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讓哲學回歸生活”:論哲學前沿及其大眾化

      2016-04-11 08:39:53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大眾化哲學生活

      梁 靜

      ?

      ★哲學·政治★

      “讓哲學回歸生活”:論哲學前沿及其大眾化

      梁 靜

      哲學與現(xiàn)實密切相關,關注前沿是哲學的內在要求。對“前沿”內涵的理解應定位于“新”,“新”不僅體現(xiàn)了哲學在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及體例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體現(xiàn)了當前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前沿的不斷發(fā)展為哲學大眾化奠定了“物質基礎”。但關注前沿不是哲學的終結,哲學只有被大眾接受和運用才能彰顯其生命力。哲學前沿與哲學大眾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前沿需要大眾化推進,大眾化需要前沿支撐與引領。目前,我國還未真正實現(xiàn)哲學前沿的大眾化,不過,推行大眾化的條件已具備,人們應當拋棄舊有理念,讓哲學回歸生活,學哲學用哲學,逐漸構建起哲學文化,實現(xiàn)哲學前沿大眾化。

      哲學;哲學前沿;大眾化;途徑

      一、哲學與哲學前沿

      (一)正確認識哲學

      述及哲學前沿,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闡釋,然而要想準確把握哲學前沿的內涵就必須對哲學有正確的認識,正確認識了哲學也就回答了哲學前沿的應然性與必然性。那么,什么是哲學呢?有學者認為,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邏輯形式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1]所以,一直以來,由于哲學理論的抽象性,大部分人覺得哲學遠離社會生活,哲學高不可攀。因此,哲學也就成了“抽象”和“理論化”的代名詞。

      事實上,那是人們對哲學的誤解,人們在敬畏哲學的同時忽視了哲學的現(xiàn)實性。從哲學的起源看,哲學源自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它不僅是抽象的、理論的,而且是實踐的、應用的。無論從“內部”(哲學的體系和內容),還是“外部”(哲學的價值和作用)來講,哲學都是現(xiàn)實的。[1]馬克思認為哲學是時代的精華。這表明哲學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而社會現(xiàn)實為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哲學家的研究一方面離不開一定時代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豐富的生活素材才能為其思考提供 “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哲學也為人們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方法。因此,人們應該消除對哲學的誤解,揭開哲學“神秘”的面紗,在正確認識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后,消除心中隔閡,接受哲學,運用哲學。現(xiàn)實不是靜止的狀態(tài),而永遠處于變動之中,體現(xiàn)著時代的特色,哲學是現(xiàn)實的,也就必然要關注社會的發(fā)展,緊緊把握前沿的動態(tài)。

      (二)準確界定哲學前沿的內涵

      既然關注前沿是哲學內在的要求,那么我們就要研究哲學前沿到底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內容。哲學前沿不是憑空產生的概念,而源于現(xiàn)實。我國哲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自1978年以后,它逐步擺脫了僵化的教條,而立足于我國的實踐發(fā)展。然而,何為“前沿”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王中江教授曾說:“寬泛意義上的‘前沿’要求我們的研究能夠體現(xiàn)出至少一個方面的特點或者是新問題、新領域;或者是新范式、新方法;或者是新文獻、新證據(jù);或者是新探討、新觀點。”因此,對哲學前沿內涵的理解也應定位于“新”,“新”既體現(xiàn)了哲學自身在研究方法、思維方式、體例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體現(xiàn)了當前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是多層次的。目前,有關哲學前沿的問題至少有以下兩點:

      第一,從方法論上講,哲學前沿體現(xiàn)在哲學范式的轉變。哲學范式轉變是指方法論意義上的轉變,這個方法涉及哲學活動的多個層面。哲學前沿的不斷推進同時需要關注哲學研究本身在方法論上的發(fā)展,包括哲學觀念、哲學思維角度與方式及哲學社會功能轉變等方面。哲學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反思方法與批判進步的過程。

