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言語行為理論和連貫兩個概念的探析,引出語篇中無形連貫的概念,其中語境是判斷隱行連貫的重要手段,并闡述了如何把握這種連貫和注意這種無形連貫對翻譯的作用。
關鍵詞:言語行為;交際;連貫;翻譯
言語行為理論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奧斯汀認為,語言研究的對象不應該是詞和句子,而是應該通過詞和句子所完成的行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三個次行為構(gòu)成,即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nèi)行為表達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為表達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也稱言外之力。言后行為指某一行為意圖一旦被受話人所領會而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或效果。言內(nèi)行為,即說話行為本身,著重于“說某事”。言外行為,受話人實現(xiàn)自己的某種意圖,“說某事”的同時“做某事”,說話本身就是在實施某種行為,如請求、建議、提議、抗議、威脅等。言后行為,所說的話對受話人實現(xiàn)某種效應,比如通過警告使人警覺,通過爭論使人信服,通過陳述使人受到鼓舞。
說話人通過不同方式達到言語交際目的,如要取暖,說話人通過直接語言途徑(“打開取暖器吧”)或者間接語言途徑(“這里很冷是吧?”)來達到目的。可看出一個言語行為在說話人意圖指引下產(chǎn)生言外之意。言內(nèi)行為與言外行為之間的偏離產(chǎn)生語用意義,說話人話外有話,產(chǎn)生間接話語意義。相同的言內(nèi)行為可能在不同的語境中產(chǎn)生不同的語力,例如:
“What time is it?”根據(jù)具體語境,可能產(chǎn)生以下語力:1.說話人想知道時間。2.說話人非常惱火,因為聽話人遲到了。3.說話人認為現(xiàn)在是受話人回家的時候了。
一、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連貫的關系
若把語篇當作一個整體言語行為來看待,就會發(fā)現(xiàn)語篇在這三個層面上連貫的方式和特征不一樣,即言內(nèi)行為的連貫是以語法、詞匯、邏輯關系和主位一述位結(jié)構(gòu)等有形標志為表現(xiàn)特征,其特點是有形的;言外行為的連貫是根據(jù)社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去推導說話人的含義而得出的,其特點是隱形的;言后行為的連貫主要表現(xiàn)在說話人和受話人的心理互動,其特點是無形的。盡管不同層面上的形式與特點不同,卻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完整的言語行為。
實際語言交際中,語篇的連貫不完全依賴于語法、詞匯等銜接手段來實現(xiàn)。就是說,銜接手段并不總是以有形的方式體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有時以隱形方式存在于推理中。因此語篇的街接與連貫不但要看到句與句之間的有形性和命題內(nèi)容上的關聯(lián)性,而且還要考慮到語句之間在言外行為這個層面上的聯(lián)系。否則,許多語篇僅靠語言形式是難解釋通的。如:
1.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I have just arrived.
2.A:That is the telephone.B:I am in the bath.A:Ok
就1和2字面而言,A和B之間對話沒有什么連貫性,即沒有什么銜接手段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但從言外行為上看,A和B之間所說的話語是相關的。其相關性存在于話語的隱形銜接與連貫上,只不過沒有在表層語句上反映出來而已。如將其補缺,會產(chǎn)生下面的結(jié)構(gòu):
3.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1 do no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because)I have just arrived.
4.A:That is the telephone.B:(No,I can not answer it because)I am in the bath.A:Ok.(I will answer it then.)
語篇連貫不僅是一個語言形式和命題內(nèi)容的問題,還是一個言外之意表達和理解問題。因為交際行為,特別是言外行為,其連貫機制在深層的語用聯(lián)系是與交際雙方的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密切相關的。換言之,要想把握言外行為中的語篇連貫,就必須根據(jù)言語行為發(fā)生的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對說話人的話語作出判斷和推導。
二、言語行為理論對翻譯的作用
語篇理解與推導過程并非只有唯一推導步驟或程序。一篇意義連貫的譯文需要譯者聯(lián)系相關語境進行判斷。翻譯中所處理的各種語言表達也應該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基礎準確地表達語言層面內(nèi)容。有些銜接不太明顯的語篇,內(nèi)容也是連貫的,受話人根據(jù)語境、語用等言外知識來掌握說話人交際意圖,達到交際目的。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分析原文語篇內(nèi)部的各種銜接手段,還要對原文語篇所涉及的語篇外部影響語篇連貫的因素進行分析,以便在原文與譯文之間建立語篇層次上的意義與功能對等。無論采取何種翻譯標準,首要任務是將源語言中的語境中,意義蘊于文化當中并取決于作者的意圖,很難完全譯出語境中的意圖又譯出源語言文化方面的含義。從言語行為理論翻譯視角,爭取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語用等效,幫助譯者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例句很清楚說明了不同語境對上下文理解不同意義。例:A:I really disliked that man you introduced me to.
B1:Actually,he's your new boss.
B2:Anyway he's your new boss.
B3:After動加is your new boss.
B4:Sti11力e is your new boss.
B5:Well,he is your new boss.
根據(jù)邏輯聯(lián)系語在上下文所隱含的用意,B1的actually表示警告,整句譯為:“說話謹慎點,他可是你新老板”;B2的anyway表示耐心的說服,整句可譯為:“別那樣,他可是你新老板”;B3的after all是建議不要對新老板表示討厭,整句可譯為:“他畢竟是你的新老板嘛”;B4的still是好意的勸告,要對方朝好的方面去考慮,整句可譯成:“你還是算了,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5的well表示安慰,暗示A有些問題,整句可譯成:“好自為之吧,他可是你的新老板”。通過語用分析,原作中隱含在指示語中的意圖或語用用意在譯文中清楚地表達出來。如:A1:That's the telephone.(接)電話,而不是“哪是電話”。B:I'm in the bath.我在洗澡(你去接)。A2:OK.好吧(我去接)。
表面文字,兩人話語之間似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但言外行為在交際這個更深層次上是有聯(lián)系的。A1不是描寫,而是一種請求,要求B去接聽電話。B又因做不了此事,拒絕,而非描寫。同時,B回答也是一個請求,請求A去接聽電話。A2實際上也同時完成了一個接受B的拒絕行為和接受B的請求行為。這樣分析使其理解在更高層交際實質(zhì),能準確理解并翻譯對話,克服字面文字障礙。
三、結(jié)語
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看,譯者任務是在處理源文本時要確保翻譯的最佳等效性。翻譯研究必須把文本當作一個有一系列言外功能——涉及主題性、功能性和語用層面——組成文本綜合體,引導譯者去理解源語言文本,掌握其隱含言外功能。言語行為理論的有效性主張為譯文的多樣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的有效結(jié)合,使翻譯思維擺脫了詞、句和段的本位的束縛,可以幫助譯者判斷原文可能存在的錯誤,讓譯者在“信”的前提下,靈活創(chuàng)新,譯文質(zhì)量也會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高華麗.翻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1.
[2]嚴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293.
作者簡介:谷雨(1988年11月—),男,研究生。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