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寧
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隨著幼兒園課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成績面前也應看到,在幼兒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幼兒教師由于綜合素質偏低、教育熱情不高等原因,導致幼兒園教育并不盡如人意。從濟南女幼師毆打男孩到西安兩所幼兒園長期給兒童喂食處方藥病毒靈,幼兒園安全事故頻頻曝出。事后的高聲譴責改變不了對幼兒造成的身心傷害。與其事后懲罰涉事教師,要求園方和涉事教師承擔應有責任,不如防范于未然,培養(yǎng)幼師生的責任意識,將個人行為約束在社會道德意識的框架中。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文化大國,其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經驗。當代幼教如何從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啟發(fā),切實提高幼師生道德素質,特別是責任意識,確保畢業(yè)生質量,正是本文旨在探討的核心問題。
一、幼師生責任意識的內涵界定及問題的提出
責任意識,是個體對自身責任的自覺認知,是個性心理的重要品質。這種認知會自然推動個體主動履行責任,并對是否完成應盡責任作出道德判斷,如果完成了就會感到滿足、快樂,反之就會感到愧疚、自責。本文探討的幼師生責任意識是指幼師生對幼教職業(yè)所承擔責任的正確認知和心理認同,它區(qū)別于法律責任,更多的是道德層面上的責任,是道德感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教師對幼兒的愛心、耐心和對幼教事業(yè)的忠誠。
筆者隨機對合肥幼專學前教育專業(yè)700多名學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喜歡幼教工作的為40.66%,打算畢業(yè)后從事幼教工作的為56.32%。不少學生擇校動機不明確,有55.39%的學生對未來從事職業(yè)感到迷茫,打算走一步看一步。而據實際統(tǒng)計,近五年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從事幼教對口工作的比例高達90%以上。這其中不可避免的會有部分學生是迫于家長壓力而從事幼教,或是將幼師職業(yè)當作剛剛進入社會的一塊“跳板”,等待機會“跳槽”。持有這些心態(tài)的幼師生進入幼教崗位后,往往缺乏責任意識,對工作有敷衍情緒,不能堅守職業(yè)本分,職業(yè)認同度不高。
據本校學生座談結果顯示,所有學生都一致認為責任意識是幼師的重要道德品質,愿意將來做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但同時又認為周圍同學缺乏責任意識。這說明目前幼師生的認識和行為存在一定悖離,責任意識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實際愿意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并不多。在學校組織的用人單位座談會中,多所幼教機構也特別強調了新進教師職業(yè)責任意識的重要性,希望學校能夠努力培養(yǎng)在校生負責的態(tài)度,切實提高幼師生責任感。由此可見,不論是幼兒家長、用人單位、還是幼師生自身都有強化幼師生責任意識的訴求。這既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優(yōu)質化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幼師行業(yè)獲得社會信賴,打開市場新格局的一個關鍵突破口。
二、儒家傳統(tǒng)文化與幼師生責任意識的對接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了很多在今天看來仍然精辟的做人道理。學者錢穆指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盵1]儒家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勝過實質性學問,《論語·學而篇第一》中提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痹谌寮矣^點中,品德的學習、培養(yǎng)是一種更本質的學習。這與許多幼兒教育專家強調“師德比技能更重要”的觀點不謀而合。試想一名幼師如果沒有愛心、耐心、真心,沒有盡職盡責的樸素愿望,即使技能扎實,恐怕也無法確保幼兒在他的教育下健康快樂成長。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皭廴恕保ā墩撜Z·顏淵篇第十二》)是“仁”重要的外化表現(xiàn),體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心和尊重。仁者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泛愛觀點強調了無私的愛。這對于現(xiàn)代社會每天面對許多孩子的幼兒教師來說,也同樣適用,與“用心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當代社會,人格和職業(yè)人格無法分割,用正直坦蕩代替偏執(zhí)狹隘,努力做到真心實意待人,盡心竭力做事,既是做人的態(tài)度和胸懷,也是職業(yè)責任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
儒家教育觀中還強調反躬自省,這也是增強責任意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孟子說過:“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作為幼兒教師的預備軍,幼師生應當具備這種不斷反省自己的能力,在處人處事的過程中學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責任意識的驅動下,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由此可見,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觀點發(fā)散延伸開來是可以和培養(yǎng)幼師生的責任意識對接的,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下去。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并實踐儒家文化的核心精髓,不僅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養(yǎng)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校園文化建設有重要推動作用,而且對現(xiàn)在不遺余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各個高校也是一種很好的助力。
三、以儒家傳統(tǒng)文化干預幼師生責任意識形成的路徑
要把儒家文化中所倡導的責任意識扎扎實實落實到學生的思想行動中,必須從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實踐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動幼師生責任意識的有效生成。
(一)在教育理念上,堅持兒童立場
儒家強調充分調動學習者主觀能動性:“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儒家認為只有通過“好學”才能明辨是非觀念,最終形成優(yōu)良品德。在幼師職業(yè)中,最高的“道”就是堅持兒童立場,只有篤行“一切為兒童”的理念,才能由衷熱愛幼教行業(yè),形成責任意識。
首先,要讓幼師生理解幼教行業(yè)。學生“好學”的基礎是理解。學??梢栽谛律胄5谝粚W期安排入職教育課程,向新生系統(tǒng)介紹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使學生清楚每學期需要學習的科目、課程目標、每門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業(yè)方向等等。學生基于此,可以對即將接受的教育有整體把握,明確發(fā)展目標,對在校生活展開合理規(guī)劃,增強學習主動性。
