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朝野僉載》范圍副詞研究

      2016-04-23 06:18:04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高 欣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朝野僉載》范圍副詞研究

      高欣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摘要:張鷟《朝野僉載》是唐代一部較為重要的筆記小說,是研究唐代初期語言的重要語料。選取《朝野僉載》中的范圍副詞作為研究對象,將《朝野僉載》中的范圍副詞劃分為總括、限定、統計、類同四大類。通過對其中各個類型范圍副詞的窮盡式統計,較為全面地研究了《朝野僉載》中不同范圍副詞的語法特征、語義指向以及使用情況,并分析了同一類范圍副詞內部的異同點。

      關鍵詞:《朝野僉載》;范圍副詞;語法特征;語義指向

      張鷟《朝野僉載》是唐代初期為數不多的幾部筆記小說之一,主要記錄了唐高宗到唐玄宗時期的朝野軼事,尤以武后朝事跡為主。今本全書雖只有5萬余字,但涉及內容卻相當廣泛,除了記述人物事跡、傳聞逸事,也對人民疾苦、官吏腐敗的現實社會進行了揭露。這些可以作為我們初唐時期語言的重要語料。根據《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的記載,《朝野僉載》原為二十卷,《宋志》另出《補遺》三卷,大約元明以后,原本二十卷及其補遺三卷失傳。今天流傳的本子大致有兩個系統:一是一卷本系統,《說郛》《古今小說?!贰剁茌o叢書》本,均屬這一系統;一是六卷本系統,以《寶顏堂秘笈》本為代表。

      1979年中華書局趙守儼校點本以《寶顏堂秘笈》六卷本為底本,又從《太平廣記》《通鑒考異》等書中輯出佚文,作為“補輯”。筆者以此本為依據,對《朝野僉載》中的范圍副詞進行窮盡式的描寫統計,將其分為總括、限定、統計、類同(如表1),并對各個范圍副詞的語法特征和語義指向進行了分析研究。

      表1 范圍副詞類別數量統計表

      一、總括類范圍副詞

      表示總括全部的意義??梢孕揎梽釉~性結構(VP)、形容詞性結構(AP)、名詞性結構(NP)、數量結構(NumP)以及小句形式。其語義指向大多指向與謂語中心語連接的施事、受事。《朝野僉載》中總括類范圍副詞共20個,分別為:皆、并、俱、具、總、咸、凡、盡、悉、畢、略、了、遍、都、全、齊、莫不、無不、罔不、一概。

      1.皆

      表示全部,在全書中共出現120次,使用頻率居首位。其中,只有1例位于主語之前:

      (1)皆狼戾不軌,鴆毒無儀,體性狂疏,精神慘刻。(卷2-34)

      余下119例均位于主語之后,且均作狀語。根據其所修飾成分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皆+VP,共102例,如:

      (2)二人皆應舉,懷禮授左補闕,后至和、復二州刺史。(卷1-2)

      (3)王老以其言問諸人,皆云不知,方悟是神明所告也。(卷2-38)

      (4)有見鬼者,怪群鬼見公景皆走避之。(卷1-4)

      (5)頊明日錄狀付來俊臣,敕差河內王懿宗推,誅王助等四十一人,皆破家。(卷2-33)

      皆+AP,共6例,如:

      (6)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卷2-32)

      (7)武承嗣、武三思連項皆赤。(卷3-60)

      皆+NP,共7例,如:

      (8)其庸猥皆此類也。(卷2-47)

      (9)初,兵部尚書任瑰敕賜宮女二人,皆國色(卷3-59)

      (10)乃知大兇宅皆鬼神所處,信之。(卷6-131)

      皆+NumP,只有1例:

      (11)一花冠、一巾帔皆萬錢,裝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貫。(卷3-69)

      皆+S(小句),只有3例:

      (12)北邙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賊自退散。(卷3-60)

      (13)后往往于殿上掘得巫蠱,皆逆韋之輩為之也。(卷3-62)

