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娟,明幫春
?
護理干預對肺癌病人化療期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影響
吳慶娟,明幫春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during chemotherapyWu Qingjuan,Ming Bangchun(Af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150081 China)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肺癌病人化療期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影響。[方法]選擇2011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診治的肺癌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人88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兩組均給予替加環(huán)素進行治療,治療期間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積極的行為與心理干預,持續(xù)15 d。比較兩組日均藥費、住院時間、治療有效率、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知信行評分及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日均藥費與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知信行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期間觀察組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肺癌病人化療期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行為與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醫(yī)療費用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促進病人康復。
關鍵詞:肺癌;化療;多重耐藥菌感染;護理干預;知信行
現階段臨床醫(yī)治癌癥時主要采取化療,化療在綜合診治癌癥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煹膽每梢越档湍[瘤負荷,減輕機體功能缺損[1-2],可使部分無法切除的腫瘤達到可以手術切除的目的。但是化療藥物絕大多數屬于細胞毒藥物,可破壞機體免疫,導致機體內部的菌群平衡被打破,并影響正常菌群的活動,使部分真菌及病菌數量急劇增加,最終導致感染的出現[3]。臨床應用抗菌藥品為3種或者超過3種時,體內存在細菌耐藥性,則將其稱為多重耐藥菌,包括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細菌等,由多重耐藥菌引起的感染呈現復雜性、難治性等特點,嚴重的可導致病人死亡[4-5]。并且肺癌病人在化療期間經常需要進行各種侵入性檢查,且長期和廣泛使用抗菌藥物,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病人,為此需要加強治療與護理[6-7]。本研究探討肺癌病人化療期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護理干預措施和療效,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11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診治的肺癌并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人88例。納入標準:病理學確診為肺癌;通過病原學檢查、藥物敏感試驗確診為院內多重耐藥菌肺部感染;年齡40歲~70歲;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者。排除標準:妊娠婦女;肝功能嚴重不全;曾患有或現今患有精神類病癥,不能有效認知溝通的病人;合并內分泌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疾病及糖尿病等病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56.33歲±5.98歲;體重指數(BMI)21.47 kg/m2±5.33 kg/m2;受教育年限13.09年±3.11年;急性與慢性生理健康評分(APACHE Ⅱ)19.45分±3.13分;臨床分期:Ⅰ期24例,Ⅱ期10例,Ⅲ期10例;淋巴結轉移14例,無3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56.13歲±6.92歲;BMI為21.22 kg/m2±4.09 kg/m2;受教育年限13.17年±3.68年;APACHE Ⅱ評分19.34分±4.13分;臨床分期:Ⅰ期23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淋巴結轉移13例,無31例。兩組病人年齡、體重、性別、受教育水平、APACHE Ⅱ評分、臨床分期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兩組均給予替加環(huán)素(50 mg,惠氏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首劑替加環(huán)素100 mg,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中進行靜脈輸注,時間大于1 h;維持治療每次50 mg,12 h輸注1次,保持15 d的治療時間。治療階段對照組病人接受常規(guī)護理及預防感染指導。觀察組病人接受主動心理和行為干預治療,預防感染指導與培訓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并對醫(yī)療工作者的衛(wèi)生進行嚴格規(guī)范與監(jiān)督,2張病床配備1個洗手池,每個病床配備1瓶快速手消毒液;按照標準流程及無菌操作規(guī)章進行操作,無論何種操作物品,只要具備創(chuàng)侵入性,都必須采用2%氯己定溶液;保證每床使用專用固定的抹布,使用臭氧床消毒機進行床單位終末消毒;采用復方硼砂含漱液進行口腔護理,感染管理人員每天不定時進行監(jiān)督,并加強各無菌操作的監(jiān)控,發(fā)現問題及時整改。在護理中做到安慰、關心和鼓勵病人,幫助病人消除焦慮、恐懼心理,培養(yǎng)病人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進行知識宣傳,宣傳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害,收集多重耐藥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暴發(fā)、治療障礙、醫(yī)療事故及對自身和家人的危害的報道,邀請醫(y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老師進行講解。
1.2.2觀察指標①住院指標:觀察與記錄兩組的日均藥費與住院時間。②療效標準:顯效為干預后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消失;有效為干預后多重耐藥菌感染程度明顯減少,感染征象得到控制;無效為干預后多重耐藥菌感染無變化或持續(xù)進展,原有感染征象未得到控制。③知信行調查:所有病人在干預后應用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知信行問卷進行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進行調查,得分0分~50分,分數越高,知信行狀況越好。④不良反應情況:觀察兩組病人干預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淀粉酶升高等。
2結果(見表1~表4)
±s)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3 兩組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3討論
腫瘤科是感染的高發(fā)科室,病人具備嚴重病情的幾率較高,再加上治療時要接受多種侵入性手段,導致病人在住院期間更加容易發(fā)生感染。由于感染的發(fā)病率很高,導致多重耐藥菌容易產生,提高治療腫瘤病人感染的難度,并且如果沒有采取正確的方式治療時,感染程度會加深,并且容易造成新型耐藥菌的出現,這就導致惡性循環(huán)的出現[8]?;熓侵委煼伟┑幕痉椒?但是大劑量化療可使骨髓造血及免疫系統(tǒng)受到嚴重抑制,從而使病人受到感染。除此之外,化學治療藥物容易導致胃黏膜出現淤血情況,無法有效地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食欲就會降低,進而造成病人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幾率又會相應地增加[9]。在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治療中,替加環(huán)素的抗菌活性是光譜性的,它對于極大部分的厭氧菌、革蘭陽性菌等細菌均能起到極大的抑制效果;同時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不受年齡、性別和種族的影響,較少出現器官性毒性,藥物相互作用很少。另外,由于治療周期長,病人機體狀況比較差,對于護理的要求也比較高[10]。
