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亞楠, 董 麗
(河北省秦皇島第一醫(yī)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
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
單亞楠, 董麗
(河北省秦皇島第一醫(yī)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摘要:目的探究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在行人工髖關節(jié)的圍術期時的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108例單側股骨頸骨折的高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的意愿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54例。治療組的患者給予統(tǒng)一制定的臨床護理,而對照組的患者則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程度、健康教育的效果、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結果出院時,治療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狀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術后6個月,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治療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治療組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靜脈血栓、髖關節(jié)脫位和壓瘡便秘)的發(fā)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臨床護理干預可顯著的改善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程度,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滿意度,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可廣泛的在臨床上應用。
關鍵詞:高齡患者; 股骨頸骨折;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 圍術期護理
由于高齡患者的腎氣比較衰弱、肌張力等功能顯著的降低、骨質比較脆弱,當受到一般的外力傷害時,就極易導致骨折,而高齡患者的股骨頸骨折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嚴重創(chuàng)傷性疾病[1]?;颊咴谛腥斯んy關節(jié)置換術后,由于內(nèi)固定的穩(wěn)定性較差,一般需要患者長期臥床靜養(yǎng),這不僅不利于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而且還對手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2]。本院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術期進行了臨床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接診的108例單側股骨頸骨折的高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的意愿隨機的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4例。2組患者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師執(zhí)行?;颊叩募{入標準[3]: ① 經(jīng)過影像學檢查,患者被明確診斷為單側的股骨頸骨折; ② 擇期將對患者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 ③ 患者在受傷前,所有的肢體都可以正常的運動。排除標準[4]: ① 患者的股骨頸骨折為病理性骨折; ② 患者患有嚴重的內(nèi)科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等; ③ 患者的凝血功能顯著的異于常人。其中治療組男21例,女33例,平均年齡(78.69±4.82)歲,平均體質量(53.38±6.73) kg。對照組男19例,女35例,平均年齡(79.12±4.63)歲,平均體質量(52.96±6.57)kg。對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和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組的患者行統(tǒng)一制定的臨床護理,對照組的患者行常規(guī)的護理。2組患者的護理內(nèi)容均包括基礎的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4個方面。臨床護理主要包括術前護理和術后護理2個方面,詳細護理內(nèi)容如下。
1.2.1術前護理:臨床護理的術前護理主要包括患者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和手術準備3部分[5]。首先要積極觀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和需求,以溫和親切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幫助患者消除恐懼心理和思想負擔,使患者的情緒保持穩(wěn)定和樂觀,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其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嚴密檢測患者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情況和生命特征的變化,對患者的受傷肢體情況以及血液在肢端的循環(huán)情況進行仔細的動態(tài)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立刻向醫(yī)生匯報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最后,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預防患者在術前出現(xiàn)肺炎、感冒、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等并發(fā)癥。保證患者充分的睡眠和居住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每隔2 h協(xié)助患者翻身一次,充分保證患者的術前良好的狀態(tài)。
1.2.2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主要包括病情的觀察、對疼痛和飲食的護理以及康復訓練等內(nèi)容[6]。首先,要嚴密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的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及心電圖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再給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對輸液的劑量和速度進行嚴密的觀察和調整,以防患者出現(xiàn)肺水腫和心力衰竭等情況。其次,加強患者的臨床觀察,根據(jù)患者疼痛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嚴密分析造成患者疼痛的原因并給予有效的處理措施,防止因疼痛而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用藥時要注意藥量,并且要對用藥后的具體效果進行嚴密的觀察。再次,手術后為了促進患者傷口的愈合和機體的恢復,患者的飲食必須含有高蛋白、高鈣、低膽固醇等。但由于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不佳,所以食物應以易消化吸收和素淡可口為主,例如面條、米粥、藕粉等,禁止食用淀粉、高糖和動物內(nèi)臟等油膩食物。最后,對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手術麻醉完全清醒后,患者主要在護士的幫助下進行簡單的伸屈肢腳裸的鍛煉,對局部的肌肉和關節(jié)進行運動,以加快受傷肢端的血液循環(huán)。在術后2 d內(nèi),主要鍛煉患者的肢肌力和關節(jié)的收縮運動,鍛煉的頻率一般為20 min/次、4次/d,使患者可以自動抬起下肢和可以盡早的進行離床活動,防止患者關節(jié)僵直、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肌肉萎縮的形成等。術后7 d后,患者繼續(xù)在床上練習直腿抬高等股四頭肌的活動,最主要的是在床上進行患肢的活動。同時對切口進行拆線并通過X線檢查,在保證患者假體位置良好的情況下,患者可以逐漸的進行下床活動。
