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拴軍(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
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讀合口呼現(xiàn)象探源
安拴軍(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摘要: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在中古《切韻》時期本為古開口,可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變?yōu)榱撕峡诤簟?v觀整個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三組字的表現(xiàn)又不僅限于此,除了合口,還有讀開口、撮口甚至齊齒呼的情況。空間上的差異反映了時間上的變化,文章結合現(xiàn)代漢語方言和歷史文獻對合口介音的演變機制進行了推測。
關鍵詞: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陽聲韻字;合口呼;來源
宕攝與江攝在《切韻》時期涇渭分明,宕開三莊組字與同攝其他聲母的三等韻字一樣保留腭介音i,江開二知莊也與同攝其他聲母的二等韻字一樣沒有任何介音,江開二知莊的主要元音比宕開三莊的主要元音的舌位要高一些。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這三組字的陽聲韻字合流,變成了合口呼。從文獻上看,在隋唐時期的《切韻》《經(jīng)典釋文》《一切經(jīng)音義》中,宕開三莊的腭介音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到了宋朝的《韻鏡》《七音略》,宕開三莊組字就先于同攝知章組字丟失了腭介音i,但主要元音仍與江開二知莊有別,這種現(xiàn)象在存古比較完整的粵語、客家方言中還能看到影子。如廣東東莞粵語:莊瘡床蘅覧、樁撞調(diào)耷、窗雙覬耷;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莊狀床o耷、樁u耷、窗雙覺耷。粵語的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字的主要元音比較多樣,規(guī)律性不強。如廣東中山:莊瘡床蘅耷、霜覺耷、樁撞蘅耷、窗雙覺耷;廣東韶關:莊瘡床蘅耷、霜覺耷、樁撞蘅耷、窗雙覺耷。這種不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很可能就根源于這種分化。不過隨后分歧逐漸消失,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的韻母逐漸趨同,如粵語:廣東臺山、開平、信宜、廉江等,韻母為蘅耷。這種現(xiàn)象一路往北延伸,只是主要元音發(fā)生了低化或央化,如贛語:蘅耷南昌;閩語:倩耷長樂;吳語:粵耷溧陽(城內(nèi));湘語:a耷望城;徽語:a耷浮梁(舊城村),與東南諸方言接壤的河南南部的中原官話和湖北北部的江淮官話處在過渡地帶,也有類似現(xiàn)象,如a耷信陽、羅山縣楠桿鎮(zhèn)、紅安、麻城等。張光宇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經(jīng)歷了*ua耷>a耷的演變而成的,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聲母平舌化后舌后高度稍降,使合口介音不保”。[1]我們認為還是將其看作丟失腭介音后、孳生合口介音前的階段為好,原因有三:第一,聲母是平舌而合口介音依然頑強存在的方言有很多,如西南官話的湖廣片、西蜀片、湘北片、川黔片、云南片;江淮官話的洪巢片、泰如片;中原官話的蔡魯片、鄭曹片、邯新片等,在這些方言片中沒有看到u介音消失的跡象。第二,即使聲母是舌尖后音而非舌尖前音,也有只有開口而沒有合口的情況,如中原官話的秦隴片、隴中片,如寶雞、臨夏市(八坊)、扶風、岐山、同仁、循化、鳳翔(虢王)等。第三,如果這樣理解的話,就意味著這些方言以前孳生出過合口介音u,只是后來因種種原因又消失了。這種*a耷>ua耷>a耷的循環(huán)演變很難解釋得通。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階段是由開變合的過渡階段,“類型學上,長江中下游的漢語方言是南部過渡的橋梁?!盵1]河南南部的中原官話和湖北北部的江淮官話就處在這樣一個過渡階段。如果再往北,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就普遍有合口介音了。從整個現(xiàn)代漢語方言來看,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分為兩類,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是過渡地帶,合口與開口并存,以此為界,南部方言諸如徽語、吳語、湘語、客家方言、贛語、閩語、粵語、平話多以開口呼為主,北部方言諸如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膠遼官話、蘭銀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晉語多以合口呼為主。
