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正山小種:“熏”出來的傳奇

      2016-04-25 10:04:55艾江濤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6年17期
      關鍵詞:正山桐木小種

      艾江濤

      在紅茶的故鄉(xiāng),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桐木村,流傳著一段制作正山小種的歌謠:“七歲進茶叢,萎凋十年功。發(fā)酵二十載,三十見鍋紅。熏焙學一世,才能做小種?!?h3>正山

      “2008年我去北京馬連道茶葉市場,一連問了10個店有沒有正山小種,9個店都問我正山小種是什么?!痹谖湟纳绞械拈T店里,梁天雄一邊泡茶一邊說。其時,由單芽采摘制作的金駿眉已引領了國人品飲紅茶的風潮,但人們對紅茶鼻祖正山小種依然知之甚少。

      從市區(qū)出發(fā),沿著盤旋的山間公路上行,一路是飛濺的流水和層疊的毛竹與松林,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后,就到了正山小種的起源地——星村鎮(zhèn)桐木村。梁天雄家的茶山和茶廠就位于桐木村12個村民小組之一的江墩村。父子三人分工明確,有50多年制茶經(jīng)驗的父親梁駿德帶著大哥梁天夢負責做茶,梁天雄則主要負責銷售業(yè)務。

      正山小種的傳奇在于,作為年代悠久的傳統(tǒng)紅茶,它一方面在國內(nèi)不為人所知,另一方面卻成為英國皇室的御前珍飲,進而風靡世界。當?shù)亓餍幸痪湓挘骸拔湟纳揭还?,正山小種國外買。”除了一些老茶農(nóng),產(chǎn)區(qū)農(nóng)民生產(chǎn)卻不飲用紅茶,紅茶長期以來都是完全的海外貿(mào)易化產(chǎn)品。說起來,這與流傳當?shù)仃P于紅茶起源的一段傳說有關。

      武夷山桐木村正山小種麻粟產(chǎn)區(qū),茶師楊文重一家人在自家茶山中?

      桐木村民世代以種茶為生。明末某年的采茶季節(jié),一支過路的北方軍隊駐扎茶廠,晚上就睡在晾曬的茶青上面,軍隊開拔之后,茶農(nóng)發(fā)現(xiàn)茶青發(fā)紅,用來做傳統(tǒng)的綠茶已不可能。為避免損失,茶農(nóng)把這些萎凋過的茶葉,用當時已出現(xiàn)的炒焙技術(shù)制作,并以當?shù)厥a(chǎn)的馬尾松烘干,挑到距此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賤賣。沒有想到,這種烏黑油潤帶有松脂香味的“做壞”的茶葉竟被賣了出去,第二年有人甚至出高價定購,紅茶由此而興。由于是失敗的產(chǎn)物,再加上特殊的松煙味道,制作者對紅茶的偏見,似乎也不難理解。

      只是,人們對這一“偶然之得”的發(fā)明時間仍有爭論。1567年,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綠茶炒青工藝——松蘿法的出現(xiàn),普遍被視為紅茶起源的時間上限。清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了:“崇安殷令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堪并駕。”其中的殷令即為崇安縣令殷應寅,他在任的時間為清順治七年(1650年)到順治十年(1653年)??梢姡商}法傳入武夷山的時間不應早于1650年。松蘿法的傳入,才進而演變出紅茶與烏龍茶制作工藝,合理的推斷是,武夷紅茶的起源時間也應在1650年之后。更多關于紅茶起源的可信說法,似乎只能從海外貿(mào)易的零星資料去打撈。

      事實上,正山小種名字的衍化,與紅茶海外貿(mào)易的繁盛、國內(nèi)紅茶制作范圍的擴大息息相關。起初,由于茶色發(fā)黑,當?shù)厝藢⑦@種茶叫“烏噠”,梁駿德解釋,“噠”在當?shù)胤窖约礊椤安琛钡囊馑?。時至今日,與桐木村相鄰的光澤司前干坑一帶,仍稱紅茶為烏茶。1650年以前,歐洲的茶葉貿(mào)易為荷蘭人所壟斷,經(jīng)過三次英荷戰(zhàn)爭后,英國開始擺脫荷蘭并漸漸壟斷茶葉貿(mào)易。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5年之后,英國商船首次靠泊廈門港,從此由廈門直購這種稱為“Bohea Tea”的“武夷紅茶”。在廈門語音中,“Bohea”與“Tea”分別為“武夷”和“茶”的諧音。在英國《茶葉字典》中,武夷(Bohea)條的注釋為:“武夷(Bohea),中國福建省武夷山所產(chǎn)的茶,經(jīng)常用于最好的中國紅茶(China Bohea Tea)?!倍鴵?jù)《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Bohea Tea”一詞源于1692年。1757年,清政府實行第二次海禁,僅開廣州一口通商,閩茶從海上外銷,改由陸路內(nèi)河運至廣州出口。1853年,清政府開放五口通商10年之后,閩茶由福州直接出口,更為便捷。