本研究觀察組感染護理干預中成立了感染控制小組,由科主任擔任小組組長,護士長擔任副組長,兩名感染防控聯絡員負責與醫(yī)院感染管理科進行協調。按照衛(wèi)生部的要求,科室健全了感染控制管理制度與規(guī)范,完善了相關流程,使感染控制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積極加強手衛(wèi)生管理和加強清潔消毒管理,工作責任到人,護士長定期進行督查與抽查,觀察護士的手衛(wèi)生管理消毒清潔工作是否落實到位,手衛(wèi)生管理與清潔消毒情況是否符合要求[11]。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向病人及家屬說明預防性措施的重要性,指導病人保持口腔清潔與皮膚清潔,介紹正確的刷牙及漱口方法;保持病室良好通風,嚴格控制陪護探視[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日均藥費與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積極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感染,從而降低醫(yī)療費用,促進病人的康復。臨床長期大量抗菌藥物應用使耐藥菌,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產生增加,導致臨床療效降低、住院時間延長和死亡率上升,而且給病人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而腫瘤化療病人由于多高齡、自身免疫功能受損、合并多種嚴重的基礎疾病的影響,條件致病菌成為主要的感染病原菌[13]。為此,在護理干預中需要通過培訓使護士對感染防控知識及防控措施有正確的認識,促進形成良好的感染防控行為模式。對于病人及其家屬,通過集中培訓、小組培訓、個體培訓、重點內容培訓、設置知識宣傳欄等多樣化形式開展有效的知識培訓,有針對性、全面性地提升病人的知識水平,轉變病人的防控態(tài)度[14]。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知信行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積極與病人進行溝通,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發(fā)泄內心的壓力,使病人以正確的態(tài)度認知疾病,并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恢復,以充足的信心面對治療過程。肺癌病人存在多種感染的高危因素,如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等。而化療藥物對上皮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破壞機體內環(huán)境,有利于形成多重耐藥菌感染[15-1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期間觀察組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化療期間的護理干預也是三級預防的重要內容,有利于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傊?肺癌病人化療期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行為與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感染,提升病人的知信行態(tài)度,降低醫(yī)療費用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促進病人康復。
參考文獻:
[1]謝強,曹明杰,陶良萍,等.安徽省滁州地區(qū)2013年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5,15(2):167-170.
[2]胡志軍,朱娟娟,潘曉龍,等.2013年銅陵市人民醫(yī)院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5,15(1):17-23.
[3]Merli M,Lucidi C,Di Gregorio V,etal.The spread of multi 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is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the empirical antibiotic treatment failure in cirrhosis:a prospective survey[J].PLoS One,2015,10(5):127-129.
[4]張斌,解靜榮,朱海鵬,等.惡性腫瘤患者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的調查[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2(6):443-445.
[5]劉學東,韓秀迪,葛云潔,等.衛(wèi)生保健相關性肺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1,11(6):452-456.
[6]趙霞,張小琴.腫瘤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監(jiān)測[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4):288-290.
[7]薛永飛,李長生,任中海.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療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學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9(13):2119-2121.
[8] Cui J,Ren B,Tong Y,etal.Synergistic combinations of antifungals and anti-virulence agents to fight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J].Virulence,2015,6(4):362-371.
[9]張潤惠,馬麗穎.品管圈活動對降低白血病化療后骨髓抑制期PICC不良事件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5,4(9):510-511.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1,23(2):65-66.
[11]向明芳,盧蓉,付正英,等.呼吸機集束化干預策略對惡性瘤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5):523-525.
[12]簡翠,孫自鏞,張蓓,等.2012年武漢同濟醫(yī)院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4):280-285.
[13]Titilawo Y,Obi L,Okoh A.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of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recovered from some rivers in Osun State,South-Western Nigeria: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J].Sci Total Environ,2015,523(1):82-94.
[14]熊小玲,勞志剛,趙艷群,等.集束干預策略在預防ICU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應用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3,34(15):2426-2428.
[15]牛萍.放化療病人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護理干預[J].國醫(yī)論壇,2014,29(2):45-46
[16]Kristian SA,Hwang JH,Hall B,etal.Retargeting pre-existing human antibodies to a bacterial pathogen with an alpha-Galconjugated aptamer[J].J Mol Med(Berl),2015,93(6):619-631.
[17]張彤彤,孫愛寧,張險峰,等.達托霉素治療血液病合并革蘭陽性菌感染患者11例臨床觀察[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5,36(3):244-246.
[18]姜嘟嘟,柳毅剛,詹青.216例神經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醫(yī)院感染及病原菌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3,13(1):35-39.
[19]張斌,解靜榮,朱海鵬,等.惡性腫瘤患者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的調查[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2(6):443-445.
(本文編輯蘇琳)
(收稿日期:2015-06-26;修回日期:2015-12-22)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3.018
文章編號:1009-6493(2016)01C-0318-03
作者簡介吳慶娟,護師,本科,單位: 150081,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明幫春(通訊作者)單位:442000,湖北醫(yī)藥學院。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課題,編號:B2012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