      第二,從實踐角度講,哲學前沿體現(xiàn)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社會發(fā)展中每一個方面新的變化都會拓展哲學研究的領域。例如,對信息化時代的探索為虛擬哲學的產生提供了資源;對社會發(fā)展的思考為“五位一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當然,哲學的前沿問題不僅僅局限于上述方面,本文認為,社會發(fā)展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應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的內容。

      總之,哲學作為時代的精華,必須以全球化為平臺,以時代性問題為中心,應對社會的最新發(fā)展,不斷走出原有的框架和視野,反思自身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隨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樹立關注前沿的哲學觀,以新的探索和研究精神為哲學的發(fā)展納入新的元素。

      二、 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問題

      哲學內在要求關注前沿,也就是讓哲學關注社會的發(fā)展,重視現(xiàn)實生活對哲學的作用,但關注前沿并不是終結,也不是哲學的最后目標,讓前沿問題大眾化才是哲學更應關心的話題。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學者們提出了“哲學大眾化”的口號。關于哲學大眾化,有學者認為哲學大眾化是指哲學被大多數(shù)人認知、運用的過程。這意味著要將哲學拉回現(xiàn)實生活,用通俗的方式被人們認可、接受、運用。根據(jù)哲學前沿的內涵,哲學大眾化應當包括哲學范式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前沿問題的大眾化。哲學本身是抽象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現(xiàn)實性兩種性質的統(tǒng)一,因此在大眾化過程中也要全部涉及,而不能有所偏頗。

      (一)推進哲學大眾化的必然性

      關于哲學大眾化的必然性,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張博穎在《關于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哲學大眾化的必然性是哲學目的的需要;是提升人們思維水平與素質的需要;是多元化時代哲學信仰的需要”。哲學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為“思辨”而思辨的教條,而是為實踐服務的,理論只有被人們掌握才能變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而人們對哲學的掌握離不開大眾化的推動,大眾化可以提高人們的思維水平與哲學素養(yǎng),提升人們在解決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應對信仰競爭與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應該成為文明成果的享有者。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應當為人民所用。學者尚慶飛認為哲學大眾化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哲學來“化”大眾,即用哲學思想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以大眾來“化”哲學,即用大眾的實踐經(jīng)驗來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哲學體系。哲學應當為大眾所用,發(fā)揮其改造世界的作用,并使自身理論得到發(fā)展。結合上述的觀點,本文認為,推進哲學大眾化的必然性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

      第一,實踐對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決定作用。事實證明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源于現(xiàn)實生活,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總結,而現(xiàn)實生活是變化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可以為哲學提供新的研究課題,有時甚至能推動整個哲學在思維方式、體系等方面做出變革,而且人們也不只是被動地使用哲學,在運用哲學中人們獲得的經(jīng)驗、形成的認識也為哲學的完善做出了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推動哲學的大眾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哲學,使用哲學,進而完善與發(fā)展哲學。

      第二,哲學應用于實踐才能展示其生命力。僅把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只完成了認識的一個階段,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返回實踐才能鞏固認識的成果,達到認識的目的,從而展示理論的生命力。哲學不是神秘不可高攀的理論,它是對實踐高度抽象的總結,將實踐上升為理論并不是終結,理論還應返回去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哲學提供的觀點與方法是否正確。哲學只有被證明是正確的才能保證其“權威”。因此,哲學要著重推進大眾化,將理論拉回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中發(fā)揮其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促使人們用批判的眼光反思生活,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樣才能展示哲學的魅力和生命力。

      (二)實現(xiàn)哲學大眾化的可能性

      目前,在我國實現(xiàn)哲學大眾化是具有可能性的,比如哲學本身具有的實踐性,我國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哲學大眾化的實踐,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條件都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基礎。

      第一,哲學本身具有的實踐性為大眾化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從一定程度上講,大眾化要求哲學在內容上、形式上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哲學人們才樂于接受、欣然應用,高深的理論只會把哲學架在空中,使其越來越被孤立。哲學本身具有實踐性才能實現(xiàn)其大眾化的目標。

      第二,國家相關制度及政策的制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法律與制度保障。憲法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國家各項事業(yè)的指導思想,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依據(jù)。有法律和制度的外在保證,就更增加了實現(xiàn)哲學大眾化的可能性。