      隨著海外貿(mào)易的擴大,武夷紅茶外銷需求直線上升。據(jù)學者蕭致治、徐方平在《中英早期茶葉貿(mào)易》一書中的統(tǒng)計,1792年武夷紅茶的出口已達9175噸,為上世紀末年平均出口的815倍。顯然,18世紀時桐木村一地的紅茶產(chǎn)量早已供不應求,紅茶制作開始由閩東向福建乃至全國各地擴散,也由此產(chǎn)生政和、坦洋、白琳三大福建工夫紅茶,以及祁紅、宜紅等繁盛一時的工夫紅茶。清雍正年間(1732)的崇安(武夷山市)縣令劉埥在《片刻余閑集》中記載了這種仿制的興盛:“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鎮(zhèn),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chǎn)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p>

      19世紀60年代,閩東工夫紅茶出現(xiàn)后,桐木村所產(chǎn)的正山小種紅茶,有了新的名稱“Lapsang Souchong”,據(jù)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這一由福州方言音譯過來的詞匯出現(xiàn)于1878年。在福州方言中,“Le Xun”為“以松明熏焙”的意思,Lapsang即為Le Xun的諧音。只是,這一翻譯并不嚴格對應于正山小種,當?shù)厝嗽缒暌仓环Q這種由小葉半開面茶葉制作的茶為小種紅茶,“正山”概念由何而來?

      對此概念的最早記錄已無從考證,合理的推論是,出現(xiàn)外山小種(也即桐木關周邊地區(qū)開始大量仿制)時,當?shù)厝顺鲇诘胤奖Wo,便形成了正山的概念。這也為《中國茶經(jīng)》所載:“產(chǎn)于福建崇安縣星村桐木關的稱‘正山小種,所謂‘正山小種紅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高山地區(qū)所產(chǎn)之意?!薄罢健钡姆秶瑒t指福建武夷山國家級保護區(qū)內(nèi),以桐木村江墩、廟灣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方圓約600平方公里的范圍。

      盡管當?shù)卣噲D將正山小種的范圍擴至武夷山市全境,可在當?shù)夭枞诵闹腥杂胁怀晌牡囊?guī)定。武夷紅茶共分四類: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煙小種與奇紅。其中,正山小種為桐木所產(chǎn)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有“松煙香、桂圓味”的紅茶;小種紅茶,則指桐木以外武夷山市范圍所產(chǎn)的無煙紅茶;煙小種,是用外地茶青加以煙熏工藝制作的紅茶,由于煙味很重,全部用以出口;奇紅,用梁天雄的話來說,得名于本地的奇種茶樹,用以容納金駿眉、小赤甘等用創(chuàng)新工藝制作的紅茶。武夷山產(chǎn)區(qū)以外的紅茶,則被稱為工夫紅茶。

      駿德茶廠創(chuàng)始人、金駿眉首泡制作人梁駿德和兒子梁天夢在示范手工揉捻工藝

      奇種

      公路不斷上行,觸目皆是綠色,在毛竹林覆蓋的山體下面,不時能看到一叢叢的茶樹。山間的空氣清涼香甜,司機秦師傅介紹,由于地處武夷山大裂谷的核心地段,一年有從北向南的風貫通,再加上流水與空氣的不斷撞擊,桐木村空氣的負氧離子含量,據(jù)專家檢測,每立方厘米含量高達10萬。

      梁天雄長期擔任桐木村的村干部,先后當過林政員、調(diào)解、財務和村長,據(jù)他介紹,桐木村12個村民小組,加起來總共1700多口人,集體經(jīng)濟解散分茶到戶時,茶山總面積為7600畝,后來隨著茶葉緊俏,村民不斷將自留菜地改種茶樹,茶山面積至今擴至1萬畝左右。廟灣、江墩、麻粟、掛墩是正山小種的核心產(chǎn)區(qū),江墩100多口人,茶山面積約1000多畝,在整個桐木屬中上水平。

      一眼望去,江墩村主要的房子都集中在公路兩側(cè)的山腳下,沿著進山公路上去不遠,就是廟灣村,再往上就是閩贛兩省分界的桐木關。站在關口的瞭望臺上,就可以看到有“華東屋脊”之稱的黃崗山。整個桐木村位于黃崗山主峰的中下部,平均海拔約1000米。翻過關口,再走80公里左右,就是過去閩茶運銷的重要內(nèi)河碼頭——江西鉛山河口鎮(zhèn)。

