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泓
歷秦亡、楚漢戰(zhàn)爭,劉邦打敗項羽,大漢立國,起初高祖分封子弟為諸侯王,其間還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見《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和《漢書·諸侯王表》,前者有曰:“訖于孝文,異姓盡矣?!边@說明異姓諸侯王與漢劉政權(quán)的蜜月期非常短暫,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后者則云:“故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睆拇艘部梢?,由于人性貪婪,在政治格局中,得勢一方贏者通吃,絕對不容他者分享,即使當年同宗共祖,有骨肉兄弟之情分,一旦巨利當前,見利忘義,反目成仇,亦勢所必然。
一、 高祖分封所潛藏的制度性隱患
勞榦撰《關(guān)于“關(guān)東”及“關(guān)西”的討論》指出漢代四百年中:“一般人的印象,是以殽函為關(guān)東與關(guān)西之界的……戰(zhàn)國秦漢時代所謂‘關(guān)東和‘關(guān)西,在政治方面的意義,實在超過了文化上的意義及民族上的意義?!保▌跇o《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1頁)當年漢高祖分封之初,身為楚人,他似有重東方而輕西方之意識,他最看重之親屬被封于關(guān)東做諸侯王,譬如《漢書·高帝紀》記述:“(八年)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皆從。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朝未央宮,置酒前殿……十年冬十月,淮南王、燕王、荊王、梁王、楚王、齊王、長沙王來朝。”此數(shù)王當屬漢高祖心目中最親信的藩王。由于文帝母親薄太后不受高祖寵愛,幾乎被遺忘,故而薄太后所生之子被封為代王,顯然其地位不及上述數(shù)王。然而,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代王繼位,貴為天子,其內(nèi)心反彈可以想見。若在長安遠眺關(guān)東之地,而朝廷政治影響力輻射不到那里,豈能算奄有天下!殊不知文帝母親薄太后是吳人,母子內(nèi)心極有可能蘊藏著強烈的東方情結(jié),他們絕不會忘懷關(guān)東諸侯肥沃的土地。
賈誼在學術(shù)淵源上,堪稱李斯的再傳弟子,他繼承法家透徹分析人性的思維特點,因而,在文帝時代,他關(guān)于分封制度和人性之間的結(jié)構(gòu)性矛盾,在其《新書》中,作過預言性的闡釋,其《新書·壹通》曰:“所為建武關(guān)、函谷、臨晉關(guān)者,大抵為備山東諸侯也。天下之制在陛下,今大諸侯多其力,因建關(guān)而備之,若秦時之備六國也?!贝搜灶H有深意,關(guān)塞之為用,秦時為防備山東諸侯,如今,文帝是天子,東方具有實力的諸侯藩國也可以借助關(guān)塞,抗拒朝廷,他們在將來會挑釁天子的權(quán)威,若假以時日,天下會重新回復到秦與六國之舊態(tài)勢;《新書·大都》又曰:“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萃踔?,親兄之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敝T侯藩國勢必在血緣上與朝廷“今上”越來越疏遠,甚至形如陌路之人。故此,朝廷豈會容忍藩國存在!朝廷與藩國的關(guān)系只會日益對立,削與不削僅僅是時機問題。在另一端,藩國也深知前途渺茫,所以《新書·藩彊》曰:“以前觀之,其國最大者反最先……”此乃朝廷逼之在先,而藩國反之在后,兩者之間,削與反削,一觸即發(fā),無可避免;《漢書·賈誼傳》記載賈誼在文帝朝上疏陳政事,他談及:“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朝廷已視齊、趙、楚為心腹之患,觀文、景政治發(fā)展之趨勢,果然不出賈生之所料。(《漢書·賈誼傳》云:“后十年,文帝崩,景帝立,三年而吳、楚、趙與四齊王合從舉兵,西鄉(xiāng)京師,梁王捍之,卒破七國?!保?/p>
