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遠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簡析宋代出使行程錄
陳大遠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宋代出使行程錄,作為朝廷官樣文章、使臣履職行為,以其模式的規(guī)定性、內(nèi)容的詳實性、載錄的全程性,記錄使臣出使經(jīng)歷及出使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狀等,特點鮮明、作用重要。存留史料的這種特殊性對于我們研究宋代使臣交聘以及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
宋;使臣;出使;行程錄
出使行程錄,顧名思義,是使臣出使他國的全程及全面記錄,由當朝出使使臣撰寫、呈送給皇帝的奏文。因為是奏文,行文有特別規(guī)定,內(nèi)容有特別要求,特點也相對明顯。宋代的出使行程錄,因為朝政混亂、戰(zhàn)亂頻發(fā),為擺脫戰(zhàn)爭侵擾,在與鄰國不斷溝通、求和、交往的過程中,隨著外事活動的不斷制度化而規(guī)范化。自澶淵之盟起,宋逐步與遼、金、西夏、元等鄰國設(shè)立國信使,互派使節(jié)。除常規(guī)的正旦使、生辰使外,凡交往國家的重大節(jié)慶活動、皇帝、皇后去世,新皇帝繼位,雙方都要互派使臣祝賀或吊唁。除此以外,還有應(yīng)急派遣的“泛使”或“橫使”。而這些使臣回國后,都要將其行程見聞、出使應(yīng)對酬答等情況,筆錄成書,上奏朝廷,我們稱之為“出使行程錄”。
對于出使行程錄,傅樂煥先生在《宋人使遼語錄行程考》引用《歐陽文忠公年譜》、蘇轍《論北朝政事大略疏》等資料中有這樣一段話:“《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曾引有沈括《語錄》,富弼《語錄》等,而現(xiàn)在流行的幾種宋人的目錄書籍中,所著《語錄》之類的書籍尚在十種以上。此中奉使者除極少數(shù)有特殊使命外,都是普通的賀正旦使或賀生辰使,如果《語錄》不是當時的一種慣例,必須上奏,大家絕不會來作這些無聊的東西?!盵1]可見,行程錄非作者個人行為,作為國家間交往的見證及使臣履職規(guī)定,可謂重要。
兩宋時期的出使行程錄也不完全是枯燥無聊的行程記錄,一些使遼、使金、使高麗的行程錄還記載了沿途自然風光、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境內(nèi)的風物民俗,見聞等,有些行程錄還詳述了兩宋與遼、金、高麗間的交通路線、館驛制度以及交聘禮儀,迎送、宴飲朝會、參與人員等,使國人大開眼界。當然,由于出使國家不同,使臣的喜好不同,行程錄的內(nèi)容在大同的基礎(chǔ)上也不完全相同。
(一)模式的規(guī)定性。出使行程錄不是一般文稿,作者可根據(jù)個人的意愿、喜好、甚至隨時、隨地采用任意題材有感而發(fā)。而使臣所書的行程錄是歸國后向朝廷交差的履職報告,因此對它行文的綱目、格式、內(nèi)容做相應(yīng)規(guī)定是自然的。
1.行程錄有固定名稱。如,祝賀遼國正旦節(jié),其行程錄全名應(yīng)該是“某某賀契丹正旦”,祝賀遼主的生辰,其行程錄全名應(yīng)該是“某某賀契丹生辰”。我們現(xiàn)有資料中行程錄的名稱各不相同,如“張舜民使遼錄”、“燕云奉使錄”、“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和“攬轡錄”等等。這都是后人在引用該記載時以防混淆添加的名稱,或者作者在收入文集時,對它的重新命名。范成大的《攬轡錄》,取的是《后漢書·范滂傳》“登車攬轡,概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之意。《松漠紀聞》書名應(yīng)該源于唐朝所設(shè)立的松漠都督府,他現(xiàn)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境內(nèi),洪皓流放之地位于松漠都督府北面,距離很近。因此,洪皓用“松漠紀聞”來代指他在金朝的見聞。
