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泱
摘 要:《東坡志林》是蘇軾的代表筆記。本文旨在以《東坡志林》為文本出發(fā)點,從筆記小品的角度深度探討蘇軾自元豐至元符近二十年間的心境變化及心路歷程。
關(guān)鍵詞:蘇軾;《東坡志林》;心路歷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03
一、引言
《東坡志林》[1]作為學(xué)界基本公認的蘇軾所作筆記的代表,其間收錄了蘇軾自元豐至元符年間近二十年所作的散文、小品、雜談等不同文體、風(fēng)格的作品。萬歷二十三年(1595)趙用賢《刻東坡先生志林小序》有言“其間或名臣勛業(yè),或治朝政教,或地理方域,或夢幻幽怪,或神仙伎術(shù),片語單詞,諧謔縱浪,無不畢具。而其生平遷謫流離之苦,顛危困厄之狀,亦既略備。然而襟期廖廓,風(fēng)流輝映,雖當群口見嫉、投荒瀕死之日,而灑然有以自適其適,固有不為形骸彼我,宛宛然就拘束者矣。”可見其中題材內(nèi)容之廣泛博雜,幾乎滲透了蘇軾思想生活學(xué)習(xí)的方方面面。
而其間記錄的二十年,幾乎涵蓋了從元豐二年(1079)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到元符三年(1100)奉旨內(nèi)遷,是蘇軾人生經(jīng)歷中最坎坷的一段歲月,于動蕩波折之中,蘇軾的心態(tài)與思想顯然發(fā)生了種種令人深思的變化。從外界環(huán)境的壓迫到自我求索的探尋,內(nèi)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沖撞、打磨無疑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張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東坡志林》并非由蘇軾本人輯佚而成,而是后人搜集整理其散佚的文字匯編而成,從而更顯示出其供探討研究的真實性與價值。蘇軾生前雖想要匯編《志林》,但由于種種原因最后未能成功。他在《與鄭靖老書》中寫道:“《志林》竟未成,但草得《書傳》十三卷,甚賴公兩借書籍檢閱耳。”蘇軾所作《易傳》、《論語說》,與這里提到的《書傳》并為三書,是作者自視甚重、用力至勤寫出的專著。他與鄭書將《志林》和《書傳》并提,可知兩書性質(zhì)當不致相差太遠,都是作者傾注心力有計劃寫作的專著,而不大可能是“隨手所記,非本著作”的隨筆雜感一類[2]。但正是因為后人匯編,故其中也混雜了一些生前不愿示人的手書墨跡。檢今五卷本《東坡志林》筆記文部分,常見文末署“x年x月書”,“書以付過”,“書以遺過子”,“東坡居士書”等類的話,可見今傳《東坡志林》中卻有一部分是從墨跡整理,由《手澤》而來的。[3]故會帶有一定的私人性成分在其中。
并且,蘇軾似乎認為類似小品文之類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正經(jīng)文章,無甚重要,故隨寫隨丟,無意留給后人。如周作人所論,真正的文學(xué)“不是正經(jīng)文章,只是他隨便一寫的東西,如書信題跋之類,在他本認為不甚重要,不是想要傳留給后人的,因而寫的時候,態(tài)度便很自然” [4]。正因為如此,他這些東西也就非常隨便、自然,有感即發(fā),有話便講,言之有物,無所諱忌。[5]這就與今日作家的出版之作與未出版之作類似,兩者之間還是有著一些細微的差別。
宋代時,詩詞文甚是流行,而小品筆記之類則鮮得關(guān)注,流傳范圍較小,故文人墨客也不免于這些當時的冷門文體中可暫時找到一個隨性而作,卸下心防的棲身之所。由此,從《東坡志林》中我們便可窺見一個更加真實的蘇軾,觸及他心底里的真實想法與感受。明代袁宏道在《蘇長公合集·引》中亦言:“東坡之可愛者,多其小文小說。使盡去之,而獨存其高文大冊,豈復(fù)有東坡哉!”
