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樟
?
巴金《激流三部曲》解讀
◎朱峰樟
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被人們稱為《激流三部曲》,也是巴金的長篇代表作,自問世以來備受廣大讀者的喜歡。作者通過描寫金陵城高公館的盛衰,展現了舊中國的腐朽和沒落,揭示了封建家庭舊禮教的殘酷和在這樣環(huán)境下一代青年人的不同命運。[1]這部長篇作品之所以被稱為激流,是因為作品描寫一個封建大家族的在近代衰敗的故事中,歌頌了知識青年思想的最初覺醒,它就如同一股激流,喚醒了近代人如死水般的思想。
巴金 《家》 《春》 《秋》
作品設定的時間是近代“五四”運動時代,“五四”運動的思想浪潮慢慢被吹到了思想相對閉塞的成都,以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高家為故事主線,真實地描述了高家衰落的歷史過程。[1]
高家外表光鮮亮麗,是傳承多代的書香門第,但是在這層遮羞布后面的,是一個家族內部的荒淫無度、明爭暗斗、無恥齷齪,以高家老太爺為代表的高家衛(wèi)道者,竭力維護著克己復禮的封建教條,希望以此來維護面臨崩潰的家庭,拒絕一切新思想新事物,甚至不惜犧牲青年人為代價,這樣就加深了老一代和新一代、舊思想和新思想、當權勢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矛盾,使年輕人在這樣的夾縫中痛苦地生存著。在《家》中,作者主要描寫了高家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威嚴,由于這個家族的封建禮教的威嚴,瑞玨的悲慘命運應運而生,梅抑郁致死,鳴鳳的投湖悲劇等,這些青年女性的悲慘結局,無一不是揭示了封建禮教和迷信的黑暗和其對人們思想嚴重的禁錮性。[2]尤其是鳴鳳投湖的悲劇,她愛上了三少爺覺慧,因為身份的懸殊,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無終愛戀,但是卻因為自己無法去做一個老頭子的姨太太,因此毅然決然為了愛情和抵抗自殺而死,在這樣的一個家族里,一個人微言輕的丫鬟估計也只有用這種辦法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了吧,看到這個結局,人們也只剩唏噓了,封建禮教害人不輕啊。
五四的先進思想浪潮逐漸吹醒了青年一代,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一代對于封建舊思想的厭惡也更加加深了新一代和舊一代之間的矛盾。受到這股新思想浪潮影響最深的就是覺慧,也是《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新是高家青年一代的長子,奉行作揖哲學,這為覺慧所不認同。覺慧對新思想如獲至寶,但是覺慧本身是單純的、幼稚的,他對封建舊勢力不顧忌、不妥協、不害怕,沒有辦法對舊家庭里面存在一切進行一個理性的評判,但是基于新思想,卻知道這個家庭最終會走向滅亡。于是他對“家”也并不抱什么希望了,而是積極地結交新朋友,討論國家社會的問題,將解放民族社會的責任放到了自己的肩上,最后也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作者在《家》中重點突出了在革命時代封建家族中新思想的崛起,也暗示了封建家族內部新勢力的成長,也通過覺慧對比了一些家族中的其他青年。覺慧的出走給這個家庭的確帶來了影響,雖然作者只是講了覺慧去上海接受新的知識,沒有后續(xù),但是這樣開放式的結局也給讀者以遐想。覺慧對于高家的影響,在《春》《秋》中淑英、淑華的成長中可窺一二。
覺新和覺民是三部曲中始終貫穿前后的人物,作者對覺新花了大量的筆墨進行描寫。但是也可以說,覺新這個角色是一個悲劇的角色,他在封建禮教的熏陶下,已經失去了青年人應該有的反抗精神,在他的內心深處雖然具有一定的好壞的評判標準,知道自己的幸福都是被所謂的禮教、傳統(tǒng)、迷信奪取的。但是他沒有辦法進行反抗,只能自己默默地忍受著精神上的折磨,是禮教的犧牲者。但是在他沒有反抗只是默默承受時,就已經變成了封建禮教的維護者。作者從側面批判了他性格的怯懦,但是也充分表明了作者對于覺新的同情和理解。而相對于覺新的怯弱、覺慧的激進,覺民就是一個比較中和的角色,作者給了他一些厚愛。[3]覺民的目標是明確的,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信可以掌握的自己的命運,并且實際去做,在《春》《秋》中,他是繼覺慧之后的第二個“斗爭者”,為淑英、淑華的正確成長付出了努力,與家里長輩們爭辯等。
高家的思想覺醒者除了青年男性,還不乏一些青年女性,比如淑英的思想在覺慧出走時就出現了波動,從蕙的遭遇又了解擺在自己面前的矛盾,覺慧等人的鼓勵,覺民的幫助使得這位少女樹立了堅強,最終也成了家里的“激進者”,走上了和覺慧相同的道路。
作者對于那些荒淫、虛偽、道貌岸然的老一代人在作品中對他們投予無情的批判,揭露了封建衛(wèi)道士外表正經內心陰暗齷齪的本質,從《春》中克安、克定等不堪的行徑,再到《秋》中描寫包括高家和其他的封建家族中所謂書香門第表殼內的腐朽和不堪,顯示了古代封建制度的遺留產物的衰敗,再到大家族底層人物的悲慘命運,將封建黑暗社會吃人不吐骨頭的陰暗面暴露無遺。
封建社會在中國社會歷經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即使是近代狂風暴雨一般的思想沖擊和人民革命的打擊,它的解體仍舊是漫長的過程,在走向毀滅的過程中,它仍舊摧殘著其中的各階層人民的思想和生命。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對于舊封建社會制度的強烈控訴,具有激烈的戰(zhàn)斗意義,就像一股激流激蕩了無數青年讀者內心思想。
[1]王敏.剖析《家·春·秋》與社會意識的對接[J].芒種,2014(04).
[2]陸鄒.巴金小說的季節(jié)敘事及文化內涵[D].重慶:西南大學,2015.
[3]陸正偉.巴金故居:家之春秋[J].檢察風云,2012(01).
(責任編輯 宋倩)
(朱峰樟,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