2.宋代出使行程錄的書寫格式也相對固定。行程錄一般采取按行進路線記錄或日期記錄的形式。路振的《乘軺錄》,王曾的《王沂公行程錄》、沈括的《熙寧使虜圖抄》等都采用地名(館驛)加里程的記錄模式,路振的《乘軺錄》:“五日:自白溝河北行至新河縣四十里。新城,屬涿州。地平,無丘陵。六日,自新城縣北行,至涿州六十里,地平。十五里過橫溝河。三十五里過桑河。涿州城南有亭曰‘修睦’。是夕,宿于永寧館。城北有亭曰‘望云’。”[2]特別是《熙寧使虜圖抄》,不但記程,而且對行程地理狀況及途徑地點的具體方位也表述得非常清楚。如“新館,西南距古北口七十里。自館北行,少西北屈行,復(fù)東北二十余里至中頓。其東逾小嶺,有岐路,小近而隘,不能容車。過頓東北十余里,乃復(fù)鉤折而南,數(shù)里至臥牛館?!盵3]
(二)出使行程錄內(nèi)容的詳實性。出使行程錄沒有作者的任何虛構(gòu)、夸張與想象,基本是有事必記、有言必錄,甚至詳細到他們出使過程中,攀爬的每一座山、跨越的每一條河、休息的每一處館驛、與出使國接伴使的每一次交往等均有記錄。雖然現(xiàn)存的行程錄有一些是從其他典籍中輯錄的只言片語,但透過這些只言片語完全可以推斷原始材料的詳細與真實。如《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有這樣一段:“本朝界內(nèi)一千一百五十里,二十二程,更不詳敘。今起自白溝契丹舊界,止于虜廷冒離納缽,三千一百二十里,計三十九程。”[4]許亢宗把整個出使過程分為六十一程,以程為序連續(xù)記錄,內(nèi)容有簡有繁,但是每程必記。行程錄對對一些有關(guān)領(lǐng)土紛爭、戰(zhàn)爭賠款等關(guān)乎國家利益的大事件,記錄的更為細致?!度雵鴦e錄》詳盡的記錄了沈括與遼國大臣的唇槍舌戰(zhàn)。從記載中得知,熙寧七年,遼國使臣蕭禧出使宋朝,要求重新劃定邊界。蕭禧堅持說黃嵬山附近的三十里土地屬于遼國。熙寧八年,沈括作為回謝使出使遼國,與遼商議地界。沈括一行人至遼的第一次宴飲就充滿了火藥味,“五月二十九日,就館賜宴,差樞密副使楊益戒和館伴梁穎押宴,酒二行”,遼國堅稱“鴻和爾大山自來系北朝土地”,沈括則反問:“不委北朝有何文字照證?”,梁穎則問:“南朝有何照證?”沈括回答:“南朝收得北朝照證甚多,亦有十年前照證,亦有今年照證,亦有圣旨照證?!绷悍f說:“此只是定奪,蘇直聶再友地界即非兩朝地界,兩朝地界自在近南分水嶺為界?!鄙蚶ù鹪疲骸叭羰窃⒅彼鶢幍赝廖淖?,即是已定卻鴻和爾大山腳下為界,東西地土自有照證。”[5]遼國的無理爭辯,沈括拿出證據(jù)一一駁斥,宴席上的雙方爭執(zhí)陳詞記錄竟達4500字之多。最后交涉結(jié)果是,遼統(tǒng)治者放棄了對黃嵬大山的土地要求?!端问贰ど蚶袀鳌分杏涊d:“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而以天池清?!盵6]
(三)出使行程錄載錄的全程性。行程錄從使臣踏上征程的那一刻開始,便連續(xù)、詳細的記載著他們履職的所有見聞與經(jīng)歷,時間與空間上不曾間斷。從留存比較完整的行程錄作品可知,使臣的記程與記日,均以時間順序,包括出使行程、經(jīng)見、交流等一系列場景作行進記錄。樓鑰的《北行日錄》,以日記體的形式,非常完整的記錄其以書狀官的名義跟隨汪大猷、曾覿使金的全過程。從接受出使任務(wù)后的第一日到使臣還家的最后一日,包括往返共147天,每日均有記錄,即便出發(fā)前無事可記或者只是親朋之間的飲酒唱和,也同樣有簡短記錄?!笆占孜?,陰”“十三日乙未,雨”“十四日丙申,雨。李器之以鳳棲梧餞行”“十五日丁酉,雨。周仁甫約同登途”“十六日戊戌,晚晴。仁甫酌別于少微閣,醉中唱和”等等。
行程錄也包括雜錄或雜記等各種外交見聞,甚至還有各種圖經(jīng),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其自敘:“謹因耳目所及,博采眾說,簡去其同于中國者,而取其異焉。凡三百余條,厘為四十卷?!盵7]他不僅記錄了出使高麗的所有行程、以及高麗的建筑、風土人情,而且還配以圖畫,使行程錄內(nèi)容具體、生動、形象。
宋代的出使行程錄作為官樣文章,因為遣使頻繁、次次上奏,文本之多可以想象,因沒能受到應(yīng)有重視,資料留存數(shù)量有限,也不夠完整,但當朝規(guī)定出使行程錄目的是明確的,價值是不可否定的。
首先,他為朝廷了解外情提供了一個重要渠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無論是為了戰(zhàn)爭還是和平,了解他國的狀況都是十分必要的。宋朝的交聘制度建立后,朝廷明確規(guī)定,使臣回國之后,“中興講和好,務(wù)大體,厭生事,于是館伴、接伴與夫使虜者皆有語錄?!盵8]所以出使行程錄,“既是出于外交使臣‘交差’的一種職責要求,也為久積心胸的憂憤所驅(qū)使,紛紛仿效前人,撰作行記敘事抒懷?!盵9]兩宋時期的使臣們則迫切希望統(tǒng)治者對異國有更多的了解,為朝庭收復(fù)失地提供必要有益參考。
