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啟云,張玉書
(太原科技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
先秦儒家責任思想對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啟示*
廖啟云,張玉書
(太原科技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中國先秦儒家注重對倫理道德的研究,其中蘊含著相當發(fā)達的責任思想,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責任觀,其基礎(chǔ)是血緣親情關(guān)系,核心是“孝悌”, 特色是家族本位,并將“禮義”推向家庭、應用于社會和國家以至自然。先秦儒家關(guān)于“修身”之仁愛責任、“齊家”之家庭責任、“治國”之政治責任、“平天下”之社會責任的論述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先秦儒家;責任意識;大學生;修齊治平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2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燦爛輝煌、底蘊深厚,其中的責任理論相當發(fā)達。比如,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注重整體,強調(diào)個人對集體履行絕對責任,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尊”(《禮記·禮運》)。正因如此,蘊含著豐富倫理思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責任思想得到了相當高程度的發(fā)展??梢哉f,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其中蘊含并倡導的許多有關(guān)責任的表述和精神在我們當代社會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積極探究。當代大學生多數(sh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然而在新的形勢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少數(shù)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培育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很有必要。先秦儒家責任思想強調(diào)個體自身修養(yǎng)的自律意識,對責任積極承擔的擔當精神,是培養(yǎng)大學生責任感的最好教材。
(一)中國先秦儒家思想之責任觀
“儒家倫理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這‘五倫’為坐標,建立了一個無所不包的人倫關(guān)系網(wǎng)絡,并全面地規(guī)定了個體在人倫網(wǎng)絡中的具體責任,要求人們在各種倫理關(guān)系中‘安倫盡分’,即安于自己的倫分,并在這些倫分上恪盡自己的責任。而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個體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則是人倫責任的升華?!盵1]把“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主旨,先秦儒家形成的責任觀的基石是血緣親情關(guān)系,其核心內(nèi)容為“孝悌”,把“禮義”從社會推至自然,強調(diào)最終能夠作為責任主體的“我”對他人、對社會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典型的責任觀念。
與西方所倡導的責任觀念相比,儒家責任思想的特色在于其倫理規(guī)范的依據(jù)出自天理,然后由天道推至人道。另外,中國先秦儒家還認為,出于自身良知而去履行責任并實現(xiàn)道德責任規(guī)范預期效果的人才是負責任的人,由功利或外在約束而產(chǎn)生行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任。同時,先秦儒家責任思想還強調(diào)要兼善天下,也就是說人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好的規(guī)范推廣到其他人。
(二)先秦儒家責任思想之內(nèi)容概要
1.基礎(chǔ):自我責任之“修身”——“仁民愛物”。先秦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子曰:“仁者,愛人。”[2]仁愛思想是孔子最推崇的主張,它最直接地表述了先秦儒家“仁民愛物”的自我責任思想。“仁”意味著懷有一顆大善之心。孟子將這種“仁”發(fā)展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此形成“仁民愛物”的人之責任,即通過“修身”,提高自身修養(yǎng)以達到“仁愛”標準的自我責任。先秦儒家主張修身以敬、修身以安人。同時,修身的根本是人,要以禮作為基石,要學思并舉,克己復禮方為仁。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此時的儒家之仁愛由自身責任開始,而后推及家庭、社會、天下。
2.發(fā)展:家庭責任之“齊家”——“父慈子孝”“夫義婦貞”“兄友弟恭”。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可見,家庭在先秦儒家責任思想中處于最基礎(chǔ)的地位。先秦儒家很重視人們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認為家庭關(guān)乎個人乃至國家的前途命運。周代貴族講究“尊尊”和“親親”的血親宗法被孔子加以利用,將其與普通百姓家庭表現(xiàn)出的樸實情感相結(jié)合,建構(gòu)成一套完整的家庭方面的倫理規(guī)范,即“父慈子孝”“夫義婦貞”和“兄友弟恭”之家庭責任思想。其中規(guī)定了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家庭責任義務。先秦儒家的家庭責任思想,對中國家庭與社會的和諧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有著重大意義。
3.外延:政治責任之“治國”——“內(nèi)圣外王”。先秦儒家思想中所講到的“內(nèi)圣外王”在這里強調(diào)政治責任,此乃先秦儒家追求個人成仁成圣并且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道德理想?!皟?nèi)圣”即人的品格的圣人化、完美化,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基本的價值正在于此;“外王”是針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活動而提出來的,即在政治方面的實踐,這是每個人義不容辭要承擔的政治責任,為此就必須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內(nèi)圣外王”的政治責任是先秦儒家要努力追尋的政治理念,而實行王道是他們所要追求實現(xiàn)的社會政治理想。在這種政治信念的作用下,先秦儒家積極倡導“內(nèi)圣”的人格,即堅定內(nèi)在道德品質(zhì),以圣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涵養(yǎng);由此向外延伸,發(fā)展出“外王”政治實踐,也就是一切以“仁義”為準則來指導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皟?nèi)圣外王”的政治責任培養(yǎng)出了先秦儒家“死守善道”的品質(zhì),構(gòu)成了先秦儒家政治責任意識的核心價值理念[3]。
