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玲
(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
多元社會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及對策*
宋吉玲
(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多元化社會思潮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意識形態(tài)功能被弱化、強烈的話語沖突、教學改革易陷誤區(qū)等困境。為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多元化社會思潮、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科學化推進教學改革等幾個方面破解困境,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社會思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語語體系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11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信息網(wǎng)絡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民族主義、人本主義、存在主義、新自由主義、新左派、后現(xiàn)代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網(wǎng)絡民粹主義等多元化社會思潮不斷涌入我國,持續(xù)沖擊和影響著思想最為活躍的大學生群體。社會思潮既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給其思想帶來活力,滿足了大學生一定的思想需求,同時也給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歷史觀、道德觀等帶來諸多困惑甚至造成不良影響??陀^來講,多元社會思潮的廣泛傳播極大地改變了我國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格局,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構成了強勁挑戰(zhàn)。因此,清醒認識并積極應對社會思潮多元多變的現(xiàn)實及其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已經(jīng)成為新形勢下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高度重視與解決的前沿課題之一。
(一)多元社會思潮下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意識形態(tài)功能被弱化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具有一般社會科學學科的科學性特點,又有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鮮明特征,即它還承載著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功能,“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陣地、主課堂和主渠道”[1]。因此,重視意識形態(tài)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質要求。但是,基于市場經(jīng)濟的多元主體性質及人們對中國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問題的不同認知,尤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西化和分化戰(zhàn)略下,伴隨西方政治價值觀的強力滲透,多元社會思潮中的確出現(xiàn)了漠視甚至公然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鼓吹指導思想多元化的傾向。受之影響,部分大學生開始盲目崇拜西方,對以“革命”為主線的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及現(xiàn)行的基本政治、經(jīng)濟制度等產(chǎn)生懷疑甚至否定,并由此動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追求和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與此同時,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定位認知不到位;有的缺乏政治敏銳性,對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挑戰(zhàn)辨認不清;有的則因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薄弱,對相關熱點問題把握不到位、解釋不清楚;還有的甚至因自身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而言行失范,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認同,等等。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教師往往過分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知識性與學術性,而無意忽略或有意避開了其“意識形態(tài)”性。凡此種種,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tài)整合功能的弱化,肢解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tài)性和學術性的二重屬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它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陷入困境之中”[2]。
(二)多元社會思潮下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強烈的話語沖突困境
多元社會思潮的大量、快速涌入是與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的數(shù)字化新媒體相伴而生的。而“新媒體‘超時空’‘雙向互動’‘多人參與’的傳播特性,使社會話語環(huán)境有了從‘權威環(huán)境’向‘博弈環(huán)境’發(fā)展的可能性”[3]。我們不得不看到,一向充斥政治話語、文件話語、權力話語的“嚴肅莊重”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形式與新媒體在傳播社會思潮中運用的豐富生動、娛樂性、不規(guī)范性、隨意性話語形成了鮮明對照,已難以被偏好輕松活潑、形象感性之網(wǎng)絡語言的大學生所接受。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nèi)容也由于脫離生活實際、缺乏問題意識,重講理而不動情,只講大道理不講小道理,空話、套話、官話、場面話居多,從而形成了空洞抽象、難接地氣、不大管用的“孤芳自賞”式的話語氣質。這無疑違背了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需要建立在對現(xiàn)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的客觀要求,增加了多元社會思潮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疏離感,為馬克思主義“無用論”“過時論”在大學生中的流行提供了可能性。不僅如此,受多元社會思潮影響并成長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形成了強烈的追求自我、消解權威、彰顯個性,以及渴望通過自由、平等的對話來表達自己的現(xiàn)代話語權意識。而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至今還普遍存在著教師在課堂上的單項話語霸權,其控制式、說教式的話語方式仍被慣性推行著,從而表現(xiàn)出了與社會思潮影響下當代大學生對平等話語權極度需求的格格不入??傊?,多元社會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在話語形式、話語內(nèi)容、話語權的分配等方面的話語沖突困境,這將極大地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感染力、解釋力和影響力。
(三)多元社會思潮下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教學改革易陷誤區(qū)的困境
教學改革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其成敗與否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率的高低。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手段、方法單一化,教學實效性普遍不高。而新媒體時代,多元社會思潮的迅速傳播愈來愈暴露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局限性。在這一特定的“倒逼”背景下,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正在由原來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向專題教學、實踐教學、探究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網(wǎng)絡公開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立體多元化教學模式轉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面貌逐步改善,并有力抵制了多元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負面影響。但總體來看,面對多元社會思潮的強力沖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雖風起云涌、熱度不減,但似乎仍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不了“雷聲大、雨點小”、熱而不透、改而不革、力不從心等困頓局面。究其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與當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仍存在較大誤區(qū)有著直接關聯(lián)。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仍存在著以教學模式、方法、手段多樣性的生成為根本目的的“脫離實際、盲目跟風”“不求實效,只求相異”“全面開花、蜻蜓點水”式的“為改而改”的、以形式?jīng)Q定內(nèi)容的各種錯誤做法。與之相關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還存在著試圖以現(xiàn)代全面取代傳統(tǒng)、以單項突進替代整體改革的非理性化傾向。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完全鄙視甚至徹底拋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陷入脫離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而濫用現(xiàn)代技術的過度技巧化的泥潭,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流于“花拳繡腿”、華而不實,有如“亂花漸欲迷人眼”。同時,部分教師和教學單位還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特征,或出于對教改任務簡單化快速完成的“急功近利”,或受困于既有教學改革條件的“迫不得已”而有選擇地長期惰性化滯留于某個單項教改。這無疑造成了促使單項教改向整體性教改轉變的教改行為意向與聯(lián)動機制的匱乏,極易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半途而廢、事倍功半??傊?,形式各異的教改誤區(qū)在本質上顛倒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目的與手段,在方法上忽視了對諸教學改革對象的內(nèi)涵、作用及適用條件等的細致探究,在效果上大大降低了教學改革的實效性,從而在形式上走向了另外一種極端。