      (14)鵬舉遂西行,道左忽見一新城,異香聞數里,環(huán)城皆甲士持兵。(卷6-137)

      就語義指向而言,“皆”為雙指多項副詞,多前指主語,如(2)(6)(7)(8)(11);也可前指賓語,如(3)(9)(10)(13);前指狀語,如(12)(14);前指兼語,如(4)。全文中,只有2例后指,除(1)后指主語之外,也可后指賓語,如(5),后指“家”。

      2.并

      “并”有兩種情況,一種屬總括類,相當于“全都”,另一種則是類同作用,表示“一起”。全文中“并”一共出現116次,其中總括類范圍副詞占79例,均位于主語之后作狀語,其后多為動詞性結構。

      并+VP,共75例,如:

      (15)景龍四年,洛州凌空觀失火,萬物并盡。(卷1-8)

      (16)東房先封閉,往視之,器物并在其中。(卷3-67)

      (17)周瀛州刺史獨孤莊酷虐,有賊問不承,莊引前曰:“若健兒,一一具吐放汝?!彼爝€巾帶,賊并吐之。(卷2-30)

      并+AP,只有2例:

      (18)帝得之甚喜,齒口并平,飼以鐘乳,仍生五駒,皆千里足也。(卷5-120)

      (19)其歲大饑,其竹并枯死。(卷1-21)

      并+NP,有1例:

      (20)逆韋詩什并上官昭容所制。(補輯-173)

      此句中,“詩什”即“詩作”,意思為,逆賊韋氏的詩作都為上官昭容所作。

      并+S,僅有1例:

      (21)韻州曲江令朱隨侯,女夫李逖,游客爾朱九,并姿相少媚,廣州人號為“三樵”。(卷4-88)

      就語義指向而言,“并”同樣為雙向多指副詞,以前指主語為主,僅有1例后指,即(17),句中“之”代指“同伙”,“并”后指賓語“之”。

      此外,“并”可以與否定副詞連用,加強否定語氣,表示“都沒有”“都不”,僅2例:

      (22)河流湍急,所顧夫并未與價直,茍牽繩一斷,棧梁一絕,則撲殺數十人。(卷2-36)

      (23)敬還索牛,兩頭已死,只還四頭老牛,余并非汝牛生,總不肯還。(卷5-108)

      3.俱

      共出現18次,其中有17次為總括范圍副詞,均位于主語之后作狀語,且多修飾動詞性結構,沒有出現修飾名詞性結構的使用情況。

      俱+VP,共15例,如:

      (24)太常卿盧崇道坐女婿中書令崔湜反,羽林郎將張仙坐與薛介然口陳欲反之狀,俱流嶺南。(卷1-16)

      (25)御史張孝嵩捉高麗拷,膝骨落地,兩腳俱攣,抑遣代令史承偽。(卷2-35)

      (26)妾與瑰結發(fā)夫妻,俱出微賤,更相輔翼,遂致榮官。(卷3-59)

      俱+AP,僅2例:

      (27)亮不知也,撥被見蛇,大驚,以刀斫殺之,賀氏兩目俱枯,不復見物,悔而無及焉。(卷2-43)

      (28)二君俱貴,馮位不如婁。(卷6-148)

      “俱”前指主語,應屬于單指副詞,表示某一動作或行為由上文全部主體承擔、關涉。其主語多為聯合形式,如(24)(26),或復數形式,如(25)(27)(28)。

      4.具

      共出現27次,但只有8例用作總括范圍副詞。其余則多表示“具體、詳細”之義,不屬該類。

      (29)璥至開門,案下之人亦起,母子大驚,并具承伏法云。(卷5-107)

      (30)征怪之,問焉,具以實對。(卷6-148)

      (31)上怒,令金吾捕捉,親問之,具承,遂腰斬誡之,千仞處絞,授彥瑋侍御史。(補輯-159)

