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亮
“非法社會組織”這個概念一直受到社會詬病,原因在于我國有大量未登記注冊,但在實際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社會組織已經作為一種服務性、協(xié)助性的社會力量在提供某些領域內的專業(yè)技術、培訓資源和社會服務等。他們未登記注冊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登記門檻過高,暫未達到登記注冊的條件,例如眾多的草根社會組織;二是本身就沒有登記注冊的愿望,因為登記注冊對于組織自身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不登記注冊也不會影響活動的開展。還有一類未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它們事實上是不敢登記注冊,只是想假借或利用社會組織“非營利”等特征,牟取不法利益或開展其他違法行為。
考慮到“非法社會組織”這個概念本身的復雜性,筆者建議可以暫不糾結于什么樣的社會組織屬于“非法社會組織”,而是對“非法社會組織”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不要采用“一刀切”的監(jiān)管和查處模式,因為社會組織所從事的主要是公益慈善活動,不論是登記注冊或未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一旦進行非法牟利行為,就會對社會組織和公益慈善事業(yè)造成很大的傷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呢?第一,對于那些未登記注冊,但在實際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社會組織,建議引導他們開展正能量的活動,通過降低門檻、扶持培育等手段適時引導他們登記注冊。同時,也可以參考一些國家的經驗,研究允許非法人社團存在的可行性和實施辦法,對這類社會組織采用追懲制而不是預審制。第二,對于那些不敢登記注冊,只是想假借或利用社會組織“非營利”等特征牟取不法利益,或開展其他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必須全面從嚴查處。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里的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既包括不敢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也包括已經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基金會管理條例》這三部國務院行政法規(guī),明確賦予了民政部門對非法社會組織的查處取締職權,民政部《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又對取締非法社會組織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條例和辦法的執(zhí)行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并不能有效監(jiān)管和查處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尤其是《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不僅不符合上述的客觀實際,導致法不責眾,還可能產生一種誤解,即只要是登記注冊了的社會組織做事情就好像有了護身符。
據(jù)此,筆者建議,在當前修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基金會管理條例》這三部國務院行政法規(guī)時,要對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社會組織的監(jiān)管和查處作出規(guī)定。同時,對《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進行修改,抓緊研究制定《關于加強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社會組織監(jiān)管和查處的辦法(試行)》,既要統(tǒng)籌考慮,又要突出重點,著力解決關鍵問題,特別是要梳理和借鑒近年來其他領域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和做法,出高招、出硬招、出新招、出實招。具體來說以下三個方面需要優(yōu)先關注:
一、如何發(fā)現(xiàn)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
一是要通過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結合,全面掌握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的總體情況,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二是要暢通舉報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的渠道。參考國外做法,英國主要通過舉報方式來查處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建立的舉報中心遍布全國,并在接到舉報的 24 小時之內就會對相關組織進行調查,一旦發(fā)現(xiàn)違法行為,則會由對議院負責的慈善理事會對該組織進行托管,一般設定3個月的限期來改選理事會。我國目前沒有托管這樣比較剛性的手段,法律也沒有賦予政府這方面的權力。民政部門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以及我國反腐舉報的做法,通過網(wǎng)絡舉報、電話舉報等多種方式暢通舉報渠道,對舉報的社會組織違法行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
三是要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在舉報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中的作用。通過適當?shù)莫剟罘绞?,鼓勵更多的人民群眾檢舉揭發(fā)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
四是民政部門與公安、安全、法院等司法機關,以及網(wǎng)信等部門要通報和共享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的信息。
二、如何讓公眾知曉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
要改變主要靠媒體對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的事后揭露,應通過主流媒體和各級民政部門官網(wǎng)及各級社會組織網(wǎng)及時公布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值得注意的是,不敢登記的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會經常變換非法組織的名稱。因此,讓公眾知曉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的名稱,并不一定能防止社會組織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發(fā)生,但是可以讓公眾對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提高警惕。
三、如何查處和打擊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
民政部門應聯(lián)合公安、安全、法院等司法機關以及網(wǎng)信等部門建立社會組織查處和打擊快速反應機制,尤其是通過網(wǎng)絡等新型手段實施非法牟利等違法行為的社會組織要做到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向社會通報一起,同時還要投入資金和人力,重點研究和開發(fā)更多的監(jiān)管方式。
(來源: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