在認清多元社會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創(chuàng)新思維,積極探究有效破除這些困境的具體策略,以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元性要求與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性之間的關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多元社會思潮。這就要求我們把歷史觀、國情觀和價值觀教育有機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榜樣人物、先進事跡、中華傳統(tǒng)美德、新鮮經(jīng)驗等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在切身的生活體驗和實際觀察中不斷淡化理想主義色彩、提升媒介素養(yǎng),形成對各種社會思潮的客觀、正確的評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引導他們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回答社會現(xiàn)實問題,并理直氣壯地說明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就,從而調(diào)動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熱情和興趣,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
其次,注重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在數(shù)量上,應嚴格按照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任職資格制度,本科和??圃盒7謩e嚴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師生比配足、配強專職教師。在質量上,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著重解決青年教師的政治信仰問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敏銳力和政治鑒別力,并努力提升其解釋意識形態(tài)領域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還要強化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教育,堅持課堂講授有紀律,學術研究無禁區(qū),杜絕有損國家利益和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等等。
再次,要密切關注社會思潮的傳播動態(tài),充分借鑒社會思潮的傳播機制和技巧,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轉變與調(diào)適上狠下功夫。通過完善的引入與考核制度、過硬的崗前培訓、定期專業(yè)教學培訓等不斷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其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尤其是信息能力和話語表達能力等。具體講,要鼓勵教師不斷拓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平臺,通過課堂互動和多介質網(wǎng)絡交互式教學等形式,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的互動性、話語權力的平等性;要促發(f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網(wǎng)絡信息能力,及時篩選獲取有關社會熱點、學生網(wǎng)絡思想動態(tài)及語言特點等有效信息,引導教師“充分學習和利用新媒體語言,大膽借鑒那些能教育學生、影響學生的健康、良性的語言和生動鮮活的語言形式”[4],從而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nèi)容,提高話語的針對性,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人本化、開放化、生活化、大眾化的科學構建。
最后,梳理教改思路,糾偏補缺,實現(xiàn)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科學化推進。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工作,在政策上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協(xié)調(diào)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繁重、長期的教學改革工作中;制定總體教改方案前要離開板凳,多搞調(diào)查研究,尤其要認真聽取一線教師的合理化建議;要對教學改革進行階段性反思與總結,好經(jīng)驗要及時推廣宣傳、淺層教革要繼續(xù)深化、錯誤做法要勇于糾正;要結合教師自身情況建立合理的優(yōu)勢互補的教學團隊,帶動教師細致探究不同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適度合理化應用,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科學、高效的立體多元化教學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學改革的評估機制,避免教改失誤,引導教師將教學改革實踐建立在對教材內(nèi)容、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社會現(xiàn)實的準確把握和“高度鉚合”上,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真槍實彈”中實現(xiàn)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合理、豐富地轉化。
[1] 林伯海.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410.
[2] 陳楊.在意識形態(tài)性與學術性之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二重屬性有機結合的再思考[J].甘肅理論學刊,2011(2):24.
[3] 熊建生,李小紅.新媒體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6):9.
[4] 肖慶生,任佳偉,劉暢.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科學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2014(4):85.
On 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SONG Jiling
(CollegeofMarxism,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re confronted with dilemmas such as weakened ideological function, strong discourse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etc. Therefore, we need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by adopting socialism core values to guide divers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strengthen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faculty responsible for the courses,chang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al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tc.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reform;discourse system
2016-02-26
宋吉玲(1978-),女,山西臨汾人,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G642
A
1008-6285(2016)07-0043-03
*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現(xiàn)代化進程中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15SZYB19 );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研究項目“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15C070);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優(yōu)化整合策略研究”(SGH12287)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