      到茶廠時,68歲的梁駿德正和師傅們在車間制作少量的金駿眉,以及不加煙的正山小種。由于海拔較高,山里的茶樹剛冒牙尖,傳統(tǒng)正山小種的制作,還要再等十幾天,主要集中于4月底開始的20多天時間。休息片刻,梁駿德的孫子梁慶朝帶我們?nèi)S房對面的山上看茶樹。電子商務專業(yè)畢業(yè)的他,工作不久,便決定回來跟著父輩學習做茶。

      山間霧氣繚繞,流水淙淙,由于常年氣溫保持在8.5~18攝氏度,降水充足,環(huán)境濕潤干凈,茶樹的根干長滿苔蘚。比起山外整齊成行的茶山,這里的茶樹散落在亂石與泥土之間,只能人工采摘,以正山小種一芽二到三葉的采摘標準,最好的茶工一天頂多采二三十斤茶青。梁慶朝指著一叢大約只有三四十厘米高的茶樹問我們它的年齡。由于海拔較高,霧日漫長,這里的植物生長緩慢,一棵矮小的茶樹,很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壽命。

      青苔之下露出黃紅色的泥土,林學出身的鄒新球在《武夷正山小種紅茶》一書中分析過這里以紅壤、黃紅壤為主的酸性土壤結(jié)構(gòu),疏松肥沃,有機質(zhì)豐富,十分利于茶樹生長?!巴瑯拥牟枞~量,同樣的水溫,桐木的正山小種,泡出的湯色為琥珀色,口感香甜,除松煙香外,還有桂圓、粽葉和花香的混合香氣,其他地方的紅茶,湯色則偏暗偏紅,沒有這種香氣,為什么?”在梁駿德看來,除了海拔氣候等環(huán)境因素,茶樹周圍的植被非常重要,其他地方的茶樹多長于灌木林間,而桐木的茶樹卻生長在闊葉林和毛竹林之間。由于地處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核心,這里嚴禁砍伐樹木,茶山面積也受到嚴格管控。盡管屬于當?shù)靥禺a(chǎn),但用來熏制傳統(tǒng)正山小種的馬尾松,一律從保護區(qū)外運來。

      附著于豐富植被的是各種動物,武夷山向來被稱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桐木村的掛墩更以“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chǎn)地”聞名世界。據(jù)《南平通鑒》記載,道光三年(1823),法國神父、生物學家羅公正在掛墩傳教,并在當?shù)夭杉?.1萬多種珍貴生物標本,私帶出國,隨后一批生物學家接踵而至。幾天后,當我們到達這個有百來口人、600畝茶山的小村時,熱情的村民拿出前一天剛做的金駿眉供我們品嘗,并帶領我們?nèi)タ创謇锖蠼ǖ亩Y拜堂,時至今日,村里仍有90%以上的人信奉天主教。數(shù)量龐大的鳥雀將茶樹上的蟲子吃光,免卻茶農(nóng)打藥之苦。更重要的是,由此產(chǎn)生的天然有機茶,曾一度挽救出口滯銷內(nèi)需缺乏的桐木茶業(yè)。

      桐木村的茶樹屬高山小葉菜茶,多用茶籽種植的有性繁殖。神奇之處在于,茶籽所種的茶樹會發(fā)生基因變異,即使長在附近,每株茶樹的性狀也各不相同,故而也稱“奇種”。在上桐木關的路上,梁天夢把車停下,隨手摘了三棵茶樹上的三片茶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葉面大小紋理各不相同。這些堪稱基因?qū)殠斓钠娣N茶樹,也成為培育優(yōu)良茶種的基礎。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峰和兒子劉崢,便通過對奇種菜茶的篩選,再用無性繁殖的扦插技術(shù),選育出不少具備獨特口感與花香的優(yōu)良茶種。

      依山傍水的茶葉加工地“青樓”外部景象

      青樓

      武夷山雨水豐沛,在我們所待的十幾天時間里,印象里只有一兩天晴天,其余時間,不是細雨綿綿,就是霧氣迷蒙。處于大裂谷核心的桐木村更是如此,每年做茶之際,也是雨水來搗亂的時節(jié)。雨天并不適合做茶,除卻采摘制作的不便,用粘連雨水的茶青做出的茶,香氣口感都會大打折扣。根據(jù)當年雨水的多寡,茶人們分出茶葉的“小年”和“大年”。似乎只有在潮濕多霧的桐木關,人們才會更深地理解何謂“看天做茶”,才會理解何以要用馬尾松的煙火,在青樓中熏制完成正山小種傳統(tǒng)工藝中極為重要的兩道工序:萎凋與烘干。

      所謂“青樓”,是指“用來做茶青的地方”,也被當?shù)厝朔Q作粗制廠。一般為3~4層的木頭房子。房子下面留有多個燒火的灶口,一層用以烘干,房間地面為磚頭鋪成的煙道,煙火順著煙道的磚縫噴薄而出,烘烤著架上鋪在一層層水篩中的茶葉。青樓可空置一層以調(diào)節(jié)溫度,最上面兩層為萎凋房。

