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萍,王玉芬
(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
從對話理論解讀《押沙龍,押沙龍!》
袁秀萍,王玉芬
(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押沙龍,押沙龍!》在敘事藝術上極具實驗性,嘗試了一系列立體主義藝術手法,突出表現(xiàn)在??思{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了作品的敘事話語,從而形成了小說主題的多元和豐富內(nèi)涵,筆者試用巴赫金對話理論解讀《押沙龍,押沙龍!》的話語敘述內(nèi)涵。
關鍵詞:對話理論;敘述;話語;涵義;復調(diào)
代表了福克納在小說表現(xiàn)形式和主題意義兩方面最高成就的《押沙龍,押沙龍!》在所有作品中最深奧復雜、最具史詩性,該部小說繼承了??思{“約克納帕塌法”世系小說一貫的探究社會、歷史和道德寓意的主題。小說主題內(nèi)涵豐富,涉及了美國南方歷史發(fā)展中的奴隸制、父權制主題,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兇殺、亂倫、異化和家族毀滅等。小說結構規(guī)模宏大,在敘事技巧方面,福克納完美糅合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多種方法來講述一個復雜的故事,嫻熟地運用了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多次使用的多角度敘述、意識流、原型對照、象征和隱喻等藝術手法,并在其中使用了偵探小說和哥特式小說的寫法??偠灾堆荷除?,押沙龍!》在現(xiàn)代小說中堪稱典范,做到了主題、結構和敘事技巧的完美結合,譜寫了美國南方最生動、豐滿的歷史形象畫卷,無疑是美國南方題材小說中最杰出的,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歷史小說之一。時至今日,評論界普遍認可《押沙龍,押沙龍!》是福克納的巔峰之作,并且標志著福克納的創(chuàng)作方向由現(xiàn)代主義向后現(xiàn)代主義轉(zhuǎn)變。小說具有實驗性質(zhì),其結構、風格和敘述技巧有別于傳統(tǒng)小說,讀起來未免晦澀難懂,但這樣的寫作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對激發(fā)好奇的讀者對真相進行自我探尋和發(fā)現(xiàn)是有效的。其獨特的敘事技巧,特別是采用基于對話關系的人物話語敘述所體現(xiàn)出的敘事真實性和逼真性可謂是最重要的特點。
以揭示作品意義和展示作品藝術結構有機整體性為目的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已經(jīng)遭到符號學、解構主義等新理論的挑戰(zhàn),這些新理論中就有體現(xiàn)巴赫金理論體系核心的對話理論。對話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對話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人類社會中,個體的“言談”必定會表達出特定的觀點或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和其他各種有差異和不同的“言談”共同搭建、形成充滿張力的話語公共空間。人與人的交流,人與社會的交流都具有對話性質(zhì),思想觀點的交鋒在本質(zhì)上也是對話,人們不可避免地身處對話過程中,不僅與其他社會個體和群體,而且與自然和各種文化形態(tài)相對話。眾所周知,語言具有社會、歷史、文化和思想性特征,而這些特征也正是對話理論的基礎;語言面向他者的必然性決定了語言的對話性,作為社會具體現(xiàn)象的語言,其生命力只有在對話中才能顯示出來?!皩υ捊浑H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語言的整個生命,不論是在哪一個運用領域里,無不滲透著對話關系”。[1](P252)伴隨敘述者的陳述進入文本的對話一直是文本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說話者的個人特質(zhì)和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著對話方式。屬于社會和歷史產(chǎn)物的語言必然帶有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層面的特點,甚至可以說被分化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自然蘊含了這些特點或“語言”。巴赫金觀察到人性和人的思想充分隱藏在社會階層和風格體裁后面?!靶≌f中的語言不僅在表現(xiàn),它本身就是表現(xiàn)的對象”。[2](P49)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小說反映的是由各階層構成的社會的現(xiàn)實,其中必然充斥著不同的聲音,反映不同的價值體系、思想意識、風格體裁,并不可避免地進行著對話,其中也包含歷史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變革之間的對話。