因此,以《東坡志林》的文本為出發(fā)點,我們更能探知得蘇軾的所思所想,接近其二十年來的心路歷程,從而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蘇軾。
二、樂觀與悲觀之間的徘徊
今人論及蘇軾多對其樂觀曠達,雖身處逆境卻仍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飽加稱贊,殊不知一個人的性格其實是由后天環(huán)境與天生性格兩方面影響而成的。《東坡志林》收錄的文作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顯露出了蘇軾素來的豁達開朗,但這并不代表蘇軾毫無牢騷苦悶,事實上其間仍有一小部分作品中流露出了悲觀的心態(tài)。而從不同文作的寫作年份看來,這兩方的勢力也是此消彼長,并非絕對的一清二白,中間并沒有一個清楚的分界線,由此,不難看出蘇軾當時的心態(tài)是徘徊在樂觀與悲觀之間的。例如:
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樸,能詩。及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樸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庇嘣诤?,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語妻曰:“獨不能如揚子云處士妻作詩送我乎?”妻子不覺失笑,余乃出。[6]
此文寫于元豐二年(1079),蘇軾時在湖州任官,卻因“烏臺詩案”而被下旨坐牢。臨行之時,妻子兒女皆痛哭。原系遭人謀害,更知蘇軾此去前途茫茫,生死未卜。惟蘇軾心胸坦蕩,不僅以楊樸之事慰己,更以其事寬慰妻子,是何等的豁達。
而寫于元豐六年(1083)謫居黃州四年之后的《別文甫子辯》則流露出了不同的感慨:
仆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時時策杖在江上,望云濤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馀日,有長髯者惠然見過,乃文甫弟子之弟子辯。留語半日,云:“迫寒食,且歸東湖。”仆送之江上,微風(fēng)細雨,葉舟橫江而去。仆登夏隩尾高邱以望之,仿佛見舟及武昌,步乃還。爾后遂相往來,及今四周歲,相過殆百數(shù)。遂欲買田而老焉,然竟不遂。近忽量移臨汝,念將復(fù)去,而后期未可必。感物凄然,有不勝懷。浮屠不三宿桑下者,有以也哉。七年三月九日。[7]
此篇雖主要是敘述與文甫兄弟相識、相熟、相離的過程,然其間流露出的卻不只是與友人分別的傷感與對三人深厚友情的吟哦。是什么致使了這次別離?是什么使得故友再見之日遙遙無期?是什么讓蘇軾欲買田而老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又是什么導(dǎo)致了一次又一次不期而遇的分別?是一張張調(diào)任文書。個體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的無法把控躍然紙上,故“感物凄然,有不勝懷”。
而同為寫于謫居黃州時期的《記承天夜游》、《游沙湖》、《東坡升仙》,《記承天夜游》兩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睂懕M東坡之悠閑樂觀的心境?!队紊澈分小罢l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蘇軾雖到中年卻仍珍惜大好時光甚至鼓勵眾人莫辜負一生歲月,豁達樂觀至此。但《東坡升仙》一文中所言“吾平生遭口語無數(shù)……今謗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虛爾?!眳s不免帶上了些多疑與牢騷。在蘇軾看來,那些傳言他身死之人皆為誹謗,但其實其中難免有關(guān)心他、崇敬他之人。
直到他去世的前兩年,他的《記過合浦》“天未欲使從是也,吾輩必濟!”的堅定樂觀積極和《辟谷說》中“元符二年,儋耳米貴,吾方有絕糧之憂,欲與過子共行此法,故書以授之?!彪[含在寥寥幾句下的淡淡心酸悲涼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其實從始至終都未能做到真正的豁達,始終都在樂觀與悲觀的情緒中徘徊。但事實上冥冥眾生誰又能夠做到?jīng)Q然的超脫?歷經(jīng)風(fēng)雨,蘇軾能做到這般已實屬不易。
三、出仕與入仕之間的矛盾
自宋朝起,治國理念較前朝大有不同。宋代重文輕武,文人地位極高。加之宋代重視教育和科舉,教育部門發(fā)展,學(xué)校設(shè)置越來越完備,由此引得宋朝文人人數(shù)大量增加。與之相應(yīng)的便是科舉招生名額的不斷增加,“學(xué)而優(yōu)則仕”成為社會思潮。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懷有強烈的政治抱負,渴望為國效力,因此,文人為官成為正道。
生活在這一環(huán)境中的蘇軾也深受這一觀念的影響,年僅二十歲就赴京應(yīng)舉,且深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少年得志,原本仕途一片坦蕩的蘇軾卻在為官不久就因丁憂、黨爭、“烏臺詩案”等種種事件而顛沛流離,屢遭貶謫,四處流離。盡管如此,蘇軾也并未放棄自己的報國理想,屢屢的打壓受挫和心中的抱負又像兩個不同的聲音在彼此拉扯,使蘇軾難以做出最終的抉擇,始終處在矛盾之中。
《東坡志林》中收錄的最早的文章即是東坡因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打擊——“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后所作。其中有兩篇提到了身處黃州的蘇軾在出仕與入仕之間的猶豫掙扎。一是《雪堂問潘邠老》,一是《樂天燒丹》。在《雪堂問潘邠老》中,蘇軾借寫主客問答來寫自己內(nèi)心關(guān)于出仕與入仕的矛盾。其文末歌曰:“吾非取雪之勢,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币徽Z道盡自己心中癥結(jié)所在。而《樂天燒丹》以白居易燒丹欲成而爐鼎敗,后升遷為官不再煉丹的經(jīng)歷為引,道出蘇軾自己對“入世、出世之事不能兩全”的認識。在某些角度看來,入世出世與入仕出仕對于蘇軾來說是同樣類型的事情。蘇軾也一直在思考究竟是徹底出世還是徹底入世,兩件事最終只能做好一件罷了。