1.3評價指標
出院當天和術后6個月時,根據(jù)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表[7]對患者的手術效果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90~100分代表優(yōu),80~89分代表良好,70~79分代表一般,得分在70分以下的則表示較差。治療的總有效率=(優(yōu)+良好+一般)×100%。另外,患者的滿意程度和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問卷調查,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治療結果越滿意,健康教育效果越好。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情況比較
出院時,治療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恢復情況得分(54.49±6.49)分,對照組為(43.65±5.46)分,治療組患者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6個月時,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8%,對照組為11%,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2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與患者滿意度比較
出院時,治療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在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情況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病率比較
術后6個月時,治療組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靜脈血栓、髖關節(jié)脫位和壓瘡便秘)的發(fā)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病率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結論
中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且高齡化股骨頸骨折的患者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目前對于股骨頸骨折的高齡化的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就是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并且該手術已成為骨科臨床上常見的手術之一[8]?;颊咴谛g后護理的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程度,尤其是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護理。
3.1切口感染護理
高齡患者的免疫力較低下,導致機體的修復能和組織代謝顯著降低[9]。因此,患者的切口極易感染,而傷口的感染直接導致切口延遲愈合。相關文獻[10]表明,術后感染是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在行人工髖關節(jié)的圍術期常見的一種嚴重的并發(fā)癥,極易造成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失敗。因此,手術結束后,必須用滅菌的敷料對患者手術切口進行約48 h的保護,及時對患者的切口敷料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更換,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切口及切口周圍的狀況,若有異常,立即上報醫(yī)生并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地處理。
3.2肺栓塞和下肢靜脈血栓護理
患者在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需要長時間的進行臥床靜養(yǎng),這將造成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比較緩慢。另外,手術的創(chuàng)傷和高齡患者的新陳代謝較慢,都會增加患者身體內(nèi)的凝血因子,而凝血因子的增多是造成患者靜脈血栓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11]。大量的臨床研究[12]表明,患者在手術后的1~4 d內(nèi),下肢極易出現(xiàn)靜脈血栓?;颊呦轮ㄒ坏┟撀洌苯訉е禄颊叻嗡ㄈ?,而患者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出現(xiàn)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肺栓塞的形成。研究表明[13-14], 防止患者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出現(xiàn)靜脈血栓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患者在手術后盡早活動。此時,要對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指導,例如在術后指導患者多次深呼吸運動,通過有效的咳嗽進行排痰,指導患者對傷肢進行合理的伸屈運動和有效的按摩下肢的肌肉,借助肌肉的收縮加快患者體內(nèi)的血流速度尤其是下肢深靜脈的血液循環(huán)。適當抬高患者傷肢,促使患者肢體內(nèi)的靜脈回流,從而預防靜脈血栓。對患者下肢的溫度、顏色、感覺以及腫脹等情況進行嚴密的監(jiān)視,若有異常,立即上報醫(yī)生并對患者進行恰當有效地處理。
3.3髖關節(jié)的脫位護理
臨床研究[15]表明,患者髖關節(jié)的脫位是該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容易造成患者髖關節(jié)的脫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3點。① 對患者受傷肢端的搬動方法不合理; ② 沒有嚴格控制患者的體位; ③ 患者早期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鍛煉的不合理。因此,在臨床護理時,醫(yī)護人員必須詳細耐心的指導和囑咐患者在手術后體位的擺放和恰當合理的功能康復鍛煉,尤其是手術剛結束幫患者翻身時,必須將患者的傷肢和髖關節(jié)整體托起,使其呈軸狀樣式再進行翻身?;颊邆耐庹怪辛⑽粦3衷?0°左右,并將軟枕墊在患者的兩大腿的之間,以防患者在翻身時兩腿出現(xiàn)內(nèi)收和交叉現(xiàn)象。為患者蓋被時,盡量不要把被子壓在患者的腳上,以防出現(xiàn)外旋現(xiàn)象。
3.4壓瘡和便秘護理
相關研究[16]表明,高齡患者在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若在圍術期間的護理不周,極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壓瘡和便秘的現(xiàn)象。術后由于長時間的臥床致使患者的骶尾部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從而出現(xiàn)壓瘡[17-18]。臨床護理主要將一般病床改為臥氣墊床,并在患者的骶尾部處墊上軟墊,對患者進行不定期的體位變動和翻身,以防出現(xiàn)局部受壓。加強護理患者的足跟處和骨突部位,協(xié)助患者每隔2 h進行一次臀部抬高和翻身[19]。指導患者逐漸習慣床上排便。保證患者正常的飲食結構和充分合理的飲水量,養(yǎng)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20]。另外,鼓勵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和大豆類等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不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協(xié)助患者盡早的進行下床鍛煉,促進患者腸胃的蠕動,以防便秘[21-22]。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髖關節(jié)的恢復程度,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滿意度,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愛花. 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護理體會[J]. 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4): 373-374.
