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250358)
?
大學生性道德教育原因與路徑探析
王敏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250358)
[摘要]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高知識儲備和高素質的特殊群體,肩負著建設國家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其教育問題一直是學界探討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但大學生性教育問題尤其是性道德教育在我國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價值,不僅有利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及其未來婚姻家庭的幸福,而且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目前,部分大學生存在性觀念上的道德認識偏差和性行為的失范現象,迫切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完善的性道德教育。針對目前大學生性道德現狀及其原因,可有針對性地探索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徑,遵循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則;明確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性道德教育的環(huán)境;發(fā)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修養(yǎng)。
[關鍵詞]大學生;性道德;性道德教育
性作為一種本能貫穿在人類歷史長河之中,使人類生命得以延續(xù)。我國著名醫(yī)學家、學者吳階平教授在其編著的《性醫(yī)學》一書中指出:“性行為和性功能本質上并不僅是生物學性的,而且沒有任何別的方面比性領域更能充分表現出精神和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性是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會知識、個性和社會準則等與生理功能密切結合的一個高度復雜的體系?!盵1]歷史在發(fā)展,人類對性的認識也不斷深入。性是以生物本能需要為生理基礎,與人的社會角色、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要求和人的精神追求緊密結合,體現人的精神與肉體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社會中的人,人類的性行為必須對他人與社會負責,接受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的控制。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正是基于這一基本要求。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對有關性的社會規(guī)范和要求形成正確的認識,增強對社會性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從而提高對自我性意識與行為的控制力和約束力,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的性道德觀念和行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并趨向于多元化。大學生在這種日益紛繁的價值觀念影響下,對性的認識也發(fā)生悄然變化,一部分大學生形成了錯誤的性價值觀,進而導致失范的性行為。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預備力量,其成長狀況將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當代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具有深遠的價值與意義。
第一,性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完善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性道德教育的重要特點是不具有強制性,但效果往往是穩(wěn)定和可靠的,因為經過系統(tǒng)的性道德教育,主體會產生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的認同感,并將這種認同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地加以強化,最終形成追求更高性道德境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對美好性道德理想和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培養(yǎng)其作為道德主體的責任感,這有利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同時也能充分激發(fā)大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明確人生的奮斗目標,追求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具體而言,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處理兩性之間的關系,使其對友情、愛情和婚姻所包含的責任與義務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這就使大學生能夠以恰當的方式開展與異性之間的交往,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與異性之間的友誼或者愛情,使大學生在正確處理兩性關系與個人發(fā)展之間關系的基礎上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第二,大學生性道德教育有利于其未來婚姻家庭的幸福。性道德教育使大學生對包括夫妻關系在內的兩性關系所包含的責任與義務有了大概的認識與了解:婚姻家庭關系是夫妻雙方以法律的形式締結的相互愛護與扶持的契約,這一契約要求夫妻雙方要做到相互尊重、互敬互諒,保持對婚姻家庭的忠貞,自覺履行對婚姻家庭負有的義務。大學生對這些責任和義務的理解和認同有利于在未來婚姻家庭中增進夫妻感情,使家庭關系更加和睦;同時,和諧恩愛的夫妻關系所營造的家庭氛圍對子女的成長發(fā)展會產生積極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個家庭的幸福感。大學生性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其未來夫妻關系的和諧,也有利于其子女的成長發(fā)展,這就為其以后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增強婚姻家庭的幸福感。