合口介音u是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演變機制又是怎樣的呢?從目前的研究和方言中的分合情況看,可概括為三種:
第一,江開二知莊先變?yōu)楹峡?,宕開三知莊步其后塵。
從文獻上看,在宋朝后期《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中的江開二知莊組字列于合口圖中,而宕開三莊組字列于開口圖中,說明江開二知莊先于宕開三莊變成了合口呼。麥耘認為江攝先變?yōu)楹峡诤?,宕攝受江攝字的影響才變?yōu)楹峡诤??!敖嵪登f、知組字‘幢雙’等變?yōu)楹峡?,自中古后期已然。江、宕攝合流后,陽韻系的莊組字‘床霜’等受到這些字的‘類化’,也朝合口方向變化?!盵2]
第二,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先合流后變?yōu)楹峡凇?/p>
這種假設在我們考察的反映北方方言的文獻中沒能看到證據(jù),文獻顯示二者合流時,已經(jīng)變?yōu)榱撕峡诤簦缭摹吨性繇崱?、明朝的《韻略易通》《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與《合并字學集韻》《青郊雜著》,清朝的《五方元音》《李氏音鑒》《拙庵韻悟》《等韻簡明指掌圖》《韻略新抄便覽》《等韻精要》,不過在反映南方方言的《中州音韻》中還是開口呼。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東南諸方言諸如湘語、贛語、吳語、客家方言、粵語、平話等方言區(qū)有相當一部分方言點,河南南部、陜西南部的中原官話、湖北北部的江淮官話、內(nèi)蒙古中南部的晉語也有個別點合流為開口呼。在許多讀合口的方言中,也常常留存?zhèn)€別讀開口的字,如在膠遼官話中,青島方言“瘡”舊讀鬛澡a耷,新讀鬛澡ua耷;海陽方言“瘡”讀鬛澡倩耷。在西南官話中,威信方言“窗”讀ts澡倩耷;武漢方言“創(chuàng)”讀ts澡a耷。這些現(xiàn)象表明,合口介音u的產(chǎn)生應該是丟失腭介音后的一個階段,但也不能斷定,合口介音u的產(chǎn)生就是在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先合流后才變?yōu)榈暮峡凇?/p>
第三,通過y類韻向u類韻演變而來的。
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光宇。張先生認為,從古至今,宕開三莊組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才發(fā)展成了今北京話的狀態(tài):*i蘅耷>y蘅耷>u蘅耷>ua耷。[1]他把其中的第二個階段稱作“陶山模式”,即宕開三莊讀撮口的現(xiàn)象,以陶山方言為代表,與本文所提到的y類韻類似。張先生解釋說:“莊組字介音率先變化起于舌葉聲母推波助瀾。更確切地說,是由于舌葉發(fā)音的唇形作用。宕開三原來具備圓唇元音,本身就有影響齊齒介音使它由展變圓的條件,先變后變?nèi)Q于聲母的輔助性角色?!盵1]
關于u類韻、y類韻、鬞類韻在歷史演變中孰先孰后的問題,學界多傾向于y→鬞/抻或u→鬞/抻,但這些結論多是在考察合口三等字的基礎上得出的,不一定就適合解釋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的演變。徐通鏘在討論介音影響聲母演變的音變機理時說:“方言之間的差異可能千差萬別,但這種音變的原理卻是相同的,只要有相應的音變環(huán)境和條件,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方言卻可以出現(xiàn)相同的或者說平行的變化?!盵3]同樣,方言之間很多相同的語音現(xiàn)象也不一定就有唯一的來源。如現(xiàn)代漢語舌面音諬組的形成就有中古精組和見組兩個來源。從今音看,雖然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在很多方言點與宕合三一樣變?yōu)榱撕峡诤?,但并不代表它們的演變過程和演變機理也相同。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在中古時期畢竟是開口,沒有像合口三等那樣有iu這樣的便利條件,可以很自然地轉變?yōu)閥。如果假設宕江攝開口知莊組字也遵循y→鬞的演變模式,在《切韻》后的演變過程中就應該在腭介音后產(chǎn)生一個u,然后隨著合口三等字一起演變成撮口,再演變成鬞。這不能從文獻或方言中得到印證,也不符合語音的演變規(guī)律。y無摩擦成分,也無卷舌成分;抻有摩擦,無卷舌成分,鬞有摩擦,有卷舌成分。帕維爾·瑪突來維切認為合口三等字或者說至少遇合三魚虞韻字很早就讀鬞韻了。他指出:“從甌江方言目前的演變情況來看,[鬞]就不只是屬于高元音[y]摩擦化的現(xiàn)象,而大多屬于舌尖后元音[鬞]‘減少’摩擦和丟失卷舌成分的現(xiàn)象?!薄霸冢ㄥ磾z)一三等合并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抻]韻是屬于演變的過渡層次?!盵4]為了說明問題,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分析了甌江以y、誮、鬞韻母區(qū)分一等模韻精組與三等魚虞韻知見系的情況。他認為,鬞韻可以先變?yōu)檫^渡層次誮再變?yōu)閥,也可以通過丟失卷舌和摩擦成分直接演變?yōu)閥韻。相反,y→抻→鬞或y→鬞也是成立的,他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三角形循環(huán)音變”。孫宜志(2010)根據(jù)合口三等知章組字與見系字介音是否相同分為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完全不同三類。其中完全相同型又分為桐城型、樅陽型、安慶型三類。這三種類型反映了鬞類韻、y類韻和u類韻的演變模式:
