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恩駿
淡豆豉“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名醫(yī)別錄》)“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fā)斑,嘔逆。”(《本草綱目》)
歷來本草多言豆豉苦寒,甚至苦咸而澀。余認為其甘淡微咸,性微溫,如苦寒則豆豉無以盡其所用。大約豆豉本黃豆所制,豆性本微寒,既得蒸曬醞釀,其氣必然微溫也。
今日本人每以淡豆豉為佐餐之物或零食,或當作保健養(yǎng)生之藥物,無論老幼日日食之不厭,謂其甘美可口,又謂其健胃消濁氣、去痰涎、明耳目、醒大腦神明,長服此物或能聰明耳目,輕身耐老,實亦未知?!侗静菥V目》“調中”一語,或可釋之大略:中焦通達,大氣旋轉,呼吸出入,吐故納新之基本生理功能活動,皆趨正常也。
豆豉藥用者略干燥,以色黑者為佳。
《傷寒論》梔子豉湯,用治傷寒發(fā)汗或攻下后,煩熱、胸中窒塞不舒。因非實邪,故虛煩不得眠,甚者睡臥不寧、煩躁不安,乃因余熱內擾。梔子苦寒清熱,然無豆豉則無以宣透胸中余熱,無以治心中懊惱不安也。
瓜蒂散治病如桂枝證而胸中有食積寒痰,心下痞硬,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邪實阻礙氣機有上越之勢。豆豉調和中氣,瀉濁行瘀,自然涌吐之劑也,與瓜蒂、赤小豆酸苦涌泄催吐之藥,自是大不相同。
《時病論》春溫第一方(蔥白、豆豉、防風、桔梗、杏仁、陳皮),從蔥豉湯擴充而來,不唯解表,濕熱伏氣亦可隨略汗而解;《通俗傷寒論》蔥豉桔梗湯(蔥豉更加山梔、桔梗、薄荷、連翹、竹葉、甘草)治風溫初起,頭痛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者;《傷寒論》梔子大黃湯治黃疸,大便難、小便不利、身黃鮮明如橘子色,乃胃中郁熱太重,若無豆豉、枳實消宿食積痰于胸膈,則無以上下分消濕熱瘀毒也。
余認為豆豉治傷寒常用其發(fā)散的功效,瘴氣溫熱病證所用更為廣泛者,實因天行瘟疫時疾伏氣,或寒熱迭侵,或暑濕交爭,或食飲停滯,尤其清熱攻下后,中陽虛損,有形無形,邪結更甚,以致陽盛不得下交,陰逆不能上清,一切毒邪皆難發(fā)越宣泄。若識得其理,識得此證,則豆豉之用大約無遺。
貴州張澗梅氏治幼兒手足口病用四豆飲(黃豆、綠豆、黑豆、白飯豆)。認為此病系相火溢出為害,如患兒肚腹飽脹,大便不暢,舌厚濁,熱不退者,以中焦填塞,相火不能歸經,實也常為邪火依附之巢穴,必加豆豉于四豆飲方中調中化滯,相火藏而熱退疹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