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劉冬穎教授是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詩經(jīng)學會理事、中國屈原學會理事。
自在浙江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迄于現(xiàn)在,劉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科研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多個重大項目,獲得一等獎2項;出版《說詩經(jīng)》《〈詩經(jīng)〉變風變雅考論》《莊子看人生》《與圣人對話——孔孟精髓》《出土文獻與儒家〈詩〉學研究》《中國古代邊塞詩》等17部專著,其中,《執(zhí)子之手——詩經(jīng)愛情往事》被翻譯為韓語,獲評“全國百部優(yōu)秀社科普及著作”。多年來,她還深入工廠、部隊,走上“百家講壇”,傳播國學,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該講系其在全國地方高校UOOC聯(lián)盟上線的《論語》人生課堂授課內(nèi)容,全篇從三個維度向受眾講述一代圣賢孔子的生態(tài)理念及其跨時代的思想價值,別開生面,富有新意。
綜觀人類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公元前5世紀前后這一時段,在古希臘、古印度和中國這三個文明發(fā)源地,都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哲人智者聚眾講學的情況,并進而開啟了人類思想大覺醒和文化大繁榮的時代。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將這種人類文化突破的現(xiàn)象稱之為“軸心時代”。更有趣的是,軸心時代思想家的教學活動往往都是在大自然中進行。印度的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樹林下講課,人們干脆直接把他的佛學院叫做“叢林”;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常與弟子們在林蔭道上邊散步邊討論學問,以致人們稱其為“逍遙學派”;而中國圣人孔子的授課處是杏壇,弟子們讀書,孔子彈琴唱歌……似乎古代哲人們早就知道,大自然中釋放的多種有效物質(zhì)能增強記憶力、消除疲勞、增長智慧,因此一致選擇在自然中傳道授業(yè)。
孔子生活的年代,尚無“殺生”、“放生”之類的佛教教義,更無現(xiàn)代保護環(huán)境的主張,但孔子表現(xiàn)出的對自然的態(tài)度,卻很超前,很有當前綠色發(fā)展的味道,凸顯了孔子的睿智與先見。
多識草木鳥獸,尊重自然
人類要想生存、發(fā)展,首先要學會認識自然,適應自然變化、順應自然規(guī)律,讓自身與外物、內(nèi)心與環(huán)境相和相諧??鬃拥娜蕫鬯枷?,不僅表現(xiàn)在“愛人”,而且也體現(xiàn)在愛一切有生命的“物”上。他曾提出多識草木鳥獸。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墩撜Z·陽貨》)
人們對孔子的這段著名詩論非常熟知了,但是對最末一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關注得不多。我想孔夫子這句話的本意有二:一是多識草木鳥獸,便于對人們進行“詩教”,即審美教育。因為要多識草木鳥獸,就要親近自然、觀察自然,進而受到大自然的凈化和熏陶,使內(nèi)心變得純潔、豐富而富于美感。二是多識草木鳥獸的過程,也就是進行生態(tài)教育的過程。在這一個過程里,人不僅能了解物種的某些特征和規(guī)律,也知道了人所置身的生存環(huán)境原來是由眾多物種共同營造的,進而對其它物種會生起同情和愛護之心。著名學者錢穆先生就把“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一句,跟孔子思想核心“仁”聯(lián)系起來,認為孔子并不是要人們單純?nèi)ビ浺恍﹦又参锏拿Q,要人們?nèi)プ非竽撤N表面的知識,而是通過熟悉和親近鳥、獸、草、木等自然生命,使人“廣大其心,導達其仁”,把人類的同情心和愛擴展到整個自然界。
