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制將引爆長期牛市
(管清友,民生證券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最樂觀的情況,估計在2016年年底可能會有所謂降幅趨緩,階段性見底的可能性出現。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現在已經形成了“流動性堰塞湖”。而這個“流動性堰塞湖”至少要有一個可承載、可吸納的重要領域或者重要池子。
從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來說,中國有潛力可以制造一個疏解流動性堰塞湖的資產池——堅定地推動注冊制的改革,給龐大的流動性一個出口。
給哭鬧的小孩吃鴉片有百害無一利
(劉曉丹,華泰聯合證券總裁)
牛市高價發(fā)行、熊市發(fā)行窗口易關閉本身的確是成熟資本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理應是市場自然選擇的“果”,而我們卻一直把它當做了“因”,試圖用行政手段來開關閥門,以致暫停IPO成了救市必吃的補藥。
如果說節(jié)奏管控有時是對現實的妥協,那價格管控則是最致命的倒退。以扭曲價格的方式讓利給二級市場的場內投資者,好比“給哭鬧的小孩吃鴉片”,有百害而無一利,并且讓市場所有參與主體,失去了價值判斷的意愿和能力。本質上看,對投資者也是更大的傷害。
在我們這個不成熟的市場,監(jiān)管被輿論綁架,經常的現象就是為防止長草,索性連禾苗都一起除掉。
注冊制實質上有三個層面的問題,誰來審,審什么,發(fā)行價格和節(jié)奏是否市場化。前兩者依賴《證券法》的修改,而這僅僅標志著注冊制的開啟而已;市場所關心的發(fā)行條件修改,如是否要求盈利等,并不是這輪注冊制改革的難點。發(fā)行節(jié)奏和價格能否市場化并非由修法來決定,卻恰恰是注冊制改革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點。
注冊制實施后,若繼續(xù)管控發(fā)行價格、調整供給節(jié)奏,試圖找到平衡點后,再放開管制。等于再次重復使用行政調控的閥門,與二級市場漲跌博弈。但過去20年改革的實踐已經證明,這個平衡點是找不到的,結果大概率會重蹈覆轍。
藍籌不會迎來春天
(李迅雷,海通證券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
大家一直在爭議風格是否會切換。因為注冊制推出后,未來股票供給會大幅增加,殼資源的股票就不值錢了,垃圾股也多了,股票從供不應求到供過于求。于是,真正有價值的低估值藍籌股將受到追捧。這就是認為風格要切換的邏輯。
不過我認為,第一,從25年的市場發(fā)展歷程看,有很多觸發(fā)修正估值扭曲的契機,即是風格轉換的誘發(fā)因素,事后檢驗,都沒有成為藍籌股走強、小股票走弱的拐點;第二,中國經濟在轉型,重化工業(yè)化過程已經步入后期,大盤藍籌股多屬國有企業(yè),不僅行業(yè)多為周期性行業(yè),處在衰退階段,而且公司治理方面也存在缺陷;第三,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是緩慢長期的過程,如中國股市約85%的交易量是由散戶創(chuàng)造的。
所以,藍籌估計不會因為這個冬天過去就會迎來春天。同樣,市場的風格也不會因為注冊制的推出而發(fā)生改變。但是過去一年,創(chuàng)業(yè)板的漲幅已經達到90%,這像是股災嗎?顯然是大牛市的景象。中國的資本市場才剛剛開始不久,路正長,不能輕言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