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迎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系統(tǒng)建設處,河南 鄭州 450008)
?
《機器人總動員》多元文化主題分析
彭迎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系統(tǒng)建設處,河南 鄭州 450008)
《機器人總動員》是一部科幻性質的動畫電影。影片在主題上有著宏大的抱負,呈現(xiàn)出多元的主題:通過展示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人類退化等問題,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的憂思;通過對壟斷資本和消費社會的揭露,表達了對商業(yè)社會的諷刺;通過機器人與人類的對比,表達了對人類美好情感的珍視。
機器人總動員;主題;人類命運;愛情
《機器人總動員》是一部由安德魯·斯坦頓執(zhí)導、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制作的科幻動畫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未來的故事:因為人類的破壞,地球成為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不適宜生存,人類被迫遷移至外太空。垃圾清理公司將大批機器人運至地球,清理堆積成山的垃圾。數(shù)百年后,這些機器人陸續(xù)報廢,只剩下唯一的一個機器人瓦力,在巨大的廢墟中認真行使著自己的職責。有一天,一艘宇宙飛船降臨地球,帶來了植被探測器——機器人伊娃。瓦力對伊娃一見鐘情。當伊娃探測到綠色植物之后被飛船接回太空,瓦力追隨著伊娃開始了太空之旅……影片于2008年正式上映,并于2009年斬獲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美國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土星獎在內的眾多獎項?!稒C器人總動員》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與其卓越的想象力、深刻的主題、精致的細節(jié)以及意境營造密不可分。影片可供深入研究的方面很多,本文將著重對影片的多元主題進行分析。
《機器人總動員》在敘事主題上有著宏大的抱負,在這部九十多分鐘的影片中,既有對人類前途的思索,也有對商業(yè)社會的諷刺,還有對人類美好情感的珍視。
人類的未來是什么樣子?這是科幻電影中常見的主題。江曉原教授認為:“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西方科幻作品,幾乎都對未來持悲觀態(tài)度”[1]6。來自美國的《機器人總動員》就延續(xù)了西方科幻的悲觀傳統(tǒng),影片一開頭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的極端景象。
影片在歡快的歌聲中拉開序幕,然而歌聲消隱處,我們卻看到了一幅末日景象:空無一人的地球,昏黃的地平線,堆積如山的垃圾,荒廢的摩天大樓、百貨商場、商業(yè)街、加油站……人類曾經(jīng)賴以生存的地球成了一個超大型的垃圾場,成為“遺址”般的存在。因為地球上的有毒物質濃度過高,不適合各種生物生存,所以,這里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跡象,只有一只生命力頑強的蟑螂,以及一株綠色的植物幼苗。在一片死寂之上,機器人瓦力在日復一日地做著垃圾分類的工作。電影中,人類移民外太空已經(jīng)七百多年,人類的科技水平得到極大發(fā)展,但始終無法恢復地球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巨購”公司的總裁不得不宣告清理地球垃圾的計劃以失敗告終,并因此阻止人類回到地球。曾經(jīng)人類賴以生存的那個藍色星球,只能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
另外,影片還想象了未來人類的全面退化。在“真理”號飛船上,人類的日常活動都必須依靠懸浮椅,只需簡單指令,人們就可以乘坐懸浮椅沿著自動化的軌道抵達飛船的任何區(qū)域,洗漱、打扮、吃喝都由機器人服務,人們整日無所事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依靠虛擬的屏幕……因為缺乏運動,人們變得肥胖。船長室里,歷任船長的照片也展示了人類逐漸退化的過程:第一任船長身材高大、肌肉勻稱、目光炯炯,中間歷任船長逐漸變矮、變胖,最新一任船長已經(jīng)變成身材臃腫、大腹便便、四肢短胖、軟弱無力的形象。由于長期在高科技帶來的自動化、非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生活,人們早已不知道海洋、農田、植物、舞蹈為何物,船長也會鬧出“把植物種在土壤中,會長出披薩”的笑話。人們與虛擬圖像的交互代替了面對面的、真實可感的交流,近在咫尺的兩個人卻從未認真打量過對方。人們放逐了肢體的各種功能,也告別了牽手、擁抱這些人類傳統(tǒng)的傳情達意的方式,身體的偶然接觸也能令他們驚訝不已。人們在機器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喪失了對日常美好事物的感受力,離人類最真實的情感漸行漸遠,美好的愛情變成了神話……
此外,影片還表達了人類被機器控制的擔憂。“真理”號飛船的機器人舵手奧托,是船長的助手。當船長看到伊娃帶來的綠色植物,想要遵循人類祖先的意愿回到地球時,卻遭到了機器人舵手的干涉,被其軟禁起來限制了自由,并被剝奪了向飛船發(fā)布命令的權力。電影中有一個特寫:飛船上展示的歷任船長的照片里,每位船長身旁,無一例外都有機器人舵手的身影,它像一只眼睛監(jiān)視著船長的一舉一動。這也暗示著機器人舵手成為船長背后的實際操控者,人類逐漸成為機器的傀儡。
