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穹頂之下》,這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103分鐘55秒的紀錄片,只在網(wǎng)絡上播放了幾天,卻得到了瘋狂點擊量,同時也帶給我們太多感慨,有人被紀錄片的內容所震撼,也有人被網(wǎng)上魚龍混雜的評論所迷惑,最終,這部紀錄片消失于人們的視線中,我們將其稱之為“柴靜事件”。轉眼又是一年,《穹頂之下》早已不見,霧霾依舊不期而至,歷史的車輪總要留下印記才對得起曾經(jīng)的滄桑,我們應該對《穹頂之下》及其引起的事件有所回顧和思考,并使其對今天和未來的發(fā)展有所裨益,只有這樣,才不枉費柴靜當初的一片苦心和付出的辛勞。
關鍵詞:“柴靜事件”;公共議題;社會責任;實際行動
“柴靜事件”的梳理:
2015年2月28日上午,在優(yōu)酷網(wǎng)、騰訊視頻、樂視網(wǎng)等各大視頻網(wǎng)站同步推出了一部以“霧霾”為主題的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由前央視著名主持人、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拍攝,片子以柴靜的女兒患先天性腫瘤為切入口,以解決“私人恩怨”為名,用“三段論式”的結構講述了霧霾是什么?它從哪里來?我們怎么應對?柴靜走訪多個污染現(xiàn)場,采訪了幾十位權威專家,并去國外實地拍攝治污經(jīng)驗,不僅解釋了霧霾帶給人的危害;也分析了霧霾產(chǎn)生的原因,最后還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決建議。該視頻制作專業(yè)精良、數(shù)據(jù)應用豐富詳實,描述方式圖文并茂,講述方式新穎時尚。視頻運用新型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演講形式,配有大屏幕背景,F(xiàn)lash動畫、移軸攝影、無人機拍攝等等,無不顯示了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yōu)勢,被認為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視頻發(fā)布后,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幾何擴散下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點擊量迅速攀升,熱度超過了所有的熱門電視劇,數(shù)億人手機的朋友圈被刷屏,截止到3月2日,《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wǎng)站的總播放量突破2億次,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柴靜霧霾調查#的閱讀數(shù)達3億。當《穹頂之下》成為新媒體的傳播盛宴時,傳統(tǒng)媒體也開始發(fā)聲,新華社發(fā)表支持稿件,人民日報的網(wǎng)站刊登柴靜專訪,力推視頻,剛上任的環(huán)保部部長陳吉寧也主動與媒體見面,對柴靜作品表示贊賞,稱其行為值得敬佩。
這個“爆炸級”的新聞作品儼然成為2015年首個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現(xiàn)象級視頻,但是,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伴隨如潮的好評,批評和質疑聲也相繼出現(xiàn),擁柴派和砍柴派兩大陣營開始爭吵不休,更有甚者開始出現(xiàn)對子虛烏有的事情進行造謠傳播,魚龍混雜,無奇不有,網(wǎng)絡暴民們“趁火打劫”搞得整件事越來越“云山霧罩”,群體的注意力最終無法集中在霧霾治理這一問題上,這部紀錄片的目的也被討論的面目全非。
2015年3月6日,視頻完整版從各網(wǎng)站上下架,在優(yōu)酷和各視頻播放平臺上,該片的鏈接已經(jīng)失效,人民網(wǎng)刊登的柴靜專訪也已經(jīng)刪除。至此,“柴靜事件”才算告一段落,《穹頂之下》也最終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為人們的回憶。
思考一:私人恩怨VS 公共議題