孔子生活的時代還沒有植物學這一學科,但孔子植物學方面的知識也是很豐富的。漢代劉向的《說苑·辨物》篇記錄了孔子這位植物學達人的事跡:
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觸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問孔子??鬃釉唬骸按嗣紝?,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p>
楚莊王渡江時,從水中撈到了一個奇怪的紅色圓球,文武百官都不知是什么,就派使者到魯國來請教大學問家孔子。孔子聽了使者的描述后說:“這叫萍實,是一種水草的果實,可以剖開食用。只有成就霸業(yè)的人才能得到,是吉祥之物呀!”使者回去報告楚莊王,楚莊王切開它吃了,覺得味道不錯。后人遂以“萍實”為吉祥之物??鬃诱f的萍實,是睡蓮科的水生浮葉植物“芡”。芡的果實近圓形,紫紅色,有小刺,形似雞頭,可漂于水面,叫芡實,俗稱雞頭米,可以食用,也是一味健脾益腎的中藥。
因為特別熟悉植物,孔子常常以植物為喻,言說自己的理論。比如談君子與小人。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君子與小人本是指統(tǒng)治者與平民百姓,但孔子賦予其新的意義,指有德和無德之人??鬃诱J為君子應如蘭。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保ㄍ趺C《孔子家語·六本》)
孔子說:“長在深山谷里的蘭花,不會因為沒人欣賞就沒有香味;情操高尚的人,也不會因沒人理解而失去好品德?!边@給我們留下了“空谷幽蘭”的美好意境??鬃诱J為交友應交君子不交小人。他說:“常與君子為伍就像進入開滿蘭花的屋子,時間久了就聞不到香氣,這是因為無形中沾染了蘭花的香氣;常跟小人混在一起,就像老待在賣臭魚爛蝦的鋪子里,時間久了不覺得臭,這是因為已被熏臭,習以為常了。”孔子還認為君子應如松柏。他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用松柏常青的特性比喻君子不畏困苦,堅守情操。后人據(jù)此以蒼松加上梅花翠竹,組成“歲寒三友”,象征品德高潔的君子。
孔子愛植物敬植物,也常常從植物出發(fā)品評人物。比如,西周初年的召地君主召公,清廉愛民,一次到一個鄉(xiāng)里巡視,正當農(nóng)家采桑養(yǎng)蠶大忙之時,為了不影響百姓的生產(chǎn)和生活,召公不進村,不入戶,就在一株棠梨樹下傾聽民聲,處理問題。召公走后,人們對之懷念不已,看見這株棠梨樹,就聯(lián)想起召公的美政美德,就如同看見了召公,因而特別愛敬這株樹,熱誠地保護它,不讓它受到傷害?!对娊?jīng)》里有首題名《甘棠》的詩,將人們這種愛人及樹的深情,抒發(fā)得真摯而熾熱。孔子讀到這首詩深受感動,贊嘆道:“思其人,必愛其樹?!保ā犊鬃蛹艺Z》)思慕那個人,必定摯愛與那人有關的樹啊。用棠梨樹來代言召公對老百姓的熱愛。
在孔子眼中,植物也是君子心聲的表白??鬃由胺N了一棵檜柏。檜柏又叫圓柏,耐干旱貧瘠,是很好的綠化樹種。因為愛柏樹的品性,孔子才親手種下,希望自己的學說能如柏樹一樣常青??鬃右簧鷲蹣?,孔子去世后,弟子們思念恩師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在其墓前種樹。由于孔子弟子眾多,且來自當時各諸侯國,大家都帶來各自本土的樹種樹苗種在孔子墓前,孔子墓園里的樹木,不僅數(shù)量多,樹種也豐富,很快就郁郁蔥蔥成林,被稱作“孔林”??鬃幼訉O亡故后也大多葬于孔墓旁,孔家后人繼續(xù)種樹,到清代達三千多畝,五萬多株,成為一座茂密的人工森林。從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出發(fā),到尊重自然,并親手植樹,惠澤后人,可以說,這是一場由孔子發(fā)起并持續(xù)了2500年的植樹造林運動,我們今天的中國人還將繼續(xù)下去!
