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夢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
《莊子》寓言中的圓形思維解析
劉思夢*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圓形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它起源于中國哲學與文化發(fā)展的初始階段,萌生于先秦道家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圓形思想大致有兩個走向:一為“圓道”思想;二是“圓智”思想。作為先秦道家思想較具代表與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莊子》,其寓言在內容與模式上不自覺地閃爍著圓形思維的亮光,并沿著“圓道”與“圓智”兩個方向延展?!皥A道”思想與作為“道”之運行體現(xiàn)的“物化”相契合,并顯現(xiàn)出道的普遍性;“圓智”思想在《莊子》寓言的內容上主要體現(xiàn)為對立相因轉化、和諧圓融思想;在結構模式上主要體現(xiàn)為周行旋入模式和環(huán)中之環(huán)模式。
關鍵詞:圓形思維;圓道;圓智;《莊子》寓言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從初始就表現(xiàn)出濃重的尚圓傾向。在先哲對宇宙萬物的認知中,圓是一個被頻繁使用的概念。先民對“天”有著深厚的崇拜,這種崇拜往往借助于對“圓”的親和予以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濃厚的尚圓傾向。此尚圓思想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先哲的思想深處,逐漸匯成一股思想脈流——圓形思維,并在思維領域與審美領域繼續(xù)著它的影響。而《莊子》寓言在思想內涵與敘述模式與構造上多處閃爍著圓形思維的光芒??偟膩碚f,圓形思維大致有兩個走向,一是“圓道”觀,一是“圓智”觀。而《莊子》寓言在思想內涵與敘述模式中所體現(xiàn)出的圓形思維,也基本上沿著“圓道”觀與“圓智”觀這兩條道路展開。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莊子言“大道不稱”“道昭而不道”(《莊子·齊物論》),又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莊子對語言具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而道又是神秘且超越的。因此對“道”的言說就要借助于象。錢鐘書先生曾說:“吾國先哲言道體道妙,亦以圓為象?!保?]111先秦道家往往將“道”與“圓”并舉,借“圓”以說“道”,或言“道”之體,或言“道”之性。
周敦頤云:“○,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4]70朱熹解釋道:“無極而太極,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保?]72圓之本質是無始無終、循環(huán)運轉,即所謂的“無極”,而太極圖中蘊含的陰陽雙方,陰靜陽動,因相輪轉,化生萬物。此動力就是“道”,即所謂的“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同樣,朱子在《答楊子直》中認為太極乃“道”之體,他說:“圣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保?]2071此“萬物之根”,化生萬物之根本動力、法則,就是“道”。
“道”之性與“圓”之性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質。首先,“道”之周行。《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薄恫瘯S帝四經(jīng)·雌雄節(jié)》中也有“天道環(huán)周”“天稽環(huán)周”之說法??梢姟暗馈敝\行軌跡是一條非直線、曲周運轉而形成的環(huán),周行不殆、圓融流轉;其次,“道”若“環(huán)中”?!肚f子·齊物論》言:“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鼻f子在這里將“道”比作“環(huán)中”,即“圓心”。在他看來,“道”之于世界,相當于圓心之于圓,表面上看去虛無,而實際上,它們正是以虛無的狀態(tài)真實地存在著,并且處于中心統(tǒng)率位置上,靜默無形、牢籠天地;再次,“道”之始終若環(huán)、循環(huán)轉化。《莊子·寓言》云:“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是謂天均?!薄疤炀背尚⒔葬尀椋骸疤烊积R等之道,即此齊均之道,亦自然之分也?!保?]952故“天均”也即為莊子所言的“齊物”之“道”。世間萬物以不同的形態(tài)遞因禪化,其運行軌跡即為一個無端之環(huán)。郭嵩燾解釋云:“始卒無有端倪,是之謂天均?!保?]952在“道”的統(tǒng)攝下,萬物有種變化相因,無端倪以至于無窮?!暗馈敝苄?,猶如圓環(huán),是無休止的自發(fā)運動和變化著的循環(huán)。
無論是“圓道”之體還是“圓道”之性,都旨在言說“道”與“圓”在形體和特性上的相似性?!暗馈敝阅芙y(tǒng)御萬有,就在于它是化生萬物,令萬物相因相化、循環(huán)無終的根本動力,其軌跡如圓一般循環(huán)運轉、周行不殆。這在《莊子》寓言中就體現(xiàn)為物化思想。如《莊子·至樂》篇末的一則寓言“種有幾”:
