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敏
?
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分析
林燕敏
【摘要】目的 探討中成藥的不良反應情況。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例出現(xiàn)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不同年齡患者不良反應分布情況、累及部位及臨床表現(xiàn)、引發(fā)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及相關藥物進行統(tǒng)計。結果 ≥61歲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51~60歲及≤10歲患者;84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累及皮膚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胃腸道;引發(fā)患者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中,注射劑所占比例最高。結論 中成藥不良反應好發(fā)于大于51歲及小于10歲患者,主要累及皮膚,且以注射劑最多見,臨床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合理使用中成藥,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治療安全性。
【關鍵詞】不良反應;中成藥;合理用藥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180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出現(xiàn)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均完整者,排除給予其他西醫(yī)藥物治療、過敏體質、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齡3~72歲,平均(41±3)歲,疾病類型:消化系統(tǒng)疾病21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20例,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16例,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12例,皮膚疾病10例,其他5例。
1.2 研究方法 對84例患者的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對不同年齡患者不良反應分布情況、累及部位及臨床表現(xiàn)、引發(fā)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及相關藥物進行統(tǒng)計。
2.1 不良反應分布情況 ≥61歲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51~60歲及≤10歲患者,見表1。
2.2 不良反應累及部位及臨床表現(xiàn)分析 84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累及皮膚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胃腸道,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患者不良反應分布情況
表2 84例患者不良反應累及部位及臨床表現(xiàn)分析
2.3 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及相關藥物 引發(fā)患者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中,注射劑所占比例最高,見表3。
3.1 中成藥不良反應結果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成藥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密切相關,其中≥51歲及≤10歲患者所占比例較高,可能與患者機體功能退化或發(fā)育不完善、免疫力較差有關。本研究84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累及皮膚所占比例最高,提示中成藥對患者皮膚損傷最為明顯。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引發(fā)患者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中,注射劑所占比例最高,相關藥物包括參麥注射液、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寧、喜炎平注射液等。有學者認為[2],由于中成藥注射劑通常由靜脈滴注、肌內注射給藥,起效時間短,生物利用度高,因此更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而外用藥物因有效成分吸收較少,作用機制不明顯,發(fā)生不良反應較少。
表3 84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中成藥劑型及相關藥物
3.2 引發(fā)中成藥不良反應的因素
3.2.1 藥物自身因素 藥物存在兩重性,部分中成藥含毒性成分,如川烏、朱砂、細辛等,若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可引發(fā)不良反應,導致機體出現(xiàn)異常。另外,如果中藥藥材被化肥、農藥污染,也可導致中成藥不良反應發(fā)生。
3.2.2 不合理用藥 由于中成藥毒副作用較小,部分患者誤認為其不會引發(fā)不良反應,在用藥中劑量未嚴格按照要求,隨意增加藥量或長期服用某類藥物,如含有關木通等藥物,長期或超量服用,可對肝腎造成損傷。
3.2.3 辨證不準確 在中成藥使用中,需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進行辨證施治。在臨床中,由于辨證不準確,未能對癥下藥,對于寒熱虛實未明確分辨,則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3.2.4 中西藥配伍不當 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已廣泛用于臨床,其可有效增強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但中藥中含有較多天然藥物成分,與西藥聯(lián)合,其藥理作用復雜;且部分藥物存在配伍禁忌,如碘化鈉與朱砂安神丸等不能同時運用。中西藥配伍不當,也是造成中成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重要因素。
3.2.5 生產工藝不完善 本研究中,因中成藥注射劑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所占比例最高,臨床中對于注射劑具有較高要求,在滿足制劑一般要求基礎上,還需符合安全、澄明、無菌、等滲及穩(wěn)定等要求,任何環(huán)節(jié)不符合要求,均可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中成注射劑通常成分較復雜,質量標準可控性較差,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3.2.6 個體差異 特異體質患者在使用中成藥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高,如老年人及兒童對藥物耐受性較差,而婦女孕期對較多藥物敏感。同時,中成藥所含蛋白質等成分具有產生過敏質的基礎,少數(shù)過敏體質患者用藥后也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3.3 合理用藥 在臨床治療中,醫(yī)師需嚴格按照《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3]及《藥物不良反應通告》[4]等相關規(guī)定用藥,同時需嚴格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在治療中,根據(jù)“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中醫(yī)理論用藥。應充分了解患者年齡、病史、身體狀況,選擇正確劑型,嚴格掌握用藥劑量,同時需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后的臨床表現(xiàn),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對劑型及劑量進行及時調整,嚴禁隨意延長用藥時間或無節(jié)制增加藥物劑量。在治療過程中,醫(yī)師需嚴格遵守用藥禁忌,目前,雖然部分中成藥用藥禁忌尚未明確,但較多中藥配伍禁忌已被證實[5],如黃芩、砂仁、木香可抑制胃腸道蠕動;服用含有人參成分的中成藥患者不宜食用蘿卜等。定期進行相關規(guī)范學習及技能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對中成藥不良反應的認識,并充分落實處方點評制度及臨床藥師制度,建立中成藥臨床使用監(jiān)測機制[6]。
綜上所述,中成藥不良反應好發(fā)于大于51歲及小于10歲患者,主要累及皮膚,且以注射劑最多見,臨床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合理使用中成藥,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治療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程晟.60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 2012,9(3):153-156.
[2] 杜海濤,司延斌,莊潔,等.我院125例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3,17(10):96-98.
[3] 鄒美南,陳軍,索娟,等.我院38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2,21(6):55-56.
[4] 康偉珍.32例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3,8(z1):23-24.
[5] 張建民.86份中成藥說明書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 2012,9(3):159-161.
[6] 郭朝民.中成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醫(yī)藥前沿, 2013,12(35):255-256.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年 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作者簡介:林燕敏(1986-),本科學歷,藥師中成藥在臨床應用較廣泛,具有成本低、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及安全性較高等優(yōu)勢,臨床價值已受到普遍認可。但隨著新劑型及新品種中成藥的不斷出現(xiàn),關于不良反應報道呈逐年上升趨勢。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對治療效果、患者健康及生命質量具有較大影響,需引起重視。有學者認為,完善相關制度,嚴格遵循用藥規(guī)范,合理使用中成藥,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關鍵,而對中成藥不良反應進行研究,對促進其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就中成藥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