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吉(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
對我國教育技術能力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
王吉(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摘要:應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我國教育技術能力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經(jīng)過起步、快速發(fā)展和穩(wěn)定成熟三個階段的發(fā)展,學界已經(jīng)形成了一支比較穩(wěn)定的研究隊伍。本文圍繞不同類型教師主體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進而通過高頻關鍵詞的共詞關系分析看到,幼兒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問題、不同階段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銜接問題,以及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模式問題,還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教育技術能力;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是標志文章主題的核心詞匯,代表著文章的主旨。如果兩個關鍵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篇文章中,就說明這兩個詞有一種“共詞”關系,就是說,這兩個關鍵詞可能同時屬于一個主題。因此,可以通過多個關鍵詞的共詞關系看出一段時間內(nèi)的研究焦點。然而,在相關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有時會使用不同的關鍵詞表示同一種主題,從前文高頻關鍵詞中就能夠看出這樣的趨勢。例如,“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師教育技book=113,ebook=119術能力”,就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表述,但不同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這使得關鍵詞過于分散。為了使共詞關系更集中,筆者對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了預處理,將含義相同的主題詞集中為同一個關鍵詞,即主要進行了三種處理:首先,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力”統(tǒng)一為“教育技術能力”;其次,將“職前教師”統(tǒng)一為“師范生”;第三,將“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技術能力培訓”統(tǒng)一為“教師培訓”。
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能力的重要組成,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項主要內(nèi)容,近年來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圍繞教育技術能力,研究者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得到了許多關于教育技術能力的研究文獻。分析這些文獻,對我們整體把握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繼而思考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們采用了文獻計量法,對相關研究進行了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計量法,對樣本文獻中有關教育技術能力的文章進行研究。文獻計量是內(nèi)容分析法的一類,是對文獻形式的傳播內(nèi)容進行定量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因為需要分析的樣本一般較多,所以對于文獻信息的統(tǒng)計大多采用自動化的形式來完成。本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了分析:首先,是對相關研究文獻基本情況的分析。就是對近年來我國主要期刊中的相關文獻的年代分布、題名、關鍵詞等信息,進行初步整理,以便對我國教育技術能力研究情況有個全局性的認識。其次,在分析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文獻中關鍵詞的共詞關系進行研究。就是利用數(shù)據(jù)挖掘工具分析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將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共詞關系呈現(xiàn)出來。據(jù)此,可以對各階段研究的主要議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進而對研究的未來發(fā)展作出有針對性的預測。
在分析的工具層面上,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浙江大學學者葉鷹開發(fā)的題錄分析軟件SATI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軟件UCINET。SATI支持多種題錄格式,可以對題名、關鍵詞、作者、來源刊物等進行自動化的提取和整理,并能將提取的信息進行頻次分析,進而生成各種矩陣,在實踐中已經(jīng)得到了一些應用[1]。UCINET是社會網(wǎng)絡分析中常用的一款軟件,它能夠方便地計算出社會網(wǎng)絡中的各節(jié)點的中心度,找出網(wǎng)絡中的凝聚子群等。而且UCINET內(nèi)嵌了開源軟件Netdraw,可以方便地繪制出社會網(wǎng)絡的關系圖,并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社會網(wǎng)絡間節(jié)點的關系。這里我們主要利用SATI工具對題錄信息中的年份、來源、關鍵詞等信息進行抽取,并生成方便進一步處理的共詞矩陣,然后借助UCINET對矩陣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再利用內(nèi)嵌的Netdraw軟件繪制關鍵詞共詞關系圖,通過關鍵詞的頻次、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共詞關系等指標,分析相關研究的重點和階段。
在數(shù)據(jù)獲得層面上,研究主要使用中國知網(wǎng)的全文數(shù)據(jù)庫。我們以“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檢索詞,分別在cnki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和期刊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選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檢索關鍵詞,是因為在2014年,教育部推出了新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并啟動了相應的能力提升工程。事實上,這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是“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延續(xù),因此,在此期間的許多文獻采用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稱呼。為保證樣本中涵蓋這些文獻,我們的檢索詞包括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保證研究文本的權威性,在期刊檢索中我們限定來源期刊為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這兩類期刊整體上影響因子較大,文章形式比較規(guī)范,有比較典型的關鍵詞。關鍵詞能夠較好地代表相關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更符合我們的研究目的。此外,我們限定了文獻的截至時間是2014年12月,沒有對更近的文獻進行分析。經(jīng)過初步檢索,我們共獲得期刊文獻501個,除去完全與研究主題無關的會議通告等,共得到研究文章464篇;碩博士論文475篇,其中碩士論文462篇,博士論文13篇。這些文獻構成了本研究整體分析的樣本。檢索后保存為可以分析的endnote格式的題錄文件。