種有幾?得水則為?,得水土之際則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郁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蟲,生于灶下,其狀托脫,其名為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此則寓言揭示了世間萬物在“道”的統(tǒng)攝下“皆出于機,皆入于機”,呈現(xiàn)出一個圓形的物化軌跡。無論是?、鼃蠙之衣、陵舄、烏足之間次第相因,還是烏足之葉化為蝴蝶一直到乾余骨鳥的變化,又或是從羊奚草與久竹相比生化出的青寧蟲,經(jīng)由程、馬到人的生化,天地萬物均藏有極其微妙的變化因素,在造化之下,從無至有,相因相化,復歸于無,出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呈現(xiàn)出一個圓形的運動軌跡,終始若環(huán),周行不殆。正如林希逸先生所說:“入于機者,言歸于盡也。出機入機,即是出入死生也,便是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保?]284“種有幾”中的一系列物化是“生死氣化”,是道作為世界的總根據(jù),從而決定天地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 物化是大道之化,是道的運動形式之表現(xiàn)。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出入之間,又經(jīng)歷了多種形式的轉化與流變。
“道”似“圓”之周行的特性,引申出“道”的另一特質,即道的普遍性。在《莊子》一書中也借助寓言來闡述道的普遍性,如《知北游》中,東郭子問于莊子:“所謂道,惡乎在?”莊子答道:“無所不在?!睎|郭子請莊子進一步具體言說,莊子先后言說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東郭子聽而默然不應。莊子告訴他:“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逃乎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惫笞⒃疲骸敖駟柕乐冢繘r之于下賤,則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保?]751莊子以下賤之物皆有道來言說道之無處不在的普遍性。“道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說道是周全、普遍、完全的,‘周’‘遍’‘咸’三者說的都是道的周遍于萬物的特性。”[8]113即道的普遍性。
從根本上說,“圓智”思想來源于“圓道”思想。從《關尹子·九藥篇》中的“圓爾道,方爾德”到《淮南子·主術訓》中的“智欲圓而行欲方”,均是對“圓智”觀念的表述。“圓智”觀大致有三個走向,即對立轉化、遞進相因;循環(huán)無終、遍周不殆;不執(zhí)一端、和諧圓融。
首先,“圓智”觀中對立轉化、遞進相因這一思維走向源自陰陽思想。天地萬物皆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疤珮O圖是我國哲學的起點,其辯證圓融的思維特征是我們中華民族審美思維的元結構?!保?]太極圖中,極富變動感的陰陽兩極始終相互纏繞、交相推動,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流動不息的完美軌跡——圓,形象地揭示出陰陽輪轉、對立轉化、遞進相因的樸素辯證思想;其次,王先霈認為《淮南子》對“圓”賦予了思維運轉的特征、思維動力的描述[1]14?!痘茨献印ぞ裼枴吩疲骸敖K始若環(huán),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假于道也?!碑斁衲軌蛉鐖A一樣做無始無終的動態(tài)循環(huán),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可以假之于道,即“與道徘徊”(《莊子·盜跖》)?!痘茨献印ぶ餍g訓》云:“智欲圓者,環(huán)復運轉,終始無端,旁流四達,淵泉而不竭?!痹趫A形思維運轉中,思維軌跡周行而無終始。因為終始無端,故能達到“旁流四達”的通暢與廣博,進入宏闊無疆的境界;再次,圓形從結構上看具有非直線性,是曲行而成的環(huán),所以圓并不像直線一樣有所指向。同樣,圓形思維是非直線、非散點的思維,其思維軌跡也不會指向一端或停滯于一點,而總是環(huán)繞著圓心,“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莊子·齊物論》)。勞思光將“環(huán)中”比喻為心靈在一切流轉中處于中心之不變之地,因而心靈可以順應一切事物與流轉變化[10]202。以至于無往而不適。同時,不執(zhí)一端,意味著在是非曲直之間不作取舍?!肚f子·盜跖》借滿茍得之口曰:“若是若非,執(zhí)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背尚⑹柙疲骸皥A機,猶環(huán)中也。”[6]1006執(zhí)環(huán)中之道應是非曲直,便可冥于虛通,轉變無窮。不執(zhí)一端、得其環(huán)中,方可不執(zhí)是非。即使是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極,也能在太極中圓融流轉,在消解轉化中求得統(tǒng)一與和諧。
盡管《莊子》一書中的敘述模式?jīng)]有自覺地構建契合圓形思維模式的寓言結構,但不可否認的是,《莊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卻不期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圓形思維的光點。“圓智”觀不僅在《莊子》寓言敘述模式上有所體現(xiàn),某些寓言的思想內涵同樣閃爍著“圓智”思想的光芒。
莊子作為一位杰出的哲學家,《莊子》一書中不乏借寓言來表達作者對一些對立范疇概念的理解與思考,其中體現(xiàn)出對立雙方相因轉化的“圓智”思想?!短镒臃健菲┯幸粍t寓言借凡君之口言存亡:
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這則寓言揭示了存亡、得失對立相因的“圓智”思想。郭象注曰:“存亡更在于心之所措耳,天下竟無存亡?!保?]729成玄英疏云:“夫存亡者,有心之得喪也;既冥于得喪,故亡者未必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獨存而存者更亡也。”[5]729存、亡本互為對立,然而,當存亡冥然于心之時,當心與道會通之時,如此對立的雙方也可以互為轉化,甚至皆化為無。皆化為無,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就是渾然為一。心與道通,則可冥于得失,存亡禍福皆外于己身,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復通為一。正如林希逸所云:“謂道之在己,不問有國與無國也。凡不為亡,楚不為存,則世之得喪禍福皆外物矣?!保?]327
《莊子》有多則寓言還闡發(fā)了生死對立轉化的觀念。如《至樂》篇中的莊子妻死、支離叔與滑介叔、髑髏見夢等寓言中的生死觀,都揭示出生死雖為二,實則交替循環(huán),混同于大化。在莊子妻死寓言中,莊子言說生死循環(huán)轉化道:“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至樂》)在莊子看來,死不足以悲慟,死生本就相互轉化。初始本無生,氣聚成形,形變而有生;形離為氣,氣散則死。生死轉化如同春夏秋冬四季之循環(huán)運行一般,本質上并無區(qū)別,都是大化之中的一個不斷出現(xiàn)的片段罷了。在寓言支離叔與滑介叔中,莊子借滑介叔之口云:“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保ā肚f子·至樂》)成玄英疏云:“夫以二氣五行,四肢百體假合結聚,借而成身。是知生者塵垢穢累,非真物者也?!保?]617莊子將生歸之于虛無,因為生命由陰陽五行假借結聚而成,若變化散去,則生命如同塵垢一般。生死交替轉化,如同晝夜之交替循環(huán),周行不殆。
總的看來,莊子對生死、存亡、得失諸類對立范疇概念的理解總是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中闡發(fā)的?;蛘哒f其背后有一股玄冥之力作為支撐。而這個終極背景就是物化,這個玄冥之力就是道之運行?!啊肚f子》中那些以人的生老病死問題為主體的寓言,也都是以‘物化’觀點為基礎創(chuàng)作發(fā)表出來的。”[11]160而促使此類對立事物轉化的動力就是“造化”,實際上指的就是“道”。物化是大道之化,世間萬物都在造化之中相因相化,這就決定了生死存亡是大化之中的階段和過程,是“物化”的基本作用形式。
莊子經(jīng)常用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社會與人生,因而他也常以哲學家視角來構思寓言[11]154,從而使《莊子》寓言在結構模式上顯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皥A智”思維之于《莊子》寓言的敘述模式大體有二:一為周行旋入模式;二為環(huán)中之環(huán)模式。
首先,莊子寓言不但具有深厚的審美魅力而且具有相當?shù)恼f服力與感染力。其強大的感染力除了來自其內在的思想深度外,其形式上的建構也功不可沒。莊子寓言很注重模式的架構和形式與內容的相融。體現(xiàn)出圓形思維模式的周行旋入模式就是內容與形式完美融合的一種寓言模式。此模式往往在情節(jié)上層層遞進,逐漸旋入,終達主旨。如《莊子·齊物論》篇中南郭子綦言地籟、人籟、天籟,先言地籟為“眾竅是已”,再言人籟為“比竹是已”,最終言天籟為“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即天籟是自然無心之聲。只要是自然而發(fā)的無心之聲,地籟、人籟也可以是天籟。顯然,天籟高之于先前所言的地籟與人籟,同時如果沒有地籟與人籟的鋪墊,天籟的內涵與意義也無從言說。而天籟是可以存在于地籟和人籟之中的,是莊子真正欲要言說的核心。由此就形成了一個由地籟及人籟,最后到天籟的遞進旋入模式。又如,《莊子·應帝王》篇中的寓言壺子示相于季咸。壺子四次示相于季咸,第一次壺子示季咸以“地文”,即“杜德機”,季咸見后說壺子不過如日就會死去;第二次,壺子示季咸以“天壤”,即“善者機”,季咸見后說壺子“有瘳矣”;第三次,壺子“示之以太沖莫勝”,即衡氣機,季咸觀后不知所以,“無得而相”;最后,壺子示之以“未始出乎吾宗”,與之“虛而委蛇”,季咸觀后驚恐不定,自失而逃。此則寓言在模式上是一個由外入內的旋入模式。在思想內涵上“我們就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由物入道的上升之旅”[12]187。地文可以近觀,天壤能夠遠望,太沖莫勝即是虛無,故季咸“無得而相”,但仍可想象。杜德機為死相,善者機有生氣,衡氣機則不生不死,三者遞次上升。至此,壺子示季咸之相,均是可以用形或象表述和模擬的,而最后的“未始出乎吾宗”則是《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未始有夫未始有物者也”,是連“無”都沒有的萬物之初[12]187。是無法用形或象予以模擬的,因而也就不能通過耳目和心來感知。這是上升之旅的終點,是莊子所要強調的由物入道的真知的開始。由此,寓言壺子示相在結構上完成了一個上升旋入的模式。