[2]宋偉毅, 劉忠堂, 王兵, 等. 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偏癱側股骨頸骨折[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 20(10): 942-943.
[3]黃隆, 何立江. 人工全髖關節(jié)和雙極股骨頭置換對高齡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7): 3819-3820.
[4]楊輝, 巴黎, 陳國強, 等.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中的作用[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20): 5484-5485.
[5]周曉凱, 易誠青, 馬春輝, 等. 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百歲老人股骨頸骨折2例報道[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2, 32(12): 1564-1566.
[6]高福強, 李子劍, 張克, 等. 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jié)置換后異體血輸注的影響[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 15(17): 3062-3066.
[7]葉桂華, 王薇薇, 任梅芳, 等. 183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健康教育結果分析[J]. 江蘇醫(yī)藥, 2011, 37(16): 1981-1982.
[8]周海林. 系統(tǒng)康復訓練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20): 4063-4065.
[9]田敏, 崔存寶, 王東辰, 等. 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67例臨床報告[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4, 22(14): 1325-1327.
[10]左進步, 余磊, 梁宏偉, 等. 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的比較[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 15(52): 9774-9777.
[11]馬春輝, 易誠青, 李夏, 等.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的體會[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2, 32(12): 1554-1557.
[12]李霞, 奚繼明, 孟翠巧, 等. 系統(tǒng)功能訓練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8): 1939-1940.
[13]廖化敏. 人性化護理對老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 激光雜志, 2013, 34(2): 104-106.
[14]唐樸勤, 周雪松, 陳曉婷, 等. 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jié)置換在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療效比較[J]. 武漢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4, 35(1): 143-145.
[15]柴偉, 任鵬, 王巖, 等. 股骨頸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的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J]. 中國臨床醫(yī)生, 2014 (2): 89-91.
[16]廖化敏, 官莉. 延續(xù)護理對53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重慶醫(yī)學, 2015(10): 1435-1436.
[17]張衛(wèi)華. 持續(xù)性護理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老年患者術后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5, 1(2): 79-80.
[18]錢富敏. 臨床護理路徑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5, 1(1): 69-70.
[19]加長林, 李琴. 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23): 231-232.
[20]陳碧玉, 王麗璇, 柯少力.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不同引流方法的臨床研究[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16): 79-81.
[21]蘇琴. 系統(tǒng)護理措施對高齡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2): 50-52.
[22]孫英霞, 羅新, 呂坤芳. 老年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效果分析[J]. 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4, 20(1): 142-144.
Perioperativ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underwent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SHAN Yanan, DONG Li
(QinhuangdaoFirstPeople′sHospital,Qinhuangdao,Hebei, 066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ag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underwent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MethodsA total of 108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4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 whil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Recovery degree of the hip, effect of the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s′satisfac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t discharge, recovery degree of the hip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ealth education 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ound infection, venous thrombosis, hip dislocation and pressure ulcers and constipation)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recovery degree of hip joint and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as well as satisfac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o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elderly patients; femoral neck fracture;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erioperative nursing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6-076-04
DOI:10.7619/jcmp.201606024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