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驪
目前,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一個很常見的現(xiàn)象:學生喜歡唱歌,卻唱不好歌,也不喜歡音樂課本里的歌曲。大量優(yōu)秀的古典音樂作品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相反,他們對流行歌曲特別著迷,這讓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思。
學生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并不是完全封閉的,他們不可避免地與社會接觸。在這信息化如此發(fā)達的中國,視頻、音頻、網(wǎng)絡對學生的影響無處不在。所以不論是歐美、港臺的;成人的或是非成人的流行音樂都會“流”到學校,這是我們“堵”不住的。我不否認有些流行音樂的內容不適合青少年,一些膚淺和庸俗的東西會對他們的人生觀有負面影響。但有一些歌曲優(yōu)雅,有豐富的內涵,我們不應該一棍子打死。應該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幫助學生理解流行音樂,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在眾多流行音樂中吸收優(yōu)秀作品,陶冶情操。我認為,積極的指導比強行制止的效果要好得多,這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一、明辨美丑,理智看待流行歌曲
學生喜歡流行歌曲的熱情,我們不能簡單地潑冷水,要抓住時機來引導學生,清楚他們?yōu)槭裁聪矚g這首歌,而不喜歡那一首。如分析歌曲《老鼠愛大米》,這首歌容易上口,高潮部分也只出現(xiàn)了四度的旋律,可以說只要有嗓子就能唱。歌詞簡單,易懂易記,配器清新明亮,歌詞很有趣,創(chuàng)意新穎。讓學生理性地分析,辨別美與丑,吸收優(yōu)點,摒棄不足。同時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不錯的流行歌曲,擴大他們的音樂視野。例如,《丁香花》以其憂郁,委婉的曲調,質樸動人的語言,令聽者心動。這樣的歌曲可以推薦給學生。但是提醒學生不要盲目模仿成人歌唱,保護自己的嗓子。提高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審美水平將直接有利于課堂學習,增加他們對教材內容的興趣,因此更愛唱兒童歌曲。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音樂審美活動應該圍繞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流行音樂很容易占據(jù)孩子的頭腦,我們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辨別美與丑的意識,讓優(yōu)秀的流行歌曲陶冶情操。
二、相互補充,為音樂教學注入時尚元素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用豐富多樣的教學策略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熱愛音樂的目的。
流行歌曲風格,形式豐富多彩,學生感興趣,我們可以吸取過來。比如,我在課上教了一首山西民歌《唱得幸福落滿坡》,教學范唱中是民族唱法,學生聽了毫無興趣。但當我播放“夢之旅”演唱的版本時,學生肅然起敬,個個說好聽,忙跟著哼唱。在教唱《梨園英秀》時,我提到了說唱,學生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周杰倫的歌曲。我就給他們聽了《雙節(jié)棍》,學生聽得很起勁,課本里的歌曲也學得不錯。這也許就是流行唱法的魅力吧。有些流行歌曲對學習器樂也很有幫助。比如韓國電視劇《大長今》的主題歌《希望》,很多學生都會哼唱。正巧它的音區(qū)適合用豎笛演奏,沒想到,連平時不愿意吹豎笛的學生最后都能完整演奏。這些音樂是時尚的元素,讓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強了,熱情高漲,同時,他們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三、巧妙運用,增強音樂教學的吸引力
流行歌曲直接進入教學,教師需要精心篩選,通過對作品的風格、思想、內涵的感受和理解,確保針對學生提供的是具有美好情感。正確價值觀的優(yōu)秀作品。要針對教學目的有的放矢,運用得法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的家鄉(xiāng)》一課,在鞏固環(huán)節(jié),我將韓紅的《家鄉(xiāng)》介紹給學生,學生們感受到了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我想這比任何語言都有說服力,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有些流行歌曲接近人們日常生活,有親切感。又如《懂你》這首歌,用生動的例子來教育學生,讓我們明白父母的用心,學會照顧父母,關心別人。努力學習知識,成長為真正高質量的人才。
當然,學生年齡小,不能完全理解和體會,但最重要的是給學生的一個概念:老師并不反對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中也有很多知識,除了好聽,還有深刻的含意和美好的意境。的確,有選擇地將流行音樂引進課堂,不僅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相反,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也在聽賞、學唱、理解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明確了對流行歌曲的認識,知道了作為學生應該選擇演唱那些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進入課堂是可行的,它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讓學生感覺老師已經注意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而且能以平常的態(tài)度和他們一起探討了優(yōu)劣,辨別美與丑,無形中縮小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他們自然會對音樂課感興趣,想和老師一起去探索音樂藝術和流行歌曲,不斷提高自己對學習音樂的信心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享受到音樂藝術所給予的無限樂趣。
我相信,只要堅持新課程的理念,一切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起點,我們的音樂教室里會發(fā)出奪目的光彩,綻放出創(chuàng)新之花。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qū)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