第三,大學生性道德教育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對于社會這個有機體,我們既可以說它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也可以說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因此個人的發(fā)展與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是社會得以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基礎。性道德教育直接作用的對象是個人,進而作用于婚姻家庭,最終將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即大學生性道德教育對社會的重要價值通過個人與家庭間接地加以體現。前文已經分析了性道德教育對大學生個人以及其未來婚姻家庭的積極影響,個人與家庭作為社會存在的細胞,其性道德的良好狀況必然會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成為一個正向的“輻射源”,最終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當今我國大學生性道德的現狀是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的現實依據。對大學生性道德現狀的分析有利于抓住問題的關鍵。挖掘現狀的成因,為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路徑探索提供參考,這將有助于性道德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并提高其成效。
(一)當前我國大學生性道德現狀分析
大學生作為充滿活力和朝氣的特殊群體,一直都是被特別關注的對象??傮w而言,大學生的身心是健康的,在對待性的問題上也基本上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范和要求。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出現了大學生性道德缺失的局面,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性觀念和性行為上(此處的性觀念和性行為是廣義的,不僅僅指生理意義上的性觀念和性行為)。
1.性觀念:存在道德偏差
大學生是極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一個群體,追求思想進步,希望引領時代潮流,這就使大學生容易劍走偏鋒。在性的問題上,大學生仍然是整個社會群體中走在前列的一部分人,但很多大學生的性觀念存在道德偏差。大學生時期往往是戀愛的年齡段,大學畢業(yè)后很多學生很快會步入婚姻的殿堂。因此,大學生的性觀念存在的道德偏差也主要體現在戀愛觀上和婚姻家庭觀上。
在戀愛觀上,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點:第一,對待愛情不夠真誠和純潔。純潔和真誠是愛情倫理規(guī)定性的重要標準,但一部分大學生在擇偶價值觀上的變化令人堪憂,他(她)們不再以追求純真的感情作為戀愛擇偶的基礎,而是將物質財富的多少、權力地位的高低、容貌身材的好壞等外在條件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第二,對待愛情不夠嚴肅,忠貞度下降。美好的愛情應該是嚴肅認真的,感情必須忠貞專一。但很多大學生將愛情視為兒戲,隨意交往,輕浮草率,更有甚者同時交往幾位男朋友或女朋友,愛情應有的忠貞和專一在他們的觀念里不復存在。部分學生推崇曾在西方盛行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并認為這是追求進步的表現,對傳統(tǒng)貞操觀嗤之以鼻。
在婚姻家庭觀上,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未結婚,這就導致很多學生覺得婚姻家庭離自己很遠,不屑去了解真正婚姻的內涵,對在婚姻家庭中應負有的責任和義務更是認識不清。其次,很多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婚姻家庭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卻在認識上走向極端。有很多大學生將婚姻和戀愛完全區(qū)分開來,在表達異性交往觀時,認為暫時的自由與快樂是最重要的,他們“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對自己當前的行為是否對以后的婚姻家庭有利不加思考。因此造成在現實的異性交往中不能把握好分寸,這為以后的婚姻生活埋下了隱患。
2.性行為:存在失范行為
大學生的性觀念存在道德偏差,帶來的是大學生性行為的失范。概括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未婚同居。主要是對戀愛中的大學生而言,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確定了戀愛關系以后會選擇同居;即使不同居,也會經常出入賓館。這從大學周圍賓館生意的火爆程度就可見一斑。很多大學周圍的賓館打出“情侶”招牌,招攬生意,甚至一些大學的周圍出現了“大學生夫妻”部落。很多大學生情侶選擇在附近小區(qū)租房而不住在學校宿舍,將婚前性行為視為十分平常的事。遺憾的是這些大學生情侶在畢業(yè)后不一定能夠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未婚同居給他們留下的身心傷害卻是巨大的。根據一項報告,在每年超過650萬中國墮胎的年輕女性中,大學生是一個重要的比例。[2]未婚同居帶來的還可能是學業(yè)的荒廢、對社會風氣的敗壞,甚至是違法犯罪。
異性交往存在功利性。很多大學生與異性交往帶有功利心,他們往往將對方擁有的物質條件和良好形象作為交往的前提,以滿足自身虛榮心,甚至有的大學生為了獲得物質享受,不惜出賣色相或肉體。近年來就有媒體屢屢曝出女大學生賣淫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出賣肉體的主要是女大學生,但很多男大學生也愿意花錢獲得性體驗。凡此種種都直接或間接地映射了大學生在當今社會畸形的異性交往觀。根據2010年胡珍教授主持的“全國大學生性文明調查”的有關數據顯示,在男生中,僅有9.87%的認為大學生的戀情是真愛;而在女生中,僅有6.19%的認為大學生的戀情是真愛。[3]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今大學生異性交往的不純正性。
(二)當前我國大學生性道德現狀的成因分析
1.大學生自身性生理成熟度和性社會成熟度不一致
性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性成熟應包括生理成熟和社會成熟兩個方面,只有這兩個方面協(xié)調一致地發(fā)展,人才可能達到真正的性成熟。但目前出現的情況是:大學生的性生理成熟不斷超前,而性社會成熟卻不斷延遲。大學生的性生理成熟超前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各種性信息借助多種平臺的泛濫傳播。而大學生性社會成熟不斷延遲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社會的高度發(fā)展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要適應社會就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與社會規(guī)范;另一方面,家長、老師等對學生的溺愛和保護,延緩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大學生性生理成熟的超前使其有了滿足性需要的欲望,而大學生的性社會成熟的延遲又使其難以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不能承擔其性行為帶來的責任和義務。這樣一來,大學生滿足自身性需要與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之間就產生了矛盾,進而引發(fā)了大學生在性道德方面的問題。
2.家庭和學校的性教育缺位