遠離鬼神,肯定自然
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認識水平有限,面對廣袤無垠的大自然,只有畏懼和依從,充滿神秘和敬畏,所以才有鬼神的觀念和對自然的崇拜??鬃用鞔_提出自然界與人的存在一樣,是客觀的。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蒼天靜穆無言,而四季輪回,萬物滋生,其樂融融,蒼天需要說什么呢?孔子倡導大家要有天空一般的胸懷,腳踏實地,厚道為人。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凸顯人的力量。在迷信充斥日常生活的2500多年前,孔子就肯定了人的力量,告誡人們要“敬鬼神而遠之”。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薄墩撜Z·雍也》
孔子的學生樊遲問老師怎樣才稱得上是智,孔子說:“致力于服務民眾的義舉,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慧了?!?/p>
對待鬼神一定要恭敬,但是又不可太過親近,而要有一定的距離。這是孔子主張的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
這里他首先強調(diào)的是“恭敬”。從這個態(tài)度出發(fā),孔子贊揚大禹。他認為大禹自己吃的是粗茶淡飯,但獻給鬼神的祭品卻非常豐盛;自己穿的是破舊的衣服,但是祭祀的服裝卻制作得非常華貴。這是贊美大禹是個非常懂禮儀的人。
其次,孔子主張對鬼神不應該過分親近,而要適當?shù)厥柽h。這個度就不好掌握了,標準是什么呢?孔子認為就是禮儀。依照儒學的原則,祭祀鬼神,一切程序都應該按照禮儀進行。禮儀規(guī)定著該祭祀哪位神靈,也規(guī)定著祭祀的規(guī)格,比如祭器的大小、多少、華美程度、祭品的多少等等;還規(guī)定了祭祀的次數(shù),每隔多長時間祭祀一次等等。祭祀的次數(shù)少了,祭品不夠,或者祭祀不干凈,就是對鬼神的不敬;祭祀次數(shù)太多,或者祭祀不該自己祭祀的鬼神,或者祭品的數(shù)量超越了規(guī)定,則認為是對鬼神的諂媚,也是對鬼神的煩擾。比如魯國的大夫季孫氏,要去祭祀只有魯國國君才能祭祀的泰山神,遭到孔子的抨擊。季孫氏的行為,就是對鬼神過分親近,就像是人越級討好上級一樣。
在《論語》中,“鬼神”一詞出現(xiàn)了三次(有“敬鬼神”、“事鬼神”、“孝鬼神”之語),單一的“神”字出現(xiàn)了四次,而孔子重視的“仁”則出現(xiàn)了100余次。“鬼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少,充分說明了孔子對待鬼神的理性態(tài)度。“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將對鬼神的崇拜推擴為對文明創(chuàng)造者的敬仰,把鬼神從傳統(tǒng)宗教意義上的神秘力量轉(zhuǎn)變?yōu)橐咽诺淖嫦?,把祭祀之對象推擴到現(xiàn)實生活中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充分彰顯了其鬼神觀的人文意義。
理性地看待鬼神,才能解放心靈,融入自然。孔子設壇授徒,經(jīng)常帶領眾弟子徜徉于山水之間,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培養(yǎng)美感、增長知識、抒情言志。一次,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弟子暢談理想。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個大國,冉有謙虛一點說想管理一個小國,公西華則想做一名司儀。他們?nèi)说闹鞠虮ж摱己芎甏?,但孔子并未做出評價。相比之下,曾皙的志向就微不足道了,他說:暮春時節(jié),穿上新做的春衣,與五六個朋友帶著六七個孩子,到沂河里洗個澡,再到舞雩臺上讓春風吹干,然后唱著歌回家。然而,就是這段看似沒有宏大抱負的話,卻得到了孔子的贊同。這就是《論語》中著名的《侍座》章,孔子將自己的志愿、理想、追求,都融注于對洋洋春水、煦煦春日的感喟之中,表明他對山川草木有著天然的親近和喜愛之情。孔子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ā墩撜Z·公冶長》)意思是說,如果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得到實施,就寧愿泛舟海波之上。這既體現(xiàn)了他灑脫的一面,也有把失意寄托在自然山水之上的情懷??梢?,自然對于孔子,是得意抑或失意都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以仁心待生靈萬物
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不僅對山水寄情深厚,同樣也對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充滿了仁愛之心。《論語·述而》篇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本V是網(wǎng)上端總繩,引申指大網(wǎng)??鬃硬挥么缶W(wǎng)橫斷流水以取魚。用這個法子捕魚,孔子覺得于心不忍?!斑簧渌蕖钡囊馑际牵砩弦呀?jīng)歸巢了的鳥,孔子就不去射它了??鬃俞烎~而不用網(wǎng)具斷流捕魚,射鳥不射歸巢的鳥,這是為了保護尚未長大的小魚小鳥,在當時一定是異于常人之舉,故被其弟子極珍視地記錄下來。
孔子對草木、鳥獸的愛心,頻頻見諸文獻記載?!犊鬃蛹艺Z》說,孔子家里的看家狗死了,孔子就對子貢說,“平常駕車的馬死了,就用帷幔包裹起來埋葬?,F(xiàn)在狗死了應該用車篷包裹起來埋葬。但是我現(xiàn)在很窮,我要找個車篷蓋都找不到呀?!弊迂晢枺骸澳怯檬裁茨??”孔子說:“拿個席子把它裹起來吧。千萬不要讓它的臉、身體和泥地直接接觸?!?/p>
