樣評論她的作品:“以其非凡洞察力和詩情畫意的小說把美國現(xiàn)實的一個重要方面寫活了?!蹦锷云渥陨砩罱?jīng)歷和獨特的女性觀察視角,從美國黑人的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中取材,深刻地剖析美國黑人群體在白人主流文化沖擊下的生存和精神狀態(tài),作者力圖借助文學敘事的力量,訴說那無法言說的歷史痛楚。
《最藍的眼睛》講述的是1941年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小鎮(zhèn)上,一個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少女,她渴望一雙代表美好和幸運的藍眼睛,但最終卻變得神志恍惚的悲慘故事。本文通過對《最藍的眼睛》中的恐怖場景,人物殘忍和死亡情節(jié)的分析,來闡述黑人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和白人文化沖擊下對黑人帶來的肉體和精神的摧殘。
一、恐怖主題的體現(xiàn)
(一)環(huán)境的恐怖
莫里森的小說當中充滿著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涉及自然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以及和黑人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居住環(huán)境等等,這些環(huán)境描寫所描繪的低沉壓抑的色調(diào)和渲染出來的驚悚恐怖氛圍,不僅有著作家情感的傾注,而且與小說中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最藍的眼睛》這部小說中,環(huán)境的恐怖集中表現(xiàn)在黑人居住的環(huán)境狀況上。
小說中大量描寫黑人聚集區(qū)居住環(huán)境的惡劣低下給人以陰森恐怖之感。例如小說開篇的敘述者克勞迪婭家中的環(huán)境描寫,“我們的房子又陰又冷,是綠色的。晚上只有一盞煤油燈給大屋照明,其他房間深陷在黑暗中,到處是蟑螂和老鼠……弗里達用破布把窗戶堵上,床上挨著身子的那塊地方才熱乎起來”(14)[1]。還有關(guān)于皂頭牧師的居住環(huán)境“在那悶熱潮濕、昏暗、滿是舊物的小房間里,感到不寒而栗”(181)。在描寫羅蘭鎮(zhèn)時說道:“廢棄的店鋪,淺灰色的天空與周圍灰蒙蒙的房屋和黑乎乎的電線桿”(38)。諸如以上的例子還有很多,作者在描寫黑人的居住環(huán)境時大量使用陰冷,灰蒙蒙,黑暗等冷色調(diào)的詞語來描述,單調(diào)的色彩描繪出來的昏暗陰郁的環(huán)境再附帶天氣給與的雪上加霜,就使得黑人的居住環(huán)境與白人生活的干凈整潔,明朗光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說一開篇就給全書定下了一種陰郁而無可逃脫的恐怖感,描繪出的黑人極端惡劣居住環(huán)境,也是黑人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象征,低層的生活條件展現(xiàn)了社會主流文化沖擊下對黑人身心的挫傷和狹窄的生存空間。
(二)人物的恐怖
莫里森的多部作品受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常常出現(xiàn)古堡,鬼魂,復仇等具有哥特式藝術(shù)風格的元素,《最藍的眼睛》這部小說是莫里森早期的作品,作者并沒有過分著墨于超自然因素的刻畫,而更多是以寫實的手法來塑造人物的殘忍冰冷的本性。筆者認為,雖然小說沒有怪誕情節(jié)的渲染,但是這種對現(xiàn)實恐怖的描繪更能深入讀者的靈魂深處,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毛骨悚然之感。小說中人物的殘忍恐怖主要是針對該小說的女主人公而展開的,涉及兩類人,佩科拉的父母以及與她有關(guān)的黑人社區(qū)周圍的人。
1、佩科拉的父母的殘忍恐怖
與他們的家族姓氏布里德洛夫( Breed love, 孕育愛)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 布里德洛夫夫婦從來就沒有給佩科拉愛和關(guān)懷, 他們粗暴的行為深深地傷害了女兒的自尊。佩科拉的父親喝醉了酒趁她干家務之際強暴了她,并致使佩科拉懷孕生下一個早產(chǎn)的死嬰。她的母親而沒有好到哪里去,她把所有的母愛都給了白人雇主的孩子,卻嫌棄自己的孩子又黑又丑。一次,因為佩科拉打翻了藍莓餡餅而對她一陣毒打,小說中這樣描述:“她一個跨步撲倒佩科拉身上,用手背把她抽翻在地。布里德洛夫太太抓住她的胳膊把她拽起來又抽了她一下,一面用氣得拔尖的嗓音向她罵……”(115),撲,抽,拽,罵這一系列動詞的連用兇狠程度可見一斑,很難想象這是一位母親對自己親生女兒的舉動,布里德洛夫太太對女兒暴打之后反而轉(zhuǎn)向安慰嚇壞的白人小女孩,佩科拉母親這種因為白人文化而導致的心理認知上的扭曲也使得母女之間親情的泯滅,這種對血脈相連的親人毫無溫情的殘害所造成的恐怖之感,比魔幻世界造成的心靈悸動更可怕。