      第三,我國掀起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豐富經(jīng)驗。[2]20世紀20年代,艾思奇等理論家掀起了哲學大眾化運動。艾思奇開創(chuàng)了哲學大眾化的先河,他在著作《大眾哲學》中用通俗鮮活的事例把枯燥的哲學變得生動起來,易于普通百姓接受,這個嘗試為今后理論工作者宣傳哲學提供了借鑒,也啟發(fā)他們發(fā)掘新的形式和方法推動哲學大眾化。

      第四,人們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的提高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智力保障。大眾化少不了人們的參與,隨著教育教學形式的拓展,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受教育,教育能夠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這種文化層次的提高和學習氛圍的形成使人們逐漸改變了原來對待哲學的態(tài)度,轉而重新認識哲學,了解哲學,這為哲學大眾化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

      (三)消除對哲學大眾化的誤解

      一直以來,一部分理論工作者不愿進行哲學大眾化的嘗試,原因之一是擔心哲學“庸俗化”。因為既然是大眾化必定要將哲學通俗化以便于人們接受,但通俗容易導致人們對哲學的誤解,造成哲學低水平發(fā)展。這個擔心不無道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fā)展的過程中確實出現(xiàn)過庸俗化、形式化的問題,但這種擔心也不完全正確。列寧說過,最高限度的哲學等于最高限度的大眾化,真正的通俗化絕不會導致庸俗化。[3]艾思奇也批評過“通俗會流于庸俗”的態(tài)度。事實上,會不會“庸俗化”關鍵看人們采取什么方式進行大眾化。哲學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顧名思義重在向人們提供方法上的支持,而不是對人們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作出具體的回答,哲學大眾化也從方法的層面告訴人們哲學的“觸角”有多長,哪些領域哲學可以提供指導,哪些領域不能死板地套用哲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人們如果把握了哲學大眾化的發(fā)展邏輯與規(guī)律,對理論有正確地理解,不故意歪曲、錯解,就不會產生庸俗化的危險。而且,人們也可以采取各種方式防止哲學發(fā)生庸俗化的問題。比如,大眾化過程中積極吸收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精華,去其糟粕;進行哲學演講和著述時不能只關注數(shù)量而忽視質量,哲學該有的學術含量和品位一定得保持。因此,只要人們方法得當,哲學大眾化就不會產生庸俗化的問題。

      (四)哲學大眾化與哲學前沿的關系

      哲學大眾化與哲學前沿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哲學前沿為大眾化提供了基礎,并引領大眾化的發(fā)展,大眾化反過來也推動前沿的進步。首先,哲學前沿的內涵豐富,包括了哲學方法、社會發(fā)展等眾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哲學范式的轉變帶來的新思路,信息化到來產生的虛擬哲學,都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性,是對現(xiàn)實的高度凝練,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素材貼近人們的生活容易引起大眾的興趣,培養(yǎng)人們學習、研究及運用的習慣,這為大眾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大眾化也是哲學前沿的內容,如何實現(xiàn)大眾化也是人們目前研究的課題,所以,前沿從方法與實踐層面引領著大眾化的實現(xiàn)。其次,人民是哲學前沿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大眾化的推行在整體上提高了人們的哲學素養(yǎng),使更多的人養(yǎng)成了懂哲學,用哲學的習慣,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新經(jīng)驗、新思路又推動哲學前沿進一步發(fā)展。總之,哲學前沿與哲學大眾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前沿需要大眾化推進,大眾化需要前沿支撐與引領。

      總之,當前推進哲學大眾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哲學只有被大眾接受并運用才能彰顯其生命力,人們應轉變思維觀念,積極為實現(xiàn)哲學大眾化作出努力。

      三、哲學前沿大眾化的途徑

      (一)讓哲學回歸生活

      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然而,哲學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玄學”,廣大勞動群眾由于受教育較少,對哲學望而生畏;而哲學家研究哲學亦理論性強,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社會生活。因此,要使大眾能夠接受哲學,就需要重新給哲學進行定位,使其走出書齋,從形而上學的研究走向考察人們實際生活的研究,努力使哲學符合讀者的需要,這樣才能使哲學獲得活力。