其次,要讓幼師生熱愛幼教行業(yè)。學生“好學”的動力是熱愛。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責任意識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職業(yè)認同感。這就需要學校重視學生內心的感受,給學生表達真實意愿的渠道,傾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參與到職業(yè)道德教育過程中,增加師生互動。通過呈現(xiàn)幼教行業(yè)在國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幼兒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讓幼師生感受幼兒教師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引導學生自主發(fā)展道德認識;通過學習幼兒成長成才的個人案例和實際接觸幼兒,幫助幼師生形成豐富健康的道德情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為接下來養(yǎng)成道德行為奠定良好基礎。
(二)在教育內容上,結合多種途徑
幫助幼師生形成責任意識,不必拘泥于形式途徑。學校在開設相關教育類課程的同時,還要注重隱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比如,樹立貼近生活的榜樣。翻開《論語》,給人印象最深的即是孔子對“君子”的言說。君子的品格,君子的胸懷,君子的境界,其實就是孔子為學生樹立的學習榜樣?!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第十三》),樹立榜樣首先要從學校老師做起。高校教師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幼師生的一面鏡子,在平時要文明禮貌待人,認真負責工作。學校對品德優(yōu)秀的學生要及時表揚、樹立典范,對行為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要果斷予以糾正。
再如,學??梢园沿熑我庾R培養(yǎng)與市場需求聯(lián)系起來,將用人單位對幼師在能力素質方面的具體要求及時反饋給學生,或者讓學生以課外活動形式自己去各種幼教機構調查用人需求,通過活動任務自覺獲取對責任意識的認識。教師可以在課堂案例中多增加一些體現(xiàn)幼師責任意識的真實案例,讓幼師生認識到責任意識不再是課堂上老師灌輸?shù)摹按蟮览怼?。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幼兒園實地觀摩,拍小視頻回來分組討論,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學生關注幼兒教師的言行是否恰當?shù)皿w,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評判能力。學生通過主動學習獲得的這種道德認識比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講授更容易轉化為內心道德體驗,從而上升為自覺的道德行為。
(三)在教育環(huán)境上,創(chuàng)設責任校園
師范院校應努力創(chuàng)設責任校園,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可控的成長氛圍。在《論語·公冶長篇第五》中,孔子夸贊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大意是說子賤這人真是個君子,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子賤從哪里學到這種美德呢?強調了外部環(huán)境對個體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集中場所,是最容易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外部環(huán)境之一。要將儒家優(yōu)秀道德文化以校園主流道德規(guī)范的形式內化為學生的品質,就要將個體納入道德教育中來。首先,學??梢詮耐獠凯h(huán)境入手,征集評選與“責任校園”有關的原創(chuàng)標語、海報、黑板報等等,讓學生成為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者。此外,學??梢越M織“國學大講堂”,以講座形式分期介紹傳統(tǒng)文化禮儀和美德,鼓勵學生誦讀經典,開展讀書征文比賽,激發(fā)大家閱讀積極性;鼓勵學生開展志愿者活動,如清潔校園、慰問福利院、與幼兒園結對子等,讓學生由道德旁觀者變?yōu)閰⑴c者,培養(yǎng)具有道德實踐力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篇第六》)提升幼師生責任意識,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承擔責任的快樂。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讓學生自覺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要達到這一目標,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上應更加民主,貼近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各種活動使有責任意識的學生獲得被肯定的快樂感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校和集體的溫暖關懷,形成集體效應,才會激發(fā)學生敞開心扉,愿意為集體付出。
(四)在教育實踐上,重視知行合一
《論語·學而篇第一》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習”指練習、實踐。就像小鳥學飛,反復嘗試才能最終自由飛翔。人們學到的知識也要在實踐中不斷練習才能真正掌握?,F(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做中學”的理念,強調了實踐重要性。在2014年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加快職業(yè)教育發(fā)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再次肯定了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
責任意識的形成最終需要落實到道德行為中去,通過實踐去強化道德意識,豐富道德情感。實踐是培養(yǎng)幼師生職業(yè)責任意識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檢驗幼師生責任意識最有效的途徑。師范院校應密切與幼教機構的聯(lián)系,在幼師生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提升實踐教學比例,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將德育貫穿在保育實習、教學實習、頂崗實習中,實行幼兒園和學校“雙導師”制,對見實習中出現(xiàn)的責任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提出,引導學生主動總結反思,也可組織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拿出合適的彌補意見,并對此類問題進行反饋匯總,用于下一階段的見實習指導中。
當然,幼師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需要聯(lián)合政府、家庭、社區(qū)、企業(yè)等多方力量共同合作。除了以上途徑外,解決幼師編制問題、提高幼師福利待遇、重視在職教師繼續(xù)教育、逐步提升幼師社會地位等舉措也會對在校幼師生產生激勵,促進他們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責任意識。而儒家責任意識具備了傳統(tǒng)文化和責任意識雙重特性。這樣的責任意識,不僅會讓幼師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踏實負責,而且可以在思想上引領幼兒,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行為態(tài)度得到傳播,由此達成互動,形成源源不斷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