而同寫于元祐年間蘇軾知揚州之時的姊妹篇《請廣陵》和《買田求歸》則更為直截了當?shù)乇砺冻隽颂K軾的心志。
《請廣陵》:今年吾當請廣陵,暫與子由相別。至廣陵逾月,遂往南郡,自南郡詣梓州,溯流歸鄉(xiāng),盡載家書而行,迤邐致仕,筑室種果于眉,以須子由之歸而老焉,不知此愿遂否?言之悵然也。[8]
《買田求歸》:浮玉老師元公欲為吾買田京口,要與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有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今有田矣,不歸無乃食言于神耶?[9]
寫此兩文時,蘇軾已經(jīng)五十五歲多,原想歸隱的他甚至已經(jīng)買好了田地,設(shè)想著筑室種果的退休生活。但一紙任命又讓他的愿望破滅??梢娞K軾在面對出仕與入仕的矛盾時其實還受到了外界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使其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雖然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一種生活。這對蘇軾的選擇來說是一個僅次于他本人的猶豫徘徊的不能被忽視的重要因素。
四、對自己命運的不懈探求
才華橫溢,少年得志,卻又宦海沉浮,多次遭貶。歷經(jīng)磨難的蘇軾開始慢慢探求自己的命運為何會走向如此的原因。眾所周知,蘇軾不僅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還是大學(xué)問家和雜家,在儒釋道、星相、占卜、農(nóng)業(yè)、美食等領(lǐng)域均有涉獵。也許正是這些博雜的學(xué)問積累使得蘇軾更易探尋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抑或是在對自己命運的一次又一次不懈的探求中,蘇軾的各種學(xué)問知識才得以進一步鞏固加強,厚積薄發(fā)。
在《東坡志林》中亦收錄了多篇蘇軾對自己的命運探討的文章?!澳酥酥バ珵樯韺m,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盵10]他提到自己與韓愈都是以磨蝎為身宮,故命運相同,一生容易受到誹謗傷害,同病相憐。又認為馬夢得與自己同年同月生,這個月出生的人都不是富貴人,一生貧困。而自己和馬夢得是眾人之中貧困之首,自己僅次于夢得而已??梢娫谔K軾看來,生辰八字對一個人的命運影響非常重要,自己也正是由于出生日期的原因才得時運不濟之人生。又認為人生有定分,自己想要買田歸隱卻遍尋不得,該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該是自己的即使強求也沒有用。嵇康之所以看不到石髓是因為他與神仙沒有緣分,而自己和韓愈也是為世人所不能容者。
除關(guān)注命分之外,蘇軾還經(jīng)常從儒釋道中汲取養(yǎng)分。越到后期,佛家的出世思想對他的影響就越深。自早年蒞杭時期,蘇軾便廣與僧道結(jié)交。貶謫以來,與僧道的交情更愈益深厚,僅見于薄薄一本《東林志林》中明確記載的,就有二十六人之眾。[11]可見佛學(xué)與蘇軾一生的行事處世有密切關(guān)系,他在政治上多次遭到迫害,仕途坎坷偃蹇,但他總能夠處變不驚,心無掛礙,隨緣自適,灑脫曠達,這與他的佛學(xué)修養(yǎng)有很大的關(guān)系。[12]而事實上,這些淡然豁達也是在蘇軾歷經(jīng)挫折磨難之后自己不斷調(diào)整本就比常人樂觀的心態(tài)而成,絕非易事。
綜上所述,從《東坡志林》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真實更為復(fù)雜的蘇軾。他在樂觀與悲觀之間的徘徊,在出仕與入仕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己坎坷命運的不懈探求,都彰顯了他鐘擺式上升的漸趨平和樂觀的心態(tài)。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是他一路走來心路歷程的縮影。樂觀背后,其實總有難舒的心中塊壘,總有難填的胸中丘壑,但一路走來,蘇軾已經(jīng)比任何人都要樂觀堅強。
參考文獻:
[1]劉文忠:《東坡志林》,中華書局2007年版。
[2]周先慎:《<東坡志林>初探》,《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2年:第69頁。
[3]周先慎:《<東坡志林>初探》,《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2年:第69頁。
[4]安芮璿:《宋人筆記研究》,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5年:第76頁。
[5]李苓:《淺談蘇軾小品文的風(fēng)格》,《蘇軾文論叢》,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6]《東坡志林》卷二《書楊樸事》。
[7]《東坡志林》卷一《別文甫子辯》。
[8]《東坡志林》卷二《請廣陵》。
[9] 東坡志林》卷二《買田求歸》。
[10]《東坡志林》卷一《退之平生多得謗譽》。
[11]楊蕓:《大地蒼生 赤子情深——從<東坡志林>看蘇軾謫居時期的親民情懷》,《樂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4月:第8頁。
[12]梁銀林:《蘇軾與佛學(xué)》,四川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5年: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