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亮,黎順松,周小娟
(高郵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高郵 225600)
生長抑素聯(lián)合吲哚美辛預防ERCP術后胰腺炎的研究
邵佳亮,黎順松,周小娟
(高郵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高郵 225600)
目的 探討生長抑素聯(lián)合吲哚美辛在預防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ERCP)術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癥中的作用。方法 將120例ERCP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生長抑素單藥預防(A)組、吲哚美辛單藥預防(B)組和生長抑素與吲哚美辛聯(lián)合用藥(C)組,每組各40例。3組患者行常規(guī)麻醉,A組:術前30 min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靜脈注射,術后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B組:術前30 min直腸給予0.1 g吲哚美辛栓劑;C組:術前30 min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靜脈注射,術后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術前30 min直腸給予0.1 g吲哚美辛栓劑。術前2 h和術后3、24 h檢測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3組ERCP術后高淀粉酶血癥及PEP發(fā)生率。結果 ERCP術后3、24 h,A、B 2組間血清淀粉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組血清淀粉酶明顯低于A、B組(均P<0.05);C組高淀粉酶血癥和PEP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B組(均P<0.05)。結論 吲哚美辛聯(lián)合生長抑素能夠較使用單一藥物取得更佳的PEP防治效果。
生長抑素; 吲哚美辛;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 術后胰腺炎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技術(ERCP)是消化內鏡領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內鏡技術,是目前診斷和治療膽道、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已廣泛地應用于中大型醫(yī)院的臨床科室,但作為一種侵襲性操作,ERCP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ERCP術后胰腺炎是ERCP手術后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并發(fā)癥之一。ERCP術后胰腺炎(PEP)的發(fā)生率為1.8%~30.0%,尤其在治療性ERCP中發(fā)生率更高,其中約有1.0%左右可發(fā)展成為壞死型胰腺炎,甚至引起患者死亡[1-3]。因此,如何避免PEP的發(fā)生是目前ERCP術者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本文旨在探討生長抑素聯(lián)合吲哚美辛在預防PEP及高淀粉酶血癥中的作用。
1.1 病例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年齡>20歲,性別不限;術前診斷為膽總管結石、膽總管腫瘤、十二指腸乳頭腫瘤、梗阻性黃疸,術前血清淀粉酶在正常范圍,符合ERCP適應證無ERCP禁忌證[3]。
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患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既往有慢性胰腺炎或急性胰腺炎發(fā)作期間;糖尿病患者;嚴重膽道感染;對造影劑等治療所需藥品過敏;合并消化道潰瘍、出血等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治療禁忌;有精神障礙及不能配合患者;服用NSAIDs及氫氯吡格雷停藥不滿7 d。
1.2 一般資料
選取在高郵市人民醫(yī)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行ERCP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齡24~86歲,術前診斷為膽總管結石103例、膽總管腫瘤5例,十二指腸乳頭腫瘤4例、梗阻性黃疸(術后診斷十二指腸乳頭炎性狹窄)8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生長抑素單藥預防(A)組、吲哚美辛單藥預防(B)組和生長抑素與吲哚美辛聯(lián)合用藥(C)組,每組各40例。A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5±11)歲,其中膽總管結石32例、膽總管腫瘤2例,十二指腸乳頭腫瘤3例、梗阻性黃疸3例;B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53±13)歲,其中膽總管結石35例、膽總管腫瘤1例、十二指腸乳頭腫瘤1例、梗阻性黃疸3例;C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7±15)歲,其中膽總管結石36例、膽總管腫瘤2例、梗阻性黃疸2例。3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3組患者均術前30 min給予山莨菪堿10 mg肌內注射,術中丙泊酚靜脈麻醉。A組:術前30 min給予生長抑素(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250 μg靜脈注射,術后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B組:術前30 min 直腸給予0.1 g 吲哚美辛栓劑(上海現(xiàn)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C組:術前30 min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靜脈注射,術后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術前30 min直腸給予0.1 g 吲哚美辛栓劑。
1.4 觀察項目及評判標準
3組分別于術前2 h和術后3、24 h檢測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大于正常上限3倍為高淀粉酶血癥,伴有腹痛等胰腺炎臨床癥狀超過24 h為PEP。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術前2 h血清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圍內,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RCP術后3、24 h,A、B 2組間血清淀粉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組血清淀粉酶明顯低于A、B組(均P<0.05);C組高淀粉酶血癥和PEP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B組(均P<0.05)。見表1。各組高淀粉酶血癥患者及PEP病例經(jīng)繼續(xù)治療后均病情緩解后出院,無重癥胰腺炎病例,無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
表1 各組血清淀粉酶變化及術后PEP的比較
*P<0.05與C組比較。
從ERCP技術誕生之日開始,PEP就是術者不可回避的問題,圍繞PEP的預防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患者術前風險評估及適應證把控、手術方式選擇、術前術后的藥物預防這幾個方面。針對PEP的藥物預防,目前有研究[4-7]報道的藥物主要包括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奧曲肽、NSAIDs、硝酸甘油、蛋白酶抑制劑(加貝脂、烏司他汀、萘莫司他),其中NSAIDs與生長抑素為目前專家共識所推薦,其他幾種目前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觀察。NSAIDs可以有效抑制磷酸脂酶A2的活性,而后者在急性胰腺炎的炎癥反應起始階段起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吲哚美辛栓價格便宜,直腸給藥途徑簡單易接受,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生長抑素是人工合成的十四肽,可以減少胰腺的內外分泌以及膽囊小腸的分泌,可以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對胰腺細胞有保護作用,在胰腺炎的治療指南[8]中被推薦使用。
然而目前對于PEP的認識仍然不足,對影響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復雜因素和發(fā)病機制仍然認識不足,PEP的發(fā)生率仍然較高,甚至有引發(fā)重癥胰腺炎導致死亡的巨大風險。如何綜合運用上述多種預防措施以達到最大限度降低PEP的發(fā)生還缺少更多的研究。本研究綜合使用兩種藥物預防PEP的發(fā)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提示吲哚美辛聯(lián)合生長抑素能夠較使用單一藥物取得更佳的PEP防治效果,其機制可能與聯(lián)合用藥有對PEP進行多靶點干預的效果。本研究因樣本數(shù)量較少,有待于進行更多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以進一步驗證。
[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華胰腺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消化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3年,上海)[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9):656-660.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胰腺病專業(yè)委員會.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后胰腺炎藥物預防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5,32(12):794-799.
[3]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ERCP學組.ERCP診治指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
[4] Dumonceau J M,Andriulli A,Elmunzer B J,et al. Prophylaxis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SGE) Guideline-updated June 2014[J].Endoscopy,2014,46(9):799-815.
[5] Shah T,Zfass A,Schubert M L.Chemo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with rectal NSAIDs:Does poking both ends justify the means?[J].Dig Dis Sci,2015,60(10):2863-2864.
[6] Elmunzer B J,Waljee A K.Can rectal NSAIDs replace prophylactic pancreatic stent plac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J].Gastroenterology,2014,146(1):313-315.[7] Wong L L,Tsai H H.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J].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4,5(1):1-10.
[8]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胰腺病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急性胰腺炎多學科(MDT)診治共識意見(草案)[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5,15(4):217-224.
(責任編輯:鐘榮梅)
2016-05-27
R657.3+1
A
1009-8194(2016)10-0019-02
10.13764/j.cnki.lcsy.2016.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