      “具”與“俱”在語義上相似,使用上卻有差異。“具”只修飾動詞型結構,且不帶有動詞賓語,(29)—(31)中分別前指主語“母”“子”賓語,“焉”(指代兩位參長),賓語“之”(指代誡之和千仞)。而“俱”均前指主語,且可修飾形容詞性結構。

      5.總

      既可表示總括,又可表示統計?!翱偂背霈F21次,用作總括范圍副詞有12例,以修飾動詞性謂語為主,語義指向均為前指主語或賓語。

      總+VP,11例,如:

      (32)吾此無飲食養(yǎng)汝,又不忍殺汝,總放歸若何?(卷1-7)

      (33)一人曰:“我等官職總由此老翁?!币蝗嗽唬骸翱傆商焐?。”(卷6-147)

      在(32)例中,“總:前指賓語“汝”,表示“你們”;(33)中,前指主語“官職”。

      總+AP,僅1例:

      (34)怯斷大事,好勾小稽。自隱不清,疑人總濁。(卷4-89)

      此例中,“清”“濁”類似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含義,是指:隱藏自己的“不清”,卻懷疑其他人都是“濁”。前指賓語“人”。

      6.咸

      共出現15次,用作總括范圍副詞11例,均修飾動詞性結構,多前指主語,且主語可承前省略。

      (35)不出三日,其女遂亡,時人咸以為冤魂之所致也。(卷2-44)

      (36)《劉子》書,咸以為劉勰所撰,乃渤海劉晝所制。(補輯-173)

      有1例為前指賓語:

      (37)衛(wèi)鎬為縣官下鄉(xiāng),至里人王幸在家,方假寐,夢一烏衣婦人引十數小兒著黃衣,咸言乞命,叩頭再三。(卷4-100)

      7.凡

      共出現15次,其中有8例用做總括范圍副詞,表示某種動作、狀態(tài)在一定范圍內,必將朝指定的方向發(fā)展,可以理解成為“凡是”“所有的”,強調全部整體、沒有例外。且“凡”均位于主語之前,語義后指,無修飾VP的用例。

      凡+NP,有2例:

      (38)奉敕,輒到者官人解見任,凡人決一頓,乃止。(卷3-71)

      (39)事無大小,入金則弭,凡到處金銀為之踴貴,故江南人謂為“金牛御史”。(卷3-78)

      在(38)中,“凡人決一頓”,描寫的是安樂公主的殘暴,指“所有人都被打一頓,方停”,“凡”后指并修飾“人”,而非“決一頓”,所以屬于NP類。(39)中表示“御史所去的所有地方,當地的金銀價格都抬高上漲”,“凡”后指并修飾“到處”。

      凡+NumP,有1例:

      (40)兼風激揚,凡一函失米百石,而動即千萬數。(卷2-47)

      “凡”后指數量短語所充當的主語“一函”。

      凡+S,有2例:

      (41)凡蛇嚙,即當嚙處灸之,引去毒氣即止。(卷1-5)

      (42)凡市易,必經手乃授直。(卷1-14)

      此外,“凡”與“是”構成雙音節(jié)詞,語義相當于“凡”。共出現3例,其中2例修飾并后指名詞性結構,與“皆”連用,構成“凡是+NP……皆……”,起強調作用,如(43)(44),還有1例為“凡是+S”,即(45)。

      (43)凡是水中及灣泊之所皆有之。(卷4-101)

      (44)大行皇帝,奉敕升遐,凡是羽儀,皆科官造。(補輯-174)

      (45)凡是小人得寵,多為此狀也。(卷3-73)

      此三例中,“凡是”后指主語,(45)中,雖為小句結構,但其實際上應為“凡得寵小人”。

      可見,“凡”后的動詞性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了名詞性特點,在語義指向上,“凡”與其他總括類范圍副詞差異較大,為后指單項副詞。

      8.盡

      共出現62次,其中只7例為總括范圍副詞,均位于主語后作狀語。

      盡+VP,6例,其中有1例為“盡皆”連用,起強調作用如例(48)。

      (46)無數天星盡搖,至曉乃止。(卷1-20)