      梁駿德引用當代茶界泰斗張?zhí)旄Kf“正山小種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更是武夷山的獨生子女”,來形容青樓熏煙工藝的獨一無二。滂沱大雨中,他帶我們參觀了自家及村集體之前的青樓。盡管尚未啟用,房間中濃郁的煙火之氣,讓人不難想象做茶時煙熏火燎的景象。江墩的青樓保存最好,像這樣的萎凋房,一共有16間,鄰村的廟灣則有4間。為了擴大內(nèi)銷需求,當?shù)夭柁r(nóng)逐漸用加溫萎凋槽和烘干機的無煙新工藝,替代了這種費時費力的傳統(tǒng)工藝。桐木其他自然村的青樓已然所存無幾。

      事實上,自2005年6月22日金駿眉誕生,并進而引發(fā)紅茶內(nèi)銷的風潮以來,不少人順藤摸瓜,開始了解并接受享譽海外近400年的傳統(tǒng)正山小種。也正因此,作為金駿眉的首泡制作人,梁駿德有底氣堅持制作傳統(tǒng)工藝的正山小種。在他看來,正山小種終將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接受,現(xiàn)在許多茶廠只是貪圖輕松,才拋棄傳統(tǒng)。駿德茶廠每年生產(chǎn)的10噸精茶,60%為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正山小種。

      “做茶很奧秘,要做到口感好,制率高,采摘是第一關?!蓖盹堖^后,點燃一根香煙,坐在樓檐下的長椅上,梁駿德開始講述做茶的秘訣。

      正山小種的采摘標準是一芽二葉或三葉。桐木山高,采茶不易,歷代流傳一句老話:“桐木采茶真可憐,一碗腌菜半碗鹽?!碑?shù)夭瓒嗳松?,時至今日,仍多雇用江西上饒一帶的茶工。茶工如同麥客,每到茶忙季節(jié),結(jié)伴而來,20多天后,毛茶做成,又成群而去。梁駿德回憶,當時的采摘標準非常嚴格,“一芽二葉,8分錢1斤;一芽三葉,則7分1斤;如果有10個以上一芽四葉,則降至5分錢1斤”。由于目前雇工日漸缺乏,梁駿德不敢定那么嚴格的標準,有時實在看不下去,他會陪茶工將不合用的茶葉揀出。

      鮮葉采摘后,最好進行適當?shù)牧狼?,以提高精制率。第一道工藝就是青樓萎凋。晴天,萎凋時間大約3~4小時,雨天則要7~8小時。萎凋過程中,每過三四十分鐘,要把茶青掃攏重新攤晾,名曰“翻青”。翻動時機視茶葉的手溫而定,雨天翻動的次數(shù)則明顯增多。“青樓萎凋,前期低溫,后期高溫?!苯?jīng)過試驗,梁駿德發(fā)現(xiàn)前2個小時溫度不宜超過30攝氏度,后期則不能超過40攝氏度。調(diào)溫靠加減灶中松木控制,火候的掌控最為關鍵,所以說,“燒火是師父,做茶是徒弟”。

      萎凋到什么程度,方可進行揉捻?梁駿德將其總結(jié)為:“葉子從鮮綠色變?yōu)榘稻G色,抓一把使勁捏,聽不到響聲,葉脈不會斷。”更精確的測算是,當100斤鮮葉去掉40斤水分時,就是最佳的揉捻時機。揉捻早年用腳和手進行,要訣是“輕拉重推”,后來逐步用人力(水車帶動)木質(zhì)揉捻機、機器揉捻機替代。與手工揉捻相比,機器揉捻的茶葉,條索更為緊結(jié)均勻,也正因此,正山小種的傳統(tǒng)工藝,唯獨這一環(huán)節(jié)被機器替代。

      下來的發(fā)酵,要將茶葉放于蒙有濕布的筐中,在室內(nèi)自然發(fā)酵。如果當天的氣溫較高,發(fā)酵時間一般在6~7小時,反之則需8小時左右。濕布遮蓋,是為了防止表面茶葉水分流失,在未發(fā)酵時已經(jīng)變干,成為死葉。