朝廷削藩的次序,透露出親疏有別的時間差,譬如,首先清除異姓諸侯王以及部分高祖功臣,其次則選擇同姓諸侯王之血緣關(guān)系較疏遠者,以至最終解決藩國之困擾。而叛亂為何發(fā)生于七國?這是有原因的,吳、楚是漢高祖分封兄弟建立之藩國,而作為代王(漢文帝)之子的景帝,血緣與之已較疏遠,而且,血緣作為鞏固政治的紐帶作用已經(jīng)蕩然無存,而吳王卻依然占有廣袤富庶的土地;而當年呂氏覆滅,在大臣擁立新主時,齊王、代王(孝文帝)曾經(jīng)是競爭的兩方,最后代王勝出,成為文帝,故而,兩者間隱藏著歷史的積怨,此大概是削藩伊始,七國就淪為祭刀之首選的原因。
現(xiàn)分別加以分析,印證其中的必然性邏輯?!妒酚洝せ茨虾馍綕蓖鮽鳌芬鑫楸粍裰G淮南王的話曰:“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復不朝,王四郡之眾,地方數(shù)千里,內(nèi)鑄消銅以為錢,東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shù)十兩車,國富民眾。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竇氏不與?!贝艘粍t體現(xiàn)吳王富可敵國,令人垂涎,《莊子·人間世》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眳菄匀唤?jīng)濟條件優(yōu)越,朝廷勢必不肯放過這塊膏腴之地;二則也反映為了生存,吳王曾采取賄賂朝廷要人的公關(guān)手段,《史記·袁盎列傳》述及:“吳楚反,聞,晁錯謂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睆囊粋€側(cè)面可知,吳王也籠絡朝廷一些人物,為己游說緩頰。
然而,削藩是文、景帝父子的既定方針,此從賈誼、晁錯之進言,略可窺見其端倪。朝廷磨刀霍霍,令此輩一葉知秋,感覺來日無多,已陷于惶惶不可終日矣。
至景帝時期,在諸侯間,此種不安全感顯得更加嚴重,若文帝朝之賈生勸諫削藩尚屬政治主張,文帝瞻前顧后,逡巡不前,然則到景帝朝,晁錯積極謀劃,景帝利劍出鞘,則從紙上談兵日益變?yōu)楝F(xiàn)實行動,令某些藩國聞到了血腥的氣味。景帝削藩,策略高明,采取漸進方式,一則可以逐漸削減藩國之大者的地盤,既可以瓦解其抵御能力,又能挑逗其怒火,藩國若失去理智,鋌而走險,朝廷則盡可師出有名,一舉殲滅;另則非如此行事,則不能消弭天下輿論之非議,此令景帝起初亦不敢畢其功于一役。
然而,形勢發(fā)展之迅速,卻出乎景帝之意料。在吳王一端,景帝與吳王本有心結(jié),在文帝朝,吳王的太子來朝廷覲見,偶然間,竟與皇太子發(fā)生爭執(zhí),皇太子強橫,竟打死了吳太子,此皇太子就是孝景帝,此殺子之仇造成吳王內(nèi)心之痛,自不待言,這或許成為吳王日后帶頭謀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朝廷一端,吳王鑄銅為錢,煮海為鹽,《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吳國無賦,利于博取人心,《管子·輕重》引管子談輕重曰:“故為國不能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則國不可成?!苯柚}鐵及商業(yè)貿(mào)易,吳國盡可以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吳王如此經(jīng)營國中之國,更令朝廷不能釋懷;鹽鐵幾乎是當時簡單社會生產(chǎn)之犖犖大端,《管子·地數(shù)》曰:“惡食無鹽則腫。”《管子·輕重》又曰:“國無鹽則腫。”海鹽含碘,當時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無鹽則腫”,此危及人之生命,所以吳國、齊國等關(guān)東諸侯所產(chǎn)之鹽,屬于戰(zhàn)略物資,乃國本之所系。觀《鹽鐵論》,爭議鹽鐵,茲事體大,朝廷設鹽官、鐵官,可知私自鑄錢和擅魚鹽之利,朝廷不忍坐視不問,文景之世,吳國已經(jīng)導致朝廷側(cè)目,所以吳王厄運難逃。endprint
《史記·吳王濞列傳》云:“及孝景帝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馀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晁錯所謂“三庶孽”之封地,幾乎占據(jù)了關(guān)東疆域之精華,如果他們不受干預,則足以與關(guān)西朝廷分庭抗禮。文帝雖也屬于“庶孽”,然已經(jīng)凌駕于諸侯之上了,而晁錯所言其實說中了景帝之內(nèi)心思想,更激發(fā)他重整朝廷與“三庶孽”關(guān)系之決心。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專章論述《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透過《漢書·諸侯王表》之序,他指出:“在上面的概略敘述中,不難了解,文帝景帝,是消滅前帝所封之封土以為己子之封土;既可以弱較疏者之權(quán),又可以張自己之勢?!保ㄐ鞆陀^《兩漢思想史》,學生書局1993年版,第171頁)這完全符合文、景帝削藩之心理。