柴靜,這個曾經(jīng)的央視著名記者和主持人,始終飽受爭議,從此前的新聞紀錄風格煽情化、個人化到后來的從央視辭職、美國產(chǎn)女,盡管《穹頂之下》這個視頻從里到外都透著公益的氣息,但也難逃此劫。首先被人指責的就是柴靜拿自己的女兒患腫瘤為由頭將霧霾當做私人恩怨的個人化視角有煽情嫌疑。曾經(jīng)在央視就深陷與閭丘露薇風格差異之爭的柴靜不會不清楚,這種參雜個人偏好的“私人恩怨”可能帶來的風險,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作為媒體議題來說,任何公共議題都會涉及到個人權益和私人視角;相反,任何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和情感關系中,都可能涉及公共議題,況且,離開了傳統(tǒng)媒體現(xiàn)在身為自媒體人的柴靜,無需也不必為選題的開篇刻意穿上“公共”的外衣,彰顯其公共意圖和形象,實際上,不論切入口是感性訴求還是理性論證,只要其精神內核和最后效果是“公共”的,即達目的,有可能這種方式對普羅大眾更有帶入性。當然,無論是從制作內容的考量還是傳播效果的驗證,這個柴靜公然出于“私人恩怨”自費百萬制作的視頻,早已被證實具有了超出以前幾乎所有作品的公共性,甚至開創(chuàng)了自媒體更專業(yè)和深入地介入公共議題的方式。這個看似背反的事實,值得我們思考并承認,準確地找到公共事件中的個人視角的確是成功地設置議題的有效方法,個人視角與公共議題并無沖突,我們大可不必在這上面吹毛求疵。
思考二:道德指控VS 社會責任
面對“霧霾這個公共議題,在經(jīng)過“柴粉”和“柴黑”的一番爭吵之后已經(jīng)離題千里,網(wǎng)絡民眾不再評論公共議題本身,而是關注制作人的動機、道德和她的私生活,柴靜是否抽煙?是否當過人家小三?是否開大排量的車?……這些為了爭奪個人話語權和刷取存在感的“偽批評”顯然已經(jīng)背離了《穹頂之下》的初衷,他們把關乎生存的“霧霾”議題懸置一旁,轉向了對柴靜個人的道德審判,這種動輒對別人進行道德評估的心靈霧霾,是中國人戒不掉的“癮”,最終導致公共議題失效,可惜至極。是否只有完美的圣人才有資格推出這樣一個對人人有益的公共議題?是否一個人的作品所承載的社會責任一定要和大眾對她本人的道德評估掛鉤?當柴靜做出這樣一個視頻節(jié)目讓大家受益,不管是真誠還是炒作,我們最好的態(tài)度并不是質疑和挖掘隱私,而是鼓勵和期許,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將公共議題變?yōu)橐庖姽沧R,進而轉化為公民意志,影響社會行為,最終改變環(huán)境現(xiàn)狀。由此可見,我們離“公民社會”尚有一段距離。我們也應進一步加大針對個體的責任教育,使之內化為責任意識,培育更為自覺的責任主體。讓新媒體所帶來的擴大的個人能力與個人責任相互平衡,方能形成一個更為強大有序的新媒體環(huán)境。
思考三:群體圍觀VS實際行動
公民社會的形成來行動,而并非圍觀。柴靜在用行動努力,她盡量在150分鐘的時間里,將“霧霾”盡量廣、盡量深、盡量全面地展示給公眾,讓大家知道了以后該怎么做,柴靜想通過這個視頻表達的東西已經(jīng)達到了。但是,為什么依然在禁令下變成昨日黃花?因為圍觀者眾多,行動者稀少,甚至少有關于“霧霾”的專業(yè)性、建設性的文本后繼出現(xiàn),有的只是群體間道德與非道德,粉絲與反粉絲,陰謀與反陰謀的爭吵,法國著名學者塔斯塔夫·勒龐在其名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認為:“群體往往體現(xiàn)出情緒化的特性,且有感染力,群體中的個人及其行為處于集體無意識情緒的完全感染和支配中,個人的智力與理性判斷力徹底消失,人非常容易流于暴戾?!盵1]隨著爭吵聲不斷持續(xù),網(wǎng)民們的理性就開始被情緒化替代,口舌之爭遠勝過他們的行動力,無中生有地編排和消費柴靜本人的隱私,但是卻沒有柴靜那樣的行動能力,所以爭吵聲雖大,但我們卻很難看到比《穹頂之下》更深刻、更有創(chuàng)意、分析更全面的環(huán)保題材作品出現(xiàn),也聽不到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提出。當今天我們再次面對霧霾天,我們應該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行動起來,實時有效地監(jiān)督環(huán)境污染,鞭策政府出臺更有力的環(huán)保政策,寫出更深刻的霧霾分析學術論文,拍出比柴靜團隊制作更為精良的霧霾紀錄片,真真實實地改善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而不是僅僅作為“群體”中的一員繼續(xù)起哄和圍觀。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89
作者簡介:陳娟,女,1980年9月,漢,籍貫湖北,華中科技大學電視新聞學碩士,任教于黃河科技學院新聞學院,講師,從事影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