其次,莊子寓言“常運用大寓言中套小寓言的手法,這也是其在結構上的一大特色”[11]162。這種結構模式如同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在外在形式上就與圓契合一致。很多時候,如同圓心是圓環(huán)的中心一樣,大寓言中的小寓言才是莊子欲要表達的核心所在。如《莊子·秋水》篇中的寓言惠子相梁。莊子拜訪惠子,惠子恐其欲代之,搜捕莊子于梁國三日三夜。莊子甚鄙之,與之言鴟鸮與鹓鶵的故事?!胞g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丙g鶵是如此自由與逍遙,對鴟鸮根本不屑一顧,更別提其嘴中的腐肉了。而鴟鸮卻因驚恐而嚇之,根本無甚作用,最終嘴中的腐肉也丟失不見,可笑至極。這個小寓言是莊子最終想要表達的思想,即無心于功利名譽,外在之萬物皆不入于心,方能如鹓鶵一般發(fā)于南海飛于北海,體驗生命的自由與遼闊。又如《莊子·天運》篇中的寓言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中套進了小寓言相濡以沫。老子鄙視仁義,認為:“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保ā肚f子·天運》)因此老子講了相濡以沫的故事:“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保ā肚f子·天運》)成玄英疏云:“江湖比于道德,濡沫方于仁義。”[5]524兩條陸地上的魚,與其讓他們取仁義相救濟,不如忘仁義而取道德,在浩瀚的江湖中,各足相忘,怡然自得。江湖之于濡沫,道德之于仁義,其格量不可同日而語。忘仁義循道德才是整個寓言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由此,莊子借助相濡以沫這個小寓言,不僅完成了大寓言中老子對孔子的應答,也實現(xiàn)了整個寓言核心思想的完美表述,并且使得整個寓言的結構圓融完整,無論是內在思想還是外在結構都極富說服力與感染力。
參考文獻:
[1]王先霈.圓形批評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張宏燕.“智欲圓而行欲方”——王先霈圓形批評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17.
[3]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朱熹.朱子全書:第1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
[6]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M].周啟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7]王向清,周蓉.莊子物化思想論析[J].哲學研究.2015(6)∶63-67.
[8]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9]袁文麗.古代哲學的圓形思維與中國詩學的思維形態(tài)[J].求索,2012(7)∶4-6.
[10]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1]白本松.先秦寓言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12]王博.莊子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Analyzing Circular Thinking in Chuang Tzu's Fables
LIU Si-m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0,Henan)
Abstract:The circular thinking derives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Chinese philosopy and culture before Qin dynasty.The circular thinking goes to two orientation:circular Dao and circular wisdom.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aoist thought,Chuang Tzu’s fables flash the light of the circular thinking, and extend along the circular Dao and circular intelligence unconsciously.Circular Dao corresponds to the shifting which is the operation of the Dao and also reflects the universality of Dao.Circular intelligence in Chuang Tzu’s fables are reflected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Opposite phase , harmony thought and two structure modes which are rotation and circle in circle.
Key words:the Circular Thinking;Circular Dao;Circular Intelligence;Fables in Chuang Tzu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310(2016)02-0010-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03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簡介:劉思夢(1991-),女,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從事先秦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