《押沙龍,押沙龍!》雖然結構復雜,但情節(jié)卻很簡單,講述的是薩德本家族建立、由盛而衰及走向毀滅的故事。薩德本具有強烈的種族主義思想,在發(fā)現(xiàn)第一任妻子有黑人血統(tǒng)之后,絕然地拋棄了妻子和兒子邦恩,后進入杰弗遜鎮(zhèn)帶領黑奴建立了百里地莊園,并娶了純種白人埃倫為妻,生下女兒朱迪絲和兒子亨利,這一切最終引發(fā)了兄妹亂倫、亨利弒兄、家族毀滅等一系列悲劇。小說由四個敘述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故事進行講述,彼此補充,互相修正。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敘述者是薩德本的小姨子羅莎小姐,羅莎小姐代表了無力面對改變中的南方現(xiàn)實世界,只能選擇逃避的南方淑女。她受薩德本不體面的求婚方式傷害,在敘述中將薩德本惡魔化,話語中充滿了對薩德本的怨恨和憤懣。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敘述者是具有深厚的南方英雄主義情結的康普生先生,他從自己的立場重新講述了薩德本的“英雄事跡”和薩德本的婚姻家庭狀況,并對亨利弒兄的悲劇原因進行了推測。雖然康普生先生從父輩那兒繼承了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卻無力面對南方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社會變革,只能選擇消極處世。在薩德本故事的敘述中,他排除其中的道德復雜性,對薩德本進行浪漫化處理來證明自己的宿命論。第六章和第八章由從《喧嘩與騷動》中復活的昆丁和同學施里夫共同講述了羅莎的故事、薩德本之死的前因后果、墓碑、邦恩留下的兒子,并對邦恩的身世和死因進行推測;第七章中,敘述者昆丁虛構了薩德本少年時代的故事。薩德本傳說包羅了所有典型的美國南方社會的因素,諸如內(nèi)戰(zhàn)、奴隸制、種族主義、群體意識、家族、種植園、美國夢等等,從薩德本家族的盛衰興亡可窺視出南方歷史發(fā)展的盛衰興亡。借此故事,昆丁可以最全面地向加拿大人施里夫展現(xiàn)和說明美國南方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但昆丁的敘述一定程度上受父親康普生先生敘述的影響,這表明他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無法擺脫南方傳統(tǒng)的束縛。雖然施里夫的影響曾一度削弱了這種束縛,但最后昆丁再度消沉絕望,強烈地感到沉重的歷史負擔并痛苦地意識到走不出南方歷史的陰影。對薩德本傳說以及整個南方既懷疑又好奇的“局外人”施里夫是唯一能從全新視角看待南方和薩德本傳說的人,他積極參與故事的敘述和重構,對昆丁敘述中薩德本傳說邏輯上的空白展開大膽想象,嘗試探尋事實真相,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了對南方的吸收、認同和創(chuàng)造。在這種對話式?jīng)_突中,四個敘述者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和內(nèi)心沖突,并都想使自己的話語成為最終權威,結果反而消解了任何一種結論可能具有的終極意義,由此體現(xiàn)了“復調(diào)”小說的性質(zhì)特征。巴赫金認為思想觀點、存在、語言或?qū)υ挶旧矶疾豢赡芙K結,表現(xiàn)在文本中則為意義的無窮無盡。
復調(diào)小說的特點是“獨立而具有個性的聲音和意識的多元以及受到充分尊重的聲音才是真正的復調(diào)”,[2](P14)復調(diào)小說強調(diào)對個體平等意識、獨特的個性和世界多元的反映?!堆荷除垼荷除?!》的根本特征就是沒有一個壓倒一切的權威聲音和統(tǒng)一意義,四個敘述者具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不僅他們的話語和思想相互平等,也獨立于作者的主觀意識,他們的相互爭吵、相互抨擊勝于相互補充,而且矛頭往往直指其他敘述者,沒有任何敘述者的解釋能代表作品的“終極意義”。也許最符合美國南方“真實”的是昆丁和施里夫的話語,但他們的敘述卻與薩德本“史實”相去最遠,因為在敘述中虛構最多的恰恰是他們,邦恩的身世之謎和死因等許多關鍵部分純粹出于他們的猜測。??思{在文本中只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傾聽各方意見,并未給出一個“答案”,整部小說由此就像一場沒有終結的對話。
