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璇
摘 要:美籍華裔作家的成名作《喜福會》由麻將聚會開始,四個女人輪流做東,聚會,講述著各自的故事。作品中的美食,挑動著我們的味蕾,獨特的中國飲食文化吸引西方讀者。食物串起一個個故事,聯(lián)系著母女情感,連接著過去和現(xiàn)在,融合了東方和西方。
關(guān)鍵詞:喜福會;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8-0-01
一、麻將會里的中國美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體現(xiàn)了食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的飲食當(dāng)然要受到其獲得食物種類的限制,但同時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的民族締造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只有在其民族文化中,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飲食內(nèi)容和飲食習(xí)慣。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較大,譚恩美在美國長大,但由于其雙重文化身份,她巧妙地把飲食文化運用到作品中,引發(fā)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二、舌尖上的飲食習(xí)俗
當(dāng)談到中國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時,豬肉是特別值得一提。在中國的主要菜系中,豬肉無不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混沌香氣四溢”,“一大盆炒雜碎,香甜的烤豬肉”。美國女婿里奇第一次拜見中國丈母娘,薇弗萊德母親準(zhǔn)備了她的拿手菜“清蒸排骨”。譚恩美向讀者展示對了豬肉的偏好,美國人以牛肉,雞肉,羊肉為主。由于宗教原因,一些國家是禁止食用豬肉的,豬肉也是圣經(jīng)中所列舉的食物禁忌之一。
中國人對食材的新鮮度和食物的烹飪方式極其講究。“叫花子都不吃死螃蟹”,唐人街里的中國顧客會和商販爭論食材是否新鮮。西方隨著食品加工行業(yè)和冷凍技術(shù)的發(fā)展,個人在家屠宰家禽已經(jīng)很少見了,人們只需直接從市場買加工過的,包裝好的到家稍稍加工就能食用的食品。精美八歲生日時,她與一只螃蟹建立了感情,在她未來得及給她的寵物取名之前,她親眼看見母親把螃蟹仍入鍋里蒸煮。從螃蟹的烹飪方法到對待螃蟹的態(tài)度,為母女的矛盾和誤解埋下伏筆,用食物的意向展示著文化的碰撞。
食物“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由于食物的形狀或者諧音,許多食物都具有豐富的意義。歷經(jīng)苦難的母親們深受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如其悲切等死,不如快樂每一天,做東的一方準(zhǔn)備“名字吉祥討口彩的點心款待大家---金錢餅,因為樣子像圓圓的銀元或金圓,長長的米線象征著長命百歲,落花生象征喜得貴子,福橘象征多福多吉”。這些食物給戰(zhàn)爭年代的母親們帶來希望和運氣,也讓她們在人生苦難和煩惱時藉以暫時解脫和逃避。
三、舌尖上的禮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謙虛謙讓。這些美德在餐桌上也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國人吃飯一般用筷子,用筷子時不能敲打碗。盛飯時不要盛的太滿,夾菜時不能用筷子在盤子里翻來翻去,不要把咬過的菜放回盤子里。不要為了自己吃得太飽,爭著搶著去挑自己喜歡吃的。要先給長輩斟酒,然后是小輩,斟酒時不宜過滿。
不了解中國餐桌禮儀的洋女婿卻犯了中國準(zhǔn)岳父母的忌諱。里奇“竟連飲了從滿滿兩大杯冰鎮(zhèn)酒”,別人都說小口抿著,“大口大口從盤里夾油炸蝦和荷蘭豆”,盤子很快見底,里奇認為不添飯是禮貌,這些行為在薇弗萊的父母眼里都是不禮貌。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薇弗萊的母親在飯桌上謙虛自己的菜做得不好,薇弗萊希望里奇遵循自己家里的慣例,吃上一口然后稱贊母親的手藝。里奇卻對中國式的謙虛信以為真,“它所需要的,就是加點醬油”。這一次吃飯一直讓薇弗萊覺得心驚肉跳。
四、飲食文化的作用
中國的母親會給子女做很多吃的來表達母愛,移民美國的母親也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她們來到美國后用精心制作的中餐來表達母愛,可是在美國出生吃著漢堡喝著可樂長大的女兒對母親辛辛苦苦做出來中餐卻是極力的排斥。飲食的差異加深了母女間的代購,激化母女矛盾。
回憶是一條與過去聯(lián)系的紐帶,讓移民美國的母親感覺到新老文化之間的延續(xù),而食物讓她們找到回憶過去記憶的依托。“連綿的山巒起伏不一,活像大堆妄圖蹦出油鍋的煎魚”,“鐘乳石山洞:有的形狀如卷心菜,有的如冬瓜,蘿卜和洋蔥”。素云對桂林對女兒的思念和回憶是她在美國生活的動力和希望。
龔琳達作為童養(yǎng)媳嫁入黃家,住進黃家的第一天就像傭人一樣在廚房里忙活,按照婆婆苛刻的要求,給丈夫煮的米飯里沒有一粒沙子,每天早晚都要給他們煮營養(yǎng)湯。對飲食的記憶體現(xiàn)出母親在中國的痛苦經(jīng)歷和女性在舊中國的身份地位。在許安梅的回憶中,她的母親雖然被趕出家門,但她割下手臂的一塊肉為彌留之際的外婆熬制的一碗血肉湯,她將中國的孝道表現(xiàn)到極致。
吳精美回到中國后期望的第一頓團圓飯是她一直夢想的純粹中國式的宴會:而最后吃的卻是漢堡包、法式油煎餅、蘋果派和冰淇淋。這桌在中國的洋快餐和在美國麻將會的中國舌尖上的美味融合了東方和西方。
參考文獻:
[1]鐘敬文. 民俗學(xué)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賀培華,嚴映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黃淑芳《喜福會》中的中國意象與文化解讀[J].華東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2):103一106.
[4]葉明珠《喜福會》象征藝術(shù)中的東方文化[J].電影文學(xué),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