1.鬞—類介音發(fā)展為y—類,只要將舌尖平放,發(fā)展為u—類只要將撮唇改為圓唇,變化比較簡單。如果認為樅陽的y—和u—以及安慶的u—類是從u—或者y—類發(fā)展而來,那么我們要假定桐城的鬞—類也是從u—或者y—類發(fā)展而來的,諬y-這樣的音節(jié)組合是諧和的,是什么原因導致諬y-發(fā)展為鬛鬞?是什么原因導致鬛u發(fā)展為諬y-或者鬛鬞?音理上就難以解釋。
2.從相鄰方言看鬞—類介音從湖北麻城、英山、岳西一直延伸過來,在地理上構成一個板塊,安慶和樅陽是外圍。如果認為鬞—類是y—或者u—發(fā)展而來的,那就要認為y—或者u—類介音擴散的結果變成了鬞—類,這在邏輯上就說不通。[5]
從音理上看,鬞是尥相對的圓唇舌尖后元音,與之相配的聲母只有舌尖后音鬛組最為合適,發(fā)鬛組時,舌尖翹起向硬腭前部接觸形成阻礙,發(fā)元音鬛時,舌尖向上翹起,靠近齒齦后部或硬腭前部,讓氣流的通路稍稍放寬到剛剛可以減去摩擦的程度便可發(fā)出。從它們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來看,鬛組在與開口度較大的ɑ、a等元音相拼時,很容易在中間孳生出一個合口介音,彭建國在解釋宕開三莊組字介音u的來源時推測說是“聲母的卷舌性質使得韻母帶上合口[u]?!盵6]王臨惠進一步討論說:“江攝韻母的主要元音是一個后、半低元音,在與舌尖前音鬗、鬗h、s相拼時比較費力,于是就在聲母和韻母之間產(chǎn)生了一個過渡音u,從而使它們由開口呼變?yōu)楹峡诤簟T院?,宕開三莊組因聲母相同的條件并入了江開二知、莊組,其韻母因此而變?yōu)楹峡诤簟!盵7]張琨從聲母影響韻母的角度解釋了宕攝莊三與知三章組韻母的不同,“照二系聲母后邊發(fā)生一種合口作用。這種合口作用或表示在介音上(金華、永康、靖江),或表示在元音上(平陽、溫州)?!盵8]
張先生解釋說,宕攝的主要元音是一個后元音,而后元音往往和前高元音u相輔而行的。也就是說,宕攝的u介音來自后元音蘅,因為聲母的性質使得u介音傾向于保留。
受張先生的啟發(fā),我們試著從聲韻拼合的角度做一假設:卷舌音鬛組后面有個隱性的尥,就像舌面音諬組后面有個隱性的i,舌面中音t組后面有個隱性的藜,唇音p組后面有個隱性的o一樣。鬞與尥發(fā)音部位相似,發(fā)尥時只需將嘴唇撮圓即可發(fā)出鬞,而后元音蘅恰恰就有圓唇性質,所以在從鬛向蘅轉換時就給尥向鬞演變提供了條件,使得鬛與蘅中間產(chǎn)生了合口介音鬞,u是鬞的進一步演變。同理,不只是卷舌音與蘅相拼可以發(fā)生這樣的演變,平舌音與蘅也可以,ts組后面有個隱性的尢,在從ts向蘅發(fā)音時容易變成同部位的圓唇元音抻。從文獻中看,這種變化最早可能就產(chǎn)生于宋初的《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江開二知莊由于沒有腭介音,主要元音是圓唇性質的蘅,在與卷舌音共事一段時間后可能就發(fā)生了這種變化,等宕開三莊組丟失i介音后,漸漸也具備了“變合”條件,迎頭趕了上來,宕開三知章由于聲母是舌面音,與后面的i介音相貼合,始終也沒經(jīng)歷這個演變。
從江淮官話的資料看,這個合口介音最初的形式很可能就是鬞,湖北孝感話中的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字的韻母沒有與宕合一、宕合三合流,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讀為鬞a耷,宕合一、宕合三讀音為ua耷,如“廣曠黃晃汪宕合一亡網(wǎng)望狂宕合三”。安徽桐城話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宕合一、宕合三讀音為uan,如“廣曠黃晃汪宕合一亡網(wǎng)望狂宕合三”,而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組字多讀鬞an,這說明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還處于向合口介音u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這種演變從桐城話中的宕開三莊組字也可得到證明,桐城話中,宕開三莊有兩種讀音,一讀為uan,如“瘡床霜”,一讀為鬞an,如“創(chuàng)狀壯”。這說明個別字已經(jīng)開始向u介音發(fā)展。
隋唐時期,宕江攝知莊章組字五分,宕開三莊與宕開三知章組一樣都有腭介音i,江開二知莊組沒有u韻頭。宕開三莊組字的主要元音是舌面后低不圓唇元音倩,江開二知莊組字的主要元音是舌面后半低圓唇元音蘅。以《切韻》《經(jīng)典釋文》、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朱翱反切為代表。這一類型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已難覓蹤影,偶見南方方言個別點宕開三莊有讀齊齒的現(xiàn)象,可江開二知莊也與其合流了。如粵語鐘山方言聲母為誦組,韻母為i觔;平話富川梧州話聲母為ts組,韻母為ia耷;吳語慶元方言聲母為諬組,韻母為i蘅軌。贛語新余方言聲母為諬組,韻母為i蘅耷。