      (47)送別江亭,即遣子弟兵尋復劫殺,盡取財物。(卷2-29)

      (48)其時人盡皆見物大如甕,亦如燈籠,所指之處,尋而火起。(補輯-177)

      盡+AP,僅1例:

      (49)昂于妳(奶、乳之意)房間撮肥肉食之,盡飽而止。(補輯-175)

      就語義指向而言,“盡”為雙指多項副詞,5例前指主語,如(46)(48);1例前指賓語,如(49);1例后指賓語,如(47)。

      9.略

      全文14次,僅5例為總括范圍副詞,也可作程度副詞表示“稍微”之義?!奥浴弊鞣秶痹~可以與“無”搭配,表示“全無”,否定全部,位于主語之后,多前指賓語。

      (50)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卷6-141)

      (51)后景亂梁,破建業(yè),武帝禁而餓終,簡文幽而壓死,誅梁子弟略無孓遺。(補輯-155)

      10.悉

      出現4例,均為總括范圍副詞,均位于主語后,修飾動詞性謂語,且語義指向均前指。較為特殊的是,4例“悉”都與其他范圍副詞連用加強語氣,如:咸、皆、莫非。

      (52)被告之人,問皆稱枉。斬決之后,咸悉無言。(卷2-32)

      (53)然亦縣丞,悉見例皆受行杖。(卷6-131)

      (54)巧人張崇者,能作灰畫腰帶鉸具,每一胯大如錢,灰畫燒之,見火即隱起,作龍魚鳥獸之形,莫不悉備。(卷6-141)

      (55)上亦不記,旁人悉聞,方知官皆由天也。(卷6-149)

      11.畢

      共出現13次,只有3例為總括范圍副詞,均位于主語后作狀語,語義前指主語。

      畢+VP,僅2例:

      (56)主居昭國里,時大合樂,音曲遠暢,曲江漲水,聯舟數艘,進士畢集。(卷1-14)

      (57)劍南鼓蜀間有鳥大如指,五色畢具。(補輯-168)

      畢+AP,1例,且與表示范圍的“罔不”連用。

      (58)金銀、珠玉、寶貝之類罔不畢萃,曠古以來,未曾聞見。(卷3-69)

      12.了

      共5次,2例作總括范圍副詞,均與“無”連用,表示“全都不”“完全沒有”,起強調作用,語義分別前指主語“顏色”、賓語“樓閣”。

      (59)后被人糾告,引向市斬之,顏色自若,了無懼。(卷3-64)

      (60)越百尺樓閣,了無障礙。(卷6-138)

      13.遍

      共9次,僅1例為總括范圍副詞,位于主語之后,修飾動詞性謂語,語義指向后指賓語:

      (61)則天時,調貓兒與鸚鵡同器食,命御史彭先覺監(jiān),遍示百官及天下考使。(卷5-117)

      14.都

      僅1例為總括范圍副詞,修飾動詞性謂語。且此例出現在文中百姓歌謠口語中,可見“都”作為總括范圍副詞,在唐初的使用頻率很低。

      (62)選人歌曰:“今年選數恰相當,都由座主無文章。案后一腔凍豬肉,所以名為姜侍郎?!?卷4-90)

      此例“都”前指“被選中的人”,諷刺當時禮部侍郎姜晦濫用職權選拔官員。

      15.全

      共出現9次,多作形容詞,僅1例用作總括范圍副詞,與否定副詞“不”連用,前指主語“判官”。

      (63)使至靈州,果驛上食訖,索馬,判官諮驛家漿水,亦索不得,全不祗承。(卷5-111)

      16.齊

      “齊”作范圍副詞有兩種用法,一種為類同范圍副詞,表示“一起、一齊”;一種為總括范圍副詞,表示“全、都”。“齊”共出現14次,沒有用作類同范圍副詞的,且僅1例為總括范圍副詞。語義上前指主語,修飾動詞,作狀語。

