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萍
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制作活動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活動,他們期待自己完成作品,在作品誕生的那一刻,那份成功的快樂讓人感動。然而,細觀制作活動流程,很多都是以“出示范例——教師講解示范——幼兒練習——作品講評”這樣的傳統(tǒng)組織模式進行?;顒舆^程中,教師示范后幼兒練習時,許多孩子會一臉茫然:“老師,我不會?!庇谑?,老師又忙前忙后一個個手把手地教。我覺得制作應該是孩子在探索、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因而我在美術制作活動中也嘗試運用“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的教學方式。
“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是指“在美術制作活動中,通過幼兒第一次自我探索制作,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二次提升經(jīng)驗制作完成作品”的方法。此方法重在讓幼兒探索,自我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作品。
我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獲得的經(jīng)驗是難忘的,但是此教學方法在選材、材料投放、組織方式等方面還要考慮周全。
一、適材——審時度勢之擇
適材是指教學活動的內(nèi)容選擇應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jīng)驗,能引發(fā)幼兒共鳴,能激起幼兒探究學習欲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前,我選擇了剪紙“窗花”。這是南師大開發(fā)的滲透式教材中班(上)的內(nèi)容,然而“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的教學方法在中班試教活動中卻運用失敗了,全開放的模式讓全班幼兒的作品達成率寥寥無幾。究其原委,發(fā)覺有三:
一是我沒有透徹了解試教班級幼兒的經(jīng)驗,此班幼兒對剪刀的使用不夠熟練,造成了因技能影響結果的后果;二是此班幼兒沒有看圖譜剪紙的經(jīng)驗,對一些常用標記不了解;三是本次試教運用了全開放模式,這對上學期的中班幼兒來說經(jīng)驗不足,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經(jīng)過對本次試教的反思及對教材與教學法的深思,我將年齡段改在了具有一定經(jīng)驗的大班。在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的教學過程中,幼兒自主探究、嘗試,與同伴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作品五彩紛呈。
可見,一次看似簡單的活動如果沒有關注幼兒經(jīng)驗,不尊重幼兒身心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生搬硬套地運用教學方法,就會成為失敗的案例。
二、適用——本同末離之法
本同末離的適用方法指運用“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教學方法一般可綜合采用常用方法讓幼兒探索學習,如圖示法、視頻法、課件法等,這些方法雖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先感知,進而習得經(jīng)驗。圖示法即將制作過程用恰當?shù)膱D解步驟讓幼兒能明確看清,嘗試制作的方法。視頻法即將制作過程拍攝成視頻,在需要的時候為幼兒作動態(tài)性引領示范的方法。課件法即將制作過程制作成動畫課件,讓幼兒在細化的動態(tài)過程中感知、探索、嘗試的方法。這些方法可獨立運用,也可以同時運用,供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探索。
在大班制作“窗花”活動中,我采用的是圖示法。將不同難度層次的剪紙過程在條形鉛化紙上以“圖示一、圖示二、圖示三”予以呈現(xiàn):
圖示一是基礎剪法。分為五步:①正方形紙對折;②對折成的大三角形繼續(xù)對折成小三角形;③在全封閉的邊和半封閉的邊畫出有一定距離的花紋(花紋可按意愿),畫上斜線陰影;④剪去畫出的斜線陰影花紋;⑤打開成形。
圖示二是經(jīng)驗提升剪法。分為六步:①正方形紙對折;②對折成的大三角形繼續(xù)對折成小三角形;③繼續(xù)對折一次成更小的三角形;④在全封閉的邊和半封閉的邊畫出有一定距離的花紋(花紋可按意愿),畫上斜線陰影;⑤剪去畫出的斜線陰影花紋。⑥打開成形。
圖示三為個性差異剪法。分為六步:①正方形紙對折;②對折成的大三角形繼續(xù)對折成小三角形;③繼續(xù)對折一次成更小的三角形;④在全封閉的邊和半封閉的邊畫出有一定距離的花紋(花紋可按意愿),畫上斜線陰影,將開口的一角畫出欲剪去的斜線陰影;⑤剪去兩邊和開口角的斜線陰影;⑥“?”。(為了激發(fā)幼兒的繼續(xù)探索欲望設置了問號)
三張圖示縱向排列,讓幼兒很快找到了相同與提升點(下劃線部分),在基礎技能形成的經(jīng)驗上不斷拓展、自主創(chuàng)造,享受打開作品時的成功與快樂。
三、適量——適可而止之料
