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性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親身經歷的、積極主動的實踐探究,在認知、體驗和感悟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方法、態(tài)度和品質的學習方式。數學生態(tài)課堂體驗學習是教師以生態(tài)理念為前提,以關注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為目的,以學生身邊熟知的生活場景和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媒介,通過親歷實踐活動,構架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收獲到屬于自己的探索成果,從而完善知識結構,解決實際問題。
一、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生命
情境是溝通數學邏輯與生活現(xiàn)實之間的重要橋梁,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是有生命的,當數學知識一旦賦予其生命意義,它就更加鮮活、有趣。數學生態(tài)課堂著力將凝固的、靜態(tài)的數學知識轉化為鮮活的、富有動態(tài)生命形態(tài)的數學情境,再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體驗感悟,溝通情境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數學情境到數學知識形成的真實體驗,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理解,使知識生命和學生個體生命在體驗中得以成長和升華。所以,通過體驗激活知識生命是數學生態(tài)課堂體驗學習的重要手段。
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幾分之一”中,教材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4只小猴分一盤桃,問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驗:4只小猴分一塊餅,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多少?先讓學生拿出紙片分一分。再變化情境,如果這是一個“盤子”,大家再拿出4個小圓片放在“盤子里”,幫他們分一分,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想一想兩次分的聯(lián)系。最后,讓孩子們把自己帶入情境,如果自己就是一只小猴,在4人小組內,你能分得幾個?每人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最后歸納出:如果把一盤4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這樣,利用情境、化靜為動,把一個圖形的平均分與一個整體的平均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具體情境的體驗中,通過體驗,激活知識、激活潛能。從而掌握新知特征,獲得基本經驗,感悟知識的發(fā)展與生長。
二、在觀察中體驗數學魅力
數學生態(tài)課堂的學習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人文的、愉悅的。觀察是數學能力的基礎。激發(fā)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客觀世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學生在對數學這個局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觀察中,不僅可以從物體數量的多少、數量間的關系中體驗數學知識存在的客觀性,還可以感受到數學知識運用的普遍性和廣泛性,又可以在觀察中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身邊的數學問題,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的體驗,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可以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和欣賞數學的美。學生一旦養(yǎng)成觀察體驗的習慣,掌握觀察體驗的方法,形成觀察體驗客觀世界的能力,這將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教學“認識面積”時,首先出示兩個面積大小明顯的平面圖形,比較面積的大小,通過學生小組活動參與,學生分別匯報出“看、疊、量”的比較方法;緊接著出示兩個面積相同但形狀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再次合作,匯報得出用“眼看”“重疊”的方法都比不出大小,用尺子量的方法又不會,最終得出只能選擇用統(tǒng)一單位去度量即數格子的比較方法可行。這兩個層次的教學,通過智力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生不僅深入地認識了“面積”的含義,而且通過討論交流,體驗了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多樣化、合理性、最優(yōu)化,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知識與方法。
教師在生態(tài)課堂體驗式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還要做好服務者的工作。為學生大力提供適合觀察體驗的有效資源,把學生領入體驗學習的生態(tài)場域,引導學生觀察數學與生活密切結合的客觀事實,為學生提供賞心悅目的精美畫面等。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通過觀察獲得內心的真實體驗,在觀察思考、創(chuàng)造想像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
三、在操作中體驗知識建構
特級教師馬芯蘭老師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蓖ㄟ^動手操作,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的數學活動中,有層次、有步驟地感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不斷地豐富活動經驗、感悟知識的建構過程,這是生態(tài)課堂體驗式學習的重要形式。這樣的學習可以促進課堂資源的動態(tài)生成,實現(xiàn)知識的合理建構,讓課堂煥發(fā)出真正的活力,因為這樣的學習,避免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服從、重結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通過操作體驗,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內驅力,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活動體驗中,獲得了直觀的、豐富的感性積累,把活動性資源轉化為學生學習發(fā)展的能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長方形的周長”時,當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之后,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體驗周長的算法。再在小組內討論周長的算法。孩子們有的先用線圍一圍,然后拉直量一量;有的先分別量出4條邊的長度,再相加;也有的只量長和寬兩條邊,再計算。在交流中同學們感悟到:先圍后量,方法簡單,但不準確;量4條邊后,再分別相加比較麻煩;量出長和寬后,先算兩條長的和,再算兩條寬的和,最后把它們相加,也不簡便;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只要量長和寬,用長與寬的和乘2最簡便。學生在操作中經歷了方法的多樣化到方法優(yōu)化的又一次體驗,完成了對新知的有效建構,真是“實踐出真知”。
四、在應用中體驗數學價值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新課程標準指出: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尋求其實際背景,并探求其應用價值。數學知識的價值取向是什么?僅僅是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從生態(tài)課堂的視角判斷,數學知識的價值取向應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在探究、發(fā)現(xiàn)、運用的過程中,關注人的生命的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數學生態(tài)課堂體驗式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在應用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在內化中增長智慧、感悟價值。數學生態(tài)課堂體驗式學習,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實踐經驗,還應發(fā)展學生學習的空間,不斷開拓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感受、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他們學會從熟悉的現(xiàn)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的本領,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尤其感悟到學習數學也是個人品質和生命成長的需要。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十一冊,學習了“納稅”和“利息”的知識后,由于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較遠,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我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家或親戚家的實際情況,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現(xiàn)實問題,到小組中進行交流。他們在交流、體驗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并學會了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收集的數學問題,不僅掌握了方法、還提高了能力。最后,我讓學生談談學習的感想時,孩子們不僅對知識的實際運用價值認識很深,而且意識到自己長大以后肯定能用到,甚至還有學生感悟到儲蓄既是自己生活計劃性的需要,也是投資的一種渠道,學生不僅在應用中,體驗了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且還實現(xiàn)了數學與其它綜合學科的知識融合。
數學生態(tài)課堂體驗式學習方式還有很多,如看、摸、擺、畫、做、比、折、涂、分、圍、拼、量、數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無疑是體驗式學習。除了感官活動,猜測、類比、分析、驗證、概括、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也屬于體驗式學習。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是體驗式學習,在創(chuàng)造中學習更是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還應該擴大外延,從課內體驗延伸到課外體驗。
總而言之,數學生態(tài)課堂體驗式學習不能忽視學生個體的親身經歷的原認知作用,不能忽視個體在活動體驗中的行為、認知與情感的參與作用,不能忽視個體在活動體驗中的合作、交流、協(xié)同作用。教師在體驗式學習中,一定要滿足學生的“三充”:充分有效的學習資源,充足高效的體驗空間和交流時間,充滿激情的積極評價和肯定激勵。使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獲得知識、能力、素養(yǎng)等方面得到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
(詹春花,南京市上元小學,211100)
責任編輯:趙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