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昌
理想的語文課堂究竟是什么樣的?課堂上應該有瑯瑯的讀書聲,有真誠的交流聲,有思想的碰撞聲,也應有歡聲笑語,一堂語文課,只有師生共同完成,學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獲。
可是,反觀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熱鬧有余,學生能力提升不足。大部分課堂圍繞著一個“讀”來實施,讀完后再拋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然后小組合作交流,表面上課堂書聲瑯瑯,師生互動熱烈,難道這就是好課堂?語文課堂不是反對朗讀,恰恰要重視朗讀,怎樣從讀中讓學生感悟作品的情感,怎樣在讀中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這不是一個“讀”就能解決的。
好的語文課堂應師生共同完成,教師依據(jù)文本,結合學情,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教學的起點,一步步到達教學的終點,中間需要搭建幾個臺階才能到達。打個比方說,上課就像“爬樓梯”,一堂課就是教師帶領學生“爬樓梯”,從教學的起點到教學的終點,通過對學情的分析確立教學的起點,通過搭建臺階到達教學的終點,也就是本堂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臺階就像登樓的樓梯,樓梯要設計合理,不能太高,高了,學生爬不上去;也不能太低,低了,學生爬的過于容易,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搭建的樓梯還要穩(wěn)固,不至于踩到上面摔下來,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吃透文本,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結合學情,給學生搭建合適的臺階,這樣才能帶領學生“爬樓梯”,完成教學預設目標。
帶學生爬樓梯,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文章設計不同的樓梯,就像要建樓房一樣,樓梯要和整個樓房協(xié)調(diào)才會給人帶來美感,課堂教學也是一樣,每次教學都設計千篇一律的模式,學生就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因此教師一定要依據(jù)不同的文本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詩歌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常常借助讀讓學生體悟詩歌的情感,但有時一味的讀并不能體悟到詩歌的情感,還需要通過其他知識的補充學生才能感悟到詩歌的情感。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該詞抒發(fā)了作者不能收復故土的激憤之情和壯志未酬的苦悶,但這個情學生是很難從“讀” 中體會出來的,而這恰恰又是這首詞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情感,教學中需要給學生搭建兩個臺階,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詩歌的兩個難點就是這節(jié)課的兩個臺階,必須給學生講清楚,一個是恰到好處地介紹作者辛棄疾,另一個就是文本語言運用的技巧。第一個臺階是作者簡介,學生難以理解作品情感,可以適時推出作者情況簡介。辛棄疾出生的那一年,北宋剛好滅亡,他成長在金人統(tǒng)治區(qū),體味到了亡國的痛苦,后來跑到南方。他有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再者辛棄疾的祖父投降了金人,他早年也曾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是一個不能令統(tǒng)治者放心的人,想收復失地,可統(tǒng)治者偏不重用他。還有他的激憤之情是如何表現(xiàn)的,是這首詞的第二個臺階。他的激憤之情,主要借助用典的手法表現(xiàn)的,只要學生閱讀作者運用的五個典故,分析其中的含義,明白作者用典的匠心,就能準確理解這首詞的情感。鋪設了這兩個臺階,學生自然就可以體會到詩詞中流露的激憤之情了。如果不及時補充作者的身世和抓住用典的手法,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讀,是讀不出作者的激憤之情的。
散文不允許多元理解,重點體味散文精確的語言表達,分享作者感悟的獨特的人生經(jīng)驗,閱讀散文必須聯(lián)系作者,達到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統(tǒng)一。散文教學注重情景交融的語言分析,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依據(jù)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情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圍繞尋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和能表現(xiàn)作者寫作緣由的語句設計教學臺階,讓學生沿著這些臺階就能體悟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主要表現(xiàn)出作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孤獨、苦悶、徘徊的情感,需要圍繞尋找作者情感變化的寫景語句及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設計教學臺階,圍繞這個中心本文可以設計三個教學臺階,一是引領學生尋找作者情感變化的景物描寫語句,閱讀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體悟作者的情感,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薄半m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薄疤林械脑律⒉痪鶆?;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薄斑@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本拔锩鑼懸粫菏窍矏偟?,一會兒又是憂愁的,這些景物情感的變化恰恰表現(xiàn)了作者此時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以及淡淡的喜悅里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哀愁里的淡淡的喜悅。