《史記·吳王濞列傳》承上接著敘述:“三年冬,楚王來朝,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罰削東??ぁR蛳鲄侵フ驴?、會稽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間郡。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削其六縣。”晁錯的意思,解決藩國問題,一言以蔽之,長痛不如短痛也。
對于景帝、晁錯削藩謀略,吳王中大夫應高以吳地俚語“舐糠及米”來形容,堪謂一針見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吳王濞列傳》云:“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fā)謀,欲舉事。”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此時不反,日后更無機會了。
關(guān)于楚王戊也參與謀反,其緣起則與吳王大致相似,上述所謂“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純屬莫須有之罪。薄太后是文帝之母,而劉戊則是高祖弟楚元王劉交之孫,他繼承楚王王位,視馀蔭為應得。按《史記·外戚世家》記載:“薄太后后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薄太后雖然是今上的祖母,然而,劉戊與薄太后親情關(guān)系十分疏遠,所謂“為薄太后服”,僅僅是以表哀悼的形式,值此期間,在自己藩國,楚王與女性發(fā)生性行為,此屬宮闈之內(nèi)、衽席之上,卻無端遭到舉報,定為罪狀,以至于受削地之懲罰。
《史記·楚元王世家》云:“王戊立二十年,冬,坐為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郡。春,戊與吳王合謀反?!?/p>
《漢書·楚元王傳》云:“王戊稍淫暴,二十年,為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薛郡,乃與吳通謀……”
可見這種強加之罪,是可忍,孰不可忍,楚王咽不下這口氣。于是,《漢書·楚元王傳》云:“二十一年春,景帝之三年也,削書到,遂應吳王反。”
至于七國之反中的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按《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記載,是齊悼惠王之子。而呂后身后,當時的齊王,也就是齊悼惠王之子劉襄繼承齊王王位,他曾經(jīng)與其舅父駟鈞一起,蠢蠢欲動,想謀取漢劉之大位,卻由于暴露強勢的一面,眾大臣最后選擇代王,也就是漢文帝。所以,文帝分封齊悼惠王之子為四齊王,蓋屬權(quán)宜之計,他們被定位為朝廷的異己勢力,遭到鏟除,絕對是早晚問題(清全祖望《題漢書城陽景王傳后》曰:“城陽、濟北兩王并預誅諸呂之謀,而論功則城陽更大。文帝以其初將立齊王而絀之,亦已隘矣,遂使?jié)弊湟允毞?,而城陽獨不有怨望之跡,賢哉!”《鮚埼亭集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0頁)。
而關(guān)于趙王遂其人,即使語焉不詳,然而《漢書·高五王傳》記載孝文即位之初,就曰:“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遂弟辟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皆可王?!贝怂^有功,指在呂后亂政后期,此輩挺身而出,捍衛(wèi)劉氏,足見其性格強悍且胸有主見,同時也折射此輩對于皇位亦不無覬覦之心。至于造化弄人,代王有幸成為天子,此雖令他們始料未及,卻并不認同。故此,此輩當年之崢嶸,難免不在新主內(nèi)心留下陰影,文帝立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然而,在文帝朝,濟北王興居就乘機作亂。這便埋下文、景帝針對趙王等的隔膜、防范之心,非除之而后快。
(作者單位: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