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壽健
公開課究竟為哪般
■吳壽健
所謂公開課,是指教師面向“特殊的學生”(一般不是自己班級的學生)和“特殊的聽眾”(評委、一定范圍內的聽課老師、教研人員等),圍繞既定的課題而開設的課。公開課形式表現(xiàn)為:研討課、匯報課、展示課、評比課等。日常授課時,老師面對的是熟悉的學生,內容多由自己確定,形式也比較自由、靈活。而公開課就不一樣了,課堂是開放的,要接受專家、聽課老師、教研人員的評判,甚至有的課還要比個優(yōu)劣高下。面對這樣的情況,授課者往往受到功利之心的驅使,便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課堂便具有“表演”的特點??v觀眼下很多公開課或多或少地變成個人作秀的舞臺,或是花哨多樣的媒體嵌入,或是教者個人才藝的表演,或是不著邊際的鏈接,或是脫離文本的解讀,等等?!皝y花漸欲迷人眼”,許多語文公開課堂搞得似乎有點不像語文了,形式越來越漂亮,內容卻越來越空洞,“語文味”漸行漸遠。我也曾有過幾次公開展示課堂的機會,于此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談一談對公開課的認識。
第一,只要上課,我們就要明確自己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評委和聽課老師。一堂課是師生間共同進行的一次情感交流和學習溝通的生命旅程。授課者不論事先對授課對象有多少了解,一定不能想當然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流程去一步一步向前走,而是要想方設法去了解學生的學情,從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這樣的教學才是合適而有效的。2007年12月12日,我應淮安區(qū)教育局教研室安排赴淮安區(qū)三堡中學參加區(qū)運西片初中語文教研活動,并開設一節(jié)公開示范課《馬說》。接到任務后,我設計了三個方案:第一方案是學生素養(yǎng)較高的上課方案,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點撥引導;第二方案是學生素養(yǎng)中高層次的上課方案,采用“導學”方式進行;第三方案是學生素養(yǎng)相對低一些的上課方案,教師示范,方法引路,學練結合。經(jīng)過簡短的接觸后,我發(fā)現(xiàn)所教的初二(3)班學生古文功底一般,綜合素養(yǎng)中等,于是我采用了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結合式,整個課堂以“讀”為主線,進行推進、深入。課堂板塊分為“讀清字音”“讀明節(jié)奏”“讀通意思”“讀出情感”,每一板塊設計成相應的語文活動,比如說“讀明節(jié)奏”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把文章的標點去掉后自己嘗試去讀,學生覺得非常有趣,也收到較好的效果。教研員黃慧老師評課時指出:“吳老師給我們上的是一堂樸實的家常課,能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相應的課堂內容,這是非常難得的。同時這節(jié)課時刻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讀’為線索帶動學生對文言的層層理解?!?/p>
第二,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老師的核心能力。公開課上,我們常??吹揭恍├蠋熋撾x文本、架空分析、隨意鏈接、歪曲解讀等現(xiàn)象?!渡⒉健繁唤庾x成“孝”的道德課,《背影》被解讀成有關“生死”的哲學課……這是課堂一味“求新”“求異”的誤區(qū)。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語文課,它的特質是不能變的,也就是具有語文性和語文味。同樣的課,我們如何才能上出獨特的風景,這離不開老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和獨到的切入視角?!扒螽悺钡那疤崾菍ξ谋窘庾x的合理性、正確性與深刻性。2015年3月10日,黃厚江老師在海安縣海陵中學執(zhí)教《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他讓學生將全詩只留兩句,怎么留,并說說理由。這樣的設計很獨到,學生眾說紛紜,理由不一。黃老師這個問題的設計一下子把學生帶進文本深處,激起了學生思維的風暴,精當而巧妙。2010年4月12日,我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學參加一場青年教師賽課活動,賽課文本是石英的《又見胡楊》。初讀文本,我覺得這是一篇游記散文;后來再讀,我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篇狀物抒懷散文;再讀,感覺更深,這還是一篇內涵豐富的文化散文。于是,最后我設計了課堂思路,引導學生從結尾讀起:“如果我有春季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機會,再看到這片胡楊林,相信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作為一種空靈、靜穆乃至脫俗的意境,這樣的胡楊林已在我腦海中定格,是無論別的什么風景都不能取代的!”由此激趣引出問題“胡楊是一類奇特的樹種”,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尋找依據(jù),概括特點,體會胡楊的外在形象美。接著師生圍繞“胡楊是一種精神象征”的話題展開豐富而有意義的討論和交流。最后師生在閱讀、理解、品析的基礎上,歸納出“胡楊是一個文化符號”。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把學生一步步帶進文本深處。這節(jié)課當年獲得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獲得淮安市一等獎第一名的佳績。
第三,古語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公開課就像這“三秋樹”“二月花”,要有取舍和突破,要有特點和亮色。日常教學中,我們倡導“一課一得”,其實公開課也應該是這樣的原則,不能面面俱到。2006年11月,全國校長培訓班在我校舉行,我開設“三環(huán)三案”展示課——郭楓的《空山鳥語》。我以“鳥語”為突破口設計課堂,讀“鳥語”、聽“鳥語”、悟“鳥語”、寫“鳥語”,讀品結合,讀寫相融,深得大家好評。2015年5月7日,我受淮安市教研室安排赴江蘇省清江中學參加古文“同課異構”活動,選取的文本是《與朱元思書》。接到任務后,我沒有急著去備課,而是進行一番外圍工作。我讀了相關駢文發(fā)展史資料以及經(jīng)典的駢文,如《與陳伯之書》《北山移文》《登大雷岸與妹書》《滕王閣序》等,又看了一些文言文授課錄相,如黃厚江老師上的《黔之驢》、2013年江蘇省語文優(yōu)課競賽一等獎《馬說》、淮安市教研員萬田老師上的《愚公移山》等。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想法。課堂上關于“猿啼”意象、結尾可否去掉、歸隱的意念等話題的討論激起了學生思維的風暴。在交流時,我這樣表達對公開課的認識:第一,我們一節(jié)課究竟解決了學生哪些不會不懂的問題;第二,你是否在課堂上對教學目標、教學創(chuàng)意等作了“教學化處理”;第三,你的課堂是否在某一方面給學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精彩。
公開課為哪般?它的意義究竟何在?這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公開課除了展示授課者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積淀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研討價值和示范意義。研討的價值在于為科研提供案例,帶動大家對這個話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而示范的意義則在于可模仿學習,可推廣運用,從而轉化為教學生產力。
我想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公開課,從容淡定應對,便能熬制出別具風味的課例,于己是一次成長和歷練,于人也是一次引領和啟發(fā)。
(作者為翔宇教育集團江蘇省淮安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