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銅川 727000) 高亞東
?
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顱內壓增高28例
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銅川 727000)高亞東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可調壓分流管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顱內壓增高的療效。方法: 對28例顱內壓增高患者采用經(jīng)皮穿刺可調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其中腦室擴張15例,腦室形態(tài)正?;蚱?3例,評價分流手術的效果和特點。結果: 所有患者隨訪3~24個月,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CT顯示擴張的腦室明顯縮小,無硬膜下積液和分流過度的出現(xiàn),未出現(xiàn)分流管感染和癲癇等并發(fā)癥。結論: 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療顱內壓增高患者療效顯著,術后并發(fā)癥少,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特別是腦室形態(tài)正?;蚱〉幕颊呤鞘走x的治療方式。
主題詞顱內高壓/外科學腦脊髓液分流術 @ 腰大池腹腔分流
顱內壓增高是由多種原因造成顱內容積增加,或由先天性畸形造成顱腔容積狹小時,顱內壓力增高并超出其代償范圍(>200mmH2O),繼而出現(xiàn)的一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綜合征。腰大池腹腔分流(Lumboperitoneal shunt,L-P)是將腰段蛛網(wǎng)膜下腔的腦脊液分流至腹腔以恢復腦脊液分泌與吸收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顱內壓增高的目的。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對28例顱內壓增高患者施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手術,并分析該手術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本研究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9~62歲,平均36.7歲。腦室形態(tài)擴張15例,腦室形態(tài)正常或偏小13例,外傷性腦積水7例,高血壓腦出血后腦積水8例,靜脈竇血栓導致顱內壓增高6例,顱內感染后顱內壓增高4例,不明原因3例?;颊呔胁煌潭鹊念^痛、頭暈、惡心、嘔吐和行走不穩(wěn)等顱內壓增高癥狀,腰穿顯示顱內壓高于正常值。28例均符合入選標準: ①臨床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xiàn);②腰穿證實顱內壓高于正常值,腦脊液生化和常規(guī)均在正常范圍內;③無脊柱、腹部手術禁忌證;脊柱無感染和側彎等,腹腔無既往手術粘連病史等;④壓頸試驗顯示蛛網(wǎng)膜下腔通暢,無梗阻;⑤試驗性腰穿釋放腦脊液和脫水治療后臨床癥狀有一定的緩解。
2分流管分流管選用法國Sophysa公司生產(chǎn)的體外可調壓型腰大池腹腔分流管,其分流閥可在30、50、70、90、110、140、170、200mmH2O 8個檔位范圍閾值之間調節(jié),配套穿刺針為14G,長度為9cm,針頭及內芯頭端約成30°角。
3手術方法根據(jù)患者病情及合作程度,選擇局麻或全麻。體位采用側臥位,分別于腰椎間隙、麥氏或反麥氏點和髂后上棘標記穿刺部位,消毒后屈膝屈髖,保證腰部穿刺的順利進行。腰部穿刺點選擇在L2~3或L3~4椎間隙。于穿刺點切開2cm皮膚切口,斜面朝向頭側,刺入套針頭5~7cm,有落空感后退出針芯,見腦脊液流出后置入腰大池分流管15~20cm,見分流管有腦脊液流出后拔出穿刺針,確保腰大池內分流管的長度在5~10cm以上。髂前上棘近髂窩處做2cm皮膚切口。皮下通條與兩側的切口做一皮下隧道置入分流管至切口引出。選下腹麥氏點或反麥氏點為第三處切口,切開皮膚、淺筋膜、腹直肌前鞘、外斜肌腱膜和腹膜后置入分流管,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可適當調整腹腔端分流管長度,減少分流管在腹腔的纏繞。分別將兩側分流管與可調節(jié)分流閥門按引流方向連接,閥門的儲液囊安放在髂棘處便于按壓??p合傷口,手術完畢。術前顱內壓過高者暫先給予高壓分流管,隨訪期間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調整分流閥的壓力值。
4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結果
所有患者采取電話隨訪和門診隨訪相結合,隨訪3~24個月,平均16個月。術后所有患者的頭痛、惡心和嘔吐癥狀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無切口感染、分流管堵塞和低顱壓的出現(xiàn),臨床療效滿意。15例腦室擴張的其形態(tài)恢復正?;蛎黠@縮小,術前腦室形態(tài)正?;蚩s小的患者無明顯變化。2例尿失禁患者可以自主排尿,7例步態(tài)不穩(wěn)的患者隨訪期間癥狀消失,分流術前反應遲鈍9例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記憶力減退的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好轉。隨訪期間有17例患者調整了分流閥的壓力,無一例硬膜下血腫或積液的出現(xiàn)。
討論
顱內壓增高的原因眾多,主要是由于正常腦脊液通路受阻、腦脊液分泌過多、腦脊液吸收障礙、靜脈竇血栓和一些不明原因所致,顱腦外傷或腦出血術后形成的腦積水是常見的顱內壓增高原因。目前最常采用的手術方式是側腦室腹腔分流,手術效果良好,但術后并發(fā)癥也較多[1,2],臨床醫(yī)師常常認為腦室腹腔分流手術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同時也是并發(fā)癥較多的手術。腦室腹腔分流需行腦室穿刺,且多數(shù)為依照經(jīng)驗盲穿,腦室形態(tài)正?;蚱〉娘B內壓增高癥患者,腦室穿刺有一定困難,穿刺風險極大[3]。穿刺可能導致腦組織損傷,腦內血腫或瘢痕形成,繼發(fā)癲癇發(fā)生率為9.4%~24%;脈絡叢將分流管頭端阻塞出現(xiàn)分流失敗是該分流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4]。腦室腹腔分流由于高度差的虹吸作用,容易導致分流過度而出現(xiàn)硬膜下/外血腫或硬膜下積液[5]。顱內或腹部感染及分流管異位脫出也是較常見的并發(fā)癥,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
