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康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融合研究
?馬康
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發(fā)展,以課堂講述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已較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本文研究了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歷史教學規(guī)律,討論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中的若干問題,包括設問、計劃、實施、討論、評價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理論意義。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課外實踐;融合教學
在多元復合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念中,初中生認知歷史的途徑更豐富,解讀歷史的角度更多樣。傳統學院派的歷史理論體系和史料知識,迫切需要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初中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從認知角度看,初中生學習歷史具有三個層次:一是認同,即能夠接受書本的史學觀點;二是印象,即深刻記憶教學大綱的知識體系;三是思考,即將歷史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以史為鏡。
1.形成文化認同 歷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道德認知。學生對課本中夏商周的青銅文化、漢唐的絲綢之路、兩宋科技發(fā)明等史實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助于人格的塑造。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網絡游戲、文學小說等常對大綱教學產生干擾,部分學生開始質疑史實的真實性和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課堂教學形式的局限又無法為學生提供考證和思辨的機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的誤讀和曲解。
2.加深知識印象 在教學實踐中,多數學生認為歷史以“識記”為主,缺乏對歷史知識系統性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融合,即希望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模式,使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的歷史,營造學以致用的氛圍。
融合教學的本質是以課堂教學為框架,通過課外教學補充知識和內容,形成學生的自主思考,該教學模式主要涉及若干程序。
1.設問 設問是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融合的紐帶。設問的形式主要有三種:首先,核心專題,即是在教學前由教師確定某個歷史主題。如以“燦爛的宋元文化”中宋代科技的教學,課堂中著重通過圖文和視頻闡述宋代科技成果,激發(fā)學生對宋代科技的興趣,尤其是活字印刷術、造紙術等。課外則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科技,形成橫向對比。其次,課后設問。即是教師在課程知識講述后,根據本課程及大綱要求,提出若干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或自主回答。如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教學,為了增強學生對紅軍行軍路線和艱苦生活的體驗,可布置學生走訪屬地的紅軍遺跡、訪問老紅軍等。再次,自由發(fā)問。即是在課程結束后,由學生自由發(fā)問,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組織討論,確定若干題目,交由學生課外研究。這種模式增強了學生研究歷史的主動性,體現了教師對問題討論方向的把握。
2.計劃 計劃是對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如何融合的具體安排。教師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知識體系的預設與穿插。預設,即是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安排,在教學主線中預設若干適于開展課外討論與研究的話題。穿插,即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設置課堂與課外的時間比例、先后順序,形成課堂——課外——課堂的交互模式。另一方面,組織學生擬定課外學習計劃。在歷史教學中,學生的課外實踐技術,要交由學生自主擬定,教師主要負責計劃的可行性評價。課外學習計劃的形成包括頭腦風暴、合理遴選、方案細化等。如“難忘九一八”的教學中,課堂教學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北大營、東北抗日聯軍等知識要素,課外實踐要求學生加深對上述史實的理解。在頭腦風暴中,學生提出:①圖書館查資料;②網上下載照片;③實地考察北大營遺址;④訪談抗戰(zhàn)老兵等學習途徑。合理遴選階段,教師將①和②作為主要途徑,刪除③,保留④,并幫助學生聯系相關機構。方案細化階段則要明確實施的時間、方式、人員、預期效果等。在計劃制訂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集中精力,控制課外實踐的范圍。課外實踐的目的是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初中生的精力和閱歷有限,要著眼于較小的知識點,展開集中課外實踐,突出重點、圍繞主題,防止隨意發(fā)揮。二是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學與指導。課外實踐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要注重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怎樣閱讀史料、怎樣做問卷調查、怎樣撰寫訪談記錄等。
3.實施 實施是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融合的關鍵,主要問題是構建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聯系途徑。具體而言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以拓展閱讀深化知識理解。課堂教學受時間的限制,無法向學生展現歷史的細節(jié)與全貌,只能提綱挈領的講述框架,有所重點的講述重要歷史事件。然而,歷史本身是豐富的,有些有肉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發(fā)明創(chuàng)造,則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如分析陳勝吳廣為什么起義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秦朝的律法、經濟文獻,體會陳勝吳廣當時的處境,如果不起義,即使不被餓死,延期到達目的地也會被處決。因此,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鋌而走險。
另一方面,以調查走訪探究問題本源。課堂教學以知識講述為主,學生側重于被動地接受結論。部分學生對結論產生抵觸,或存在其他見解而較難獲得表達和探索途徑,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外實踐的調研與走訪模式,為學生探索問題提供平臺。如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章節(jié)中,通過了解家鄉(xiāng)的過去和現在,形成物質生活的對比,增強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調查走訪注重方法和形式,在教學中要側重于方法論的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是歷史教育的框架和線索,而要使學生深刻掌握歷史知識,學會思考歷史、運用歷史,則需要通過適量的課外實踐予以補充。這樣才能形成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相互融合。本文圍繞初中生認知規(guī)律和歷史教學規(guī)律,從設問、計劃、實施、討論、評價五個方面,分析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融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貴州省威寧縣秀水中學 5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