      發(fā)酵與烘干之間,還有一道過紅鍋的傳統(tǒng)工藝。梁駿德和兒子梁天夢現(xiàn)場演示了一遍過紅鍋的技藝,在兩口燒至180攝氏度的鐵鍋中,兩人用雙手不斷快速翻炒著茶葉。炒完后,梁駿德伸出依然冒著熱氣的雙手:“炒多了手麻木了,還好一些?!备邷胤词紫仁菫榱俗柚共枞~繼續(xù)發(fā)酵,同時也給茶葉提香,增強回甘。新中國成立前,過紅鍋一直是正山小種不可缺少的一道工藝。實行集體經(jīng)濟之后,由于費時費力,這一工藝被逐漸停用。1964年,一位住在梁駿德家的安徽農(nóng)林大學的畢業(yè)生,偶爾提起這一工藝,父子倆又做了兩年,再次擱置。直到2009年,在一位茶葉愛好者的提議下,梁駿德再度恢復紅鍋工藝,并開發(fā)出以此命名的茶葉品牌。

      青樓烘干相對簡單,合適的溫度是60攝氏度,正常不?;鸬那闆r下需要10小時左右,但因為上面樓層同時用于萎凋,為了控制溫度,烘干時間往往會拖到12小時。

      制作完成的毛茶,還要經(jīng)過分級、風選、篩分、挑梗、勻堆、烘焙等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制。茶葉出廠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復火,傳統(tǒng)的正山小種依然要用青樓。“幾千斤茶葉堆成厚厚的一層?!苯痱E眉及采用無煙工藝制作的正山小種,則放在竹簍上面,用木炭焙火。

      制茶工藝看似簡單,實則一步不慎,滿樓皆壞。所謂“看天做茶”“看茶做茶”,茶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diào)整。也正因此,才有了流傳當?shù)氐哪嵌蚊裰{:“……熏焙學一世,才能做小種?!?h3>茶師

      桐木村流行招親,家中只有女兒的人家,往往會招上門女婿,俗稱“招駙馬”。梁駿德的外祖父便由江西進賢入贅本地,招親之后,按照慣例,長子一支需隨母姓,因此,原本姓江的大兒子梁駿德一支,隨母改姓為梁。

      小時候,梁駿德就記得家里有本江氏族譜。據(jù)族譜記載,其先祖蓋一公在宋末時從河南輾轉(zhuǎn)遷至桐木關,開基立業(yè),傳到他已歷22代。族譜記載了一首由一個叫伍齊榮的人寫給舅舅(江氏19代傳人)的詩:“春臻母舅有奇才,幸未詩書被化裁。雀舌經(jīng)營能善變,龍團更改料誰猜?!痹娭兴帷叭干唷薄褒垐F”,均為歷史上有名的綠茶,足見江氏從19代先祖起,就擅長制茶。“文革”中,梁駿德的父親把族譜包在油紙中,放進木屋的樓板下面,才把它保留下來。

      盡管對祖父做茶沒有確切記憶,梁駿德卻見過爺爺留下的一個用來精制茶葉的圓匾。1964年,16歲的梁駿德,跟隨父親在生產(chǎn)隊學習做茶。江墩生產(chǎn)隊當時共有6人做茶,4人做青,2人揉捻,梁駿德和父親屬于做青小組。早在正式做茶前,梁駿德就常看父親做茶,對工藝細節(jié)早已諳熟于胸。當時村里沒有電燈,晚上做茶,只能用竹篾制作的火把照明。父親做茶時,梁駿德就打著火把,像他身邊的燭臺。4年后,父親從生產(chǎn)隊退了下來,梁駿德開始主持隊里的茶葉生產(chǎn)。

      當時生產(chǎn)隊有20多個勞力,6人做茶,兩三人帶山,帶著200多個江西來的茶工采青?!澳菚r做茶很辛苦,每天最多休息兩三小時,青樓就在家旁邊,也不能回家睡覺。困了在椅子邊瞇一會,馬上要起來翻青?!睙熿F熱氣繚繞的萎凋房,經(jīng)常熏得人淚流不止。凡在桐木關做茶多年的茶師,眼睛普遍不好,梁駿德為此很早就戴上了眼鏡。

      1982年分產(chǎn)到戶,隊長梁駿德和3名生產(chǎn)隊成員,一起制定了按產(chǎn)量分配茶山的方案,很快為其他生產(chǎn)隊所效仿。當?shù)夭铇浞稚?,每株產(chǎn)量也不相同,生產(chǎn)隊估算每株茶樹的鮮葉產(chǎn)量,再統(tǒng)計出一片片茶山的產(chǎn)量,登記完畢后,讓村民抓鬮決定茶山位置。抓完鬮,再按每戶實際能分的鮮葉量,多退少補。當時,梁駿德一家四口人分到50畝茶山。

      1988年,桐木村向武夷山市政府提出申請,把茶葉精制權(quán)拿回村里,成立了桐木精制茶廠。梁駿德被招進廠里,負責毛茶的收購與審評。后來買斷茶廠的傅連星,是廠里的業(yè)務;創(chuàng)辦元勛茶廠(正山茶葉有限公司的前身)的江元勛,當時則負責廠里的財務,并當過一段時間廠長。