適量的材料是指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應根據(jù)幼兒實際情況適當提供,特別是第一次操作時的重點是讓幼兒感知制作,因此第一次操作時材料不宜過多,人手一份即可,不然便會適得其反。
在“窗花”活動試教時,為突出幼兒能力差異,我在第一次操作時提供了許多色紙,結果發(fā)現(xiàn)許多幼兒因為對色紙比較新鮮,重復剪了一張又一張,根本停不下來,以至于出現(xiàn)的問題沒解決,材料卻浪費了許多。而且由于第一次操作時沒完沒了,導致了第二次操作的興趣缺失,作品成效不明顯。對第一次試教出現(xiàn)的這個狀況,我細析深思,在其后的教學活動中,一次制作材料提供人手一份,重點讓幼兒初步感知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在第二次操作時體現(xiàn)“質(zhì)、量”,提供更多的材料,突出幼兒的能力差異。這樣既保證能力較弱的幼兒達成目標,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又讓能力強的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制作中充分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活動成效明顯。
一次制作是二次操作的基石,教師應關注并敏感地察覺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當預設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應時,教師應主動反思,尋找原因,及時調(diào)整活動計劃或教育行為,使之適合于幼兒的學習,支持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
四、適時——適逢其會之引
在進行第一次制作時,由于幼兒間存在的差異,不可能所有幼兒第一次制作即能達成,各種問題困難總會層出不窮。因此,這時的教師就是個觀察發(fā)現(xiàn)者、引導服務者、滿足支持者,及時引導幼兒解決共性的問題,支持幼兒完成制作,掌握方法,便于以后運用。
例如:在“窗花”活動中,我將第一次制作分成了以五個步驟,幼兒第一次探索制作時出現(xiàn)了一些困難,問題最多的出現(xiàn)在“步驟③畫和步驟④剪”中,其實這就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問題一:為什么我的窗花打開后中間花紋是斷的?
此問題實質(zhì)是本活動的難點所在,幼兒能自主發(fā)現(xiàn),說明他們即將走進成功之門。為了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我請孩子仔細觀察圖示一步驟③畫花紋的秘密,通過觀察以及成功作品的分享,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花紋與花紋中間一定要有距離。提出問題的孩子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花紋畫得太密,剪時又把花紋與花紋之間都剪掉了,就出現(xiàn)這樣的“斷紋窗花”。
問題二:為什么我的窗花中間有個大洞洞?
部分孩子出現(xiàn)了上述問題,這時我請沒洞洞的孩子來幫助有問題的孩子,當成功的孩子說:是因為你把那個尖角剪掉了,而且剪得太多了。我適時請孩子們觀察步驟圖示。同伴的相互學習和教師適時的引導讓孩子的問題迎刃而解。
問題三:打開的窗花邊上有花紋,我不知道是怎樣剪出來的?
在重點難點問題解決后,我請孩子們自己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是在哪條邊剪才有這樣的花紋?指向性的問題一下讓幼兒明白:在開口的邊上剪,打開的窗花每條邊上就會有花紋。
教材藍本是“死的書”,而開放自主的組織方式才是把“死教材”變?yōu)榕囵B(yǎng)“手腦雙全”孩子的活教學。
五、適度——范例示范之解
“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具有自主、開放、探索、創(chuàng)造、舉一反三等特性,然而并不是說老師就完全放手讓幼兒自我習得,適當適度的演示示范還是必不可少。
如在“窗花”活動中,圖示一中的步驟③畫花紋和步驟④剪陰影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當幼兒在第一次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為什么我的窗花打開后中間花紋是斷的”問題時,我示范剪了“有間距的花紋與沒間距且剪斷的花紋”兩張窗花,打開的窗花讓孩子們對比便知,對“花紋間要有一定距離且不剪斷”的技能要求便把控自如。這樣適度的難點示范,讓幼兒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得到了難點技能的掌握提升,相信這樣“授之以漁”的方式能讓孩子積淀經(jīng)驗,受益終身。
教學路途中,我且思且行,且行且知。“自主探索式二次制作”的教學模式被同行認可并廣泛使用,它的“自主、開放、創(chuàng)造、享受”等特質(zhì)讓孩子們更加喜愛美術活動。而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享受和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作的過程,享受在這樣的課改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