宋朝初期,宕開三莊組的腭介音丟失,與宕開三知章組對立,所以韻圖將莊三放在二等位置,將章三放在三等位置。江開二知莊組還沒有孳生出u韻頭,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組字韻母的差別在于主要元音的不同,以《韻鏡》、《七音略》為例。如前所述,這種類型在南方的粵語、客家方言中還有遺留。宋朝后期,江開二知莊組開始出現(xiàn)u韻頭,宕開三莊組的u韻頭還沒有出現(xiàn),以《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為例。
元朝是宕開三莊組從沒有u韻頭到孳生出u韻頭的過渡期。在元朝前期的韻書中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組分立,說明仍然沿承宋朝的讀音,沒有產(chǎn)生u韻頭,但可能由于拉鏈作用占據(jù)了江開二知莊留下的空位,主要元音演變?yōu)榱宿?,給日后轉變?yōu)楹峡谧龊昧藴蕚?。此外,這一時期的知章莊聲母已經(jīng)完全合流,如《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在元朝后期,宕開三莊組也孳生出了u韻頭,與江開二知莊組合流了。如《中原音韻》。
到了明清時期,宕開三莊與江開二知莊組完全合流,均孳生出了u韻頭,如明朝的《韻略易通》《青郊雜著》《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jīng)》與《合并字學集韻》;清朝的《五方元音》、《拙庵韻悟》《黃鐘通韻》《韻略新抄便覽》《等韻精要》《李氏音鑒》《等韻簡明指掌圖》等。
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差別可能就是在宋朝初期產(chǎn)生的分化,宋初宕開三莊雖然丟失了腭介音i,但主要元音和江開二知莊還有差別,只是后來漸漸趨同,多合流為低元音倩或a,這種現(xiàn)象在南方方言如粵語、客家方言、湘語、贛語等方言區(qū)普遍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是過渡區(qū),也有一部分是這種情況。北方方言則繼續(xù)前行,孳生出了u介音,并遍及全國大部分轄域。偶在吳語、江淮官話中分出了一個支脈,高化為了撮口呼。這個y韻頭同樣具有圓唇性質,很可能是鬞演變的另一條路徑,也就是說,鬛組在與蘅中間孳生出合口介音鬞后,除了演變?yōu)閡外,還有一支演變?yōu)榱藋,受韻母的影響,卷舌聲母又經(jīng)舌葉音誦組演變成了鬛組。韻頭是y而聲母是誦組的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遺留,如吳語:丹陽(童家橋)蘇宕開三莊、江開二知莊合流,聲母為誦組,韻母為y抻倩耷。
參考文獻:
[1]張光宇.古宕開三的發(fā)展:縱的與橫的比較[J].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座“縱的比較與橫的比較”部分內(nèi)容,2008.
[2]麥耘.音韻學概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44.
[3]徐通鏘.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57.
[4]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5:83.
[5]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10:52.
[6]彭建國.湘語音韻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153.
[7]王臨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8.
[8]張琨.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系[C]//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方言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9:69.
(責任編輯陳方方)
作者簡介:安拴軍(1982—),男,博士,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從事漢語音韻與方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古宕江攝知莊章組字在近現(xiàn)代北方方言的演變研究”(項目編號:L14CYY021);遼寧省教育廳項目“宕江攝知莊章組字的南北差異及其歷史嬗變研究”(項目編號:W 2015011);渤海大學博士啟動項目“中古宕江攝知莊章組字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讀音分合類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254(2016)02-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