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印路,任家河
(聊城市技師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
讓課堂“動”起來
——技工學校理論課堂教學范型探析
任印路,任家河
(聊城市技師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摘要:提出了一種技工學校理論課堂教學模式,概括為“三個步驟,六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核心”。 該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劃分學習小組,使用導學案;課堂教學過程分為六個環(huán)節(jié);多種教學形式融合。促進教師角色、學生角色、教室功能三個改變;達到讓課堂“動”起來、學生活躍起來、效果好起來這一最終教學目標。
關鍵詞:學習小組;導學案;教學環(huán)節(jié)
0引言
技工學校在校學生大多數理論基礎薄,學習興趣低,厭學思想較重,但是具有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等特點。學校采用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不愿教,學生也深感厭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睡覺、玩手機、看小說,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效率差。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模式,由“教本課堂”向“學本課堂”轉型,做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在學習上讓學生由“苦”變“甜”,由“愁”到“樂”;讓課堂“動”起來、學生活躍起來、教學效果好起來。我校在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1改變學生坐位次序,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從教室布置開始,首先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綜合考慮學生的成績、性格、性別和交際能力等因素劃分小組。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都應是全班的縮影或截面,這樣利于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各個小組內部優(yōu)秀、良好和較差的學生要有合適的比例,同組內部的差異利于同組同學之間互幫互助,攜手共進。其次,調整學生在教室里的坐位次序,由“稻田式”改為“馬蹄式”。每小組要以7—10人為宜,成員圍圈而坐,利于交流、協(xié)作。第三,選拔責任心強、管理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學生為小組長,小組長認真負責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有力保障。第四,確定小組名字和口號。小組成員集思廣益,選出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利于凝聚人心的名字和口號。
小組的培養(yǎng)和建設需要學生、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劃分學習小組,老師激勵他們自己合作解決問題,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每個成員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幫助、監(jiān)督、啟迪,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在競爭中快樂成長。
2融合多種知識,科學編寫導學案,發(fā)揮導學案綱領性作用
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建立“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交互式、一體化教學新模式,我們的思路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穩(wěn)步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茖W編寫“導學案”是新教學模式成功的重要基礎,“導”是引導,“學”是目的,“案”是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導學案是活躍課堂的綱領性文件,是達到課堂活潑、高效的輔助工具,是幫助學生“會學”和“創(chuàng)學”的手段。導學案不是習題集,它是教師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學情、學法,把課堂濃縮到紙上、變教為學的一個綜合性資料。其實質是“三案合一”,即課前自主學習案、課內探究學習案和課后鞏固訓練的有機融合。
設計合理的“導學案”是優(yōu)質高效課堂成功的一半,優(yōu)秀的“導學案”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到完美的。一個優(yōu)秀 “導學案”是教師在認真細致“備學生”、“備知識”、“備教法”、“備學法”和“備課堂設計”的前提下,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完善才能完成的,是教師群策群力集體備課的結晶。 “導學案”主要內容包括課前準備、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法指導、自主學習知識、合作探究內容、達標訓練項目、學后總結和課下作業(yè)等,其內容要根據不同課程特點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授課需要為原則,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此外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添加一些內容活潑、格調清新的欄目來增強“導學案”的趣味性,比如:小故事、開心一笑、與你共勉、格言警句等?!皩W案”提前1-2天發(fā)放,要全批全改(教師批改或學生互批)。
3把握教學過程,重視課堂設計,合理建構授課環(huán)節(jié)
劃分了學習小組,有了導學案,然后要合理建構課堂授課環(huán)節(jié)。美國著名教育家愛德加·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把人類學習的經驗依據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類十個層次(見表一):
表一
知識經驗的來源渠道不同,留給人們的記憶效果也是不同的。根據戴爾理論兩周后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如下表所示(見表二):
表二
所以重視課堂設計,合理建構布局授課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做法是教學分三步,課堂六環(huán)節(jié),具體如下。
步驟一:授新課前——準備階段。
1.教師提前3-5分鐘到教室,提前板書或展示學習目標,與學習小組長交流導學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2.教師核查學生人數,作好記錄,填寫教學日志。
3.課前勵志:上課鈴響后進行,教師用語“我們的口號是”,學生齊聲朗誦適合本班或適合本課程的激勵自己、催人奮進的話語。
4.復習回顧,對上次課導學案完成情況評價,導入新課,教師或學生宣讀本堂課學習目標。
步驟二:授新課時——課堂授課階段。
1.個人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新學內容,學生自主學習教材。
2.小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疑難問題合作探究。
3.展示詮釋環(huán)節(jié):(1)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解答本組分配的題目(學習內容)。(2)展示結束后該組另派一個代表進行解釋說明(3)學生裁判要對展示詮釋組賦分。
4.點評質疑環(huán)節(jié):(1)質疑環(huán)節(jié),其他小組可從不同角度對展示小組的解答提出疑問,這期間可能會引起大家的討論。(2)學生裁判要對點評質疑組賦分。
5.指導評價環(huán)節(jié):(1)這個環(huán)節(jié)可與點評質疑環(huán)節(jié)融合進行,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知識的糾正和補充。(2)師生根據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各小組得分及課堂表現,評出本堂課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個人。
