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汐
摘要:構建服務型政府是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既定的目標,是我國政府管理的內部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必然結果,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實現(xiàn)我國管理模式轉變的內在需求。深化改革開放必須構建服務型政府,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構建服務型政府。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 必然性 改革
一、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礎
(一)“服務型政府”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yōu)勢的內在要求?,F(xiàn)行政府管理存在設立“多元”,政府職能“重疊”,行政效率低,行政程序“復雜”,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站在歷史的高度,明確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服務型政府。通過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使政府全面正確的履行其職能。
(二)“服務型政府”最早的提出
早在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構想。當時這構想的提出,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之際,為適應這一新情況,政府必須自我調整。政府應該依法定位,建設“有限政府”,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正執(zhí)法、服務于民,要加強服務職能,還權于民、還權于社會、還權于企業(yè)。政務工作應該實行“陽光作業(yè)”,以避免政府權力“擴張”,不斷“延伸”,影響和制約經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這既是反腐敗的需要,也是民主決策的舉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管理職能必須改革到位,這就是要求建設與之配套的服務型政府。
(三)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
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是伴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而形成的創(chuàng)新性政治理論,其本質是強調政府主體具有的人民性,在“服務政府”的政治前提、核心理念、制度保障、政府作風等方面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論述,是中國當代“服務型政府”思想理論淵源和先導。其基本要求就是“為人民服務”,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服務型政府”的基礎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其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專政明確了政府服務的對象、目的和重點。毛澤東“服務政府”的物質保證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為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我黨更好管理社會,使政府發(fā)揮其職能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決定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性
(一)改革的成果與群眾的認可度有所下降
通過改革開放,總體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也出現(xiàn)了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甚至使人民群眾產生了要想致富,要靠政府“有人”“要有關系”,“公平與不公平”關鍵靠“公”的想法,這樣極大的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多表現(xiàn)在政府結構設置不合理,權限劃分不明確、服務意識不強,政府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個別政府公職人員,在認識上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該我“管的”我盡量“不找麻煩”,得不到“好處”的誰愿管就管。特別是在一些立項、審批項目上,層層設障,級級“把關”。政府的職能應明確權限、責任、程序、標準,要建立權力“有限”的政府,政府部門不能“包攬”所有事務,克服政府部門管理“單一”。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格格不入,阻礙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這充分說明了我們政府體制需要改革,政府的職能需要轉變,公職人員的服務意識需要加強。
(二)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與保護資源環(huán)境比例失調
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建立經濟特區(qū),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管理、先進理念,吸收了大量的外資,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對我國的資源、環(huán)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負效應”比較大,付出了不可忽視的“代價”,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源與環(huán)境是人類發(fā)展的基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fā)展模式因資源環(huán)境的不可再生性,而帶來災難性的危險,傳統(tǒng)的管理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不計資源環(huán)境代價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持續(xù)的,放棄發(fā)展經濟來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也不符合現(xiàn)實的需要。人口多、資源少是我國的現(xiàn)狀,這無可否認,但政府過多的依賴土地、自然資源作為發(fā)展的“平臺”,亂征地、強折遷,指令性建設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不顧人民群眾的感受,大搞“形象”工程、重“業(yè)績”項目,先批后立,先建后批。對國家的自然資源,有些政府的“靈活性”“隨意性”非常強,不考察、不評估,結果造成很大的損失。
解決這些問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把重發(fā)展、節(jié)資源、保環(huán)境與重民生、聽民意結合起來,政府必須科學制定資源規(guī)劃,改善以土地、煤為主的資源結構,大力發(fā)展可再生資源和清潔資源。政府必須要轉變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改變政府直接參與主導經濟發(fā)展的狀況,為經濟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服務。通過制度建設和市場手段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通過產業(yè)發(fā)展政策、財政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法規(guī)標準體系等的政策導向予以引導,合理配置資源的使用,注重對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宏觀調控,采取多種民間渠道,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減少經濟運作中的資源消耗和環(huán)境污染,變資源有限化為效益最大化,使環(huán)境保護常態(tài)化。
