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妍 來玉芹 郭欽源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柳州 545000)
電針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
劉 妍 來玉芹 郭欽源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柳州 545000)
目的:觀察電針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運用電針聯(lián)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療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觀察其療效。結果:痊愈48例,顯效12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59%。結論:電針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肯定。
慢性盆腔炎;電針;穴位注射
慢性盆腔炎是育齡期女性的常見疾病之一,是指女性在患盆腔炎性疾病時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診療而導致盆腔內器官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的炎癥,使組織遭破壞,形成廣泛粘連、增生及瘢痕。由于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長、容易反復且遷延難愈等特點,因此對廣大女性患者特別是欲生育者造成極大困擾。目前,西醫(yī)尚缺乏針對慢性盆腔炎的特效治療措施。筆者在臨床上采用電針聯(lián)合中藥制劑穴位注射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了一定療效,現(xiàn)將具體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中醫(yī)婦科門診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共68例,年齡最小者19歲,最大者51歲,病程最長者5年,最短者1年。上述患者均為有性生活史者,且經過其它治療療效不顯著。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及《中華婦產科學》[2]中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即:(1)多數(shù)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下腹部脹痛或腰骶部脹痛為主要癥狀,伴或不伴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及不孕等癥;(3)婦科檢查見子宮活動受限粘連固定或伴壓痛,附件區(qū)增厚或壓痛等表現(xiàn);(4)相關輔助檢查如血常規(guī)、陰道及宮頸分泌物檢查、B超等可有輕度異常。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內科嚴重疾患者;精神病患者;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包括各類中藥制劑)過敏者;針刺有不良反應或不愿接受針灸治療者;近期有手術史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電針
(1)取穴:腹部穴位選擇關元、中極、子宮(雙)、歸來(雙),四肢穴位選擇足三里(雙)、三陰交(雙)。(2)具體操作方法:上述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選用 0.30mm×50mm針灸針(長春愛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按常規(guī)進針,捻轉得氣后將中極、關元、子宮(雙)、歸來(雙)連接電針儀(華佗牌SDZ-II型電針儀),選擇連續(xù)波,頻率為2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最大值為度,每次留針20min。
1.4.2 穴位注射
(1)取穴:腹部阿是穴。(2)藥物:黃芪注射液(大理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 10ml/支)。(3)操作方法:無菌注射器抽取4~6ml黃芪注射液,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將注射針頭刺入腹部阿是穴 1.0~1.5cm,待產生酸麻脹感時,回抽無血隨即緩慢推入藥液,每穴2ml,余液棄。
1.4.3 治療時間與療程
電針每日一次,7天為一療程,穴位注射每日1次,連續(xù)注射3次后改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經過1個療程后無明顯改善者,休息2 天再行第2個療程。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標準,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 4級進行療效判斷。痊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消失,婦科檢查及 B超檢查均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消失或顯著減輕,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較前有所減輕,婦科檢查及 B超檢查有一定改善。無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無減輕或有加重,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或加重。
2.2 治療結果
68例患者在經過 2~3個療程治療后,結果提示:痊愈48例(70.59%),顯效12例(17.65%),有效5例(7.35%),無效3例(4.41%),總有效率為95.59%。
林某某,女,36歲,自由職業(yè),2015年10月17日初診。主訴:反復下腹脹痛半年余。近半年來出現(xiàn)下腹脹痛及腰酸腰脹癥狀反復,多在過度勞累、性交及月經來潮前后加重,伴白帶量偏多,色黃,常有異味,無明顯瘙癢不適,納可,夜寐欠佳,二便調。舌暗苔黃膩脈弦細。婦科檢查:外陰、陰道未見明顯異常,陰道分泌物較多,質稠、色黃有異味,宮頸光,宮頸舉擺痛(-),子宮后位,活動尚可,壓痛(-),雙側附件區(qū)均可觸及似條索樣增粗,輕壓痛。B超提示:雙側附件區(qū)積液(30×18mm,26×20mm)。HSG提示:雙側輸卵管通而不暢伴積水,子宮未見明顯異常。曾多次在外院婦科門診進行消炎治療,效果不佳,遂來我科門診就診。予上述治療方法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訴下腹脹痛較前明顯緩解,要求行第2療程。經過2個療程治療后,患者已無明顯下腹脹痛及腰酸不適,婦科檢查基本正常,B超結果提示雙側輸卵管未見明顯異常。遂未來診。半年后隨訪,該患者訴未見下腹脹痛等癥再發(fā)作。