影片通過對末日景觀的刻畫,向我們揭示出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問題將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借此喚起人們對環(huán)境問題的危機感與責任感。影片也提出了科技發(fā)展與人類倫理的關系問題。機器的發(fā)明,本應給人類帶來更多幸福,而不是使人類喪失自我,成為機器的奴隸。人類應該如何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科學技術與人類幸福的平衡,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電影中通過塑造一個無所不能、壟斷一切的超級資本集團“巨購”(Buy N Large)公司的形象,隱隱傳達出對商業(yè)社會、壟斷資本的反諷意味。影片中,到處是這個超級資本集團的影子。在一片廢墟的地球上,“巨購”公司的LOGO(商標、標識)無處不在——大到宇宙飛船、百貨公司、摩天大樓、加油站,小到打火機、鉆石戒指……幾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這一集團的產業(yè)。大屏幕上,滔滔不絕地發(fā)表演說、為人類勾畫未來遠景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巨購”集團的老板。這也隱喻著,在后商業(yè)社會,資本成了唯一的政治。當?shù)厍虿贿m合生存,“巨購”集團制造的大量飛船將人類移民至外太空。在“真理”號飛船上,“巨購”的廣告更是無孔不入,大屏幕上,不知疲憊地播放著各種廣告;集團的LOGO出現(xiàn)在地板上、人們的衣服上,甚至人類的孩子們學習的第一課,機器人屏幕教授的也是“真理號飛船”“巨購公司”等詞匯……總之,人類的每一次重大行動,都有超級資本集團的影子。可以說,資本滲透至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甚至成為左右人類的命運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在壟斷資本的統(tǒng)治下,人類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人本身的發(fā)展不是目的,相反,物、財富才是目的”“人成為外在目的的奴隸”[2]73。
影片還揭示了消費社會的病態(tài)。地球之所以被垃圾包圍,很大程度上在于人類無止境的欲望,它來自于消費社會中“物”的過剩。在“真理號”飛船上,巨大的顯示屏不間斷地播放著各種廣告,連船長在“每日播報”時都義務充當了新產品的推廣人。人類看似得到了物質欲望的極大滿足,實際上卻成為被消費社會塑造的人。在廣告的影響下,他們選擇一樣的食物、穿一樣的衣服、進行同樣的娛樂……人們在無窮無盡的享樂中,醉生夢死,成為“單向度的人”,喪失了追求人類真正幸福的能力。正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提出的觀點:在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大量財富,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卻使人們“為現(xiàn)存社會制度所馴服操縱,盲目按照外界宣傳去追求物質需要;這種物質需要并非人們的真實需要,而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的消費模式從外面強加于人的‘虛假需要’”[3]20?!跋M社會的理論范式強調的是欲望的文化,享樂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4]31?!罢胬怼碧栵w船將人類引向了精神的萎靡、身體的衰敗以及理想的喪失,成為被機器豢養(yǎng)的動物。飛船以“真理”命名,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如果僅僅表達了以上兩個主題,那么這部影片將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災難片。但是《機器人總動員》不止于此,它還表達了對人類美好情感的向往。影片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了一個有著美好人性的主人公瓦力的形象。電影在機器人與人類的對比反差中,提出了“人類應該過一種怎樣的生活”的問題,并通過機器人瓦力這一形象給了我們答案。
(一)在廢墟中品味生活趣味
瓦力是一個老式的機器人,負責清理地球垃圾。滿目瘡痍的地球,昏黃暗淡的天空,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永遠清理不完的垃圾……更難熬的是無人陪伴、無人傾訴的孤獨。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瓦力不但沒有灰心喪氣,反而能夠不斷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小樂趣,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一邊清理垃圾,一邊在垃圾中尋找各種他覺得有用的小東西:勺子、打火機,甚至滅火器都能讓瓦力玩得不亦樂乎。他用撿來的廢品,把自己的“家”裝點得溫馨而充滿樂趣:亮晶晶的彩燈,破電視里傳出的懷舊歌聲,打火機溫暖搖曳的火光,五彩的魔方,還有戳泡泡的小游戲……讓人不禁感嘆,瓦力其貌不揚的外表下,藏了一顆天真爛漫、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這與“真理”號飛船上的人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商業(yè)資本造就的繁榮、熱鬧的景象中,人類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但從他們臉上卻難以看到幸福,他們在物質欲望的包圍中,醉生夢死,沒有一點“萬物之靈”的樣子。更可悲的是,他們隨波逐流,喪失了尋找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與毫無生趣的人類相比,機器人瓦力反而顯得更可愛,更有人情味。