(三)政府行為與群眾訴求不協(xié)調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體制改革的快車道,大量的社會沖突與矛盾也日益顯示來,特別是一些“熱點”問題更加突出的表現(xiàn)出來。一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雖然我國經濟得了極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但還存在著大量問題,比如群眾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工資待遇低等問題,政府也正在努力解決,興建經濟適房、保障住房,出臺九年義務教育政策,提高工資待遇、增加養(yǎng)老保等,但與群眾的訴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沒有及時的把更多的弱勢群體、老百姓涵蓋進來;二是政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往往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不注重群眾的訴求與愿望,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使群眾對政府大失所望,背離了群眾,使群眾怨氣沖天,增大了群眾與政府的距離,嚴重損害著民眾與政府的關系。還有個別政府職員,大搞權錢交易。近兩年來,黨的紀委機關查處多名高級干部,無一例外的都敗在了權錢交易中。
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了,政府政務還不“陽光”,政府體制還不完善,個別官員奉行權力本位、利益本位。甚至把人民賦予給政府的權力當作“發(fā)家致富”的資本,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個別人“了私事”“送大禮”,買官送官。使得個別人少數(shù)人的利益得到了極大的“保障”,而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可能得到保障,增加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反感”情緒,抵毀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力。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要搞明白是誰服務、為誰工作,這就要求政府公務必須處在人民群眾監(jiān)督之下,政府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健全各種監(jiān)督機制,使權力始終在“陽光”中運行,合理分散權力,合理配置權力,該放的就下放。政府應與群眾建立一種互信互通的關系,順應民意,其任何行政決定均來源于群眾中。建立一種長效不變的交流、聽證、征詢、問卷、回訪機制,發(fā)揮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傳統(tǒng)。所以要使我黨立于不敗之地,使政府成為人民的政府,使每個政府職員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行者,使廣大老百姓成為政府服務的對象,進而享受政府應提供的最需要“產品”,使政府與人民永遠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必須建立服務型政府。
(四)政府職能交叉重疊,極大影響辦事效率
自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國對政府機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優(yōu)化。但由于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政府整體上仍面臨結構不合理,部門設置過多,特別是管理經濟和社會的部門設置過多,職能交叉現(xiàn)象大量存在,多頭管理。這樣無疑助長了本門利益高于一切、遇“棘手”之事相互推諉。遇有“有益”之事,一轟而上,爭先恐后,不分你我,遇“無益”之事,都玩“太極拳”。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事實證明,不轉變政府職能的所有的改革都是徒勞的,失敗的。政府對社會的管理應當從“全能性”向“有限性”轉變,該下放的就下放,該不管的就不要管。同時,要對政府各部門定責、定位、定標準、定期限,劃分各自的職權范圍及責任。這與建立一個為民服務、為民著想的政府,即建立服務型政府是一致的。服務型政府本質就是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還權力于人民,還權力于企業(yè)、社會,使宏觀上調控落到實處,由人民做主,由企業(yè)自己規(guī)劃。只有這樣才能節(jié)約人力、財力、物力,調動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使政府真正起到服務、引導作用,而且有時間、有精力為民、為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服務條件和環(huán)境,從而更好更快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成為社會矛盾的前沿
(一)政府管理模式遲滯
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雖然經過了一些體制、職能的改革,但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東西仍大量存在,指令性、強制性的管理行為仍然在政府職能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按笳薄靶∑髽I(yè)”的局面還存在,建立有活力的“大政府”,需要對政府職能進行整合。以行政審批制度為例,國務院從2000年以來通過6次改革,取消2497項審批項目,占國務院審批項目的68.2%,即使如此,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管得過多的問題仍然存在,越位、錯位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這充分說明政府的“話語權”過大,政府在某些方面充當裁判員,同時又當運動員,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高效運行。要實現(xiàn)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就得對政府職能進行轉變,就得對管理資源、配置資源重新進行分配,使其符合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這就需要對政府的職能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變“保姆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由“指令性”政府變“引導性”政府。所以構建服務型政府是我國由過去舊的模式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轉變的必然結果。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與社會組織存在“緊張”關系
1984年我國提出政企分開,1988年提出轉變政府職能,20多年過去了,但現(xiàn)在仍然存在好多問題。比如影響國計民生的審批、許可等行政行為,政府管得仍然比較寬,存在程序不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過大等現(xiàn)象,社會組織反映強烈,影響了社會組織參與改革開放的“參與率”。使社會組織不愿參與管理,從而極大影響了社會主義市經濟的健全和完善,持續(xù)快速的經濟發(fā)展受到阻礙,使人人參與改革的局面難以形成。雖然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存在發(fā)育不全、能力有限、制度不健全、職責不明確,政府職能的轉移和購買社會服務還不盡如人意,但是這些社會組織的作用不可忽視,它們能夠有效的連接政府、市場與社會,形成大市場、大管理的良好局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克服這些問題,必然要求政府職能盡快轉變,建立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是開放的政府,它的權力應著眼于有利經濟發(fā)展的大局,著眼于為民、為社會服務,是有限、責任政府。其本質要求是宏觀調控,還權力于民、于社會。政府只能作為一個連接經濟與社會、人民的橋梁;應定位為服務機構,使社會真正實現(xiàn)“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優(yōu)勢互補、深化合作;建立市場條件下政府與社會組織和諧發(fā)展,決定了我國必須建立服務型政府,最終形成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參與、人民享受成果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
[2]習近平同志在九屆全國人大代表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
[3]潘信林.毛澤東政府管理思想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11,(5).
[4]羅德剛.論服務型地方政府模式的結構要素[J].中國行政管理,2009,(9).
[5].潘信林.行政發(fā)展研究的概念、理論及發(fā)展建議[J].湖北社會科學,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