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勤
(長汀第五中學,福建長汀366300)
談談英語教學的情境設置
羅冬勤
(長汀第五中學,福建長汀366300)
英語教學中怎樣提高效率,情境設置就是一個較好的方式。按照情境認知理論,知識的建構過程也是動態(tài)的。對應于教學,就是要化課堂為情境,并在操作上有所設計。大體上說,可利用課堂環(huán)境自然生成情境,可利用實物進行情境教學,也可通過師生的角色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還可利用手勢語言和言語交際的模擬及多媒體為教學服務。
情境設置;課堂環(huán)境;實物利用;手勢語言;交際模擬
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學習,一直是許多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教學幾乎就是詞匯加語法。從學生到教師,大都認為只要熟悉了語法,記牢了單詞,通過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就能學好英語了。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傳統(tǒng)的教學法完全采用機械的中英對照方法授課。操作中,按照教參的規(guī)劃亦步亦趨,既沒有借助任何的媒體,也沒有創(chuàng)設任何情境。雖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教學完全成了一種灌輸。學習中,學生往往感覺很抽象,如此,既不利于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不利于持久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換言之,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好英語,是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情景認知理論認為知識及能力的發(fā)展,就像語言的發(fā)展一樣,大都發(fā)生于真實情境中,即不斷地進行的利用知識的活動中。也就是說,情境認知理論超越了傳統(tǒng)的知識觀,強調(diào)知識的情境性、真實性、社會性、應用性及互動性等。[1]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有其情境式認知結構。
新課改實施后,注重以人為本。新教材主張在語境中學習,即講解盡量用英語,培養(yǎng)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至于難點重點,要盡可能地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講課中,采用不間斷的方式經(jīng)常呈現(xiàn),使學生聽懂,并說出所學的內(nèi)容。特別是七年級的教學,是英語學習的真正入門,講課不能太難,一定要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學習是件簡單快樂的事情。從入門來看,七年級英語教學更需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用新學的單詞和句型有效地輸出運用。比如利用實物及圖片呈現(xiàn)詞匯和句型,既形象生動,又節(jié)約時間,還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至于練習方面,可以作為輔助手段。一方面口頭練習很重要,另一方面若沒有筆頭練習,知識也很難鞏固。其實,可以讓學生默寫單詞,用短語造句,還有聽寫等。不過,練習要適度,不能搞題海戰(zhàn)術。比起機械地做題來,情境學習更重要。教師們要擅于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才能更為有效地促進英語學習。比如七年級的新教材是北京仁愛版的,已經(jīng)很貼近生活,也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但城鄉(xiāng)差別還是有的。比如城市的孩子對漢堡包之類并不陌生,而農(nóng)村的孩子就較少接觸這些東西。雖可從電視上了解到,但現(xiàn)實生活中卻離得很遠。因此,更有必要在設置情景上下功夫,創(chuàng)建良好的實踐場。既要注重課堂文化的生成,又要關注課堂情境的細節(jié),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進行協(xié)商和建構。
在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用語言組織教學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教學形式。雖說不同的教師具有不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但大都可利用課堂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條件,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在學習日期和星期的表達法時,可借助日歷,從詢問今天的日期和星期開始學起。學習時鐘表達法時,可利用墻壁上掛的電子鐘以及學生的電子表等。學習天氣和季節(jié)的單元時,可從當天的氣溫及本地的氣候特征說起。在學習方向及問路的單元時,書本上介紹康康的學校地理位置,便可把地圖換成本校的地理位置圖。學生因為熟悉本校的地理環(huán)境,在回答問題時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當他們熟悉了方位的名詞時,再回到課文,可以學得很放松,并覺得很有趣。
開展情境教學,教師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隨機應變地利用現(xiàn)有條件。例如在教“形容詞最高級”時,教室里便有非常好的實物,即長中短的尺子。相反,如果還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就顯得有點舍近求遠。當然,也可找高中矮的學生來比較,但要有點諧趣。其實諧趣,也可從教師方面尋找。比如教師理了很短的發(fā)去上課,一走進教室,同學們都偷偷地笑。教師靈機一動說:Class,look at me.What can you find?然后指了指頭發(fā),又指了一個頭發(fā)明顯比教師長很多的同學說:My hair is short than his,isn’t it?“Yes.”學生齊聲回答,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教師靈活利用情境要比有意地創(chuàng)設情境,效果更好,因為它更具有真實性。
教學中呈現(xiàn)新知識時,要設置許多情境來輔助教學。設置情境時,要注意選擇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現(xiàn)有的人與物。有時也可帶一些實物,比如水果、卡通片、雜志封面、自制的鐘及電話等教具。實物是最常見的直觀教具。實物的應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認識客觀事物。例如,借助破杯子或壞了的玩具來介紹形容詞broken,用一杯水來體現(xiàn)a cup of,把幾樣東西放在不同的位置來體現(xiàn)in on under behind等一些介詞的含義,利用家庭照片來學習人物的稱謂等等。教師通過實物這個直觀教學手段,再加上自己的語言表達和學生的角色參與,便可形成模擬的情境氣氛。在設計的情境中進行語言操練,學生大可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如此長期地進行堅持情境教學,無疑地可將課堂就變成一個交際的舞臺,使學生不斷地得到鍛煉和實踐,使他們所學的英語達到運用的目的。[2]
課堂上,讓學生表演自己編排的小品,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準備參與的過程中會充分地體現(xiàn)教學目標,并以親歷親為的感受去領悟語法知識。比如在教學“現(xiàn)在完成時”的一堂課里,現(xiàn)在完成時是指動作發(fā)生在過去,但對現(xiàn)在產(chǎn)生了影響。對學生來說,最難的地方是搞不清現(xiàn)在完成時與一般過去時的區(qū)別。因為它們都是發(fā)生在過去的,到底什么時候該用現(xiàn)在完成時,什么時候該用一般過去時,學生最感困惑。如此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得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區(qū)分這兩種時態(tài),同時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里提供一個例子,以供參考。
上課時教師邊擦黑板邊開始說:what am I doing?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擦完黑板,又說:Now,I can say:I have cleaned the blackboard.