慢性盆腔炎以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為臨床主癥,常在勞累、性交或月經期前后加重,或有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甚至不孕等。本病當屬中醫(yī)“癥瘕”、“婦人腹痛”、“帶下病”、“不孕”等范疇。本病病位在盆腔,多因邪熱余毒殘留于體內,與沖任氣血相搏,凝結難去,日久不愈,耗傷氣血,虛實錯雜。高慧[3]教授認為本病多因素體內蘊濕熱,感受外邪,濕熱蘊結于下焦所致,或因素體虛弱,臟腑氣血功能失調以致體內氣血痰濕等致病因素互結而致病。治療上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祛瘀消癥為主,佐以清熱解毒,并可酌情添加健脾、補腎、養(yǎng)陰之品。黃亞君[4]認為慢性盆腔炎起因多由經行產后,胞門未閉,風寒濕熱之邪或蟲毒之邪乘正氣未復入侵體內,與沖任氣血相互搏結于胞宮,纏綿日久致氣血瘀滯,瘀阻不通,不通則痛并認為本病發(fā)于下焦, 病位在胞宮胞脈, 與腎密切相關, 辨證腎虛瘀阻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特點。治療上以理氣通絡、破血祛瘀為法。目前,西醫(yī)針對慢性盆腔炎采取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抗生素治療,然而,抗生素對于已經形成粘連、增生及瘢痕狀態(tài)的盆腔環(huán)境沒有較明顯的作用,且抗生素不宜長時間使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醫(yī)的深入研究,了解到中醫(yī)對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療具有較大優(yōu)勢。本研究中針刺取穴原則:主要選取任脈、足陽明胃經等穴位。任脈為“陰脈之?!保翱側沃T陰”,主女子胞宮之病。足陽明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脈,可調理一身氣血。關元穴屬于任脈上的穴位,位于臍下三寸,具有固本培元、調理氣血、補益下焦等功效,上可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患,中可調理消化系統(tǒng)病變,下可治療生殖、泌尿系疾病,可謂婦科調理必用穴。中極穴為任脈經穴,位于臍下四寸,是任脈與足三陰經會穴,常用于治療各類月經病、帶下病等婦科疾病。子宮穴是經外奇穴,位于下腹部,具有升提舉陷、調氣機、散瘀滯的功效,現(xiàn)代研究表明,子宮穴可治療痛經、慢性盆腔炎、多囊卵巢綜合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等婦科常見?。?]。歸來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經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針灸大成》曾有記載“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七疝,婦人血臟積冷”,具有協(xié)調氣機、調理沖任、緩急止痛的作用,常常作為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應用于臨床之中。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具有健脾胃、燥濕邪、補臟腑、扶正固本及調理氣機之功效,為常用保健要穴。經研究發(fā)現(xiàn)[6],足三里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包括消化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血管疾病、產后及術后并發(fā)癥、腫瘤化療后不良反應及其它雜病。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廣泛應用于與肝、脾、腎三臟相關的疾病治療之中,有醫(yī)家認為[7],三陰交穴將三陰經與和奇經八脈相互聯(lián)系,在生理、病理狀態(tài)上相互調節(jié)、相互影響,在治療上通過刺激三陰交穴可達到調整沖、任、督、帶的病變,從而治療各類婦科病癥。針對慢性盆腔炎濕、熱、瘀、虛等致病特點,筆者采用以上各穴位配伍并用電針機加強刺激,進一步達到健脾滲濕、調理氣血、滋陰扶正之作用。
同時,穴位注射所選藥物為中藥制劑黃芪注射液,具有益氣養(yǎng)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濕的作用,將其注入腹部阿是穴,并在進行穴位注射時力求達到局部產生酸、麻、脹或抽動感等,使藥物直達病所,黃芪注射液在局部充分發(fā)揮益氣活血之功,促進盆腔內環(huán)境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供血情況,加快炎癥吸收速度,發(fā)揮消炎止痛之功效。以上兩種方法進行有效結合,對治療慢性盆腔炎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電針聯(lián)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盆腔炎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簡單可行且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10:245-253.
[2]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55.
[3] 梁策,高慧.高慧教授治療慢性盆腔炎經驗總結[J].當代臨床醫(yī)刊,2016,29(3):2284-2286.
[4] 沈瓊.黃亞君治療慢性盆腔炎經驗[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40(7):557-559.
[5] 劉英含,鐘峰,石文英,等.子宮穴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及現(xiàn)代理論依據(jù)[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4):364-366.
[6] 陳小麗,岳增輝,劉麗,等.足三里穴的古今應用與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6, 32(7):80-83.
[7] 寧澤暉,馮玲媚.試從“肝”論三陰交治療婦科?。跩].江蘇中醫(yī)藥,2004,25(8):16-17.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treating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Methods: 68 cases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re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an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The 48 cases were cured, and 12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and 5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3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59%.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effective.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electro-acupuncture; acupoint injection
R245.9
A
1008-1151(2016)08-0082-02
2016-07-11
劉妍(1988-),女,柳州市婦幼保健院醫(yī)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防治女性生殖內分泌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