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會蘭
( 廣西龍勝縣龍勝鎮(zhèn)小學,廣西龍勝 541799)
寄宿制學校教育,是龍勝教育的特色。寄宿制學校對于留守兒童是非常好的去處。孩子在家沒人管,寄宿在學校,家長心里就一塊石頭落了地,可以安心在外打工了。由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多,且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特殊,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及日常生活管理,就是很大的挑戰(zhàn)了。我是一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面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幾年班主任工作下來,我的心得體會是:我希望他們喜歡我,但是我必須首先喜歡他們!作為教師,喜歡自己的學生是學生喜歡自己的前提,喜歡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是農村寄宿制學校班主任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師愛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教育中特別重要。
原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曾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碧K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于愛兒童?!碧招兄壬舱f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庇纱丝梢姡處煹膼?,對學生是多么重要??!師愛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是教育成功的秘訣,是中小學教師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功和成功的基礎??梢哉f,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生的一切;沒有愛,教師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在我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學生的愛,更是尤為重要。他們分別由留守兒童、貧困兒童、少數(shù)民族兒童、單親家庭孩子、離異家庭孩子、獨生子女、寄宿學生等特殊群體組成。教師對他們深厚純樸真摯的愛,是培養(yǎng)他們健康成長的敲門磚與生命線。要教育好他們,愛是基礎,愛是本質,愛是師德的核心,愛是教師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班主任的實際工作中,如何讓師愛化作教育留守兒童學生的春風、化作教育留守兒童學生的雨露、化作教育留守兒童學生的甘泉,我的體會與觀點是:
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寄托,是學生的一種內心渴望。教師只要真誠真心地付出愛,不但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溫暖之情,而且還容易打動學生。一旦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可以增進師生友誼,產(chǎn)生情感共鳴,啟迪學生心靈,喚醒學生理智,就可以達到“親其師,信其師,樂其師”的境界,從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諦,讓心理健康教育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在我們的班級里,80%以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很自然的,無論是學習方面,還是其他方面,總有一些表現(xiàn)好和表現(xiàn)不好的孩子。在我的眼里,他們都是優(yōu)秀學生,都是好孩子,我應該“寵著”,同學互相之間應該敬著,在他們的周圍應該有贊許的目光和激勵的話語。然而,我們對表現(xiàn)好的不能老是寵,對表現(xiàn)不好的不能一味地批評,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分析,如果這些表現(xiàn)好的孩子在一味的表揚聲中泡著——未受到挫折教育(即不打心理健康“預防針”)的話,他們將來遇到困難時就承受不了了。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我會適當?shù)嘏u那些好孩子,使他們知道自己也有錯的時候,應該不斷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加完美。例如:我們班的學習委員,瑤族,留守兒童中的佼佼者,她的學習成績很優(yōu)秀,思想品德等表現(xiàn)也蠻不錯的??墒撬谡n外卻很不喜歡讀書,可能是父母長期不在家,家里也沒有什么可讓她讀的書,而且她還很膽小。因此我總是特別注意檢查她的課外閱讀,并經(jīng)常當眾叫她起來誦讀經(jīng)典古詩文,既培養(yǎng)她的閱讀習慣,又鍛煉她的膽量。后來我在評價她的時候,告訴她如果她能夠不斷地增加課外閱讀量,鼓足勇氣戰(zhàn)勝膽怯的毛病,就不僅能把語文的卷面成績提到新的高度,而且能使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更強。我用真誠的眼神看著她,用真誠的態(tài)度待她,她不僅喜歡上了課外閱讀,而且在一次演講比賽中,還獲得了年級比賽冠軍。