說這句話的意圖,表明現(xiàn)在完成時是與現(xiàn)在有聯(lián)系的,而一般過去時態(tài)則與現(xiàn)在沒有聯(lián)系。接下來又說:I have cleaned the blackboard.What do I mean when I say I have cleaned the blackboard?That means the blackboard must be clean now.Did you clean your blackboard yesterday?
學生回答:Yes,I did.
教師接著又問:But was the blackboard clean just now?
學生回答:No.
然后再說:If I say I cleaned the blackboard yesterday,that doesn’t mean the blackboard is clean now.
通過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慢慢辨別什么時候該用現(xiàn)在完成時,便有直觀的效果。換言之,采用與實際相關的事例來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會感到很親切,很熟悉。如此,學習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是多樣的,比如畫一些簡筆畫,做一些表情,放一段對話等,都可創(chuàng)設情境。這其中,教師的激情,包括手勢和動作也很重要。比如講授“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時,便可以這樣開始上課。
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
教師的提問,學生都作了肯定回答。于是繼續(xù)問:Let’s play a game.I am going to do something.Can you tell me what I am doing now?
再給學生做示范,即模仿出一個動作。一邊模仿一邊說:What am I doing?Oh,I am……
讓學生明白游戲規(guī)則后,又模仿一個動作問他們:What am I doing now?
學生猜:You are reading a book,No,I am not reading a book.繼續(xù)猜,You are looking at the sun.No,I am not looking at the sun.
最后學生終于猜到了:You are watching TV.Yes,you are right.I am watching TV.But,what am I watching now?
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引導,諸如煮飯、洗衣、跑步、游泳、跳舞、放風箏、騎自行車等等,同學們很快就學會了許多動詞,并掌握了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
再比如由單數(shù)過渡到復數(shù)時,也可讓一個同學和教師一起做動作,然后問:What are we doing?You are……
如此,很快便從單數(shù)過渡到了復數(shù)。
言語活動是一種交際活動,而語言就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人在進行言語交際活動的同時,會自覺地理解并遵守語法規(guī)則。所以用言語活動來教授語法知識,既能使學習者習得語法知識,又能達到培養(yǎng)語用能力的目的。[3]這里舉一位美國教師授課的例子,就是成功地設置了好的交際情境來進行教學工作的。美國教師上課時沒有繁瑣的語法結構和詞義用法的解釋及分析,比較而言,他們更注重讓學生在交際活動中學習和提高語言能力。美國教師設計了Go through the customs,即過海關的活動,讓學生扮演海關的旅客。實際對話前,美國教師準備好海關的印章(模擬的),發(fā)給每位同學一個passport(護照),并設計一些過關要回答的問題,這不僅讓學生身臨語言使用的真實情境,有助于他們培養(yǎng)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由于場景生動又有現(xiàn)實的交際需求,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角色,在模擬語境中順暢地完成了彼此交流的任務。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在他的《語言教學原則》(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一書中所說的,課堂教學應以各種交際功能為重點,不應僅僅限于語法或關于語言的規(guī)則和形式的知識。美國教師能根據(jù)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像實物、圖片、錄像、手勢和動作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場景中學習語言。
多媒體技術的推廣和使用,為英語課堂教學開辟了新天地。其音像效果更是將語法知識講解轉(zhuǎn)化為生動的生活場景,便課堂活動栩栩如生。學生在逼真的生活空間里,領悟英語語言的魅力和語法知識的內(nèi)涵。多媒體提供的課件是多樣的,包括動畫、卡通等,應當好好地利用。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情境教學。關于情境教學的理論在西方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一理論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chǎn)品的一部分。知識是在活動中,在其豐富的情境中,不斷地被運用并發(fā)展的。英語教學,師生雙方都要努力地參與或投入,并盡可能地設置情境來學習,然后再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學了用,用了再學,就一定能學好,用好。正如一些專家所說,學外語的最佳途徑是浸泡式學習法。即在一定時期內(nèi),通過模擬生活在外語環(huán)境中的辦法,使自己能夠在較短時期內(nèi)擺脫母語的影響,從而掌握外語的基本規(guī)律。然后再經(jīng)過大量實踐,鞏固已有成績,并擴大戰(zhàn)果。對教學外語的教師來說,關鍵是給學生設置好的情境。讓學生浸泡于其中,收到熏陶,又不覺得枯燥無味。教學中要發(fā)揮潛能,不斷地摸索,設置出更多更好的情境來。
[1]沈哲勇.從虛擬情境到真實情境——英語情境教學的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2007(5).
[2]馮子坤,李森.論情境認識理論視野下的課堂情境[J].人民教育,2005(8).
[3]沈正南.談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情境設置[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3).
(責任編輯: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