《押沙龍,押沙龍!》的結構可謂是“戲中戲”。薩德本的悲劇在舞臺深處上演,展示了南方的盛衰變化,而昆丁等敘述人物在前臺上演著各自的悲劇,凸顯了戰(zhàn)后南方的心理。敘述者的敘述和主觀反應是薩德本及其故事的主要意義,“故事的發(fā)現(xiàn)更多在于信念而不是行為,結果的產(chǎn)生更多在于旁觀者或聽者而不是參與者”,[3](P156)新的信息不斷被性格迥異和理解各自不同的敘述者添加。繼承了杰弗遜鎮(zhèn)民間傳說并作為主要敘述者的昆丁,更多的是傾聽和思考別人講述的一切;羅莎曾參與某些事件,無法超然事外,她明顯帶有偏見的敘述與康普生先生大不相同;昆丁匯集了有關薩德本家族的閑談、推測與思索,了解薩德本故事的實質(zhì);最后,施里夫在集中證據(jù)修飾薩德本傳說的過程中,試圖進行最后的權威性敘述,而早已痛苦地意識到事實真相不可能得出的昆丁并未做結論性敘述。小說刻意消解解讀南方歷史的固定模式,事實上四個敘述者的敘述對于揭示薩德本及其家族成員的行為動機或人生意義都是徒勞的,“人物敘述者,尤其是施里夫和昆丁,所渴望的是解釋而非事實”。[4](P83)有時直接對話,有時間接對話的幾個敘述者就像光源彼此照射形成光與影的重疊,形成不同的見解。作者擁有特權利用話語敘述而不是言語的現(xiàn)實作為解釋手段,這樣的話語被稱為文學語言,其充滿活力的風格賦予作者優(yōu)勢,去再現(xiàn)故事中的詩意、悲劇和神話等不同方面。擁有相對自由與獨立性的小說人物是自我意識的表達主體,與作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意識處于平等、對立的位置?!堆荷除垼荷除?!》中,四個敘述者與作者處于平等對位的關系,福克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每個敘述者的觀點,讀者只是直接或間接地被告知,敘述者們自己想象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解釋,敘述者們的意識不再是作者思考的客體,而是彰顯出小說主題意義的載體。
根據(jù)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復調(diào)小說通常包含宏觀對話和微型對話這兩種基本模式。宏觀對話首先是“作品中反映出來的人類生活和人類思想本身的對話本質(zhì),社會思想的對立、交鋒,在作品中以對位的方式出現(xiàn)”,其次是“作者與主人公的對話關系,屬于寫作手法的范疇”。[5](P30—32)“宏觀對話”存在于作品內(nèi)在和外在的部分與因素之間,存在于小說的核心和結構組成,存在于每個詞語、姿勢和表情中。小說的任何層面、任何內(nèi)在和外在因素,如事件、時間、地點、人物、視角等之間都可能存在對話。
整體上《押沙龍,押沙龍!》是一次大型對話,不同背景的敘述者對薩德本家族傳說的殘余片段做出的既相對獨立且互相矛盾的闡釋是小說的焦點。敘述者立場和性格的不同導致他們敘述薩德本傳說時各有側重,對薩德本的看法更是無法協(xié)調(diào),本質(zhì)上他們在通過敘述薩德本傳說進行著一場隱形對話,他們彼此之間、各自講述部分的內(nèi)部都有不同的“聲音”在破壞和解構著每一個敘述。為了使敘述更加符合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每個敘述者敘述的同時,緊張面對、竭力試圖糾正別的敘述者的謬誤。小說的結構和意義不受權威“聲音”的限制,體現(xiàn)了平等獨立的聲音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半p聲”語指“兩種思想、觀點、評價在一個意識和語言的每一成分中的交鋒和交錯”,[1](P289)具有特殊的“雙聲”語性質(zhì)的人物,自我意識時時面向自己和他人。小說中四個敘述者都體現(xiàn)出“雙聲”語性質(zhì),不同層面的對話由于他們的爭論和對抗而構成,體現(xiàn)出眾聲喧嘩的“復調(diào)”效果。薩德本家族紛繁復雜的內(nèi)在關系始終是敘述者們關注的焦點,如亨利和薩德本、邦恩和亨利、朱迪絲和邦恩、克萊蒂和朱迪絲等之間的關系,外部社會僅在人物的話語敘述中間接涉及到。
在體現(xiàn)人物對話未終結性、人物關系結構及人物意識結構方面,“微型對話”比“宏觀對話”更為典型。人類的對話關系和自我意識雙重性是“微型對話”建立的基礎。微型對話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形式上體現(xiàn)出來的處于話語層面的”雙聲”語;另一種是內(nèi)容上體現(xiàn)出來的屬于內(nèi)部對話的“雙聲”語,即人物內(nèi)心獨白體現(xiàn)的思想矛盾性,它是微型對話的顯著模式之一。詞或句都可構成話語層面的微型對話,而個體意識的多重思想,人物意識內(nèi)多個人物聲音的交鋒,都可構成內(nèi)容層面上的微型對話,本質(zhì)上“宏觀對話”和“微型對話”是同一對話在不同層面的表現(xiàn)。
《押沙龍,押沙龍!》可謂是一場關于薩德本傳說的盛大對話。??思{將羅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里夫四個敘述者之間的對話進行巧妙銜接,構成全書的基本敘事結構,其他如羅莎與埃倫和薩德本的對話,以及康普生將軍與康普生先生和薩德本的對話,邦恩與亨利、朱迪絲的對話等也包含在其中,帶著不同感情的四個敘述者試圖闡釋薩德本的悲劇。人物對話性的獨白中體現(xiàn)出多種聲音帶入的真理和社會地位,而獨白者緊張的基本的內(nèi)心對話也在進行著。對于薩德本及其家族歷史,敘述者羅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里夫彼此持有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整體上他們就像在進行一場關于薩德本家族的“大型對話”,但各自的敘述中運用最多的還是展示敘述者自身性格和內(nèi)心矛盾的“微型對話”。敘述者自身與世界的關系通過這些“微型對話”被界定,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決定了內(nèi)心對話的差異。