      一般來講,哲學可以分為兩個“向度”,一個是理論性,一個是實踐性。既然要實現(xiàn)哲學前沿大眾化,就要求我們將視野放在哲學的實踐性上,使哲學回歸生活。但是,目前人們仍舊談哲學“色變”,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哲學是“夢幻”,而遠遠沒有成為需要,哲學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哲學前沿大眾化也沒有實現(xiàn)。所以,廣大理論工作者應該做出更多努力,無論是演講還是著述,使哲學首先在內容上和形式上接近人們的生活,讓人們樂于接受哲學的指導。艾思奇認為哲學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理論工作者不能按原有的研究方式注重對哲學理論上研究而不注意把哲學的思想拉回現(xiàn)實生活,而要把哲學真正“交給”群眾。大眾化首先需要理論工作者轉變思維方式,將哲學“化繁為簡”,用盡可能簡單的方式向大眾傳播哲學,簡單才能拉近哲學與生活的距離。不過,要意識到大眾化與人們的認識有關,“化繁為簡”也應該分層次進行,畢竟大眾是個龐大的群體,人們原有的知識水平與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那么,理論工作者就要對不同的大眾劃分出粗略的層次,為不同層次的大眾提供不同程度的通俗化內容。

      當然,讓哲學回歸生活的方法是多元化的,除了理論工作者的努力,還有其他方式可以使哲學更接近生活。哲學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應用哲學得到發(fā)展。應用哲學的發(fā)展一方面帶來哲學自身理論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哲學對社會的功用。所以,發(fā)展應用哲學,使哲學在各個領域有系統(tǒng)、專業(yè)的理論指導,將哲學大眾化這個寬泛的內容“下發(fā)”到具體的生活領域去指導實踐,可以使大眾化進程更順利的進行??傊覀兛梢赃\用不同的方法使哲學回歸生活,為哲學前沿大眾化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

      (二)學哲學用哲學

      廣大群眾只有將哲學自覺應用于生活,將哲學作為做事的指導思想,才能發(fā)揮哲學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要想實現(xiàn)哲學前沿大眾化的目標,就必須使人們真正認識到哲學的現(xiàn)實力量,激發(fā)他們學哲學、用哲學的熱情。學哲學學的是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這是用哲學的前提;用哲學是指將哲學抽象化為具體的過程,只有“用”才能實現(xiàn)哲學前沿大眾化。

      首先,學哲學要求人們拋棄“哲學無用”的錯誤觀念,樹立“生活需要哲學”的正確理念。

      第一,拋棄“哲學無用”的觀念。由于價值觀多元化形成,“哲學無用”的思想侵蝕著人們的思想,逐漸形成了一種大眾不懂哲學、學生不學哲學、理論工作者不關心哲學的傾向。人們遠離哲學不僅是因為哲學的抽象和枯燥性,更為重要的是沒有認識到哲學的作用與價值,而錯誤地認為哲學只是一個人有空閑并有高深知識時才從事的工作。[4]這種錯誤認識的直接影響是哲學越來越受到冷落,更少的人明白哲學原理和方法,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其實,反觀生活,哲學無處不在,它在科技、經(jīng)濟、軍事、管理、教育、藝術等領域都對人們的生活有影響。有時候,人們意識不到哲學的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哲學沒有在生活中起作用,即使沒有系統(tǒng)學過哲學的人也會下意識采用哲學的某些方法,只是他們可能無法準切地指出使用了哲學的何種原理。所以,必須引導人們拋棄“哲學無用”的觀念,最大限度樹立對哲學作用的科學認識。