通過搜集文獻的發(fā)表時間、高產(chǎn)作者、高引用文獻、高頻關鍵詞等基本信息,可以對相關研究的整體情況有一個框架式的認識。
(一)教育技術能力相關研究的時間分布情況
文獻的時間分布反映了研究主題熱度的變化,也可以根據(jù)研究文獻在時間上的分布情況,看到相關研究的發(fā)展階段,進而可以根據(jù)時間分布上的轉折點,有針對性地檢索分析高引用文獻。通過cnki中的文獻檢索,可以看到對教育技術能力研究的時間分布情況(表1所示)。
為更清楚地分析文獻數(shù)量隨時間的分布情況,我們使用了更直觀的折線圖來表示這種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表1 教育技術能力研究典型成果的時間分布情況表
由圖1可見,我國對教育技術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4年以前,屬于起步階段,研究數(shù)量相對較少。分析這一階段的典型研究,可以看到早期關于教育技術能力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即研究明確了教育技術能力的地位,強調(diào)教育技術能力與語言組合、教育科研等多項能力一樣,都是教師的一種基本技能,只有掌握這種技能,才能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2]。也有一些研究者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教師培訓體系[3]、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一般狀況[4]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思考,但研究相對單一,沒有形成一個系統(tǒng)。
第二階段大致從2004年到2011年,屬于快速發(fā)展階段。2004年,隨著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一指導性文件的頒布,相關研究在數(shù)量上開始快速上升。從2007年到2011年,每年的核心期刊文獻和碩博士論文平均達百篇,研究圍繞多個主題展開了比較全面的分析。
第三階段大致從2012年開始,屬于穩(wěn)定成熟階段。從2012年開始,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已經(jīng)完成,因此,相關研究在數(shù)量上開始呈現(xiàn)下降的態(tài)勢。但進一步分析這一階段文獻的內(nèi)容可以看到,這一階段研究的主題更加細化,研究關注的視域也更加集中,研究者開始對特定的農(nóng)村教師、社區(qū)教師等特殊對象進行關注,并采用新的理論視角分析教育技術能力,開始系統(tǒng)地思考教育技術的培訓方法、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結合等,更貼近實踐的具體問題。
(二)教育技術能力相關研究的作者分布情況
通過對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相關主題論文的作者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已經(jīng)發(fā)表的464篇核心期刊論文涉及作者669名,這說明已經(jīng)有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者關注教育技術能力問題,形成了比較龐大的研究隊伍。進一步關注發(fā)表文章數(shù)目較多的作者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者對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9篇)、南京師大的沈書生教授(8篇)、華中師范大學的趙呈領教授(7篇)、西北師范大學的郭紹青教授(6篇)、山西大同大學的張軍征教授(6篇)。這些高產(chǎn)研究者涉及我國許多重點師范大學,涵蓋了老中青三代學者,這既反映了研究梯隊的完善,同時也說明了研究者已經(jīng)圍繞主題進行了較多角度的分析。
(三)教育技術能力相關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情況
文章的關鍵詞反映了文章的焦點。如果一個關鍵詞在某一類研究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則為高頻關鍵詞,高頻關鍵詞往往可以代表研究者關注的主題。通過對期刊文獻和學位論文文獻中關鍵詞的分析可以看到,圍繞教育技術能力出現(xiàn)了許多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反映了研究者進行分析的角度(如表2)。
表2 教育技術能力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分布表
審視這些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到,圍繞教育技術能力,以往的研究在教育技術能力主體上既關注中小學教師,又考慮到了師范生、高校教師等,甚至還有許多研究關注到了職前教師和農(nóng)村教師,這說明研究關注到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師。另一方面,相關研究在內(nèi)容上較多關注了教育技術能力的教師培訓。在這些文獻中“教育技術培訓”、“能力培訓”、“校本培訓”、“模式”、“混合學習”等,都是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梢姡瑢Σ煌黧w的教育技術能力的教師培訓,已經(jīng)成為過去研究中一個比較普遍的主題。
將處理后的題錄信息導入SATI軟件后提取文獻的關鍵詞,將頻次排在前30位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導出,通過Ucinet軟件內(nèi)嵌的Netdraw處理后可以得到高頻關鍵詞的共詞關系可視圖(見圖2)。
根據(jù)張豪鋒教授等人的研究,處于網(wǎng)絡圖中間的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共同出現(xiàn)在同一篇文獻中的次數(shù)多,處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即其他研究領域是圍繞這些核心展開的;處于網(wǎng)絡圖邊緣位置的關鍵詞是相關研究的熱點;而處于前兩者之間位置的關鍵詞是連接核心問題與熱點問題的中介[5]。由此,可以直觀地看到,以“教育技術”、“教育技術能力”為核心,人們對“教師”、“師范生”、“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等不同群體的教育技術能力問題,進行了廣泛思考,研究的增長點主要在不同主體教育技術能力的發(fā)展方式上。共詞關系圖外圍的培訓模式、混合學習、行動研究、校本培訓、培養(yǎng)、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關鍵詞,都是與能力發(fā)展模式密切相關的詞匯,而這些關鍵詞的位置說明這些內(nèi)容正在成為研究的熱點。同時,從上述關系圖中還可以看到,師范生、中小學教師、農(nóng)村教師、高校教師等關鍵詞,處于連接中心的“教育技術能力”和外圍“培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這說明特殊群體的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問題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研究的重點。
基于上述相關文獻的計量分析可以看到,我國當前對教育技術能力的研究整體上已經(jīng)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問題吸引了較多學者進行分析,形成了一支數(shù)量比較龐大的研究隊伍,并且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專家,這些專家貢獻了較多角度的問題分析,得出了比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也顯現(xiàn)出一些有待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一)進一步關注幼兒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特殊性問題
不同教師群體會有不同的教育技術行為,相應就有不同的教育技術能力要求。已有的研究對師范生、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等都有比較密集的關注,相關關鍵詞在“圖2”中有比較明確的表現(xiàn),各關鍵詞有比較高的中心度。此外,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對農(nóng)村教師、邊遠地區(qū)教師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然而,對于幼兒教師的關注則相對較少。