與羅莎將薩德本“惡魔”化不同,康普生先生將薩德本“浪漫化”為一個開拓時代的英雄;在昆丁的敘述中,“種族主義惡魔”和“南方英雄”混合成為薩德本的形象;施里夫則按自己的理解對昆丁的講述做了修正,他認為“種族主義者”薩德本的悲劇與南方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四位敘述者從自身立場出發(fā),發(fā)揮自身主觀想象,對薩德本故事中缺失的線索和細節(jié)加以建構,具有不同背景、性格特點和思想感情的敘述者的話語折射出薩德本家族傳說的不同意義,可以說每個敘述者不僅是在講述薩德本傳說,也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矛盾顯現(xiàn)在每個敘述中,兩個相互爭論的聲音隱含在每個聲音里。通過變更敘述者的“聲音”,深刻的雙重性和多種含義附著在每一個話語和想象中,敘述者作為隱含的作者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施里夫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作者的視角,即站在更高的角度反思薩德本家族的悲劇與南方文化、歷史的關系。
總之,福克納擅長在作品中反映多層次的社會和心理現(xiàn)實,反映的“不僅僅是南方的傳說,也是我們普遍存在的境況和問題”,[6](P112)其作品是一座難以窮盡的寶藏,具有豐富廣博的內(nèi)涵。福克納往往善于運用各種敘述技巧來為其創(chuàng)作主題服務,在《押沙龍,押沙龍!》中,兩條相互獨立的故事線索由基于對話關系的人物話語敘述同時展開:一條線索圍繞薩德本家族傳說故事展開,另一條線索則圍繞敘事人物各自的心理和行為展開,二者既相互沖突又合為一體。不同層面上話語敘述的“非真實性”組合賦予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堆荷除?,押沙龍!》敘述過程中四個敘述者存在大量猜測與虛構的話語,以及他們相互沖突的“對話”,完全消解了小說具有傳統(tǒng)的“終極”意義的可能性,對話的不可完成性決定了對話永遠是指向未來的,讀者只有積極解答問題,參與文本建構得出自己“看烏鴉的第十四種方式”,才有獲得真相的可能。小說在揭示具有代表性的敘述者們自身生活狀況的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對美國南方奴隸制、種族主義以及內(nèi)戰(zhàn)等歷史問題的態(tài)度,更體現(xiàn)了作者對普遍意義上的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蘇)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2](美)邁克爾·霍爾克斯特.對話式想象:論文四篇[C].奧斯?。旱驴怂_斯大學出版社,1981.
[3]Reed, Joseph. Faulkner’s Narrative[M].New Haven: Yale UP,1973.
[4]Ruppersburg, Huge M. Voice and Eyes in Faulkner’s Fiction[M].Athens: Uni. Of Georgia Publisher,1983.
[5]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
[6]Hoffman, Frederick J. William Faulkner. Second Edition Revised [M].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Inc.,1966.
(責任編輯徐蕓華)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簡介:袁秀萍(1970—),女,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406(2016)05-0040-04
On the Connotation of Absalom,Absalom! from the Theory of Dialogue
YUAN Xiuping & WANG Yu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Yunnan Province)
Abstract:Faulkner attempts to apply a series of cubism techniques to the experimental writing of Absalom, Absalom!, which are typically showed by Faulkner’s creative narrative utterance, which entrusts the novel with pluralistic meaning and abundant connota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by Bakhtin’s Theory of Dialogue.
Key words:theory of dialogue; narration; utterance; connotation; polyphony