首先是家庭“沉默”的性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崇“君子”風范,強調自我修身與養(yǎng)性,提倡節(jié)欲,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中國人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對性的問題羞于啟齒。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父母對“性”問題避而不談,這使得性有了神秘感。當子女遇到有關性的問題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時,就容易導致問題的出現。其次是學?!吧n白”的性教育。第一,性教育的專業(yè)人才匱乏,從事性教育的專家稀缺,缺乏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高校缺乏比較權威的性教育教材,而且性教育課程的開設也不夠系統(tǒng)。第二,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性教育只偏重一些生理知識的講授,最終演變?yōu)閱渭兊男灾R的介紹和灌輸。比如一些大學公開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們如何使用避孕套,卻很少涉及對婚前性行為的危害普及。缺乏性道德教育的性教育只會使大學生在了解基本性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放縱,帶來一系列問題,不利于個人身心健康,也可能會破壞社會和諧。
3.網絡信息時代傳播媒體的濫教育
家庭和學校在性教育上的缺位,給網絡信息媒體以可乘之機。首先,家庭和學校性教育的缺位并沒有阻止大學生獲取性知識、性信息的熱情,反而使這種欲求更加強烈。其次,網絡憑借其虛擬性、隱蔽性和信息傳播快速等特征迅速成為大學生獲取性知識、性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網絡在滿足大學生需要的同時,也使大學生在很多時候只能被動地接受網絡信息的各種消極影響。畢竟網絡上充斥的有關性的信息具有極大的目的性。例如,影視作品中的“性鏡頭”是為了提高票房;還有一些有關性的廣告更是毫無防備地就會彈出。更有甚者,為了獲得高點擊率在網上隨意發(fā)布不健康的黃色視頻等。這些不健康的性信息或錯誤的性知識借助網絡肆無忌憚地影響著大學生,導致大學生形成畸形的性價值觀,甚至模仿網絡上的不健康性行為。大學生作為經常接觸網絡信息的群體,深受網絡信息傳媒的影響。網絡信息傳媒的“濫教育”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價值觀,易誘導大學生出現失范的性行為。
(一)遵循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則
要使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科學有效地開展,首先要遵循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則:
第一,堅持價值導向的原則。堅持該原則是十分必要的。從國外性道德教育的經驗教訓中,可以看出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道德相對論”的危害。在“道德相對論”指導下,人們把自己看作是自身道德的仲裁者,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在大學生性道德教育中我們不能保持價值中立,而要堅持價值導向原則。具體而言,在對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中,應該堅持性純潔,反對沒有道德約束的性自由,更要反對商品化的性交易。同時,學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性教育,即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教育,作為人的最基本的良知教育。通過教育使他們的自尊和自強的意識提高,促進人性的豐富和發(fā)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4]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該原則,要求在大學生性道德教育過程中做到以人為本。首先,大學生作為將來會對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特殊群體,是值得保護和尊重的,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價值。因此,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應尊重每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應做到男女平等,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現實中,男性和女性確實存在著生理上的差異,但生理上的差異不能成為歧視女性的依據。在兩性關系中,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性的權力和義務。再次,要明確以人為本,是以人正當合理的需求為本。性的需求是人的本能需求,因此理應得到尊重,但是我們尊重的只能是對他人與社會無害的性,那種不顧社會責任的性是違背人的社會屬性的,我們必須堅決反對。
第三,堅持適時、適宜、適度的原則。適時,即要在合適的時間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抓住時機。比如,可以剛發(fā)生的事件為典型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引導,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樣效果會更佳;適宜,即要針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明確大學生對性的態(tài)度和理解狀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性道德教育。也就是說,適宜的原則要求針對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必須立足于實際情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態(tài)度上也要做到適宜;適度,即要求教育者在對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中要有嚴肅、科學的態(tài)度,真誠坦率,教育要有步驟,有分寸,不能急于求成。
(二)明確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內容
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還須明確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內容。性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性責任教育、貞操觀教育及異性交往方法教育。[5]
1.性責任教育