      (64)元嘉少聰俊。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口誦經史,目數群羊,兼成四十字詩,一時而就,足書五言一絕:六事齊舉。(卷5-110)

      17.莫不、無不、罔不

      《朝野僉載》中,除大量單音節(jié)總括范圍副詞之外,還有否定副詞與“不”連用,表示“無一例外”“全部都”意義的雙音節(jié)副詞,它們又可同其他總括單音節(jié)范圍副詞連用以加強語氣。

      莫不,共10例,均位于主語之后修飾動詞性謂語,前指主語。也有與其他范圍副詞連用的現象,見(54)。

      (65)后如此,鳥聞哭聲以為度,莫不競湊,非有靈也。(卷3-71)

      (66)未入五品,于綠衫上帶之,朝野莫不怪笑。(卷4-92)

      無不,共4例,可修飾動詞性或名詞性結構,均前指主語。

      無不+VP,2例,如:

      (67)每日端笏立于庭中,呦呦而唱,其婢隔窗從而和之,聞者無不大笑。(卷1-22)

      無不+NP,2例,如:

      (68)寤而悅之,試療無不愈者。(卷1-3)

      罔不,僅1例:與“畢”連用,前指主語,修飾形容詞,見(58)。

      18.一概

      共3例,表示所有對象全部包含在內,沒有例外。位于主語之后修飾動詞性謂語,語義指向分別為前指賓語、主語。如:

      (69)苦之,歌曰:“鹵地抑種稻,一概被水沫。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卷2-47)

      (70)及辟其圭竇,則見兩間大屋皆滿貯散錢,計數千萬,鄰里莫有知者。成都人一概呼求事官人為“乞措大”。(補輯-180)

      表2 總括類范圍副詞統計表

      二、限定類范圍副詞

      對事物的范圍、行為動作、數量進行限定,表示對象僅在所涉及范圍內,排除其他的事物或情況??尚揎梽釉~性結構,部分副詞也可修飾形容詞性、名詞性、數量等結構。語義指向以后指為主。《朝野僉載》中限定類范圍副詞共有7個,分別為:惟(唯)、但、獨、只(秖)、止、徒、不過。

      1.惟(唯)

      全文共出現29次,其中有27例作限定范圍副詞,表示“僅僅、只有”之義,是對事物、動作或數量范圍的限定,語義均后指謂語或謂語所涉及對象。

      惟(唯)+VP,共17例:其中“惟(唯)有……”結構,占8例,如:

      (71)不事學問,唯求財賄。(卷1-6)

      (72)至,總追店人十五以上集,為人不足,且散,唯留一老婆年八十以上。(卷4-102)

      (73)汝寡居,惟有一子,今告之,罪至死,得無悔乎(卷5-107)

      (74)于窗中窺之,惟有腦骨頭顱在,余并食訖。(卷6-144)。

      惟(唯)+AP,僅1例:

      (75)臣幸預控鶴,為陛下耳目,在外惟怪來俊臣狀不出。(卷2-33)

      惟(唯)+NumP,僅1例:

      (76)范惟一男,放鷹馬驚,桑枝打破其腦,百姓快之,皆曰“千金之子,易一兔之命?!?卷3-76)

      惟(唯)+S,共8例,如:

      (77)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瘋,惟鼻根未倒。(卷1-2)

      (78)遂除項羽廟,余小神并盡,惟會稽禹廟存焉。(補輯-176)

      就限定對象而言,限定動作或狀態(tài)相關事物的范圍副詞有12例,如(74)(75)(77)(78);限定動作狀態(tài)本身的范圍副詞有7例,如(71);限定動作所涉及的數量的范圍副詞有8例,如(72)(73)(76)。此外,就“惟有……”結構內部而言,無限定動作狀態(tài)本身的用法,限定動作或狀態(tài)相關事物的用法和限定數量的用法分別占4例。

      2.但

      共出現23次,作限定范圍副詞的有14例:大多修飾動詞性謂語,語義后指。

      但+VP,13例,如:

      (79)其人曰:“仆不解醫(yī),但解作犁耳,為主人作之。”(卷1-1)

      (80)俄遷文昌右相,無他政,但不許令史之驢入臺,終日迫逐,無時暫舍。時人號為“驅驢宰相”。(卷4-92)

      (81)向看賢判,非但傷足,兼似內損。(卷6-134)

      但+NP,僅1例:

      (82)非但此度,余處亦然,何薄命之甚也!(卷1-16)

      “但”在句中有4例限定動作或狀態(tài)相關事物,如(80)(82);有10例限定動作狀態(tài)本身,如(79)(81)。此外,“但”與否定副詞連用,表示“不僅僅,不只”,有2例,即(81)(82)。

      3.獨

      共12例,均位于主語后,修飾動詞性謂語。有兩層含義:

      一是“單獨、獨自”,表示實施者獨一無二的行為或狀態(tài),共11例,如:

      (83)廣州錄事參軍柳慶獨居一室,器用食物并致臥內。(卷1-14)

      (84)儼獨坐堂中,夜被刺死,刀子仍在心上。(卷3-66)

      此用法中,“獨”語義指向前指主語,突出主語的單獨行為,均屬于限定動作或狀態(tài)相關事物的范圍副詞。

      二是限制所指對象,表示“只”“僅僅”之意,只有1例:

      (85)初為梓州監(jiān)示鹽亭尉,主書考日,刺史問平已否,詳獨曰不平。(卷4-88)

      此例中,“獨”后指謂語,用于限定動作“曰”,理解為:刺史問李詳是否公平,李詳只回答了句不公平。

      4.只(秖)

      共7次,有5例為限定范圍副詞,表示“僅僅”之意,均位于謂語動詞之前,語義后指,均限制謂語或謂語所涉及的賓語。

      (86)量子之才,度子之智,秖可投之四裔,以御魑魅。(卷4-86)

      (87)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卷1-9)

      (88)敬還索牛,兩頭已死,只還四頭老牛,余并非汝牛生,總不肯還。(卷4-85)

      “只”在文中有2例用于限制動作所涉及的相關事件,如(86),此處“四裔”表示邊遠之地,而非確切數字;有2例是限定動作狀態(tài)本身,如(87),限定謂語“畏”這一狀態(tài);有1例限定動作所涉及的數量,即(88)。

      5.止

      共8處,表示限定范圍副詞有2例。這兩例應視為“只”的通假字,表示“僅僅”之意。兩例均用于限定與動作相關的事物,后接動詞性謂語。

      (89)崇訪窗下,止見一瓷妓女,極端正,綠瓷為飾。(卷6-144)

      6.徒

      共14例,僅有2例為限定范圍副詞。均位于主語之后,修飾動詞性結構,均限定與動作相關的事物。

      (90)我欲打汝一頓,大使打驛將,細碎事,徒涴卻名聲。(卷5-112)

      該例,“涴卻”表示“玷污、損壞”,表示為:我打你的話,也只會毀掉我的名聲。

      7.不過

      共2次,其中有1例為限定范圍副詞,表示“只有,僅僅”,用于限定數量,突出數量很少,微乎其微。

      (91)嘗試論之,祗如明經、進士、十周、三衛(wèi)、勛散、雜色、國官、直司,妙簡實材,堪入流者十分不過一二。(卷1-6)

      《朝野僉載》中,限定范圍副詞均位于主語之后,且除了“獨”在表示“單獨、獨自”意義時是前指主語,其余副詞均為后指,不再列入表中。

      表3 限定類范圍副詞統計表

      三、統計類范圍副詞

      主要對數量進行統計,表示“一共”之義。此類副詞只修飾動詞性或數量結構的謂語。語義指向均為數量結構的謂語或賓語?!冻皟L載》中僅有2個:總、凡。

      1.總

      “總”除了可以用作總括范圍副詞之外,還有統計的用法,表示事物數量的總和,“一共、總共”,共出現4例,均位于主語之后,后接動詞性結構,總計出與動作相關的數量短語。在語義指向上,均后指作賓語的數量結構。