      在金駿眉誕生前,正山小種的主要出路是外銷。桐木茶廠成立前,村民要將毛茶賣給星村茶葉站,交由精制茶廠精制后,再交付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統(tǒng)一出口。正山小種的精制權(quán),先后經(jīng)歷了從福州到建甌、崇安縣、桐木村的轉(zhuǎn)移過程。茶廠成立后,村民不用出村,便可將毛茶直接賣給桐木茶廠精制。

      當時毛茶的收購標準分為2、4、6、8四個等級,審批辦法是稱100克茶葉,先揀出里面的梗與片,再根據(jù)茶葉的條形、口感、葉底評級。梁駿德稱,標準的正山小種,條形緊結(jié)肥壯烏潤,湯色琥珀透亮,口感為松煙香與桂圓味,沖泡之后,葉底顏色為有亮度的古銅色。梗、片的含量決定茶葉的精制率,也直接影響等級?!?00克茶,如果含30克梗,20克片,精制率則只有50%。”梁駿德記得,1991年,桐木毛茶的平均價格為2.2元/斤,最好的精制茶8310的出口價格也才7.8元/公斤。

      由于前來賣茶的人都是本村村民,茶葉審評難度很大。梁駿德和廠長傅華全想出一個辦法,對茶葉進行三道加密。廠里首先成立一個5人審批小組,由廠長、副廠長、財務、技術(shù)、每個生產(chǎn)隊的賣茶代表組成,其中主評人為梁駿德,其他人有一定程度的發(fā)言權(quán)。茶葉送來后,先由抽樣小組的一個人隨意抽取3袋,編寫一個六位數(shù)密碼,比如“123456”,交給下一勻堆環(huán)節(jié)的人,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個編碼代表誰的茶葉;第二個人將抽出的茶葉倒出勻堆,隨后再編一道密碼,比如“將123456變?yōu)?54321”;第三個人負責抽取幾百克小樣,編第三道密碼,比如“將654321變?yōu)?21456”,然后交由審評小組評級。審評員拿到的小樣,只有再度變化過的密碼,從而確保審批的公正。

      出廠前,茶葉還要經(jīng)過包含水分含量檢測與粉末碎檢測在內(nèi)的理化檢驗。為此,梁駿德專門去省里培訓學習,拿到理化檢驗上崗證。梁駿德的辦公室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張水分檢驗的單據(jù),方法為:“稱10克茶葉,在130攝氏度溫度下烘干27分鐘,通過測算茶葉的減少量,來計算茶葉水分含量?!笔⊥赓Q(mào)的水分含量標準為不超過6.5%,梁駿德往往將其控制在5%以內(nèi)。粉末碎檢測,是將茶葉在電動粉末篩上轉(zhuǎn)動100圈,以測出粉末與碎片的含量比例。60目(1平方英寸含有的孔數(shù))以下算粉末,24目以下則為碎茶,各自標準為不能超過2%和5%。

      當時,桐木茶廠的出口量,也即正山小種的產(chǎn)量,每年穩(wěn)定在120~150噸左右。讓梁駿德自豪的是:“在我手上每年出去100多噸茶葉,沒出過質(zhì)量問題,沒被退過貨。”

      1997年,桐木茶廠被傅連星買斷。梁駿德被挽留下來,負責技術(shù)與進貨。2000年底,在江元勛的邀請下,梁駿德去成立不久的元勛茶廠負責技術(shù)。2008年4月,60歲的梁駿德決定退休。不久,在兩個兒子的攛掇下,父子三人注冊駿德茶廠。由于梁駿德技術(shù)出眾,業(yè)務熟悉,在紅茶崛起的勢頭下,駿德茶廠很快成為桐木村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在桐木村海拔最高的麻粟,也有一位做茶50多年的茶師楊文重。通往麻粟的道路,僅容一輛汽車通過,除了進出村口的兩小段路,是剛能放下車輪的水泥路面,中間都是陡峭難行的土路,雨天塌方并不罕見。大雨中,一段十幾公里的路程,足足開了一個小時。翻過一道山坡,眼前豁然開朗,山坳里忽然出現(xiàn)一片被毛竹林和茶山包圍的房屋。在忽開忽合的霧靄中,村莊時隱時現(xiàn),如同世外桃源。

      時節(jié)已近4月中旬,山里依然潮冷,74歲的楊文重穿著一件毛衣,眉發(fā)皆白,一團祥和。同行的一位看茶姑娘,見到老人馬上要求合影,老人搓搓手,覺得自己難看,不好意思地笑了??梢坏┝钠鸩鑱?,楊文重很快恢復山東人的粗豪爽利。