對其他不同特點的學生,課下我經(jīng)常分別找他們談話,該表揚的表揚,該批評的批評,并告訴他們一定要揚長避短,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也要受得起批評,有錯就要虛心接受批評。而那些“表現(xiàn)不好”的孩子中,留守兒童學生則更為突出些,他們很可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些“病狀”了,對他們則盡量以鼓勵、引導為主,以正面教育為主,特別注意培養(yǎng)其自信心。在我?guī)У陌嗌希貏e好的留守兒童學生不少,而特別差的留守兒童學生幾乎是沒有的。因為我始終堅信:師愛,可以使好的留守兒童學生變得更好;師愛,可以使“很差”的留守兒童學生也充滿信心,不斷改進、不斷提高,越來越積極向上;師愛,可以使留守兒童學生的精神得到充實,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優(yōu)化,思想得到升華。我們教師只要用真誠的愛去對待留守兒童學生,就一定能打動留守兒童學生,教育好留守兒童學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就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和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愛聰明、陽光、健康、學習好的學生,更要愛反應遲鈍、調皮搗蛋、有不良行為習慣的留守兒童學生,必須杜絕偏愛優(yōu)生和歧視留守兒童差生?!爸捕恍迍t歪,教而不育則差,育而無方則罔?!蔽覀兩贁?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老師對留守兒童學生的愛要無私,更要公平!有些教師在班上威信差,留守兒童學生反感,其實他們不是不愛學生,而是愛的不怎么公平或者或多或少摻雜些私心雜念,結果班上學生“問題”層出不窮,教師自己也身心疲憊,對留守兒童學生教育來教育去,依然問題多多,效果很不理想。農村寄宿制留守兒童學生都是些孩子,而且是些“留守”的孩子,他們當中“差生”多些,“差”得很復雜、很特殊,也是正常的,因為他們常年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學生往往學困生多,有的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行為習慣也不好。對于這些留守兒童學生,特別是他們中的學困生,我們不能厭煩,因為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該是心理醫(yī)生。如果連我們都經(jīng)常批評他們,冷落他們,那他們的“病”就會“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們就沒有及時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條件了。每天對待這些留守孩子,我總是不厭其煩地用我的滿腔熱情去感化他們,用我的愛心去關愛他們,用我們教師的博大胸懷去呵護他們。不管留守孩子多么的調皮搗蛋,我都始終堅持沉住氣——絕不激動地一味批評、指責,對他們的“屢教不改”不能嫌棄,不能歧視,而是對他們很細小的優(yōu)點、微不足道的成績、點滴的進步,都善于用放大鏡去“放大”,并及時加以肯定、表揚和鼓勵,使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有信心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我對待留守兒童的“差生”總是全身心地關注他們,把班主任的心血主要傾注在他們身上,耐心細致地教育轉化他們,全心全意地為他們的進步服務,大聲地為他們的進步點贊!多留心、善于發(fā)掘和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愛之深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班上的留守兒童學生的“差生”也會閃光。如:我的班里有一個特別淘氣的留守孩子,他學習成績差得不能再差,自由散漫的行為習慣就像土匪,不是罵人就是打架,不是遲到就是早退,課堂上不搞小動作就睡大覺,同學們都討厭他、躲避他、疏遠他。對他的教育轉化,我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如:在課堂上,別人回答對很難的問題才能得到鼓勵,對于他,只要能把最簡單的問題基本答對了就可以得到熱烈的掌聲,甚至只要把手高高地舉起來,我都會給他以鼓勵及肯定的目光。就這樣,他的眼里有了喜悅,身旁有了朋友,心里有了自信。對于他的最難改的不良行為習慣——“土匪習氣”,我堅持課上矯正,課下和他聊天培養(yǎng),還特別注意培養(yǎng)他的特長,努力讓他自覺地揚長避短與“改邪歸正”。事實證明,“滴水穿石”是真的,經(jīng)過一年的“細水長流”,終于讓我看到了這個留守男孩新的精神面貌,同學們也慢慢地喜歡上他了。我認為:師愛是一種純潔的感情,它是教師內心自發(fā)的,不是什么利誘產(chǎn)品。我們愛農村留守學生如同愛自己的孩子,愛農村留守學生中的“差生”不僅如同愛其他優(yōu)生一樣,而且給予農村留守學生中的“差生”更多的關注,努力使農村留守學生中最“差”的學生也能有所成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體驗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快樂,讓他們開始對學習有興趣、對生活有信心、對未來有憧憬。只有我們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的教育成功了,我們才能成為新時代民族教育的成功人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實踐,使我明白: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特別需要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中的“差生”更需要愛!