      (92)通判,熊曰:“總掠幾人”法曹曰:“掠七人?!?卷2-48)

      (93)恒總追集男女三百余人,就中喚與老婆語者一人出,余并放散。(卷4-102)

      2.凡

      除了表示總括,還可作統計類范圍副詞,出現3例,均后指并統計數量短語,但體現了不同的語法特征。

      凡+VP,有1例:

      (94)相王后凡有十九日,累累成行,大光明皆如所戴。(卷6-137)

      “凡”后指做賓語的數量短語“十九日”。

      凡+NumP,共2例,如:

      (95)因入殿中,橫塌壁行,自西至東凡數百步,又躍首至于梁數四。(卷2-39)。

      表4 統計類范圍副詞統計表

      四、類同范圍副詞

      表示句子中不同的項具有某種相同的性質或動作。類同范圍副詞在句子中,可以前后連接不同的主語,強調前后主語動作狀態(tài)的一前一后相一致,表示“也,同樣”之義;也可以是不同主體均在主語位置上,具有相同的謂語,強調主體動作同時進行,表達“一起、連同”之義??尚揎梽釉~性、形容詞性、名詞性結構,語義指向既可以指向謂語中心的連接項,也可直接指向謂語中心。文中共有4個類同范圍副詞:亦、并、同、共。

      1.亦

      共77次,表示類同范圍副詞的共39例:其位置均位于主語之后,以修飾動詞性結構為主,“亦”表示類同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動作、狀態(tài)的類同,文中共有23例,如:(96)(98),另一種則是事物、情景的類同,占16例,如(97)(99)(100)。

      亦+VP,共35例:

      (96)將其妻及女至州,妻叩頭求作婢,不許,亦縊殺之。(卷2-29)

      (97)周舒州刺史張懷肅好食人精,唐左司郎中任正名亦有此病。(補輯-177)

      亦+AP,僅有1例:

      (98)帝謂瑰曰:“其性如此,朕亦當畏之?!?卷2-59)

      亦+NP,僅有1例:

      (99)暐三從以上長流嶺南。斯亦咎征之先見也。(卷6-146)

      此外,亦有2例后接代詞“然”。如:

      (100)終南山竹開花結子,綿亙山谷,大小如麥。其歲大饑,其竹并枯死。嶺南亦然,人取而食之。(卷1-21)

      此例中,同樣前指主語“嶺南”,表示“嶺南”與“終南山”的情景一致。

      2.并

      表示類同范圍副詞共14例,指事件或行為同時一齊發(fā)生,表達“一齊、同時”之意。在句子中,均位于主語之后,動詞性謂語之前。“并”同樣有兩種類型,如下:

      一是表示不同主體同時一起發(fā)生同一動作或行為。此時,語義指向均前指主語或者賓語,表示“一齊”之意,共7例,如:

      (101)妻美,與二女并進儲闈,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卷5-125)

      (102)子百藥,孫安期,并襲安樂。(補輯-165)

      一是表示某一動作或行為同時關涉不同的主體,使涉及的主體具有相同的結果。這時語義指向后指動詞賓語,表示“同時、包括……一起”,也有7例,如:

      (103)后誅逆韋,并殺安樂,斬首懸于竿上,改為悖逆庶人。(卷1-10)

      (104)有債主及奴詣臨安,于客舍遂飲之醉,殺而臠之,以水銀和煎,并骨銷盡。(卷2-30)

      3.同

      共55次,表示齊同范圍副詞的有12例,“共同、一起”之意,表示不同主體同時發(fā)出一種動作行為。位于主語之后作狀語,均后接動詞性結構。

      (105)周明堂尉吉頊夜與監(jiān)察御史王助同宿。(卷1-33)

      (106)浮休子曾于江南洪州停數日,遂聞土人何婆善琵琶卜,與同行郭司法質焉。(卷3-63)