不僅理論上如此,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幼兒教師在教育技術能力研究中的缺席現(xiàn)象也比較明顯。在政策層面,2004年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并沒有提及幼兒園教師,而在2014年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中,則強調(diào)幼兒園教師可以參照進行。在具體實踐中,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也往往是將幼兒教師與中小學教師集中到一起,并以中小學教師為主進行安排。然而,幼兒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幼兒教師與中小學教師有不同的教育技術應用方式,因此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技術能力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對幼兒教師這一群體的教育技術能力問題應進行個性化的研究。
(二)進一步關注不同階段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問題
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角度看,對教師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和在職教育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教師有不同的特點,相關能力發(fā)展的內(nèi)容和形式也都應有所區(qū)別。已有研究對于職前教師和教師的在職教育關注較多,并分別進行了分析,高頻關鍵詞中有比較明顯的反應,但對于中間環(huán)節(jié)——初任教師的特點關注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往往比較孤立地分別探討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問題,而對于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問題,則缺少一個系統(tǒng)的考量。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和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以往對于師范生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比較側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6],這種側重的依據(jù)是什么?職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目標和內(nèi)容是什么?職前和職后的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有怎樣的關系,實踐中應如何銜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三)進一步關注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模式問題
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一類,它的發(fā)展也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一樣有多種模式,但從上述整體分析的高頻關鍵詞來看,已有研究比較集中地將發(fā)展模式定位于“培訓”上,有著鮮明的目標導向的特點。通過“教育技術培訓”、“教師培訓”、“培訓”等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到,發(fā)展模式上有明顯的以外力推動的培訓為主的特點。雖然“校本培訓”、“行動研究”等也出現(xiàn)在圖2中表示研究熱點的位置,但這些關鍵詞之間缺少聯(lián)系,往往屬于完全無關的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研究者未能在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內(nèi)對這些以內(nèi)部學習為特點的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問題進行整體性的思考。因此,我們需要對校本的各種發(fā)展形式進行更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分析。
當然,通過關鍵詞的頻次、共詞關系等分析研究領域的主題分布情況,要依賴于文獻數(shù)量以及相關文獻關鍵詞的規(guī)范,由于分析的關鍵詞是研究者自行擬定的,有一定的隨意性,所以,雖然筆者在分析共詞關系時對其進行了初步整理,但還只能是一個概貌式的描述,而進一步的研究,還需要結合典型的文獻內(nèi)容對相關研究進行解釋性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劉啟元,葉鷹.文獻題錄信息挖掘技術方法及其軟件SATI的實現(xiàn)——以中外圖書情報學為例[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1):50-58.
[2]潘涌.跨世紀教師素質(zhì)結構論[J].學術交流,1998 (2):132-136.
[3]陳琳.構建師范生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力教師培訓新體系[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0(3):112-116.
[4]王銦,朱京曦,等.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2(3):19-23.
[5]張豪鋒,李海龍.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前沿探討——基于核心期刊關鍵詞的共詞網(wǎng)絡與聚類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26-29.
[6]劉興富.分類問題實施:教師教育有效實踐教學的反思[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98-102.
(責任編輯林喦)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Research of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in China
W ANG Ji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P. 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In China there are a fairly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rs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research of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nly to find the three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ical capacity in China. An in-depth analysis is made here to compare the capac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teache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Key words:education technological capacity; literature on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作者簡介:王吉(1977—),男,教育學博士,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副教授,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幼兒教育中教育技術應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3YJC880067)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254(2016)02-0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