其次,為后續(xù)使臣出使提供前車之鑒。宋的使臣一旦被朝廷選派,出使之前要作兩個月的準備,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wù)就是參閱之前使臣上奏的行程錄資料,“比者使行,取以稽考,為補已多?!盵10]充分吸取前使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詳細研究出使國家的氣候、地貌以及民俗,做到有備無患。據(jù)沈括《熙寧使虜圖抄》記載:“自幽州由岐路出松亭關(guān),走中京五百里,循路稍有聚落,乃狄人常由之道,今驛回屈幾千里,不欲使人出夷路,又示疆域之險遠?!盵11]遼人為炫耀自己國家疆域之遼闊、地形之險要,一般不許使臣走近路,而要繞行千里。正是前使的行記資料,讓再次遣派的使臣心中有數(shù),據(jù)理力爭?!端问贰ら愒儌鳌酚涊d:閻詢“使契丹。詢頗諳北方疆理,時契丹在靴淀,迓者王惠導(dǎo)詢由松亭往,詢曰:‘此松亭路也,胡不徑蔥嶺而迂枉若是,豈非夸大國地廣以相欺邪?’惠慚不能對?!盵12]說明閻詢出使前對行程旅途早已胸有成竹,當遼接伴使迂回道路時才能向?qū)Ψ教岢鲈戨y而少耗時力。
再次,流傳下來的出使行程錄為國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異域資料。行程錄作品歷經(jīng)多朝,失傳失散,有些行程錄作品是通過使臣本人的文集、各種史籍的引用得以流傳。這不僅是當朝統(tǒng)治者了解外情的參考,為國人提供了看世界的途徑,也為后人了解鄰國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如《松漠紀聞》通過洪皓的兒子洪適整理、???、命名、刻印得以流傳。沈括的《熙寧使虜圖抄》收錄于他的《長興集》,又通過《長興集》的抄刻而廣泛傳播?!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靖康稗史》、《宋會要輯稿》、《建炎以來系年來錄》和《大金國志》等書籍都引用了大量的行程錄資料。
總之,宋代出使行程錄的史料價值幾乎可以擴展到自然科學(xué)和人文科學(xué)的一切領(lǐng)域,對研究中國各學(xué)科史均有一定借鑒。
[1]傅樂煥.遼史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乘軺錄[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熙寧使虜圖抄[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4]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入國別錄[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6]元·脫脫.宋史·沈括[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宋·倪思.<重明節(jié)館伴語錄>序[M].永樂大典.
[9]李德輝.論宋人使蕃行記[J].華夏文化論壇,2008(9).
[10]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1]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2]元·脫脫.宋史·閻詢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
[責任編輯王占峰]
K244
A
2095-0438(2016)11-0050-03
2016-04-22
陳大遠(1979-),女,達斡爾族,黑龍江綏化人,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國際教育學(xué)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及中國文化傳播。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xué)項目“宋代出使文學(xué)研究”(125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