(二)在孤獨中尋找真摯愛情
但是,瓦力也有著難以慰藉的孤獨,作為地球上唯一的“人”,瓦力極度渴望友情和愛情。他與地球上唯一的生物,一只蟑螂相依為命。瓦力與蟑螂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二者形影相伴。影片還用一系列精心設置的細節(jié),刻畫出瓦力極度渴望愛情的心理。當瓦力見到突然降臨地球的伊娃時,瞬間愛上了她。瓦力小心而又害羞地接近伊娃,想要引起女神的注意,卻被無視時失望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當伊娃來到瓦力的“家”,瓦力興奮地把自己的“珍藏”獻寶般地拿給伊娃,看到伊娃的笑臉,自己也開心不已;當伊娃在地球上找到綠色植物后,將其放進自己的身上的儲存艙里,隨即進入休眠狀態(tài)。瓦力對伊娃的“異?!备械絺牟唤?,卻執(zhí)著地把伊娃帶在身邊,帶著她曬太陽補充太陽能、為她擋雨,一起看夕陽、劃船、在柱子上刻下兩人的名字,演繹著他從人類社會中學習到的示愛方式;伊娃被飛船接走,瓦力飛奔著追上飛船,跟隨愛人來到未知的太空。歷盡千辛萬苦,瓦力終于贏得了伊娃的吻,兩人興奮地在浩瀚的宇宙中飛舞,劃出一道道輕盈、美麗的弧線。
影片充滿了一種懷舊的情調,在指向“未來”的敘事框架下,卻執(zhí)著地向觀眾展示著古典主義的愛情觀和生活方式。即使在遙遠的未來,在斷壁殘垣之上,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依然令人心動不已。
(三)在阻礙中堅持生活理想
在影片后半部分,圍繞著是否回到地球的問題,“真理”號上的人類與機器人舵手奧托展開了一場爭奪戰(zhàn)。船長被人類祖先生活過的地球深深吸引,著迷于屬于地球上的一切——土壤、海洋、農田、舞蹈……機器人舵手奧托卻以巨購公司的秘密指令為由,阻止人類回到地球,并限制了船長的行動。船長依靠瓦力、伊娃的幫助,憑借自己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了機器人舵手奧托,按下了返回地球的按鈕。最終人類回到了地球,并在船長的指導下在地球的廢墟上種下一株綠色植物,憧憬著地球的美好生活。這種理想化的結尾或許會引起質疑,人類為什么無視地球依然一片廢墟的現(xiàn)狀,冒著人類滅亡的危險,義無反顧地回到這個一片死寂的世界?我想,影片的細節(jié)能給我們答案——機器人舵手曾經(jīng)警告船長,離開飛船人們將無法生存,然而卻引來船長憤怒的吶喊:“我們不要生存,我們要生活!”對在飛船上無所事事地生存的厭惡,對真正“屬于人的生活”的追求,使得人們做出了這一抉擇。人們不再滿足于做馬爾庫塞所定義的“單向度的人”,不再沉醉于麻木的幸福,瓦力和伊娃喚起了他們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象,喚醒了他們改變現(xiàn)實的愿望。影片中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當一直癱軟在座椅上的船長搖搖晃晃地站立起來,用顫顫巍巍的雙腿第一次邁開步子,雙手抓住奧托展開肉搏戰(zhàn)時,整個飛船的人都沸騰了。這不僅是挽回人類尊嚴的舉動,更是對人類失落已久的生命活力的呼喚。
有媒體評論:“皮克斯動畫將一個反傳統(tǒng)的故事概念融入一部傳統(tǒng)的電影當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從美學、意境、深度各方面俱佳的電影”。筆者認為,影片的反傳統(tǒng),不但在于影片設置了一個未來的科幻故事,想象了人類未來的悲觀前景,也在于其大膽地顛覆了人們對“機器與人”關系的傳統(tǒng)的認知模式。影片中的人類,不但作為配角出現(xiàn),而且情感貧乏,不知道生活的意義為何;反之,機器人作為影片的主角,不但具備人類本該具有的感情,而且通過自己的行動向觀眾展示生活本來該有的樣子。這是它與其他影片的不同之處。但是,影片其實也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愛情電影——這一類型是美國商業(yè)電影的傳統(tǒng)類型。在這部愛情片中,機器人的愛情最終將人類從渾渾噩噩中拯救出來,人類開始覺醒并重返地球的舉動也預示著未來的改善。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又是影片的傳統(tǒng)之處。
[1] 江曉原.我們準備好了嗎:幻想和現(xiàn)實中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 徐麗霞.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資本主義商業(yè)文明的批判[J].學理論,2015(19).
[3] 劉宋偉.馬爾庫塞“虛假需求”理論探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2.
[4] 周憲.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
[責任編輯袁培堯]
2015-10-17
彭迎(1986- ),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J954
A
1671-8127(2016)01-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