      第二,樹立“生活需要哲學”的理念。哲學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哲學。哲學為人們的行為指明了方向,告訴人們哪些路行不通而必須另找出路,并引導人們走出誤區(qū),走出人類的困惑。馬克思曾說過:“理論一經(jīng)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充分反映了被人們理解和掌握的哲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力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哲學是知識的皇冠,而知識是生命的皇冠。生命若無哲學,便不足以達到它的最高目的。這個論述也表明了哲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傊?,生活需要哲學,只有在哲學的指引下人們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其次,學習哲學后,用哲學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將哲學內化為解決問題的習慣,在處理問題時可以自覺接受哲學的指導,而不是將哲學當教條,用的時候刻意思考。學哲學只是重要前提,用哲學才是實現(xiàn)哲學前沿大眾化的關鍵,只有絕大多數(shù)人愿意在生活中重視哲學的力量,運用哲學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哲學前沿大眾化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

      (三)構建哲學文化

      馬克斯·韋伯有過這樣的論述:“在任何一項事業(yè)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力量與該項事業(yè)的社會文化情景有密切的淵源?!盵5]這種精神力量通過對人們態(tài)度和情感的作用,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哲學前沿大眾化作為哲學追求的目標,其實現(xiàn)除了需要讓哲學回歸生活、引導人們學哲學用哲學之外,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觀念和文化環(huán)境,即“精神力量”的支持。所謂哲學文化是指一定條件下人們對哲學的心理體驗、價值評價等方面的內容,由哲學心理、哲學思想和哲學意識三個層次構成。哲學心理是最低層次的要求,是人們對哲學現(xiàn)象的感性的認識;哲學思想是人們對哲學系統(tǒng)、理性的認識;哲學意識是哲學文化的最高層次,指人們對哲學的高度認同,并能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這三個層次是由表及里的遞進關系。構建哲學文化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哲學素養(yǎng),強化大眾對哲學的認同,減少人們在實踐中的盲目性,為哲學前沿大眾化的推行有重要作用。目前,對哲學文化的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人們對哲學的偏見也沒有完全消失,這就需要通過不同途徑的宣傳向大眾灌輸哲學理念,并探索進行哲學文化的制度建設。當然,推進哲學前沿大眾化的途徑不局限于上面的論述,而應當是多元的,人們可以在實踐中反思、總結、開拓新的路徑,培養(yǎng)人們用哲學思考的習慣,以推動哲學大眾化的發(fā)展。

      [1]梁樹發(f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p2、p6

      [2]趙愛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問題的思考[J]. 觀察與思考,2008年第7期

      [3]郭建寧.從《大眾哲學》談哲學的大眾化[J]. 學習時報,2008年5月26日第3版

      [4][美]J.P.蒂洛.哲學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p3

      [5]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3

      [責任編輯:陳光軍]

      "Let Philosophy Return to Life":On the Frontier of Philosophy and Its Popularization

      LIANG Jing

      Philosophy and reality are very close. The forefront of the philosophy is its inherent requirements. The connotation of "frontier" should be defined in a "new" way, which can not only embody innovation of the philosophy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 thinking mode and style, but also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real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of philosophy can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philosophy. But the frontier is not the end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is accepted and applied by the public to show its vitality. The frontier of philosophy and its popularization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promoted. At present, although the frontier of philosophy in China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popularized, there are som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popularization of philosophy. However, people should abandon the old idea, let philosophy return to life, learn philosophy with philosophy, gradually construct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philosophy frontier.

      philosophy; front of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the way

      梁 靜,重慶交通職業(yè)學院講師,法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重慶,郵編:402247)

      B152

      A

      1674-8824(2016)05-0061-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刑事習慣、刑事政策與藏區(qū)刑法適用互動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YJC820022;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藏區(qū)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甘孜藏區(qū)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SB0268。)

      猜你喜歡
      大眾化哲學生活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漫生活?閱快樂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吉隆县| 崇文区| 新竹县| 卢湾区| 江源县| 新竹县| 松江区| 郯城县| 滦平县| 罗江县| 清镇市| 玉林市| 临朐县| 贞丰县| 赤峰市| 祁连县| 乐都县| 尼木县| 遂宁市| 青冈县| 揭阳市| 永丰县| 贵阳市| 翁源县| 扎鲁特旗| 陕西省| 道真| 瑞丽市| 宜兰市| 双牌县| 基隆市| 中卫市| 英德市| 灵丘县| 德江县| 湘潭县| 资溪县| 屏南县| 云和县| 濮阳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