二是情感分析結束后及時補充作者寫作背景。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里情感會有如此變化?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這一年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是作者既想擺脫現(xiàn)實而又無法擺脫的一種情感寫照。三是注意細節(jié)描寫,文章開頭,結尾都談到了妻子,“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很久了”,這些描寫有什么用意?“妻”與“我”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為親近的人,卻不能成為精神世界的交流者與欣賞者,說明作者是何等的孤獨和苦悶。通過這三個臺階的設計,學生自然就可以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而理解全文的主旨。
小說教學是以塑造人物為主的文學體裁,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人物性格主要是通過情節(jié)來展現(xiàn)的,而情節(jié)當中最主要又是通過行動來展現(xiàn)的,通過分析作品人物的主要動作,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為了更好地把握《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性格,要讓學生理解《林黛玉進賈府》中主要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就要尋找這幾個人在這一章節(jié)最主要的動作,通過動作特征來尋找人物性格不是更好嗎?這幾個人在這一章節(jié)中最多的動作就是“哭”和“笑”,能不能讓學生通過分析“哭”和“笑”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讓學生沿著“哭”和“笑”這兩個臺階來分析人物?因此分析文本時可以引導學生尋找這一課共寫了多少“哭”和“笑”,每個人的“哭”和“笑”是不是一樣的,每一次的“哭”和“笑”都有什么含義,從中你又能看出人物什么特點。這樣設計的臺階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掌握分析人物的一種方法。
帶學生“爬樓梯”,應堅持在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知識點中尋找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并圍繞這些重點和難點給學生搭建攀登的臺階,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能容易登上知識的制高點。新材料作文寫作,學生一般在兩個地方有難點,一是審題立意太淺,二是沒有恰當?shù)恼摀?jù)證明觀點,針對這種情況,需訓練學生在作文立意中要樹立人生意識,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修身治學,作文就是做人,每次作文都要讓學生思考這次作文與我們?nèi)松惺裁绰?lián)系,想解決我們思想上什么問題。怎樣才能將作文和人生聯(lián)系起來呢?課堂上通過生活當中熟悉的物品聯(lián)系人生,?比如眼鏡,很多同學都戴著,有了眼鏡,看東西清晰,沒有眼鏡看東西模糊,當然,戴眼鏡也不方便,尤其是運動鍛煉時,像打籃球,如果沒有眼鏡,又看不清籃板,這樣眼鏡就成了一種障礙,隔斷了自己同外界之間的目光。但實際上這種障礙調(diào)整了自己的視力——這就可以引出一個觀點:障礙的必需。有很多東西看起來是障礙,如紀律、約束、大街上的紅燈、護欄,生活中的道德觀念,擋住了你的自由,實際上是保護了你,使你不出危險。另外紙張、頭發(fā)、鞋和襪子等物品中也都能品出人生的哲理。為了解決學生作文當中的論據(jù)問題,語文課堂可以開展讀教材中的作者,讀教材中的人物,讀名著活動,在里面去尋找適合自己寫作的論據(jù),把這些事例當成自己寫作的論據(jù)。
帶學生“爬樓梯”,并不是簡簡單單地帶領學生閱讀文本,而是依據(jù)文本分類,文本不同,鋪設的臺階就不同,長期堅持,形成一種習慣,一接觸到文本,就要有意識地思考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是樓層,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樓層的臺階,課堂教學的重心就是給學生搭建攀登的樓梯,當然,文體不同,搭建的臺階也不同,詩歌閱讀重點是體會詩歌的情感,就要圍繞感悟來設計臺階,小說閱讀的重點是分析人物形象,當然就要圍繞分析人物來設計臺階,每節(jié)課都這樣堅持,就能找到合適的攀登臺階。
帶學生“爬樓梯”,強調(diào)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教師的帶領下獨立完成閱讀文本的任務,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教學在設計臺階時不要貪大求多,一節(jié)課設計臺階不宜過多,兩三個臺階即可。學生在上臺階時不能一味的依靠老師,既要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還要發(fā)揚同伴互助的精神,共同攀登。當然也不是每一次登臺階都要老師帶領,經(jīng)過老師的帶領、示范,最后要能夠獨立攀登樓梯,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墩Z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的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課堂是學生的吸取滋養(yǎng)的沃土,不是教師的表演陣地。以教材為依托,教師心中要謀劃這一節(jié)課讓學生學到什么,能力得到什么樣的提升,怎樣才能讓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為此要給學生搭建怎樣的臺階,心中常有這樣的想法,語文課一定是充滿活力的課堂。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市臨潼區(qū)華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