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是完全腦組織外操作,避免穿刺腦組織,不損傷椎體正常結構,操作簡單、安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側腦室內的腦脊液經(jīng)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再經(jīng)中腦導水管、第四腦室及其正中孔及外側孔分別向上、向下到達大腦和腰椎的蛛網(wǎng)膜下腔。因此,與其他手術相比,L-P分流術分流腦脊液更符合人體腦脊液生理流向[6]。趙開勝等研究認為:硬膜下血腫鉆孔置管引流術,顱腦CT評價及臨床療效好,而且并發(fā)癥低,可以作為臨床的優(yōu)先選擇[7]。但馮家豐認為L-P分流已經(jīng)被證實是繼發(fā)出血或感染后的交通性腦積水、原發(fā)性顱內壓增高和正常壓力性腦積水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8]。
L-P分流中消毒范圍要廣泛,盡量包括腰腹部和大腿全部,無菌敷料單包裹雙下肢,避免屈膝屈髖過程中污染手術切口,也利于腰背部的穿刺,腹腔切口時也可將雙下肢復位于自然狀態(tài)。腰大池穿刺針較粗,穿刺出血不可避免,防止術后血紅蛋白堵塞分流閥,穿刺后反復生理鹽水沖洗蛛網(wǎng)膜下腔,直至腦脊液完全清亮。分流閥兩端盡量用絲線固定于周圍結締組織上,防止術后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分流閥翻轉,影響術后調壓的精確度。分流閥盡量貼近髂棘,有利于術后分流閥的手工按壓,減少按壓中出現(xiàn)的疼痛。Sophysa可調壓分流系統(tǒng)提供了最多8個檔位的選擇,滿足了手術植入后不同壓力變化調節(jié)和不同經(jīng)濟能力患者的需要。L-P分流皮下穿行距離短,術后患者異物不適感少,降低患者分離管處皮膚破潰的發(fā)生率,且沿身體橫軸穿行,避免兒童因生長發(fā)育導致分流管相對縮短而重新更換分流管。體外可調壓腰大池腹腔分流系統(tǒng)是依靠周圍磁場變化調節(jié)的機械裝置,行MRI檢查或接觸高場強磁場后仍建議檢查和校對閥門壓力[9]。
L-P分流的有效率以及與腦室腹腔分流的比較,不同文獻報道的數(shù)據(jù)波動較大,這可能與術前病例選擇和術后隨訪標準有很大關系。目前,腦積水治療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腦室腹腔分流術,L-P分流作為一種新的分流方式,在腦室擴張型腦積水中,該手術的臨床應用優(yōu)勢和并發(fā)癥仍需要更大的手術樣本進行論證和發(fā)現(xiàn)。研究表明[10]:從手術調整次數(shù),住院時間和花費方面,L-P分流對于原發(fā)性顱內壓增高患者并不一定是的首選治療方法。腦室形態(tài)正?;蚱〉娘B內壓增高患者,腦室與腰大池相通,無脊柱及腹部分流術禁忌證時,L-P分流術效果確切,可以作為一種臨床治療的選擇。
綜上所述,體外可調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降低了傳統(tǒng)腦脊液分流術后感染、堵塞和分流過度的發(fā)生率,療效確切,手術創(chuàng)傷小且操作簡單,在顱內壓增高患者中臨床應用前景廣泛。
參考文獻
[1]車海江,林濤,王曉明,等. 重度雙側額葉腦挫裂傷的手術治療體會[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8):1076-1077.
[2]肖陽,張永明.腰大池引流在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硬膜下積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2):76-77.
[3]張孫富,楊曉濱. 氣腹穿刺技術在腦室腹腔分流術中的運用價值[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5,44(8):984-985.
[4]張云鵬,常莉莎,付愛軍,等.可調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的交通性腦積水[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16(7):1101-1103.
[5]梁敏,湯樹洪. Sophysa可調壓式分流管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液[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4,17(10):1637-1639.
[6]張?zhí)烀?付繼第,邱鍔,等.腰池-腹腔分流術治療良性顱壓高:附12例報告[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0,19(3):234-236.
[7]趙開勝,周志武,吳顯貴,等. 慢性硬膜下血腫73例不同術式療效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7,36(5):621-622.
[8]馮家豐.體外可調壓分流管經(jīng)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0,15(1):15-17.
[9]Alkherayf F, Abou Al-Shaar H, Awad M.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with a programmable lumboperitoneal shunt: Early experience[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5,136(1):5-9.
[10]Zhang XH, Wang XG, Piao YZ,etal. Lumboperitoneal shunt for the treatment of 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J]. Med Hypotheses,2015,84(5):506-508.
(收稿:2015-10-20)
【中圖分類號】R651.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