尊重萬物的思想,具體落實到對待動、植物上,表現(xiàn)為“時禁”的觀念,即動植物不到成熟之時,不得漁獵和砍伐?!抖Y記》記載,孔子曾明確指出:牛、羊、豬、狗等牲畜,都是上天的恩賜,是人類的朋友,不論諸候士大夫,還是普通老百姓,沒有特殊情況,就不要隨意宰殺它們。針對濫伐濫獵、肆意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孔子厲聲斷喝:“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祭義》)如果不在合適的時候砍樹、殺野獸,就屬于不孝行為。直接把濫殺濫伐與不孝劃上了等號!孔子并不反對適時適度地利用動植物,他是要把這種利用約束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nèi)。如果全然不管不顧樹木鳥獸魚蟲的生存權(quán)利和生長規(guī)律,就如同對父母和祖先忤逆一樣,是不孝子孫!乍聽來,孔子這“綱”似乎上得太高,以至有點離譜了。但細一想,近代科學已清楚地告訴我們:人類為什么能生存?因為大自然養(yǎng)育我們。大自然,就是我們?nèi)祟惖纳砀改浮⒁率掣改?。對大自然不尊重、撒潑放肆,不是“不孝”是什么?500年前孔老夫子的生態(tài)倫理觀,在今天看來,竟是這般時尚,這般前衛(wèi)。
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向?qū)W生傳播生態(tài)倫理觀點,培養(yǎng)出一批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高足?!秴问洗呵铩酚涊d了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在魯國做官,當?shù)氐臐O民打魚,好不容易捉到一條魚,卻馬上丟進河里。有個過路的人覺得奇怪,就問他為什么?那個漁民回答說:我們長官宓子賤禁止任何人撈取小魚,剛才捉到的是條小魚,所以我就把它放生了??鬃訉ψ匀蝗f物的尊重、關愛,在弟子那里得到發(fā)揚光大了。宓子賤要求漁夫捕大放小,與孔子不一網(wǎng)打盡、不傾巢盡剿一樣,都是為了保持生態(tài)平衡??鬃拥茏又杏袀€叫高柴的,原本為人就憨厚,經(jīng)孔子教導,更是成為著名的愛心人士。他提出了“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孔子家語》)的理論,春天的時候決不獵殺動物,決不攀折樹木花草,對剛從冬眠中蘇醒的小蟲,正在春風中舒展的枝條,尤其注意呵護??鬃訉Ω卟竦男袨榻o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仁心之舉。“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就成了國人真誠而自覺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經(jīng)典言行。
孔子的另一高足曾參,將這一觀點進而概括為“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這個重要理論觀點保存在了儒家重要經(jīng)典《禮記》中,代代流傳。百年后,孟子又將之提煉為“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即采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不能濫砍濫伐!孟子將這一理論作為實現(xiàn)他最高政治理想“王道”的基點,一再向當政者進行宣傳,說這是治國的根本。
讓愛心充滿宇宙,惠及自然萬物。這種生態(tài)倫理思想,萌芽于孔子,成熟于孟子,經(jīng)歷代儒家學者的繼承、闡揚與完善,最終成為儒家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鬃拥挠靡獠粌H是為了讓自己有肉吃、生活好,而且讓子孫后代也有肉吃、能生活得好。我們今天實行的休漁、休牧、封山育林等政策,就與孔子的這種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一脈相承,對維護生態(tài)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以仁愛之心待物與可持續(xù)利用,是孔子倡導的生態(tài)倫理的兩個重要支點,是德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儒家生態(tài)倫理主張,既堅持了“天生百物人為貴”的人本主義,又反對了對自然萬物的漠視與任意宰割。
讀《論語》,我們感受到的孔子,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哲人,更是一個親近自然萬物的圣人。我們不僅能體會到他樂山樂水的樂觀精神,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對萬物生靈的仁愛之心。對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現(xiàn)代人對動物的兇殘捕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口腹之欲,為了自己的生存對自然界肆意破壞,更是值得正視和反省的。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如何既有效地利用自然又有效地保護自然,既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又有效地保護動物,是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真的可以向孔子借借智慧??鬃右匀市膶Υ`萬物的主張,充分體現(xiàn)了遠見卓識的大智慧。在我們?nèi)尕瀼芈鋵嵙暯娇倳浱岢龅摹拔宕蟀l(fā)展理念”的當下,重溫這些來自遠古的智慧,會使我們肅然起敬,更加自覺地從自己做起,從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真正將綠色的理念化作實際行動。
責任編輯:湯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