性責任教育主要就是要使大學生形成一種性責任感,也就是要對自己的性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的意識。性責任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性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即讓大學生樹立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性價值觀。馬卡連柯說:“如果男人和女人不把自己看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如果他(她)對于社會的生活和美好缺乏責任感,那又怎么能夠愛別人呢?又怎么能夠確信自己的價值比禽獸高呢?”[6]因此,要讓大學生明確自身性行為的社會責任。畢竟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其行為具有社會性,要確保自身的活動不能妨害他人與社會,符合社會的規(guī)范。二是讓大學生明確性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皼]有無義務的權力,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盵7]性的權力與義務同樣是辯證統(tǒng)一的,它是對男女雙方的共同要求,要求雙方在享受性權利的同時履行性義務。進行性責任教育就是讓大學生明確性權利的享有必然要和責任與義務聯系在一起,每一位大學生都應培養(yǎng)起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2.貞操觀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的貞操觀教育,不是要復辟封建社會提倡的那種壓抑女性的貞操觀,現代人早已從這種扭曲的貞操觀中解放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就可以任意妄為。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遵循社會主義的貞操觀。社會主義貞操觀一種積極健康、有利于人性發(fā)展的貞操觀,是對人的自尊心、羞恥心、道德感的尊重,符合人性發(fā)展的要求。需要強調的是,性的排他性決定了男女都應該做到性忠誠,做到自尊自愛,這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表現。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貞操觀方面的教育主要就是要求大學生能夠對自己現有的或未來的愛情和婚姻家庭負責,男女雙方都應該做到忠貞專一。引導大學生追求美好的道德人格,做到自尊、自愛、自重,保護自己的貞操。
3.異性交往方法教育
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要使大學生具有符合其性別特征的角色期待,自覺遵守社會的性道德規(guī)范和標準。比如,如何正當地結交和對待異性朋友,如何正確地選擇戀人并發(fā)展和保持高尚的愛情,怎樣正確地處理好婚前的性接觸,怎樣搞好婚后的夫妻關系等。從這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如何處理兩性之間的關系是性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問題。因此,異性交往方法教育是大學生性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這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際關系的建立,進而有利于其學業(yè)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要幫助大學生掌握與異性交往的方法,學會正確區(qū)分友情與愛情,以大方的舉止進行異性之間的交往,掌握好分寸,增進友情,真誠地對待愛情。
(三)營造良好的性道德教育環(huán)境
教育目標要在教育過程中實現,而教育過程又是在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中實現。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都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創(chuàng)建良好的性道德教育環(huán)境至關重要。
1.家庭環(huán)境
家庭在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中起基礎性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性道德教育方面同樣如此。家庭的性道德教育主要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等方式進行,其中父母起主導作用。對大學生而言,家庭在性道德教育方面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無論是異性交往還是擇友選偶,面對現實錯綜復雜,大學生們往往需要父母的關心和幫助。父母此時給予子女以建議和指導,有利于大學生及時擺脫困惑。此外,父母對有關事件的處理方式也會給子女以啟迪。不難發(fā)現,在平等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自己的婚姻往往也是幸福美滿的。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至關重要。
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其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應轉變觀念,擺脫傳統(tǒng)性價值觀對家長們思想的束縛,主動對子女進行性道德教育。在這一方面,中國家長應該多向西方的家長學習,學習他們能夠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子女交流成長中遇到的困惑,能夠以坦誠的態(tài)度解答子女對性的疑問,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學會在異性交往中保護自己。例如,對子女在戀愛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提醒,避免婚前性行為帶給子女的傷害。第二,家庭是子女性角色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以良好的德性為子女樹立榜樣。夫妻之間要親善和睦,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過于輕浮。父母雙方要忠貞專一,不能讓婚外戀影響家庭幸福和子女的健康成長。夫妻間的性生活也要做到回避子女。第三,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性道德教育。畢竟家長的力量是有限的,況且有的家長并沒有掌握對子女進行性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學校的性道德教育會對家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2.學校環(huán)境
學校在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中起主導性作用。學校這一環(huán)境的學習、教育優(yōu)勢是其他環(huán)境場所無法比擬的。學校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是性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必須加以強化和重視。
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學校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學校要培養(yǎng)性道德教育的專門師資隊伍。從事性道德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儲備,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的基礎;要有敬業(yè)精神,尊重和關愛學生;要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以身作則,榜樣示范。除此之外,性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定期培訓和學習,接受最前沿的性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瑞典的性道德教育主要采用啟發(fā)式和參與式的人性化方法,具體有講解、自學、小組討論、活動對話等方法,值得借鑒。第二,開設系統(tǒng)的性道德教育課程。