美國學者戈爾曼說過:“不能識別他人的情緒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币虼耍處熢谏贁?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做個有心人,用“將心比心”的方法去“以愛換愛”,來實現(xiàn)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的教育目的。在教師辦公室常看到這樣一幕:學生要進門,得先向老師報告;而老師正忙著,學生只說了片言只語,老師就心不在焉或不耐煩地說:“這事也來問我?沒見我忙著!” 教師這樣簡單化地對待學生,毫不顧及學生的內心情感,更沒有想學生之所想了。學生去找老師本來就很膽怯,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卻碰了一鼻子灰,經(jīng)過這樣的“碰壁”之后就再也不敢“造次”了。這種教師,學生能滿意嗎?能受到學生的愛戴嗎?如果教師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一下的話,那么就會體驗到學生的無助。那種“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問難解”的“四風”是橫在師生之間的“四座大山”,是影響師生之間溝通的壁壘,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學生教育的大忌?,F(xiàn)在常說教育要人性化,教師就要以人情為重,以人情為本,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以人為本”的特殊工作,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顧及學生的感情和感受。只有這樣“將心比心”,才能引起師生雙方情感上的共鳴,才有利于師生雙方的有效溝通,才是與農村留守學生教育相向而行。我的班里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名來自農村留守的單親家庭學生,由于這個學生經(jīng)常目中無人,自由散漫,懶惰橫行,輕狂放肆,以往班上的老師都不讓他參加學校的所有集體活動。這道“防火墻”成為該生與老師、同學交往的鴻溝,從而他就以更多的犯錯來反抗老師,變本加厲地在班上添亂。在這種師生情感上的強烈對抗面前,老師的任何批評教育、幫助與勸導早已無濟于事,老師的苦口婆心也失去了作用。針對了解到的這個情況,我一“上任”就用“將心比心”的方式,用包容的心態(tài),平等待他,視他為自己的孩子來接近他、親近他。我第一次與他談話,就先給他倒了一杯熱茶,親切地撫摸著他的頭,用和藹的語氣、真誠的目光夸他長得“蠻帥的”。從這一談話的形式上的改變,特別是“以心換心”的態(tài)度,改變了“師道尊嚴”的架勢,拉近了我與他的距離,表明了我不是高高在上的,師生是平等的。就這樣,他很喜歡與我溝通,課下一有空就找我聊天。他慢慢地變了,惡習改了,心態(tài)陽光了,并能在班集體活動中起積極的作用,與老師不再對立,與同學的關系也好起來了,他非常努力地以自己的積極進步來回報老師。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教育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明顯的效果。我用“將心比心”的方式實現(xiàn)了與學生的“以愛換愛”互動,無形中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這使我體會到: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就必須體貼、體諒農村留守兒童學生,尊重、愛護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人格,關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身心健康,否則,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有效教育就是紙上談兵,就是空中樓閣,就是畫餅充饑。
總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學生的教育,其本質就是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關愛。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班主任教師只有用巨大的熱情去投入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才能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留守兒童學生,進而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充滿挑戰(zhàn)性又特別具有愛心的工作,我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素質的提升,才能有效進行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教育。我們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教師,既然熱愛著教師這個職業(yè),就要懷著一顆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健康和諧成長之心,無私奉獻自己對他們深深的愛,帶著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真摯的師愛,堅持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崗位上孜孜不倦地耕耘,讓農村留守兒童學生在我們崇高而偉大的師愛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這一信念不僅是促使我不斷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特點的內在動力,也是作為一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當時刻謹記、永不丟棄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 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03:13-29+188-189.
[2] 胡楓,李善同.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于5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 管理世界,2009,02:67-74.
[3]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