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崇
在書畫活動中,偶爾能聽到書法以丑為美的說法;在有些書論文章中,也能看到以丑為美的提法。我以為這種說法是對明末清初書畫家傅山“寧丑毋媚”的誤解。傅山在其《作字示兒孫》中說:“貧道二十歲左右,于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偶得趙子昂(趙孟頫,字子昂)董香光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此無它,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棱難近,降而與匪人游……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寫此詩仍用趙態(tài),令兒孫輩知之,勿復犯。此是作人一著……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從以上清楚看出,傅山因趙孟頫做了元朝的二臣,所以鄙視其為人,痛惡其書法,并以此警示子孫不能犯此錯誤。學習書法,寧可把字寫得不好看,也不能有憐媚之氣。這是傅山教育后代學習書法“寧丑毋媚”的真正含義。何況傅山是忠貞之士,故而在書法方面提倡“作字先作人”,他的書法實踐也沒有丑的意態(tài)。因此說,傅山?jīng)]有提倡丑書。
就書法以丑為美問題這里從審美角度進行討論。
從詞義與詞性說,所謂美,是“美麗、好看,令人滿意、好”的意思 ;所謂丑,是“丑陋、難看,叫人厭惡、壞”的意思。很清楚,美與丑互為反義,沒有互換的因素。也就是說,二者不能互換。如果可以互換,美、丑就不是一對反義詞了,即美就不成其美、丑就不成其丑了。從狀態(tài)說,如果丑可以成為美,那么美和丑所形容的事物就是混濁的,不是鮮明的,這一事物也就沒有美與丑、好與壞的區(qū)別。
從藝術主體角度說,雖有美、丑之分,但其共同的主要的作用是教育感化。美的藝術是正面、積極的,使人產(chǎn)生精神愉悅、健康感。美的藝術是藝術的主體、主流。丑的藝術是反面、消極的,使人產(chǎn)生憎恨、厭惡感。丑的藝術作為藝術的元素,其作用是反襯、警示。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楊白勞、喜兒等是美的、正面的藝術形象,使人精神產(chǎn)生愉悅、健康感;黃世仁則是丑的、反面的藝術形象,使人產(chǎn)生憎恨、厭惡感。美的藝術性越強,使人精神愉悅、健康感越強;丑的藝術性越強,使人憎恨、厭惡感越強。據(jù)說新中國成立之前,《白毛女》話劇在延安演出,一位解放軍戰(zhàn)士觀看時,因對黃世仁的丑惡行徑怒不可遏,便拔槍打死了他。這說明扮演黃世仁的演員表演得藝術性很強,觀眾對黃世仁憎恨的程度很高。可以說,黃世仁類的藝術形象是丑的。這類丑的藝術是真正丑的,它的作用是反襯正面美的,警示社會勿為丑的。真正丑的藝術主要限定在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藝術中。當然也有外在美而內(nèi)心丑的和外在丑而內(nèi)心美的藝術形象,這也主要限定在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藝術中。有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有故事情節(jié),故繪畫與雕塑即表現(xiàn)有真正丑的藝術。一般說的中國戲曲角色行當?shù)某蠼牵缪莼宋?,鼻梁上抹白粉。那不是真正的丑,不是美的反面,而是滑稽、奇特,本質上屬于中性。把這一類的藝術形象歸于滑稽藝術更為貼切。
試想,作為平面的、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線條造型藝術的書法,如何表現(xiàn)丑的藝術?如何以丑為美?真正丑的書法作品是否會有人把它掛在辦公室或家里?或有人說書法的丑實際不是丑,而是拙或者奇特。拙是笨的意思。笨拙在一定情況下是可愛的、是美的。比如企鵝擺動著笨重的身軀是多么可愛、多么美!這叫拙美而不是丑美。當然人們有時把這種美也叫丑美,這只是一個親昵的說法,不是真正丑美的意思表示。奇特無疑是美的。傅山在其《作字示兒孫》中說的“寧丑毋媚”不是在談論書法藝術,而是教育子孫從做人角度說的。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骨氣”、“正氣”的體現(xiàn)。很清楚,傅山不是認為丑就是美,更不是提倡、鼓勵子孫追求丑 ;而是要求子孫做人、習字要有“骨氣”、“正氣”。因為,他就是一位有骨氣的人。如果把傅山的“寧丑毋媚”理解為提倡丑書,那么,我們是否要把“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這一忠貞不屈的氣概機械地理解為提倡人去死呢?
綜上所述,傅山?jīng)]有提倡丑書;書法是一種表現(xiàn)美的藝術,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它不能以丑為美。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進陜西省委會副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