      1958年,16歲的楊文重,從山東菏澤逃荒至此。4年后,他娶了一位當?shù)毓媚?,正式落戶麻粟?964年,楊文重跟著生產(chǎn)隊的老師傅,開始學習做茶。當時,麻粟生產(chǎn)隊共有5個小茶廠,一年可產(chǎn)2萬斤毛茶。因為海拔高,麻粟的茶樹生長緩慢,上市最晚,每季茶只能做半個月左右。“我們這里早上九、十點鐘,茶葉上還有露水?!睏钗闹卣f,霧大濕度大,做茶難度大,精制率也低,但麻粟的茶在口感上有優(yōu)勢,樅味更為醇厚。

      楊文重帶我們看了家中的青樓。這里的青樓分為三層,一層烘干,二、三層用來萎凋。據(jù)他回憶,更早時候的青樓,并不是在外面燒火,而是在里面直接點上火堆,水篩就放在明火之上的架上烘干。在這樣的青樓里,一天要烘2000斤茶青,也就是三四百斤毛茶,辛苦可想而知?!耙话銦?堆火,你覺得吃得消可以燒10堆火。要隨時添加柴火,保持火頭的高度,又得防止把上面的水篩燒著。幾乎不能睡覺,煙熏得幾乎看不見,眼睛成天都是腫的?!?/p>

      在桐木茶廠成立前,每年茶季,星村茶葉站和武夷山茶葉局的評茶師,都會上門評級。在堆積如山的茶堆上,評茶師隨意挖幾個洞,選出幾十斤茶,再二次取樣鑒定。定級后,看著將茶葉裝袋蓋印,再由茶農(nóng)將茶送至茶葉站。楊文重的兒媳陳桃紅也是本村人,她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裝滿茶葉的布袋,上面打著茶葉局的公章,看上去很漂亮。

      楊文重的兒子楊青介紹,麻粟只有60多口人,卻有1200畝左右茶山,人均占有量居桐木之首。楊青家的茶山,一年可產(chǎn)3000斤毛茶,加上收青所做的茶,一年的毛茶產(chǎn)量可達五六千斤。每年忙時,楊青回來幫父親一起做茶,平時則主要和妻子在武夷山度假區(qū)的茶店賣茶,同時研發(fā)一些新的品牌。

      “對我們農(nóng)民來說,做茶就是用來謀生的?!弊隽艘惠呑拥牟?,楊文重還是喜歡喝傳統(tǒng)正山小種,在他看來,新工藝的茶不管怎樣清甜,不如加煙的有味道。

      起落

      1834年,印度茶葉委員會成員喬治·詹姆斯·高登,購于武夷山用于制造優(yōu)良品質(zhì)紅茶的第一批茶籽被運往印度。1839年,印度紅茶在倫敦上市,成為世界紅茶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半個世紀后,印度紅茶已然取代中國茶葉的壟斷地位,躍居世界第一茶葉出口國。

      與此同時,清朝道光以后,紅茶在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皖南等地迅猛發(fā)展。19世紀60年代,閩東工夫紅茶出現(xiàn)。外地產(chǎn)區(qū)的不斷擴張,使武夷紅茶(包括正山小種)的出口地位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外銷產(chǎn)品,受戰(zhàn)亂與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正山小種的銷售一直起伏不定。。新中國成立后,正山小種依然命運多舛。父親曾給他講過“三起三落”的故事,可在梁駿德看來,期間的波折,用“六起六落”來形容也不過分。

      50年代,茶業(yè)恢復。為供給蘇聯(lián)紅茶,閩北一些地區(qū)曾進行過“綠改紅”。1960年,中蘇交惡,中國失去了蘇聯(lián)的出口市場。1962年,福建備戰(zhàn)“解放臺灣”,正山小種出口受到影響。剛穩(wěn)步發(fā)展了幾年,“文革”中又受到一些影響。不管如何,正山小種生產(chǎn)出來賣到星村茶葉收購站,精制以后,仍能通過外貿(mào)進入英國及少數(shù)歐美國家市場。

      1985年,正山小種陷入外貿(mào)滯銷,當?shù)卣欢纫笸┠敬甯淖鼍G茶。后來,在“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和張?zhí)旄5热说母深A下,桐木最終保留了正山小種,并從武夷山市收回茶葉精制權(quán),在1988年建立桐木茶廠。90年代初,由于外貿(mào)出口價格低廉,不但桐木茶廠的利潤空間下降,毛茶的收購價格也已傷農(nóng),不少村民選擇拋荒茶山,改謀他業(yè)。