      (107)賊引汝同盜牛三十頭,藏于汝家,喚賊共對。(卷5-108)

      (108)同為妖者十余人,于陸渾山中結草舍,幻惑愚人子女,傾家產事之。(卷5-115)

      語義指向以前指為主,共9例,如(105)(107),分別前指介詞“與”的賓語、兼語;有3例后指,如(106)(108)。此外,“同”后的動詞大多不帶賓語,在12個用例中,只有2例帶有賓語,即(107)(108)。

      4.共

      共21例,其中16例為齊同類范圍副詞,強調主體同時發(fā)出某一行為,理解為“一起、共同”,均位于主語之后,修飾動詞性結構。

      (109)王與姬妾共看,以為玩樂。(卷2-33)

      (110)乃對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卷5-117)

      (111)諸王入,眾共救之,遂釋,一無所問。(補輯-171)

      就語義指向而言,前指主語或賓語,其中例句(110)主語“駱賓王”省略。

      與“同”不同的是,“共”后的謂語動詞大多帶賓語,且由代詞“之”來充當的就占有6例,如(110)(111)。

      表5 類同類范圍副詞統計表(未將2例“亦然”結構列入表中)

      五、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朝野僉載》中的范圍副詞在修飾對象上以修飾動詞性結構最為常見,部分范圍副詞可修飾形容詞性、名詞性、數量結構和小句,其中,“亦”有兩例可修飾代詞“然”,較為特殊。語義指向上,總括類、類同類以前指為主,限定、統計類則以后指為主,且均受到謂語中心的影響。就范圍副詞本身而言,唐初的范圍副詞以單音節(jié)形式為主,也存在少量多音節(jié)形式,且具有副詞連用表示強調作用的用法。就各個類型內部而言,不同副詞存在語法上和使用上的差異,同時,有的同一副詞內部也有不同的用法,如“獨”“亦”“并”,在語法特征、語義指向上根據自身意義的不同有著內部不同的分工。

      [參考文獻]

      [1] 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 張誼生.論現代漢語的范圍副詞[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4] 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語義指向分析[J].古漢語研究,2001(2).

      [5] 徐以中.副詞“只”的語義指向及語用歧義探討[J].語文研究,2003(2).

      [6] 肖奚強.范圍副詞的再分類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

      [7] 王丹.《全唐詩》總括范圍副詞研究[J].學術探索,2012.

      [8] 盛亮.《朝野僉載》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9] 楊艷華.《型世言》范圍副詞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10] 楊瑞彬.《唐語林》范圍副詞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

      [責任編輯:金穎男]

      Scope Adverbs in "An Inclusive Record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GAO Xin

      (School of Literature, Liaoning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An Inclusive Record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n important note novel witten by Zhang Zhuo in Ta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language material for people to do research on language us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scope adverbs in this novel are chosen as the topic of this research paper, and ar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namely, inclusive scope adverbs, modifiers, statistical scope adverbs and similar scope adverbs. All scope adverbs in the four categories in this novel a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ir grammatical features, semantic indications, and use. Besid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e adverbs in one category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An Inclusive Record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cope adverbs; grammatical features; semantic indications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063(2016)01-0106-09

      收稿日期:2015-09-20

      基金項目: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4BYY113)。

      作者簡介:高欣(1989-),女,山西太谷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1.022

      乌苏市| 镇康县| 阿合奇县| 称多县| 泰来县| 澎湖县| 马边| 汉源县| 大姚县| 平江县| 富顺县| 佛坪县| 称多县| 共和县| 古交市| 西盟| 阿鲁科尔沁旗| 皋兰县| 习水县| 临沂市| 抚顺市| 溧阳市| 宁津县| 正阳县| 海城市| 黄龙县| 石渠县| 天气| 龙江县| 东丽区| 萍乡市| 翁牛特旗| 灵石县| 丁青县| 温州市| 宝山区| 广宗县| 客服| 微山县| 志丹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