6. 達標拓展環(huán)節(jié):(1)教師根據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知識拓展延伸。(2)當堂達標訓練。(3)學生整理導學案,查缺補漏、鞏固提高。上述六個環(huán)節(jié),根據課程內容可以適當融合、交替、穿插等。
步驟三:授新課后——預習下次課內容階段。
此步驟把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下,提前發(fā)放下次課的導學案,明確預習重點、難點,指出學習方法,再配合對學生成績綜合評價的措施,使學生的學習課上課下有機融合成一體。
4克服單一課件教學的弊端,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常規(guī)教法與現代教學技術自然交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社會化或情景下,利用學習資源,與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協(xié)作、會話和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老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學生學習的交流者?,F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30%的因素是智商,70%的因素是情商,即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愿望、動機、意志力、恒心等因素;10%的因素是行商,即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手段、學習工具等。所以,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媒體,做到常規(guī)教法與現代教學技術自然交融,才能很好的完成“教”與 “學”的任務。
現在職業(yè)學校注重強調更多的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強調多媒體課件教學,而忽視了常規(guī)教法。多媒體課件充滿課堂,雖然課堂信息量大,但是從心理學上看,單一課件也會造成學生視覺審美疲勞,反而影響教學效果。其實常規(guī)教法是基礎,經調查學生并不喜歡單一的課件,學生喜歡的是課件加黑板,最好的做法是課件、黑板、粉筆、教具和實物模型有機融合。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研究結論,只聽不看,五年后的記憶指數是20%,且看且聽,記憶指數是50%,如果環(huán)境和諧,語言生動,記憶指數可以達到80—90%。所以單一的課件、動畫代替不了教具教學和實物演示。最好的是傳統(tǒng)教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我校構建了新的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是以導學案和劃分學習小組為依托,以“三個步驟、六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過程,使用多種教學形式授課,以達到課堂授課的優(yōu)質高效。 概括為“三個步驟,六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核心”?!叭齻€步驟”是指:授新課前準備階段、授新課過程階段和授新課后復習預習階段;“六個環(huán)節(jié)”是指課堂授課六環(huán)節(jié):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展示詮釋、點評質疑、指導評價和達標拓展環(huán)節(jié);“一個核心”是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目的:讓學生活躍起來、課堂動起來、效果好起來。
5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了“三個改變”,帶來了一個成果
我校教學模式的改變,終于讓課堂“動”起來了,并且促進了三個改變,達到了一個目的。教學模式的改變,促進了教師角色的改變。教師由原來單純的說教變成了啟發(fā)式教學,教師由課堂“演員”變成課堂“導演”,由“師長”變?yōu)椤皩W長”,由原來的灌輸者變成了設計者、指導者、調控者、評價者,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模式的改變,促進了學生角色的改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由課堂“觀眾”變成課堂“主演”,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模式的改變,促進了教室功能的改變。由于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室”變成了“學室”、“活動室”;由于我校數字化校園的逐步完善,監(jiān)控視頻和仿真軟件的開發(fā)利用,聊建集團、魯西集團等企業(yè)的生產場境很方便地展現在教室,教室又變?yōu)椤败囬g”。教學模式的改變,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不僅較好的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鍛煉了表達能力,提升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敢于在公開場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增強了團結協(xié)作能力,擁有了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
6結語
總之,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我們基本達到了讓課堂“動”起來、學生活躍起來、教學效果好起來這一最終教學目標。當然,這種教學模式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們繼續(xù)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探索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走進學校實踐的教育理論》張福建、王維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2]《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論》孟慶國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美)加儂 (美)柯蕾著,宋玲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編輯趙欣宇)
“Moving” the Classroom——Teaching Pattern Analysis of the Technician TrainingSchool Theory Classroom
Ren Yinlu, Ren Jiahe
(Technician College of Liaocheng Cit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pattern of technician training school theory classroom, summed up as “three steps, six links, and a core”. The class teaching pattern mainly includes dividing study group and using the guiding cas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six links; A variety of teaching forms work. Promote the three changes of the teachers’ role, students’ roles, and classroom function; Get the final goal of teaching that let students “move”, students be active, and effect be good.
Keywords:study group; learning case; teaching link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2-0059-04
作者簡介:任印路(1969-),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教學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