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媛媛(1990.7-),女,河南安陽人,天津外國語大學14級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8--01
1.引言
在翻譯研究領域中,有這么一種看法:譯者的個性對所翻譯作品是有很大影響的。著名的德國翻譯理論家賴斯也曾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談論到譯者的個性,她認為如果一個譯者的個性強勢具有侵略性,那么是不適合做翻譯的,因為這樣的譯者可能在翻譯的過程中過多的篡改原文,我深以為然。
林語堂先生的翻譯作品是享譽海內外的,很受國外讀者的認可。他雖自幼受到正規(guī)的西方教育,但他出于對中國傳統的熱愛,選擇整理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將一些包含東方文化的著作翻譯或編譯成英文,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記》等。他的譯作沒有一般漢譯英作品的生澀難懂,在較大程度忠于原文的基礎上,語言地道質樸,優(yōu)美流暢,易于為西方讀者理解接受。他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西方讀者學習研究中華文化打開了一扇窗。而在這些作品中,他是很偏愛沈復的《浮生六記》,在書的序言中,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了對沈復的欣賞。故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譯者林語堂與作者沈復的情感互通,研究譯者個性對于翻譯文本的影響。
2.林語堂與沈復的情感互通
2.1林語堂的翻譯標準
林語堂提出翻譯三標準:忠實、通順、美。是嚴復的信達雅的繼承與發(fā)揚。
他將忠實分為四等和四義。四等即直譯、死譯、意譯、胡譯。四義即非字譯、須傳神、非絕對、須通順。他認為忠實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他提到,“其實一百分的忠實,只是一種夢想。翻譯者能達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實,已為人事上可能之極端。”(郎江濤,王靜)他強調“句譯”而非“字譯”在《論翻譯》一文中,他提到,“譯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譯者所應忠實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組者的語意”,“忠實非字字對譯之謂”,“忠實需求傳神”。至于傳神,矛盾曾說翻譯不可失卻“神氣句調”,即神韻。郭沫若也曾強調翻譯必須不失原作的“風韻”,林語堂則對此作出升華,他認為傳神即“譯者不但須求達意,并且須以傳神為目的。譯成須忠實于原文之字神句氣與言外之意”。所謂“字神”,即“就是一字之邏輯意義以外所夾帶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郎江濤,王靜)。
“通順”是譯者對于譯入語讀者所應負的責任。譯者需要做到:“第一,須以句為本位;第二,須完全根據中文心理”。雖然看起來是針對英譯漢的,但我認為反過來也同樣適用。何為通順呢?他是這么解釋的,“一語有一語之語性,語法句法如何,皆須跟從一定之習慣,平常所謂‘通與‘不通,即其句法是否跟從習慣。凡與此習慣相反者,即所謂‘不通”。
至于“美”,林語堂認為翻譯是藝術,那么他強調“美”也在情理之中。他在給出這一抽象概念的同時,也將其具體化了,他告訴人們譯文應該同時具有內容和形式的美觀,當然內容是占優(yōu)先地位的。
2.2沈復的《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沈復所著的一部自傳體隨筆,選材貼近生活,例如其中的閨房記樂,山水游記等,文筆清雋靈動,無矯揉造作,寫出了他對婚姻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很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他與妻子蕓娘夫妻情篤,恩愛有加,雖遭遇封建禮教壓迫,后來又從生活富足跌至貧困潦倒,但仍知足常樂、恬靜自適,保有對生活生命的熱愛?!坝面告傅纴淼奈墓P與讀者產生情感的互動。文風上崇尚清新自然,選材上小到品茶燒飯,大到儒道美學,貼近生活,注意日常生活的藝術化”(楊柳)。
2.3林語堂與沈復的情感互通
沈復的這些品格特質,都甚合林語堂的脾性。林語堂先生熱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情趣,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快樂,并對生活中的美好保有好奇與欣賞。他與妻子恩愛一生,這在許多著述中都有體現。他崇尚自由,討厭政治或禮教束縛。在他翻譯此書的前言中,我看到他對沈復贊賞有加,并十分欽羨沈復與蕓娘的愛情,他十分欣賞蕓娘,他這樣寫道:“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她并非最美麗,因為這書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沒有這樣推崇。但是誰能否認她是一個可愛的女人?她只是在我們朋友家中有時遇見有風韻的麗人,因與其夫伉儷情篤,令人盡絕傾慕之念?!比绱俗阋娝麑Υ藭母星椋蕾p羨慕沈復夫妻恬淡的生活,同情這對夫妻因不被封建俗世所容遭遇的坎坷,欣喜于沈復童年時的趣事……他與沈復一樣看重“美”,這點在他的翻譯標準中也有所體現。雖然不可否認,這本書翻譯的成功主要在于林語堂先生的雙語功底,但我想這種情感互通也是很重要的。
林語堂在翻譯中是很看重這種情感互通的,他所翻譯的都是他感興趣的,例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他十分喜愛陶淵明,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他稱贊陶淵明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我想,正是這種情感上的互通,對原文作者骨子里的欣賞,才會生出如此成功的譯作吧。
3.結論
通過對林語堂和沈復兩者個性、思想等方面的分析,發(fā)現譯者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互通在翻譯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當然,譯者的雙語功底是尤為重要的,但譯者如果能夠對所翻譯作品抱有欣賞、喜愛的態(tài)度,那么會為作品翻譯增色不少,尤其是文學翻譯。
參考文獻:
[1]羅新璋. 翻譯論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郎江濤,王靜. 林語堂譯學思想述評.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3]楊柳,張柏然. 現代性視域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