4.升華:社會責任之“平天下”——“心憂天下”。先秦儒家的“仁愛”思想決定其以天下為己任,集中表現(xiàn)為“心憂天下”的社會責任。在先秦儒家經(jīng)典中,關(guān)于“憂天下”的描述大體包括兩個方面, 即個人和世界的道德責任感。孟子云:“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離婁下》)孟子在這里所擔憂的是自己不能像舜一樣擔負責任而盡到“平天下”的義務。這樣的憂患意識,成為后來的仁人志士積極踐履責任的源泉,成為中華民族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來源??鬃訌娬{(diào):“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這里指的是孔子對現(xiàn)實政治的憂慮,表現(xiàn)出個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強烈愿望??酌弦约覈煜碌奶綖榧喝?孜孜不倦地追求盛世和諧,彰顯了仁人志士為天下太平、社會和諧而承擔責任的偉大精神。
從以上先秦儒家關(guān)于責任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思想本質(zhì)上是一種責任思想,它以對人的本原性存在的理解為理論基礎(chǔ),建構(gòu)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體的責任理論體系。先秦儒家責任思想注重由內(nèi)及外、由近及遠的遞進性,具有切實可行的實踐性品格。發(fā)掘并反思儒家責任理論中的積極因素,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對責任的認知及踐行的情況從總體上看是好的,表現(xiàn)為理想遠大、積極進取、熱愛集體、團結(jié)同學、尊老愛幼、保護環(huán)境、心系祖國等等。但是,部分大學生在責任意識方面有弱化的傾向,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人生目標不明確
經(jīng)過改革開放,我國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現(xiàn)階段基本實現(xiàn)了義務教育的全國普及,大學擴大招生規(guī)模。一方面,人們的文化素質(zhì)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質(zhì)量有所下滑。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精神空虛”現(xiàn)象,即“大學生的精神疲軟”。消極對待生活和學習,不努力提高自己,自身修養(yǎng)欠缺?!按髮W里學習氛圍明顯弱化,有的大學生感嘆,看見的是一個個沉淪墮落的影子,現(xiàn)在的我們是那么的苦悶,不知所求、無所事事, 彷徨、茫然占據(jù)了我們整個的心里。”[4]
(二)感恩意識較薄弱
當代社會多元化發(fā)展,少數(shù)大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愿望隨之高漲,表現(xiàn)為過度崇尚自我,過于注重個人的愛好和追求,過于在乎自身利益。他們認為,父母、他人甚至社會應該以他們?yōu)橹行?,把自身得到的便利認作理所應當?shù)?,感恩意識薄弱;在與別人打交道時,誠信觀念不強,容易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不積極承擔責任,做事情欠考慮,欠缺理性。
(三)集體觀念不強
在大學生群體中,少數(shù)大學生在責任認知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個人本位思想。他們不太關(guān)心社會要求,過于重視個人理想和個人價值,輕視社會理想和社會價值。他們把個人理想同社會割裂開來,認為二者是不一樣的,社會理想太虛幻,只有現(xiàn)實的個人利益才具體實在,才最應該得到注重。因而,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希望自己的命運、發(fā)展得到更多關(guān)注,自身利益得到更多實現(xiàn),不太關(guān)心集體、社會和國家的利益,集體觀念不強。
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現(xiàn)象與倫理世俗化密切相關(guān),而以倫理見長的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其關(guān)于自我責任之“修身”思想、家庭責任之“齊家”思想、政治責任之“治國”思想、社會責任之“平天下”思想的論述對大學生責任教育問題有諸多啟示。
(一)“修身”:重視內(nèi)因作用,提高自身修養(yǎng)
先秦儒家責任思想中所強調(diào)的“修身”,是指修養(yǎng)身心,這里的修身具體表現(xiàn)為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先秦儒家有關(guān)責任思想的論述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社會和人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尤其強調(diào)提高個人自身之修養(yǎng),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目的“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先秦儒家責任思想具有導向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理想信念導向、奮斗目標導向、行為方式導向[5]。
理想信念導向和奮斗目標導向,就是利用先秦儒家責任思想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通過端正的理想和信念使社會凝聚,激發(fā)社會成員動力,指導人們的行為。行為準則是按照法律和道德、指導原則和要求的指南進行導向。
先秦儒家責任思想的修身之道對個人的要求較高,即德為己任、躬行實踐、反省內(nèi)求、改過積善、心誠意慎。這對提高大學生責任教育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改善整個大學生群體的責任意識。孔子認為,只有提高自身修養(yǎng),才有對他人、對社會承擔責任的可能。因此,先秦儒家責任思想所倡導的自身修養(yǎng)要求較高,從“仁”出發(fā),按照“仁”這個最高要求來規(guī)范和指導個人行為,以期達到“仁”的個人最高境界[6]。因此,大學生責任教育可以儒家修身之道為鑒。
(二)“齊家”:培養(yǎng)感恩意識,維護家庭及其周圍環(huán)境和諧
先秦儒家所強調(diào)的“齊家”思想,就是使家族成員能夠思想統(tǒng)一、和睦共處?!褒R”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叭省?,是“人道主義”倫理學的重要范疇,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對于“齊家”的家庭責任來說,先秦儒家強調(diào)的核心和基礎(chǔ)仍然是“仁”。 而仁者愛人、親親為大、忠恕待人、克己復禮、以孝為重等家庭倫理是先秦儒家“齊家”的指導思想??梢姡寮壹彝ヘ熑卫碚撌且环N注重親情的理念,它把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親情關(guān)系視為人與人之間最自然、最本質(zhì)、最基本的關(guān)系,并作為人的行為正當性的根據(jù)。在這里可以看出,先秦儒家“齊家”的家庭責任思想具有保證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思想一致性、行動統(tǒng)一性。
以家庭成員之間天然情感和心理需求為基礎(chǔ)的先秦儒家家庭責任思想緊緊圍繞著人性,包含著人類普遍的責任意識,反映著家庭成員之間割離不斷的親情關(guān)系和人類具有的心理共性,以重倫理、倡道德為特點,以道德為本位,強調(diào)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義務,把家庭利益置于重要地位。這種責任思想啟發(fā)大學生在為人處事時,要多為別人著想,這有利于大學生祛除私念、凈化心靈,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有利于大學生處理好個人與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培育,也有利于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促進社會和諧。