2、周圍人物的殘忍恐怖
周圍的人對佩科拉也是充滿嘲笑與蔑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居住區(qū),因為她的丑陋和黑皮膚總是被別人當做愚弄的對象,而這些周圍人殘酷行徑的實施者大都來自黑人社會內(nèi)部。她被在校的男同學戲弄,被糖果店老板粗魯對待,更甚于懷孕之后還受到周圍人的冷嘲熱諷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例子是佩科拉被混血婦女杰拉爾丁侮辱。她本身就帶有黑人血統(tǒng),卻以有色人種自居并與黑人劃清嚴格的界限。當佩科拉被杰拉爾丁的寵物貓抓傷臉的時候,杰拉爾丁并沒有產(chǎn)生絲毫的同情而是聽盡兒子讒言,惡狠狠辱罵佩科拉:“你這惡心的小黑婊子,從我家滾出去”(99)。從她的言語和行動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由于人性扭曲所造成的種族內(nèi)部的分裂問題,自相殘害所營造出的緊張恐怖氛圍。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在最美好的童年時期就要面對族群同胞給與的傷害,佩科拉悲慘一生足矣體察到人心的殘忍和恐怖的生存現(xiàn)實,這種殘忍和恐懼不單單指向佩科拉一個人,還有千千萬萬的黑人生活在煎熬之中。由此可見,黑人成長生存的困境不僅僅來自白人價值體系下的壓迫,而且來自他們內(nèi)部出現(xiàn)的分裂問題,丟棄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否定自我,互相殘害,這就使得黑人群體在飽受身體摧殘的同時還要承擔族群內(nèi)部的精神壓制。
二、死亡主題的體現(xiàn):自我精神的毀滅
小說中孤獨絕望的佩科拉祈求皂頭牧師給予她一雙藍眼睛,可是當她看到因為自己喂食而致使那條狗痛苦死去的時候,她的精神徹底地崩潰了。從那以后,她以為自己真的有了一雙藍眼睛,整日像行尸走肉般穿梭在街頭。她的肉體雖然沒有被折磨致死,可她的精神靈魂早已不屬于她自己。小說以佩科拉神智失常而結(jié)尾,對于藍眼睛的渴求,對融入白人世界的渴望,導致了她的自我毀滅,這種精神的崩潰無異于自殺式的死亡,而死亡尚可解脫,但是沒有思想地活著繼續(xù)遭受非人的待遇,甚至比真正的死亡更可怕。
黑人女孩佩科拉這種生不如死的遭遇是白人文化霸權(quán)的控制和黑人族群認知分裂的悲劇結(jié)合體的一個代表,我們不禁對黑人群體所遭受到的壓迫產(chǎn)生深深地同情之感,而這同情之感的背后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莫里森想要借此書來呼吁更多的黑人尋找遺失的自身價值和傳統(tǒng),才能在不同文化沖擊下保持自身的話語權(quán),維護族群整體的人格尊嚴,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從恐怖和死亡當中解脫出來。
注釋:
[1]除特別加以說明的引文之外,本文引用的作品漢譯均出自托妮·莫里森著,楊向榮譯:《最藍的眼睛》(??冢耗虾3霭嫔?,2013年)。以下凡引用只隨文注明出處頁碼,不再一一說明。
參考文獻:
[1][美]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M].楊向榮,譯.??冢耗虾3霭嫔?,2013.
[2]張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6.
[3]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創(chuàng)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李秀清.白人文化霸權(quán)下扭曲的幼小心靈[J].外國文學研究,2009,3.
[5]Joan Bischoff.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Studies in Thwarted Sensitivity[M].New York Press.
[6]Furman Jan.Toni Morrison's fection[M].Sourth Carolina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