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主要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大學生可以接受規(guī)范化、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性道德教育。第三,高校要不斷豐富和規(guī)范各種性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除了正規(guī)的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心理咨詢等也是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同伴教育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性道德教育的方式,可以通過同伴之間的健康的交往和學習來實現同伴之間的性道德教育。第四,校園文化氛圍作為一種隱性因素,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要通過舉辦各種有益于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活動,營造積極、健康、青春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精神風貌。
3.社會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在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中起潛在性作用。社會的影響會滲透到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來,影響大學生的性價值觀。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對社會環(huán)境的凈化,重視社會的教育作用。
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社會方面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強對網絡的規(guī)范、控制與管理。網絡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垃圾和不健康的性文化,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對網絡加強管理,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第二,廣大社會媒體要對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加強正面宣傳和教育。要充分發(fā)揮網絡、電視傳媒、廣播電臺、報紙雜志等社會媒體的宣傳和教育的作用,形成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進行輿論導向??梢酝ㄟ^一些典型的榜樣實例,強化正面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第三,凈化社會性道德環(huán)境,打擊賣淫嫖娼和色情文化,譴責婚戀關系中的不道德行為。賣淫嫖娼是性徹底金錢化和商品化的表現,而色情文化體現的是一種無感情的、麻木不仁的性,它們都能破壞性道德規(guī)范,引發(fā)社會問題,必須采取措施加以打擊?;閼訇P系中的不道德行為,會對大學生產生不利影響,必須加以譴責。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的環(huán)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去營造,三者需要協(xié)調一致,相互配合,這樣才會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使大學生性道德教育更加有效。
(四)大學生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修養(yǎng)
孟子認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說法,這充分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同樣,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需要大學生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實現性道德的自我教育。
1.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身涵養(yǎng)
大學生處在性生理成熟的時期,產生性的需求是正常的,但是考慮到性的社會性,則必須加以約束和控制。讀書是增強大學生自控能力和自身道德修養(yǎng)重要途徑。閱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從獲得知識和見聞,可以豐富業(yè)余生活,久而久之,自身的涵養(yǎng)也會不斷提高。因此,大學生應充分利用時間,多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讀書是大學生獲得性知識的來源之一,在圖書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要選擇有權威性的圖書,幫助自身形成科學的性知識,形成健康的性觀念。
2.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業(yè)余生活,提高精神追求
大學生要通過道德的意志力對自身的性需要加以控制??梢酝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興趣點,不斷提高精神追求。高校有很多專門為大學生量身定做的社團組織,二級學院和學校的學生會也經常舉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大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有選擇地參加。在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我控制力。大學生若具備較強的道德意志力能力,就能夠有效控制自身的性沖動,能夠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性誘惑面前不忘初衷,確立遠大的志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吳階平.性醫(yī)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4.
[2]網易教育頻道綜合.性開放致大學生墮胎增多,責任在哪?[EB/OL].http://edu.163.com/12/1022/14/ 8EE5GGHL00294IJF.html,2012-10-22.
[3]劉華錦,葉正茂.大學生性教育狀況的他調查與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5).
[4]王挺.當代我國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5]章毛平.大學生性社會學[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6][蘇]馬卡連柯.父母必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責任編輯:曹木易)
作者簡介:王敏(1991-)女,山東濰坊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05
[中圖分類號]G647.9;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416(2016)01—0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