      在這種情況下,拓展國內(nèi)市場變得極為重要。身為技術(shù)員的梁駿德,在那幾年甚至被逼著去全國各地跑業(yè)務。1991年,梁駿德有次背了20斤正山小種,跑到內(nèi)蒙古包頭推銷。他聽說那邊有個10萬工人的鋼鐵廠,每年給每人發(fā)放1斤茶葉作為福利。結(jié)果去了之后,人家連門都不讓進。更讓他郁悶的是,他本想用2斤茶葉換一晚的住宿費,沒想到旅店老板試喝他帶去的茶葉后,大搖其頭。當時國人還不習慣喝加煙紅茶。無奈之下,梁駿德只好把茶葉再背回桐木。為推銷業(yè)務,桐木茶廠向各地派出業(yè)務員,見到茶葉店就放幾包茶。結(jié)果到年底結(jié)賬時,發(fā)現(xiàn)往往不是人和店都不見了,就是人家根本不記得茶葉丟哪了,就這樣,在1991~1993年的三年里,桐木茶廠虧損了50多萬元。

      1997年,桐木茶廠被私人買斷。當?shù)夭铇I(yè)進一步衰落,為了茶廠生存,梁駿德那幾年不但做茶,還負責從全國各地進貨。采收其他產(chǎn)地相對便宜的茶青,一面做工夫紅茶內(nèi)銷,一面用松茗烘焙的工藝,制作煙小種出口。

      轉(zhuǎn)機來源于“有機茶”概念的出現(xiàn)。2000年,在江元勛朋友的幫助下,正山茶業(yè)有限公司(前身為元勛茶廠)所產(chǎn)的茶葉,通過日本農(nóng)林省的有機茶認證,并在兩年后拿到自由出口權(quán)。有機茶比常規(guī)茶價格高出30%~40%,可達30~40元/公斤,雖然銷量有限,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shù)夭鑿S的困難。

      國內(nèi)紅茶市場的真正爆發(fā),始于2005年金駿眉的誕生。2002年就出來賣茶的楊青,對此深有體會。當年的茶葉行情很不景氣,桐木村的元勛茶廠和桐木茶廠都不收毛茶,由于和兩家茶廠的老板都是親戚,楊青挨個打聽,得到的答復一致:你先去賣,年底賣不完再幫忙處理。就這樣,楊青到武夷山度假區(qū),挨家挨戶送茶,到了年底,竟也基本賣光了,當時一斤正山小種的毛茶僅為12~13元/斤。2005年之后,正山小種的價格從60元/斤快速攀升到幾百元一斤。楊青當年從別人手中承包的茶山也很快被收回。2009年,楊青自己開了門店,開始賣精制品牌茶。

      影響所及,閩東工夫的行情也被帶起。作為政和白茶和政和工夫的雙料非遺繼承人,楊豐2006年在武夷山度假區(qū)開了一個“中國白茶”的門店。當年,他店里銷售的政和工夫紅茶,占到六七成的比例。2010年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后,現(xiàn)在的比例則倒了過來,以白茶占據(jù)主導。與桐木正山小種相似,現(xiàn)在的政和工夫,講求花香的多樣性,傳統(tǒng)工藝也略有改變。只是,在楊豐看來,茶葉歷來就是一種農(nóng)副產(chǎn)品,門檻很低,做好的關鍵在于追溯好的產(chǎn)地與原料,專注于技藝。

      某種程度上,梁駿德、楊文重等茶師的追求與楊豐相似,續(xù)寫正山小種乃至紅茶的傳奇故事,不靠規(guī)模,而靠那份對原料與技藝的篤定與堅持。

      猜你喜歡
      正山桐木小種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分析
      安徽池州桐木坑磁鐵礦區(qū)地質(zhì)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
      正山小種精油大孔樹脂吸附工藝優(yōu)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與機械(2020年6期)2020-07-26 08:49:34
      年際間干旱對晚疫病菌生理小種復雜性的影響
      植物保護(2017年4期)2017-08-09 01:18:38
      中國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研究進展
      中國馬鈴薯(2017年1期)2017-03-02 09:15:51
      果斷選擇
      黃淮大豆主產(chǎn)區(qū)大豆胞囊線蟲生理小種分布調(diào)查
      作物學報(2016年10期)2016-10-19 04:14:09
      果斷選擇
      讀者(2016年15期)2016-07-09 17:16:17
      果斷選擇
      創(chuàng)造(2016年8期)2016-02-01 09:48:04
      山藥多糖復配正山小種紅茶飲料的研制
      乐山市| 罗定市| 长阳| 洱源县| 陆河县| 陆丰市| 大冶市| 遂宁市| 青冈县| 安国市| 陵川县| 涡阳县| 古蔺县| 敦煌市| 和林格尔县| 乌拉特后旗| 靖安县| 金山区| 勃利县| 岢岚县| 木里| 若尔盖县| 高唐县| 孙吴县| 广汉市| 临猗县| 盐津县| 岳普湖县| 泸州市| 丰城市| 古蔺县| 西乡县| 博湖县| 汝城县| 涞源县| 开鲁县| 诏安县| 松溪县| 惠水县| 万山特区|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