(三)“治國”:樹立大學生的實踐觀念,追求共同發(fā)展
先秦儒家的“治國”思想,也就是治理國家政務,使其強盛安定。儒家倫理思想的實現(xiàn)途徑是實踐。因此先秦儒家在這里所講的“治國”重點在于實踐。它重修養(yǎng)、重踐履,強調(diào)德性應落實在擔負責任的過程中。具體說來,就是在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中倡導“責在人先、利居眾后”的責任理念,強調(diào)“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注重“盡忠職守”的責任踐履。這些都是志士仁人的精神旗幟,推動著中華民族無所畏懼地前進。李澤厚指出:“孔子的仁學,終于成為漢民族的一種無意識的集體原型現(xiàn)象,構(gòu)成了一種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 ”[7]先秦儒家關(guān)于責任的論述,不只停留在“無意識”的層面,它所強調(diào)的“重踐履”,就是將責任倫理從“無意識”提升到“顯意識”的層面,發(fā)揮它更大的效用。
(四)“平天下”:樹立最高理想,優(yōu)化責任教育環(huán)境
先秦儒家所講的“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在人與社會、與國家、民族的關(guān)系方面,先秦儒家積極倡導“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進一步來講,有志之士不僅要在“修身、齊家”方面下工夫,更應該去“治國”、去“平天下”,這是君子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他們的最高理想。由此可見,先秦儒家“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思想具有開發(fā)功能,就是通過教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發(fā)掘人的內(nèi)在潛能。
先秦儒家積極倡導的“平天下”的社會責任對整個中華民族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范仲淹吟出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抒發(f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情懷,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聲震寰宇,林則徐踐行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之座右銘……這些表現(xiàn)出仁人志士勇于擔當責任的高貴氣節(jié),把社會集體放在第一位、為整體利益無私獻身的高尚情操[8]。
先秦儒家的責任思想,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增強其承擔履行責任的意識,進而推動大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發(fā)掘內(nèi)在潛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培養(yǎng)其各方面的能力。
[1] 蘇娜.學生責任倫理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37.
[3] 王興高.論儒法兩家的責任倫理[J].國學研究,2010(12):133.
[4] 廖啟云,武杰.當代大學生思想困惑的勢科學解讀[J].系統(tǒng)科學學報,2013(11):56.
[5] 白書祥.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對社會穩(wěn)定的促進作用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9(4):43-46.
[6] 夏躍虎,徐曉慶.孔子責任倫理思想的價值評價[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9.
[7]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
[8] 鄧凌.中國傳統(tǒng)儒家責任倫理思想淺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37.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Idea of Duty of Pre-Qin Confucianism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LIAO Qiyun,ZHANG Yushu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Chinese Confucianists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ethics, which contains well-developed ideology of duty, so that a complete theory about the duty was formed, which was based on blood kinship relations with the core of "filial piety", and was featured family-based and applied the idea of "propriety" to the family, society, country and the na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successor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nd their moral dut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practice. Students′ enhanced sense of duty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will it accelerate the completion of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mission of rejuvenating the China. The Confucian′s duty of moral character, family, politics and society will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duty.
the Pre-Qin Confucianists; consciousness of duty;college students;to cultivate one′s mind, to harmonize one′s family, to manage the country well, to make the world peaceful
2015-12-24
廖啟云(1973-),女,云南西疇人,太原科技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
張玉書(1989-),男,山西臨汾人,太原科技大學2014級碩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6285(2016)07-0088-04
*2014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大學生責任倫理建構(gòu)研究”(2014249);2015年太原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青少年流行文化發(fā)展趨勢及引導策略探析”(W20152005)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